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兰西印象-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动的人很多,有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张学忠大使、大使馆的刘志明公使、吴泽献参赞等。我们当时都很感动,对程先生的中西文化造诣和法兰西人民对文化的尊重由衷钦佩。是的,赵无极、朱德群、程抱一在巴黎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他们像黄河边上的纤夫,又像塞纳河里川流不息的游轮上的舵手,把中法两种古老的文明运送到一起,把这两种独特的文化摆渡到一块。然而,三老并不代表黄河与塞纳河交汇的全部。类似三老这样做文化纤夫的中国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把黄河里的故事一个一个拉到了塞纳河里。
  作家冯骥才用“人人殚精竭虑地做中西结合文章”来描写旅法中国画家。是的,严培民粗得像大刷子一样的笔触,尹欣的西洋技法与题材中的中国面孔,马泽霖的大菩萨和王克平用凿刀在大木头上一锤锤凿出来的抽象雕塑,他们是赵无极、朱德群等老一辈中法文化交流旗手的新传人。我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相识,他们用中国文化的底蕴和法兰西生活的积累,用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对话,使他们的艺术生涯更加辉煌。位于巴黎八区香碧日街(Rue de Champige)的尹欣艺术沙龙曾是我了解巴黎画家圈子的主要窗口。我曾与法国前总理克勒松女士谈论到尹欣的画,克勒松认为,再好的艺术要有观众,而让法国人接受作品的最好方法就是中国题材、法国手法。
  当然,就像三老不是中国在法艺术的全部一样,绘画也不是中国在法文化成就的全部。在当今法国社会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还有作家戴思杰,其作品《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无论是出书,还是由书改编的电影都获得巨大成功。戴思杰的《迪的情结》还获得了法国最具声望的图书奖“费米娜奖”。还有一位年轻女作家,叫山飒,在法国也很走红,其作品《女棋手》在法国造成轰动。记得*主席2001年秋访法时,希拉克还特意邀请她出席总统在爱丽舍宫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述中国作家都是直接用法语写作,描写自己熟悉的中国的经历和生活,在法国社会得到好评。在音乐方面,青年音乐家陈其钢中西合璧的作品《蝶恋花》、《逝去的时光》和《五行》在法影响很大。此外,钢琴家许忠不仅活跃在法国的音乐舞台上,还经常穿梭于中法两国,为中法文化年做了大量工作…… 
  

令人心醉的巴黎(1)
巴黎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
  巴黎似乎从来就是一座梦想中的城市,多少骚人墨客爱将之描绘为“光之城”,将其视作上帝的化身。徐志摩当年曾感叹“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稀罕天堂”。有人也将巴黎称之为“花都”,因为巴黎不仅四季鲜花不断,各种花店比比皆是,是座充满浪漫风情的城市,宛若一位风韵绰约的美人,让爱神与青春长驻。正因如此,也有人将巴黎称之“巴比伦”,那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在小说《重返巴比伦》中对巴黎的称呼——一个充满奢华享乐、人欲横流的梦幻之都,而在半个世纪前的海明威眼里,“如果你够幸运,在年轻的时候呆过巴黎,那么巴黎将永远跟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筵席。”
  巴黎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巴黎工作与生活,天天像巴黎人一样感受巴黎,熟视无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感到巴黎已不仅仅是个地名。它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气氛,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心灵的表达。正因如此,每个人对巴黎的评价都是主观的,见智见仁,一人一个印象。估计没人能说清巴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城市,但可以肯定,不论是浮光掠影,还是像我这样长年客居,每个人都确信他们在巴黎度过的时光会是此生最难忘的日子。巴黎的磅礴气势、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像大海一样的包容性,成为在喧嚣躁动的人生旅途中,各种肤色、文明和意识形态共处的一片小小绿洲。巴黎的热情和慷慨,使几多浪迹天涯的游子、萍水相逢的情人、南来北往的过客、穷困潦倒的艺术家找到了他们梦恋中的那种感觉。据统计,现有25,000名外国艺术家生活在今天的法国,其中绝大多数在巴黎,他们中间有作家、画家、音乐家、服装设计师、造型艺术家、舞蹈家、雕塑家等。这些艺术家之所以来到巴黎,是因为巴黎有举世无双的艺术氛围和悠久的纳贤传统,唯有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得以灵感大发,艺术创造得到评论界和公众的承认,从此使他们扬名世界。当年,为逃离佛朗哥*统治而到巴黎的西班牙画家帕勃罗·毕加索和萨勒瓦多·达利,就是在巴黎这种自由和宽宏的艺术氛围里把他们的艺术生涯推向顶峰的。
  记得有一位法国哲人说过,“生在巴黎等于做10回法国人”。
  我真的认为,巴黎太大了,它几乎成了法国的象征。巴黎太浪漫了,它几乎浓缩了法国人的人生。巴黎太深邃了,它人杰地灵,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一段动听的故事。
  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法国大作家、大文豪巴尔扎克、雨果、普罗斯特、大仲马、左拉、欧仁苏、波德莱尔、阿波里埃尔、科莱特、杜拉斯等人均在生前用自己充满情感的笔触,向世人展示了巴黎一幅幅动人的图画。这些大师笔下的景与人,千姿百态并明显带有浓厚的时代和作家的个人色彩,是一部有关巴黎的大百科全书,也是一幅芸芸众生画。
  巴黎也是世界的巴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一批美国作家来到了巴黎。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这群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栖居巴黎,借助巴黎宽松的艺术氛围,通过咖啡、女人和葡萄酒,享受人生和逃避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残酷现实。在他们眼里,巴黎是最好的选择。他们需要艺术氛围,需要继续以创作为生,但同时他们也抛不下感官和物质享受,需要咖啡、女人、葡萄酒和舞会。这些巴黎的匆匆过客,用自己激情的笔触使巴黎的瞬间永恒,也把他们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永远留在了巴黎。
  巴黎的记忆对任何人都是美好的,对海明威更是如此,从而他给巴黎和整个世界留下了“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筵席”的赞美。
  1918年5月,海明威作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士兵首次来到巴黎。他看到了战争阴影下的巴黎和顽强不屈、努力生活的巴黎人。作为《多伦多之星》报欧洲通讯员,3年后海明威又来到巴黎,战后巴黎人及时行乐的疯狂,轻歌曼舞的和平气象,先锋派文学艺术蓬勃崛起给他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海明威经常去莎士比亚书店看书,拜访“书友社”女社长并与其大谈政治文学,在塞纳河畔散步,到蒙巴纳斯区跟文学朋友切磋……
  巴黎在阳光下,在夜灯下,在海明威的回忆中,是天长地久般的灿烂美丽,“巴黎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筵席”……
  巴黎究竟意味着什么?
  浪漫的诗人徐志摩在其热情洋溢的散文“巴黎的鳞爪”中告诉我们,“整个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鸭绒的垫褥,衬得你通体舒泰,硬骨头都给熏酥了的——有时许太热一些。那也不碍事,只要你受得住。赞美是多余的,正如赞美天堂是多余的;诅咒也是多余的,正如诅咒地狱是多余的。巴黎,软绵绵的巴黎,只在你临别的时候轻轻地嘱咐一声‘别忘了,再来!’其实连这都是多余的。谁不想再去?谁忘得了?”
  的确,巴黎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城市。塞纳河的潺潺细流、散发咖啡豆浓郁香味的拉丁街咖啡馆、拔地而起的大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富贵华丽的巴黎歌剧院、荒诞不经的蓬皮杜文化中心、披金挂银的香榭丽舍大街、*不羁的红磨坊夜晚……
  巴黎充满文化氛围、历史传统,是世界文化人的“麦加”,多少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在此生活过?巴黎又是一座纸醉金迷的城市,多少*不羁的*人物对此趋之若鹜。这里既有怀旧又前卫,既宁静又喧嚣,既国际化又本土化,任何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剂量心灵解药。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令人心醉的巴黎(2)
巴黎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
  巴黎印象——不是导游的导游词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要为国内高级代表团作巴黎义务导游。每次介绍巴黎,使我对这座迷人的城市越发了解,心中对巴黎的赞美就越发强烈。我漫步巴黎街头,总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作者生活照,摄于巴黎莫里斯饭店,后面背景为卢浮宫和杜勒伊公园。(2002年11月)
  历史感。在我行进的路上、小酌的酒店、徜徉的公园、止步的建筑物前,我情感的闸门会被波涛汹涌的思绪打开,我会每每触景生情,想起当年乔装成大清帝国外交人员的清末留学生李石曾、英气四射的周恩来、桀倔不傲的*、手不释卷的傅雷、拿着菜篮子练习法语的钱钟书、雨中的戴望舒、诗情飘逸的艾青,还有许许多多文艺旗手,何其芳、郑振铎和丹青世界里的刘海粟、潘玉良……
  当我写此书的时候,我曾迟疑过。巴黎人杰地灵,我写什么?我的读者又是谁?他们当中肯定会有人像我一样幸运来到巴黎或工作、或学习、或观光,但绝大多数人可能来不了。我不能写一部巴黎导游书,因为这种书业已普遍。我要写的,是我的真实感觉、一种心情,而这又是我期待与大家分享的。那么,我应该告诉大家巴黎的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要告诉你巴黎的来历。
  公元4世纪,罗马人强占塞纳河西岱岛上高卢人的村庄,并建立其首府,叫做“巴黎吉”,巴黎从此得名。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从公元6世纪起巴黎就成为法兰西王国的首都。
  从巴黎圣母院鸟瞰塞纳河。塞纳河是巴黎的母亲河,给这座历史名城带来的不仅是生命之水,更带来了文化,带来了那种包容世界的大文化。塞纳河不宽,不窄,水流不急,不缓,千百年来静静地流淌着,多少骚人墨客用最美的语言为之讴歌。塞纳河蜿蜒曲折,如诗似画,充满浪漫色彩,河堤两岸绿树成荫。人们或在绿阴下散步,或在岸边休憩,在夜晚的凉爽中得到休闲和满足。即使在冬日的傍晚,巴黎人也忘不了抽空到塞纳河边消遣、漫步、遛狗。他们笑容可掬,向过往游船上的观光客致意,船上的人们也会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欢快地回应着素不相识的问候。
  塞纳河静静地流经巴黎,把城市分成了左右两岸两个不同的人文世界。右岸是巴黎的政治中心,包括昔日的王宫卢浮宫和今天的总统府爱丽舍宫。这里雍容华贵,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世界上最美丽的香榭丽舍大街,精品荟萃的旺多姆广场和王者气概的协和广场等。左岸虽没有右岸华丽,但文人云集、名校林立,有索尔邦大学、法兰西学院等。这一地区也叫拉丁区,因为历史上那里的师生都必须用拉丁语交谈和写作。1968年,这里还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学生掀开地面上的石砖,向象征权力的警察头上扔去。当时世界各大报的通栏大标题都是法国大学生在巴黎拉丁区与巴黎警察发生暴力流血冲突。
  位于塞纳河中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气势恢弘,教堂内香客如云,瞑瞑的烛光给人一种肃穆与神秘。这里的香火可能是全法国或全欧洲最旺的,一点也不亚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有时赶巧还能看到神父做弥撒,给前来祷告的善男信女们的额头上点上圣水,在胸前划上十字。每星期天,圣母院还专门安排一位神父给大家介绍圣母院的历史。每年的圣诞节和新年,这时更是车水马龙,全法,乃至欧洲更远地区的天主教徒来此祭坛前点燃一支蜡烛,然后静静坐下,与上帝对话。但要获得这样的机会,必须提前排队。在法工作多年,无论是平安夜还是新年之夜,我终因缺乏排队的耐心和勇气,每次都是在巴黎圣母院的门口“望院兴叹”,失去了一次又一次与上帝对话的机会。然而,对大多数读者朋友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巴黎圣母院的香火,而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巨著和由此拍摄成的同名电影给他们的启示,特别是吉卜赛姑娘埃丝米拉达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命运。
  顺着巴黎圣母院我们再往前走就是卢浮宫,它恰似一位典雅的少妇,以蒙娜丽莎式的微笑注视着众多的艳羡者。卢浮宫原本是法国王宫,自1190年建成以来,这里曾居住过50位国王和王后。现在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收藏着40万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稀世珍宝,包括我们中国人称之为“镇馆三宝”的《蒙娜丽莎》、断臂维纳斯和胜利女神。卢浮宫作为博物馆的历史已经超过200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