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中日-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数十步至二百步。第二类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大口径火炮,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有效射程都在数百步距离,主要用于守寨、攻城、野战,在水战和海战中也有应用。明军火器的普遍程度也是前代所不及的,特别是大型火炮的装备程度,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先进的。除此之外,虽然明朝也曾向葡萄牙购买火器,但装备的也只是少部分部队。
  到了万历年间,明军虽然在名义上沿袭了明成祖时期定下的“二分习火器,三分习刀矛,五分习弓箭”比例,但火器都是在作战前才发下,平时疏于训练,也不让士卒随身携带。虽然在公元1450年,大臣于谦建议朝廷允许士兵平时接触火器,以免上战场时空有优良兵器却无法发挥战力,但明英宗却因为于谦在蒙古掳走自己时拥立新皇帝对其怀恨在心,不但没有采纳其建议,反而藉此诛杀于谦。
  万历年间,明朝部队最精锐部分当属戚继光留下的蓟门军和李成梁的辽东军。
  戚继光将军较为重视火器,在他的辎重兵部队中,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占近一半。在其战车部队中,每一战车营有车一百二十八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炮(利用欧洲技术仿造的大型后装火炮,使用开花炮弹,公元1537年明帝国装备达到三千八百门)二门、鸟铳四杆、火箭手四人,平均每十二名士兵装备一门火炮;骑兵营官兵约二千七百人,装备有六十门虎蹲炮(轻便机动,射程不远,主要适用于山地作战,炮弹前装,是迫击炮之前身)。在精锐骑兵部队中,火器装备比例近一半,骑兵虽装备鸟铳数量极少,但多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由于明军大量使用重型火炮,因此官兵均装备轻型铠甲,甚至不配甲胄。
  后来明军入朝对日作战也基本以以上两支军队为主。事实上,明军也只有这两支部队可与骄悍日军一战。但两支军队总兵力不过二三十万,且其精锐还要留下拱卫京师,防卫蒙古。
  在海军方面,即明成祖时期,大明帝国的郑和远洋武装舰队不仅远涉南洋,宣扬国威,而且比西班牙舰队更早探测到非洲海岸。
  自成祖死后,朝廷却将公元1421年前郑和式先进远洋武装巨舰悉数废除,只留下近海防卫舰队,制造图纸也被焚毁。废除的原因是现实性的投资与实际收益产生了巨大悬殊,帝国财富不堪其累。
  此外,明朝历代朝廷对海军建设不够重视,在对倭寇的海盗船作战中就显得极为被动。只能等其登岸之后以陆军进行对抗。戚继光将军也提出了“御敌于海上”的科学防御政策,但随着倭患的平息,海军建设再次终止。南部沿海一带为防御葡萄牙人,对海军建设比较重视,并仿造了欧式战舰,但规模很小,不能对朝鲜战场进行有效支援。
  综合来看,当时的明军虽然在海陆军数量上要远远多于日本,但能战之兵并不多,大多数部队的战斗力与作战经验丰富的日军有差距,再加上日军欧式火绳枪装备率颇高,明军在装备方面就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利用大型火炮。
  万历皇帝在北京对入朝部队进行新一轮部署之时,又传来丰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宾臣服朝贡的消息,这就使得明朝对接下来的朝鲜战事更加重视。
  

五 中日巅峰对决:血战平壤(1)
朝鲜战事的主导权正式上升到大明王朝中央政府手中。
  北京向全国发出新一轮动员命令,并晓谕朝鲜国王,大军集结需要一段时日,请他对北京中央政府的作战信心予以充分信任,但是朝鲜政府也应该尽己所能予以配合:“如今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秋凉后方可发大军前进剿灭,偌大军留义州及你国,则你国粮料不敷,你国今且省了粮料,留备大军之用,发兵救援已有明旨,我天朝无有内外之别,不可能做有始无终的事情”。
  除此之外,明朝的部分官员还同期进行外交攻势,7月起,兵部尚书石星多次派遣沈惟敬到朝鲜与日军接触,沈惟敬甚至亲赴平壤,与日军进行谈判,其目的本来在于探听虚实,探寻和谈的可能性,入朝明军本来对此坚决反对,但最终将其作为拖延时日,进行备战的机会。
  由于朝鲜当地所能提供的军粮极其有限,不足以支撑大部队日常消耗,所派出的又一支六千人先锋部队只能暂时驻兵在中国辽东境内。其中包括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的二千四百人,以及原本计划派往建州卫防卫女真人的南军炮手六百人、游击将军张奇功所旗下三千人。
  9月,万历皇帝特使晋见朝鲜国王,以作大战前最后之协调,从皇帝特使的话语中可以看到,明朝已对朝鲜政府的动员能力不抱任何奢望,只希望对方能够尽力配合:“天朝兵马十余万就要赴朝,千里运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计划以银钱在朝鲜当地换取米粮,国王陛下意下如何?”
  朝鲜国王的回答让特使彻底泄气:“朝鲜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贫瘠,除此之外,依照朝鲜国家习俗,很多人还没认识银钱之利,虽有银两,恐怕也换不来米粮。”
  这就意味着明朝进行这场“抗日援朝”之战,不仅要出人、出枪,而且要出粮——银钱在战时朝鲜已经不能购买物资——朝鲜国内之窘迫、经济发展水准之有限可见一斑。
  辽东方面的地方官员也就类似问题咨询过朝鲜大臣:“你国粮料可支撑几个月?”
  对方答曰:“可支撑一万军士一个月时间。”
  再问:“一月之后怎么办?”
  答曰:“如果剪除平壤之贼,则忠清道、全罗道的存粮就可以被取用。”
  朝鲜官员的这种答案就等同于告诉中国辽东军,要想缓解军队后勤问题,得先拿下平壤。
  除此之外,日军虽已登陆朝鲜数月,朝鲜国土大半沦丧,其朝鲜政府却仍旧无法确定日军的大致规模,这一基本军事情报的缺乏,使得明朝无法进行准确的战力动员。
  这时还有一个历史小插曲——9月,明朝建州卫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在与朝廷进行朝贡马匹贸易时,听说日军入侵朝鲜,便派出使臣来到朝鲜,提出可以为朝鲜政府提供援助:“我建州卫部下有马军三四万,步军四五万人,皆精勇惯战,倭军入侵,你我唇齿相依,愿出兵相助。”
  朝鲜国王与大臣讨论之后,委婉地拒绝。
  最终,明朝第一期赴朝鲜总兵力集结完毕,最初号称有十余万之众,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际派发兵力在七万人左右。
  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星经略“备倭军务”,并下诏天下,令各地督抚举荐将材。10月16日,明朝调陕西总兵李如松(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平叛宁夏叛乱归朝)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副总兵官,带兵渡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 中日巅峰对决:血战平壤(2)
入朝明军的主要构成为:李如松麾下精锐四万余;辽东精骑一万;宣府、大同骑兵八千;蓟镇、保定各提供步兵五千;江浙步兵三千;福建藤牌军士三千。此外,四川副总兵刘铤率川军五千,作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共计骑、步兵力七万余人。
  明朝之所以征调以上军力,是经过谨慎权衡的。中国辽东与朝鲜相接,出兵为分内之军务;而蓟镇、保定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基地,均列明朝“九镇九边”,本为不可轻易动用的要塞武装,但入朝需用精锐,加之朝鲜气候与中国北方类似,故被不得已临战征用;宣府、大同的战略地位同样关键,正当朝廷决定从此两地调兵赴朝之际,蒙古骑兵恰好叩边,这就使得两地将领相当为难,于是这一路的军士战斗力被人为削弱,其名义上的八千骑兵,实际精锐骑兵只占两三成,大半是弱军或没有过任何作战经验的新募士兵;朝鲜北部山高路奇,需选派中国西南山区部队参战,但当时明朝与越南、缅甸交接的边境地区颇不安宁,南部地方起义也是时有发生,故广西、云南的军队不可调动,川军就被列入征召之列。李如松来到平壤之前,驻守平壤的小西行长曾与明朝沈惟敬进行过和谈接触,应该说,“商人大名”小西行长非常清楚同样是商人出身的沈惟敬的用意,日军的后勤也需援助,小西行长就答应说愿意接受明朝封贡,但条件是以大同江为界,日本将平壤以西领土归还朝鲜,但明朝需对日本已经吞并的平壤以南领土予以承认。
  李如松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但在随军参谋李应试的建议下,他打算将计就计。
  李如松率兵来到平壤郊外的肃宁馆,参加对小西行长等人的所谓的封贡大典。小西行长派出二十几人迎接,李如松突然下令拿人,日军慌乱之下被击杀数人,其余人马逃回平壤城内。小西行长得到消息后一时还不能相信,怀疑是不是翻译人员没有把事情说清楚。于是又派出亲信前往李如松处,再行解释。李如松做了虚化处理,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抚慰。并要求小西行长为表达诚意起见,应该允许部分明军入城与其进行面谈。他知道小西行长不可能接受这个条件。
  平壤战役已不可避免,这将是一场典型的攻坚战,双方均动用大量轻、重火器,战争场面颇具现代战争的某些特征。
  朝鲜军队先前的失城原因在于不战而却。平壤城本为易守难攻之地,北靠牡丹峰,地势险要,城墙之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两座城门扼守。守城日军为小西行长第一军团,兵力为一万八千人。
  明军攻击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将军吴惟忠率领步兵充当先锋,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精骑居后,攻击城北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率兵攻击城西普通门;祖承训则率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麻痹日军,力攻城南;主帅李如松督阵。
  明军发起总攻击,以佛郎机炮、虎蹲跑数百门猛轰平壤城头,一时间,火浪灼天,山崩地裂。据朝鲜《宣祖实录》记载,明军火炮部队所装备的重型火炮,单靠人力无法搬运,是用牛车才运载而来的。守城日军毫无还手之力,小西行长的将旗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之后,明军步、骑殿后,争相攻城,平壤各门顿时陷入激烈争夺战。在小西行长亲自督战之下,日军拼死顽抗,依托城墙以火枪、弓箭连续射击,一度导致明军攻城部队伤亡扩大,战役陷入白热化。

五 中日巅峰对决:血战平壤(3)
伪装成朝鲜军队的祖承训所部明军隐藏实力,令城头日军产生轻敌思想,攻击目标南门,由投降日军的朝鲜军队防守,该部明军面对的主要威胁是如雨箭矢,而祖承训部队却装备三眼火铳,武器上的先进精良带来明显的战局优势,南门首先被突破。祖承训领兵登城之后方才露出明军装束,日军如梦初醒,派兵增援,但为时已晚,来援日军在短时间内被祖承训部消耗掉三四百人。
  西门是明军的主攻对象,而该处战斗也最为惨烈。日军的主要防守工具是火绳枪以及少量火炮,但明军的装备有佛朗机炮、虎蹲炮等数百门火炮,威力极大。城墙内外,火药并发,毒烟蔽空。最终,明军火炮轰破平壤西门,门楼瞬间被撞碎倒地烧尽。
  战斗打至中午,明军付出巨大代价,终于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也几乎全歼守备日军。平壤城内日军开始出现慌乱迹象。
  明军总指挥官李如松传令全军:正午如攻不下城池,前锋将领斩首;如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五千;怯战者立杀无赦!
  军令一下,将士无不以一当百。
  鏖战之中,明军主帅李如松的坐骑、将领吴惟忠本人都相继中弹,李如松之弟李如柏的头盔也中弹,幸未负伤。
  李如松的勇敢决断给明军将士以巨大的鼓舞。
  随着七星门的失陷,平壤六门皆被明军攻破,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
  兵败如山倒,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立即命令战至一半的日本残军进行战术收缩,不然散乱日军会成为明军骑兵马刀、火铳的活靶子。日军或占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射杀明军,或退入城内大小土堡,依托街区展开巷战,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入城之后的明军由于不熟悉地形方位,也受到打击,一度死伤惨重,朝鲜史书形容为“天兵僵尸相续”。更为被动的是,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火炮无法及时跟进。
  李如松做出决断: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东南方向出口,诱使日军突围,同时给小西行长送信,说明日本参军如于此时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截击。小西行长当时率领残兵退守城北一隅风月楼,他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