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兰西印象-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一个吻字只是法国人罗曼蒂克写照的一部分。法国人*倜傥,有关其各种罗曼史的说法很多。有人说过,天堂的生活是坐德国人的汽车、美国人的效率、瑞士人的组织、中国人的佳肴和外加一个法国情人。与法国人接触多了,我发现,法国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一段罗曼史司空见惯。想当年拿破仑为了情妇约瑟芬南征北讨,所向披靡。号称“伟大的第三者”的大文豪巴尔扎克,与德·韩斯卡夫人相恋20年,不止一次把韩斯卡夫人当成理想女性原型写进自己的小说。他每天创作10多个小时,爱情是其力量的源泉。革命者卢梭天性腼腆,但对作为长者的华伦夫人的求爱却猛烈炽热。粉碎“四人帮”不久,国内放映司汤达的《红与黑》电视剧,年轻的家庭教师于连与市长的老婆德·莱纳夫人偷情故事曾一度在不少人心目中成为法国人男女交往的代名词。在今天的法国社会,男女绯闻报道得很少,原因是私生活受到法律保护,另外法国的政治文化也不允许用此来攻击对手。密特朗生前与私生女马扎里纳(Mazarine)在约定的餐馆定期碰头,法国新闻界人人知道,但谁也不做这样的文章。
  说不清是罗曼史的原因还是结果,法国人结婚离婚十分平常。据法国国家统计署(INSEE)统计,法国家庭三成结婚生子,三成结婚无子,三成单亲家庭。在组成家庭的6对夫妇中,又有一对属于未婚同居夫妇。因此,在一个家庭由几次离婚后的重组也不少见,出现了一家许多半兄半妹(Demifrère, Demisoeur),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叫的“干哥、干妹”。因为法国人婚姻复杂,在巴黎社交场合切记不要贸然问对方的婚姻情况,对方携不携小蜜与所有宾客无关。我们常遇到法国内阁部长携女朋友和男朋友来使馆做客,宾主心照不宣,因为这本来就是别人的私事。然而,说到同居,也并不是国内有些人想像中的朝三暮四,为了经常更换性伙伴。同居的原因很多,有些听起来几乎可笑,如对婚姻看法的变化,认为一纸协议没有意义,爱是相互的,不需要通过法律来约束。也有干脆怕麻烦,没有时间去市政府办手续,等孩子今后长大了结婚时再一起办;还有一种以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其伴侣德波娃为代表的男女绝对平等主义,认为婚嫁是不平等的。为什么男的是娶,女的是嫁?为了消除不平等,干脆不娶不嫁。这些形形色色的同居者,同居的时间都比较长,有的甚至超过结发夫妻,如萨特和德波娃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当然,在巴黎呆久后你还会发现,巴黎更是一座独身者的城市,一座孤独者的城市。像纽约人一样,下班回家,打开电视,看着美国走红电视剧《性与城市》(Sex and city),结束一天的生活。在巴黎,已婚者又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只占婚龄人口50%,但其中一半的已婚者又选择离婚。由于巴黎房租昂贵,又出现了许多所谓“经济夫妻”,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减少房租等生活费用。为了解决单身贵族的婚姻问题,用来进行婚姻介绍的咖啡馆、酒吧则又成为精明商人的赚钱机会,一些从东欧介绍新娘的跨国婚姻介绍所也成为日进斗金的好营生。然而,这种跨国婚姻常常因文化背景的差异,最终使一段段罗曼史以悲剧结束。
  需要补充的是,法国人的罗曼史也会发生在同性之间,这在素以文化宽容和多元著称的巴黎倒并没有什么,但让中国文化熏陶的我委实大跌眼镜。巴黎艺术圈内同性恋之多,超过我的想像,这些人都极有素养,在高雅的文化岗位上成为法兰西艺术的象征,不少还是我的熟人。在巴黎,同性恋每年要举行一次大*,每次几十万人,市长德拉诺埃常常走在前头,并供认自己是同性恋者。有一次阿根廷驻法国大使与我聊天谈到了同性恋问题,他认为这是后工业化社会的生活节奏造成的,因为男人心目中的女人就是自己的母亲,而今天的女性彻底解放,像男人一样工作,像男人一样待人接物,已失去了母亲的温存与女性的妩媚。当然,这只能是他的一家之说,但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罗曼史似乎是一样的,在社交场合总是有这些如胶似漆的一对对男女鸳鸯,抑或一对对男鸳鸯和女鸳鸯……
  

浪漫的法兰西民族(5)
人人都是夜猫子——魔方式的夜生活
  法国人的夜生活在是不可思议的,尤其在巴黎。作为外交官,各种应酬的社交活动几乎都发生在夜晚。如果你再有些好朋挚友,一星期就算交代了。当然,使团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不具典型意义,但巴黎人的夜生活的确闻名遐迩。在使馆工作期间,经常要加点班。当我半夜12点离开办公室时,香榭丽舍大街居然车水马龙,出现了类似白天交通高峰时间的交通堵塞情况。浪漫的法国人从夜总会、电影院、咖啡馆、西餐馆里进进出出,其情形之壮观,如同世界又回到了白昼。
  法国人喜欢外出,夜晚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巴黎,有世界最好的时装展示,有最新的好莱坞电影,有最动听的歌剧,有世界上最*的夜总会,有最前卫的画展,有最紧扣时事的国际研讨会,也有最国际化的家庭生日晚会。林林总总的晚会,同一晚上不知会有多少个,如果你同时被邀请出席,就得“赶场”。然而,对中国人来说,最怕的是晚会开始得太晚。我有时应邀出席朋友家宴,晚会开始特别晚,有时居然是20点,甚至21点开始。中国人守时,来得早,法国人来得晚,等客人到齐时,肚子都快饿瘪了。等高朋满座后,各路神仙又会海阔天空,从法国到中国,从政治到经济,从人生、艺术、假期、美食到伊拉克战争,滔滔不绝,云山雾罩,侃得你眼皮直打架他们还在侃。说实话,我就怕法国人这种没完没了的神聊。冗长的晚宴节奏,对喜欢早睡早起的同胞们来说等于是种折磨。有时我陪国内代表团,个别领导实在招架不住了要提前离场,让主人,特别是我们这些使馆的外交官感到很不自在。
  法国是开放社会,夜生活则是社会的缩影。除家里吃饭外,公共场合的文化活动是巴黎人的首选。巴黎卡尼埃歌剧院、巴士底歌剧院、夏特莱剧院、奥林匹亚音乐厅、法兰西体育场,甚至各种博物馆等均在巴黎人的夜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听一次音乐会、看一场戏、当一场体育比赛的啦啦队,法国人愿意排长队,哪怕是等上1—2个小时,也没人报怨。这对以性急出名的法国人是很难得的。如在奥林匹亚音乐厅前,经常会发现蜿蜒好几里的排队购票队伍。送别了短缺经济的中国人,谁都对排长队没有好感,而眼前发生的排长队又不是为了生活必需品,这常常使我陪同的中国代表团感慨万千。
  在法文里,SOIREE(晚会)是指一种比较正式的晚上社交活动,虽然现代人提倡礼仪简单化,但西装革履的仍大有人在。女士们为了晚会,梳妆打扮好半天是常事。晚会的这种正式性使许多人将本可以安排在白天的活动放在晚上,以显示主人对活动的重视。密特朗总统的侄子让加佩耶埃·密特朗是巴黎一位著名的画商,我们也是好朋友。我曾应邀出席他为一位北京来的画家举办的画展开幕式。他的画廊位于巴黎1区,离市府咫尺之隔,面积不算很大,当晚巴黎文化圈来了不少人,房间因而显得有点小。仪式后我又作为嘉宾参加了晚宴,与中法文化年法方主席昂格雷米、希拉克总统亚洲事务顾问达纳、蓬皮杜总统基金会总干事克洛德等海阔天空神聊到午夜。这样的晚会在巴黎是很典型的,每晚也不知有多少个。与法国精英们在一起神聊,你就会发现,夜生活的魅力对谁都一样。工作忙碌一天后,大家在一起玩玩,放松一下,这也是夜晚的好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每次接待中国领导人时,法国人总喜欢在外交部金碧辉煌的宴会大厅里多呆一会,喝点饭后消化酒,天南地北再聊一会儿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在巴黎众多的夜生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次参加由世界头号奢侈品公司LVMH组织的专题文化之夜,每次只有50—60个幸运者,我们在大宫殿里静静地听讲解员介绍世界绘画大师的作品,然后再吃宵夜。我记得有一次是将毕加索和马蒂斯作品联展。在庄严的艺术宫殿里,我没有丝毫附庸风雅的感觉,心灵在接受艺术的一次又一次冲击。我听着讲解员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突然感觉到夜晚的世界太美妙了,夜里的世界静得只剩下女讲解员那夜莺般的嗓音和50多双鞋发出的细碎脚步声。在这个世界里,除了毕加索和马蒂斯,就是我和在这空旷的大殿里的艺术家的稀世珍品。
  巴黎的夜晚是美妙的,美就美在它的氛围是历史形成的,是世界城市中的惟一。美就美在这法国巴黎夜生活的象征——“红磨房”夜景。(2002年)里所有的人对此都乐此不疲,对夜生活的喜爱已成为一种生活和存在方式。同样,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的当局会要求其老百姓每年搞一次“不眠之夜”,要他们在这一天里不睡觉。这就是巴黎市政府搞的“巴黎的不眠之夜”(La nuit blanche)活动,策划此项活动的巴黎副市长热拉尔不无得意地向我表示,市政府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巴黎人都有一个难忘的夜生活。
  当然,在一个人欲横流的西方物质社会,一部分人的风雅不能代替另一部分人的趣味,哪怕它不甚高级,那童话般高尚的晚会也不能取代人们对“红磨坊”为代表的法国式艳舞的趋之若鹜。事实上,红磨坊在全世界已成为巴黎夜生活的代名词。随着国人来巴黎旅游者日众,不了解“红磨坊”的读者朋友已很少。它位于巴黎城北蒙马尔特高地脚下白色广场附近,门口有一高矗的红色大风车,像中世纪磨面粉的磨坊,因而得名。19世纪下半叶,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艺术家汇集在蒙马尔特高地作画卖艺,使这一带充满艺术气氛。由于艺术活动活跃,小咖啡馆、小酒吧日渐增多,舞女成群,她们穿着滚有繁复花边的长裙,伴着狂热的音乐节奏,扭动着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直直的伸向挂着吊灯的天顶。英国人将此称之“康康舞”。由于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举国萎靡不振,人们极度空虚、玩世不恭,康康舞成为放纵的时髦选择。1889年10月6日,红磨坊歌舞厅应运而生,并聘用了法国及欧洲、美洲、澳洲的红极全球的舞女。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红磨坊》使红磨坊歌舞厅蜚声世界,画家图卢兹劳特累克更是倾情用其水彩画笔描绘了舞女的艰辛和看客的贪婪。最近,电影《红磨坊》的上映再次引起世人对红磨坊历史的关注。
  

浪漫的法兰西民族(6)
其实,我对红磨坊的知识十分有限,原因一是纪律的约束,二是门票100多欧元,实在太贵,故从未敢问津,有限的一些知识还是道听途说或看电视得来。有时路过红磨坊歌舞厅,门口总是车水马龙,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内旅行团。“红磨坊”老板告诉我,中国游客已是法国人以外的第一大客户,2004年接待了55000多中国观众,这足以可见国内世风之开化。我个人倒是觉得,看一下来自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南美、瑞典等国身高米以上楚楚动人的美貌女郎撩一下大腿也绝非是洪水猛兽。许多法国看客,甚至举家出动,包括携未成年的男女少年,喝一杯香槟酒,享受一下天下美人的肢体语言和富丽堂皇的舞台设计。在法国,每年圣诞节和新年期间,国家电视台总要实况传播一下红磨坊的晚会,这有点类似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新年联欢会。所以,我们又很难评判孰好孰坏,毕竟中法两国文化背景不一样。
  如果说红磨坊仍是夜色下的一种文化活动,那么,不受任何限制的成人*电视节目和随处可见的*,则让这个城市的夜晚充满喧嚣和放纵,这是远非我们东方人,特别是有铁一般纪律约束的外交官所能想像的。有时我从使馆加班后夜半更深的回家路上,“马路天使”在西环城的马约门(Porte Malliot)和尚倍里门(Porte Champerret)成群结队,在路口红绿灯处与嫖客讨价还价。有人说,那些野女孩是东欧人,但那车里面伸着脖子讲价的却是法国人,有的甚至还是绅士。前不久法国政坛还闹过一件丑闻,说的就是总理拉法兰的一位顾问街头嫖妓,被警察当场拿获;有人说,法国人不像荷兰人,将女性装在橱窗里展示,但所有来巴黎的外国游客都知道,法国人将“马路天使”赶到林子里,成了林中小鸟。这片林子叫布洛涅,中国人都管它叫黑森林。白天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