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才讲了政策和舆论环境,我还得提一下法国电影业本身采取的措施,如对电影业发展起到催化剂作用的各种电影节,其中最有名的是戛纳电影节,被誉为电影界的奥林匹克。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和著名演员巩俐、张曼玉都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一些读者朋友可能不知,法国也有自己的奥斯卡电影奖,叫“恺撒”奖。如果获得“恺撒”奖,一般来讲离获得戛纳金棕榈奖也就不远了。除国家对电影的扶助政策外,电影院方面也采取了灵活的营销手段,如通过全国电影日、学生场、星期一场等方式促销。我曾经工作过的斯特拉斯堡有一个很大的电影超市,是“UGC”(影业总盟)的连锁分店,进去后就像一个大卖场,30—40部电影同时上演,有的还是特技、全景电影等。这样的大型电影超市法国还有许多,对电影业发展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法国还有10多种影响力较大的电影杂志,如《电影手册》(Cahier des Cinémas)、《首映》(Première)、《摄影棚》(Studio)和《巴黎竞技》(Paris Match)等,它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电影观众,也造就了一大批电影人,使法国的电影无论是演员演技,还是导演水平等都得到提高。
从学法语的第一天起,我就喜欢看法国电影。一是为了学习法语,而是法国电影实在好看。记得当时(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正好反精神污染,我们眼巴巴盼来的一周一次电影课往往审片通不过,同学们那种失望的感觉迄今还历历在目。后来我在贝鲁特工作,尽管战火连天,电视台整天还播放着法国的最新电影,那躲在地下室看电视的岁月同样不可忘怀。最后还是在法国留学和工作,最终使我过了看法国电影的瘾。
诚然,与好莱坞的大手笔、大投入相比,法国电影无论在选题,还是拍摄技巧方面总有点“小巫见大巫”。因此,让法国人拍出《泰坦尼克号》这样惊心动魄的片子是不切实际的,但法国的电影看后让人思考,是一种动脑筋的电影。有人做过一个绝妙的比喻,看美国电影可以跳着看,即便出去打个手机,或上趟厕所再回来,情节也不会出乎意料,而法国电影不同,需要细细咀嚼,错失一点点就会不知所云。我想,造成法、美两种迥然不同的电影风格原因很多,但与法国观众的挑剔和法国发达的电影批评分不开。如,法国就有一种专门艺术影院,近年来的观众人数一直高达2000万人次,占法国总观众人数的16%和法国导演处女作的70%票房收入。我想,如果没有爱品头论足的法国观众,法国大概不会出现“新浪潮”(Nouvelle vague)、“意识流”(Courant didée)和“作家电影”(Film dauteur)等别具风格的电影流派和手法。
从卢米埃尔兄弟1885年12月28日首次公映其摄制的《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二部影片以来,法国电影不仅开创世界电影的先河,也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要知道,法国是第一个把电影当作艺术的国家。在法国电影史上曾有过“艺术电影运动”,如影片《吉斯公爵被刺》,导演兼主演勒·巴尔吉第一次将一个具有心理特征,能表达复杂情感的人物形象搬上银幕。20世纪20年代,法国掀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对电影的美学形态和表现能力进行了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但由于先锋派电影避开重大的社会事件或问题,仅表现个人或少数人的情感纠葛和心理逻辑,是为了电影而电影,因此,50年代接近生活的新浪潮电影应运而生。如阿伦·雷奈的《广岛之恋》、戈达尔的《疯狂的比埃洛》和《断了气》、雷诺阿的《游戏的规则》、特吕弗的《四百击》。新浪潮导演十分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喜欢即兴创作,并提出了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等口号。上述新浪潮时期的许多电影都已成为世界电影界的经典之作。但也许是法国电影人受新浪潮风格影响太深,在表现手法过于大胆新颖,法国电影迄今还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如《游戏规则》、《巴黎野玫瑰》、《碧海情深》(又译《大蓝》)等影片。但不管怎么说,其艺术作品诠释人生的高超技艺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特别是在以商业为主流电影的美国电影界。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人人喜欢玩文化(3)
从表现内容看,法国故事片的大头也是警匪片。我最早看的法国片是《佐罗》,感觉好像是法国版的“007系列”。后来发现,阿兰·德隆扮演的角色不是武侠,就是小偷,而身边总是美女如云,艳福不断。当然,与神气活现的德隆相媲美的还有贝尔蒙多,演技刚硬,无坚不摧,活得很潇洒。此外,法国电影中的喜剧片也不少。70年代的喜剧大师路易·德·费耐斯的经典《虎口脱险》让人难以以忘怀,成为国际电影业颇具特色的法国喜剧电影流派的代表,其姊妹作《圣托贝的警察》同样让人忍俊不禁。法国喜剧电影片中的幽默完全融于画面中,既不张扬也不做作,观众的笑声完全是发自内心,没有任何卖弄噱头之感。现在,也有一些导演通过影像效果的运用和构图设计,创造了一个有别于好莱坞但同样妙趣横生的影像世界,如吕克·贝松的《出租车司机》系列,以一种全新的幽默方式把喜剧手法和激烈的警匪片题材结合在一起,使法国的喜剧影片更引人入胜。
就法国电影的导演手法而言,对人生悲天悯人的关怀与沉思,独特而敏感的个性化表现,形成了法国导演群的整体风貌。在法国,一个导演极可能拍片不多,但他们即使小试牛刀也会表现出了特有的光彩,如《巴黎最后的探戈》、《甘泉曼侬》、《印度*》等,这些影片在戏剧性的故事方面用墨不多,侧重点在于描绘人物情感和心理的细腻感受,没有简单地赞美和鞭挞,也不是刻意要对每个人物安排其必然和明确的结局,而是揭示人性深层次正在进行中的善与恶的交锋。因此,法国电影又常常被人称之小题大做,表现的是“茶杯里的风波”,如著名演出员卡特琳纳·德纳芙和杰拉尔·德帕尔迪约主演的《巴黎最后一班地铁》,描述的是二战德军占领下的巴黎,一对法国男女为进城看电影,常常在最后一班地铁上相遇的故事。这是一部在法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影片,但故事又是如此平常。既使是法国的战争题材片也是如此平淡如水。如由杜拉斯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情人》,描述了在法国殖民期间的越南,一位中国富商如何与法国少女偷情的故事。在整个画面上几乎看不到战争的残酷,而是一种古怪的冷峻的感伤,杜拉斯如泣如诉的小说语言被梁家辉和法国少女珍玛的爱情戏演绎得丝丝入扣,在那种热带的风味和中西爱情的冲撞中让人的感官刺激达到极点。还有由著名法国女演员朱丽叶·毕诺什主演的电影《巧克力》,讲述在法国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小镇上如何因为女主人开张了巧克力店铺而引起了宗教文化和民俗传统的种种风波。电影用的是白描手法,讲述的是一件无法再小的小事,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它获得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法国电影还有不少擅长拍摄以自然界为题材的大师,如电影《火之战》的导演阿尔诺,平均5年拍摄一部片子,其另一部大师级作品叫《熊》,在加拿大北部冰天雪地里实景拍摄了富有人性化的熊故事,美丽的画面和生动的情节让人回味无穷。最近,雅克·贝汉拍摄的巨片《迁徙的鸟》轰动法国和世界电影界。为了拍摄这部影片,贝汉与摄制组一行生活在飞行的候鸟之中,与它们一同横跨了五大洲50多个国家中的175个自然景区,拍摄了460多公里长的胶片。
法国电影在国际上别具风格,与其拥有一支庞大且又英才辈出的演员队伍分不开。从仍活跃在电影舞台的阿兰·德龙算起,到大鼻子影帝德帕迪约,再到目前红极一时的小生凡尚·佩雷,法国的男演员具有那种拉丁男人特有的魅力一直在国内拥有数不尽的女性影迷。同样,法国气质高贵的女演员在中国观众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卡特琳纳·德纳芙、爱玛纽埃尔·贝阿、苏菲·玛索、伊莎贝尔·阿佳妮、朱丽叶特·比诺什等女演员几乎成了法国电影的代名词,尤其是苏菲·玛索和朱丽叶特·比诺什,堪称两个大众情人。只要是男性观众,不管其信仰和年龄,不喜欢这两位天姿丽质美人的人不多。她们的美貌和高超的演技,使法国电影在中国观众中享有一种特殊的位置。此外,应该说法国电影与众不同的法国式结尾方式也给人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法国电影不太主张戏剧性的结尾,不追求圆满,人物的命运也不一定非要有个明确的生死交代,而是在似乎不像结束时嘎然剧终,然后给人一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回味。这如同我们中国人喝茶,需要慢慢品,而法国电影的滋味就是对人情冷暖的直面观察与沉思,有感伤和感悟,有深情和深意,这些都是需要用时间来慢慢回味的。
有品位的电视节目
同中国人一样,法国人也特别喜欢看电视。
法国主要电视台有私营的电视一台(TF 1),它同时是欧洲最大的民营电视台,其次是国有的法国电视二台(France 2)、三台(France 3)、私营电视四台(Canal+)、法德合办的艺术台(ARTE,白天时间仍由法国营电视五台所有,以播放教育节目为主)和私营六台(M 6)。近年来,随着数字革命,法国有线电视越来越多,主要有巴黎首映(Paris Première)、以女性观众为主的TEVA电视台、时装台(Paris Fashion)、体育台(Eurosport)、新闻台(LCI)、旅游台(Odyssée)、历史台(Plateform)和其他诸如狩猎、钓鱼、再就业等数十个电视台,其用户的比率一直在攀升,2003年已占电视观众的%。另外,截至2003年底,30%的法国家庭还购买了DVD机,43%的法国家庭拥有一台以上的电视机。据法国媒体收听(视)率研究所的调查,2003年,法国人平均每天看电视3小时22分,其中,女性平均每天观看电视的时间达到223分钟,比男性长24分钟。如果按年龄划分,65岁以上的人是收视时间最长的人群,每天270分钟。法国人最喜爱的节目是电视剧或电影,占总收视时间%,其次是各种电视栏目(%)和新闻类节目(%)。有关电视剧,同国内一样,警匪片、言情片很受欢迎。10多年前有一位马赛的警察,是越南长大的中国人,根据其自身经历拍了一部警匪片。老先生演得很好,谁也没有记住他法文叫什么名字,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中国人”。现在最流行的是“电视现实”,如,法国电视一台的LOFT节目和二台的“充满诱惑的岛屿”(le de tentation)均很轰动。前者是在巴黎郊区临时搭建一座“五星”级别墅,配有游泳池,再请11位青年男女来此体验生活。所谓体验生活,就是在此谈恋爱,最后产生一对恋人。优胜者将获得丰厚的奖金,如果真因此结成秦晋之好,还将获得一幢别墅。但是,这些男女的一举一动都在摄像机的严格监视下,全国人民每晚都可以看到他们谈恋爱的过程。这个节目收视率很高,参与节目的人,无论是幸运的优胜者,失意的淘汰者,还是节目主持人都成了法国名人。由于电视一台的成功,二台干脆照抄,只是将场地搬到加勒比小岛上。后来这两个节目均因用电视过多暴露人的隐私,如洗澡、睡觉、甚至*等镜头,将人做“试验”而遭到批评。除这种纪实节目外,“纪实性故事片”也是法国人的偏爱,如观看维苏威火山给庞贝城居民带来灭顶之灾的观众创下了历史纪录,二台这个题为《庞贝城最后的日子》的片子吸引了880万名法国人,即三分之一的法国电视观众。还有三台的《地球上的恐龙》、《生物种类的历险》等节目,也创下了如此收视纪录。此外,还有一个好节目,现在停掉了,就是由尼古拉·雨诺主持的环保节目,叫“天涯海角”(Ushuaa)。从亚马逊的原始森林到印度洋海底,雨诺通过自己身临其境的体验,将观众带到天涯海角,去发现和认识绿色世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人人喜欢玩文化(4)
然而,给我印象深刻的并非是法国名目繁多的电视台,各种娱乐性专栏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而是围绕文化所展开的各种特别鲜明的节目。首先就是大众智力游戏,名目繁多,一家电视台赛一家电视台相互攀比,如“冠军的问题”(Questions pour un Champion)、“财富之路”(La route de la fort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