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会不可思议,人际关系复杂,国家干预公民生活,司法不独立。一些来华法国商人则著书立说,讲述其在中国商海的奇遇,认为中国市场捉摸不透,没有公平竞争可言,官员收红包成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之,在这些人眼里,中国社会又成了大魔方,认为中国的事情永远晦涩难懂,永远也搞不清楚。为了克服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困难,必须聘请中国人为其在华经营公司负责政府关系或干脆当首代等。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可思议的中法文化差异(1)
巨大的中法文化差异
几年前,一个名叫伯纳·圣若弘(Benot SAINT GIRONS)的法国人在因特网上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题目是《12亿火星人》(1,2 milliard de Martiens),据说因为作者用词太不友善,以致于标榜言论自由的法国出版社都觉得有点出格,拒绝考虑为其出版此书。该书介绍作者本人在中国的见闻,但通篇尖酸刻薄、夸大其词,将中国人描写成一群不讲个人卫生、不懂礼貌、大声喧哗、吃狗肉、到旅游景点照人不照景的12亿火星人。此事在中国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有人反对,有人附和,多数人将此看作是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的法文版。
所谓文化者,乃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之总汇也。你可以说中法差异是两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差异,但真要是中国处在法国那样的现代化水平,差异照样存在。这种差异,构成了我们当今五彩缤纷的世界,构成了国与国文化对话的基础。有人说,如果法国没有无休止的*,法国也许是世界上最适合生活的地方。也有人说,巴黎如果没有满街的狗屎,巴黎也许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但依我看,这些假设都是国内的朋友从中国的角度看法国,无论是满街极其不雅的狗屎,还是随心所欲的*,这都是法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问题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失去了,法国反而不像法国。有一位美国记者曾经调侃道,巴黎太美妙了,世界银行应该资助巴黎人,让他们做全职的巴黎人好了。可惜的是,世界银行并没有给巴黎人发工资。
其实细想起来,中法文化差异,究其实质,双方在对事物的认同上是比较一致的,比如说对待权力问题,并不是圣若弘所说的那样中法有差异。法国人历来就有崇尚权力和权威的传统,历史上法国人就对拿破仑、对王室和显赫的权贵有迷信,但在表现形式上两国确实有所差异。从政为官,光宗耀祖在中法两国人民看来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有趣的是,法国培养干部基本上用的是中国过去的科举制,要通过许多考试,上好学校。我曾在上一章谈到法国的高官大多出自国立行政学院,但要进入此校并非等闲之辈,对一般法国人来讲是难上加难。在此前,必须考入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 Po)或外地有数的几所政治大学,然后再一步步地再往下考。就是进入该校,还得天天厮杀,谋得毕业好成绩以排名次,从而换得高官厚禄。因此,真正做到“学而优则仕”的是人家法国人。然而,法国人在显露对权力和统治阶级羡慕和尊重的同时,骨子里却是从大革命传承下来的那种自由和批判精神,因此,嘲讽和捉弄政治人物,又是其典型的法国文化习惯。法国电视四台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节目叫“木偶”(Guignols),节目以播新闻的形式出现,把法国政客都做成木偶,已故总统密特朗是只青蛙,现总统希拉克是高卢雄鸡,其他的内阁成员也都是各种小动物,活脱一个动物园。节目过去奚落密特朗,现在是希拉克,隔三差五拿希拉克开涮,说他老了,笑他保守,笑他的政见、言行,什么都敢讽刺,连希拉克夫人都不放过,有时简直到了刻薄的地步。我看节目的时候总是一边捧腹大笑一边想,做法国的领导人,真是得有很坚强的神经才行啊。
中国人爱管闲事,家长里短,总觉得要对人关心。单位来了大学生,没有对象要帮助他或她物色对象,仿佛是一种道义责任。结婚后没有生孩子,又要帮助他或她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大讲一通中国文化和有孩子的好处,一直讲到他或她都有孩子。法国人则不然,他们对别人事,尤其是别人的私生活一般不闻不问。不要说谈恋爱,就是找小蜜,他们也不感兴趣。已故总统密特朗有一个情妇,法国人都知道,但谁也不把窗户纸捅破,最后还是密特朗本人决定要将私生女马扎里纳公之于众。人们很轻易接受了这一事实,在密特朗葬礼上,情妇、私生女与夫人及孩子们站在一起,没有人觉得不合适。最近,到是马扎里纳本人著书立说,详细叙述她和父亲密特朗保持的二三十年之久的亲情,法国人看后都十分理解。换句话说,像克林顿总统与莱温斯基这样的绯闻,法国人是根本不会介意的。克林顿也大可不必写书来为自己的外遇辩护,法国人根本看都不想看。
法国人贪玩,中国人爱干活。法国人一般不太攒钱,花光为止,至少他们不会为钱而拼命工作。中国人善于持家,节俭,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脑子里整天装的是工作、家庭和孩子,想浪漫也浪漫不起来,是一个生来就是为了工作的民族。试想有一天中国也建立了类似法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中国人是否也会变得贪玩起来了?是否也想浪漫一把,一直把钱花光为止?我对这样的答案没有任何把握。一向被指责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法国人,却十分看重家庭生活,最讲究下班后在家中同子女家人共进晚餐。而热爱生活和家庭的国人,即使是节假日,为了获取经济上的好处,得到加班的双薪,恐怕都会心悦诚服地加班加点。当来巴黎的国内代表团常常向我抱怨周末法国人把他们放在旅馆里不闻不问时,殊不知从北京回来的法国朋友也在向我诉苦,说他们周末也得不到自由,中国主人连他们在北京会朋友,办私事的时间也不给。法国人恐怕至今也没搞懂,为什么中国主人周末不陪自己的家人,非要出来安排那些不受欢迎的社交活动,甚至要亲自从早陪到晚?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可思议的中法文化差异(2)
法国人爱好社交,善于交际,爱聊天。这点与我们中国人很像,我们叫“侃大山”,天南地北,侃得云山雾罩。侃的话题可以是吃,也可以是文化,国际政治,喜欢替古人担忧。世界各个角落的事,没有不关心的。说起来还经常慷慨激昂,但往往是说完即完,颇有咱们北京人“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的潇洒劲。但与法国人一起的社交场合,同胞们往往不很自在,语言障碍、话题不投机都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差异。孔老夫子有关君子“欲呐于言”的古训和“祸从口出”的忠告不绝于耳。即使创业,各位也要“闷功大发财”。家长教育孩子要听话,老师夸学生还是老实听话。至于爱说话者,中文形容词尤其多,但褒义的很少,什么“油嘴滑舌”、“巧舌如簧”,或者“此人能说”,言下之意,此人“光说不干”,还是一句贬义词。这种从文化上对交流的过于谨慎,常常使一场有意思的晚会索然无味。或者走向另一端,各扎各的堆,中法开起小组会。这样生动的事例还使我不由地想起自己在法国短暂的留学生活。在我们班上,欧美、非洲甚至印度、孟加拉等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都争相发言、讨论或提问,惟独来自中国,还有日本和韩国的同学闷头不语记笔记。遇有不明白的问题,上课不提,下课以后围着老师提个没完,弄得老师抽支烟的时间都没有。这种有趣情况同样反映在一些外事场合。法国人喜欢在大庭广众说话,在国际会议上,只要有法国人,他总要说话,深恐别人将其当哑巴,而同胞们一般不爱提问题。如有问题,也是喜欢茶歇时个别提。我想,这也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集体主义VS法国个人主义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国情和管理理念及管理体系,中国人靠集体,法国人靠个人。有许多国内朋友对我说,法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个人主义国家。来到法国,你最大的感觉就似乎自己掉进了个人主义的汪洋大海。
法国人从文化上强调自我,追求个性解放,人人号称是哲学家笛卡儿的信徒,“我思故我在”。因此,个性在法国文化中十分重要,无论是人还是事物,没有个性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就将得不到尊重。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国的建筑,一个地区一种风格。在巴黎,你随便走在哪条大街,没有一幢建筑是重样的。在这种强调个性的文化中,强调一致,统一思想是很困难的。在与法国人沟通过程中,特别在向学生演讲和接受提问时,你要想让法国同学接受你的观点,最好的方法先反驳他们的观点,然后再引出自己的观点。在法国,人人爱争辩,喜欢标新立异,电视上、议会里的辩论常常近乎吵架。就是在家中,辩论也是家常便饭。我有时应邀去朋友家做客,席间来宾中只要有位提到某个问题,立刻引起争论,饭桌上大家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这种争论可以发生在客人与客人之间,也可以在客主之间。这种争论在中国人看来是无谓的,其激烈的程度极具杀伤力,在中国肯定会影响今后人与人的关系。出于中国人的本能和革命大团结的需要,我会急得忙打圆场,说一些中庸的话。然而,无论宾客是谁,对晚会的评价都取决于晚会的话题,特别是由话题所引出的争论。若干年后,朋友在一起还能记起当初的争论,但肯定已没有人还能想起我那番和稀泥的话……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刚开始,上下五千年文明,封建历史漫长,孔孟思想既是官方哲学,也是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式,凡事求正统,要保持一致,特别是要与强势机构和人物保持一致。除春秋战国的短暂历史时期,中国基本上是没有文化多元的传统,思维模式相对较简单,惟官方马首是瞻,而法国18世纪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早就打破了王权对人性的桎梏,突出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强化了公民的护权意识。因此,当一个中国人和法国人在一起的时候,法国人的思想负担显然要比国人小得多。
从管理理念看,中国的组织结构复杂,协调和沟通的要求高,许多问题需要权威人士来定夺。法国的组织架构则相对单纯,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在工作描述中已阐述得很清楚,需要的只是对程序负责,下级对上级的依附关系较少,从下级管理职位到上级管理职位也大约只有二三级,每个人所担任的工作范围很广,并能精通好几个专业,一个人可以应付很多工作也是常事。在这样的组织系统中,主管的权利很大,所谓“县官不如现管”,长官意志较难行得通,人人都按游戏规则办事,个人的作用在国家生活到企业生活的微观层面都得到认可。
同样,中法这种管理架构和理念的差异,既是文化的因素,也是经济的原因。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中国人多资源贫乏,集体主义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也是生存方式。人们必须在一起,相互团结,才能解决生存问题,如在中国西部许多缺水地区,集体仍然是获取水资源的惟一手段。但组织结构复杂自然会加大管理成本,这在不计效益的计划经济时代是司空见惯,为的是实现低工资普遍就业。稍年长的读者都知道,这种体制还是我国很长时间内的公民生活资料分配形式,所谓“单位”,既是生产的组织形式,也是生活的组织形式,个人离开了单位,显然将一无所有。法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人口少,自然资源丰富,历史上就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法国自然经济,如葡萄酒、奶酪等生产者,其产品背后都是一个个农村自然户。当然,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法国,公民的任何生活资料都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没必要对集体有所依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法国人生活水平高、假期多,要维持这种生活模式,受雇的个人必须一专多能,这是保证法国实行高薪金制的前提。从管理学角度讲,组织架构越简单越有利于责任到人,并强化个人在任何组织系统中的作用,人人对岗位和程序负责。许多在法的中国学者经常对我说过,国内人际关系复杂,法国人际关系简单,较少浮躁和功利主义现象。细想很简单,就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差异。法国人竞岗上班,招聘是公开的,职务描述很清楚,一旦应聘就有一份权利与义务的合同,其中包括未来发展空间。职业感强,珍视工作岗位。按程序办事,讲章程、法制,不需要通融,只向工作规程负责。平时既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