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兰西印象-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令人心醉的巴黎(5)
枪手名叫布吕内里,时年25岁,是巴黎南郊埃夫里大学的学生,1997年成为亲纳粹组织——“法国和欧洲国民党”的拥护者。此外,布吕内里还是法国极右翼学生团体GUD的成员,同时还是法国光头党组织的领头人物。枪击希拉克,目的为了报复希拉克总统对法国极右的打压。在布吕内里看来,希拉克一天不除,极右一天就抬不起头来。
  时任内政部长萨科齐很快向总统汇报了枪击未遂事件,希拉克总统一言不发,按传统接受了电视采访,他的讲话集中在如何更有效地打击非法移民以及建立更强大的法国军事力量。希拉克讲了很多,但只字未提刚刚发生的未遂暗杀事件。然后又在总统官邸花园的盛大花园酒会上,与被邀出席阅兵式的纽约消防队员和“”事件遇难者亲属一一握手,向他们致意。
  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就这样由香榭丽舍大街见证……
  不得不去的巴黎郊外
  在巴黎工作的日子里,我们的业余生活是如此丰富,原因不仅是巴黎的人文气息,还有巴黎郊外美不胜收的景致。
  我们住在巴黎西环城边的勒瓦乌拉市的一幢现代化的公寓楼里,咫尺之遥就是塞纳河,中间的冲积平原所形成的“河心岛”是我每天下班后散步的最爱。遇上双休日,只要工作不忙,我们还会到更远的凡尔赛森林去散步,呼吸那种由林子里所特有的甜滋滋的空气。遇到春天,我们还会挖到很多野菜。北方人喜欢吃韭菜,南方人喜欢吃荠菜,大家各有所获。到了秋天,则是有捡不完的栗子。
  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枫丹白露和枫丹白露的秋天。从巴黎南部的奥尔良门出发,顺着A6高速公路,100公里左右就到达目的地。沿路上,那高远而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旷野让人把工作的劳累抛到九霄云外。快到枫丹白露时,你就会发现一大片林子,大约有2500多公顷,是橡树、枫树以及白桦树组成的团队,遮天蔽日,这就是枫丹白露森林。如果你是秋日造访这里,枫树的叶子将林子染为红色,远远望去,像火山似火海,煞是好看。如果你又是位早行人,或在秋天大雾行将离去时光临此地,你就会发现林子上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一大堆晶莹玲珑的露珠极不情愿地悄然逝去。此时此地,你就会像我一样感叹枫丹白露译名的传神精彩。
  枫丹白露的法文是Fontaineblau,原意为伯劳泉(音译),这里因森林和泉水成为历代皇家狩猎之所。不知是哪位中国的文人,给枫丹白露起了个贴切而浪漫,韵致极高的名字。有人说是当年来法偶遇秋天枫丹白露的浪漫诗人徐志摩给起的。直到我离开法国,我一直对译名的由来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对法兰西文化一见钟情,并能够将驰名世界的佛罗伦萨译成“翡冷翠”的徐志摩,非他又能是谁呢?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是中国人起的,它迄今还给人一种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伯劳泉成了枫丹白露,荒郊野外的林子成为皇家狩猎的最爱。12世纪后,历代法国皇室在此大兴土木,不断修缮成为皇家的行宫。宫殿里藏有丰富的艺术品,其中还有一个中国宫,主要收藏中国瓷器。然而,无论怎么与凡尔赛宫比,枫丹白露宫均显得太小,但拥有差不多整个欧洲的拿破仑独独偏爱它。这里既是拿破仑生命的转折点,也是其精神的家园。拿破仑从此出发征战整个欧洲,也从此地走向流放。如果你来到这儿,一定要看一下院子里的那块上马石,拿破仑就是从此上马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既然没有凡尔赛宫那样宏伟,花园也没有那样精心修剪,为何拿破仑皇帝愿意在枫丹白露驻足?我想,这里弥漫着的古朴、野性和原始气息可能是答案: 绿树,迷人的小屋子,湖中戏水的黑白天鹅,这种随意的美使拿破仑在征战的疲劳中得到休息。当然,被野性与自然美吸引而来的又岂止是一代枭雄拿破仑,如果你我有这种可能,也都会为躲避都市的喧嚣来到这块世外桃源。
  19世纪30年代,一大批法国画家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中有米勒、罗梭、柯罗……他们来到了枫丹白露附近的小村巴比松。这里远离城市浑浊的喧哗与骚动,也没有残酷的政治角逐和金钱贪欲的肮脏腥臭,只有古朴、纯朴与天地合一的感受与豪情。米勒甚至携妻儿来到巴比松,他一边在田间辛勤劳作,一边作画,从而为世界留下了《播种者》、《拾穗》、《晚钟》等一大批传世之作。流水潺潺、古木荒天,田野里是农家丰收的喜悦,浓荫中弥漫着的是大自然的芳香,画家们似乎都找到的返璞归真的感觉,在他们的调色板里跳动着生命的节奏和韵律: 田野、村庄、牛羊、农夫、农妇、橡树、溪水、森林、沼泽……这种苍凉、粗犷、质朴,遒劲有力,意境深邃的画风就是巴比松画派,它无论在法国,还是世界绘画史上均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在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前,我不奢求像拿破仑那样拥有整个枫丹白露,也不企盼像巴比松的画家们那样成为不朽,我想做的只是一件事,争取在每个周末远离喧闹的尘世,能在此苛安片刻,寻求画家们得到的那种返璞归真,与自然界的空气、树木、小草和湖中戏水的黑白天鹅对话……
  

风情万种话外省(1)
贝藏松——“一座美丽的西班牙小城 ”
  贝藏松是法国东部的一座小城,离巴黎约500多公里。法国大文豪、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运动领袖维克多·雨果就出生在此。雨果生前曾深情地把贝藏松称作“一座美丽的西班牙小城”。
  1991年秋,我应法国外交部邀请来法进修。说实话,留学法国是我的夙愿,但来贝藏松却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的心目中,巴黎才是求学的理想场所,外省只能是休闲。况且,我当时心气很高,连巴黎大学都瞧不上,心中唯有法国国立行政学院,那才是培养法国部长和外交官的学校。然而,当我到达贝藏松后,才发现自己错了。仅有13万人口的小城贝藏松,景色秀丽。由于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属于西班牙王朝,小镇建筑不乏几分西班牙遗风,难怪雨果将其称作“美丽的西班牙小城”。我在贝藏松不到一年,但美丽的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沉淀让我深深地爱上了它。静静的杜河把这座中世纪小城紧紧拥抱。城中还有一神学院,黑漆漆的大门,向外渗出一股凉气。法国作家司汤达名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上的神学院就在此。我想起野心勃勃的索黑尔在神学院里勉励自己的座右铭:“在拿破仑统治下,我会是个军曹; 在未来的神父当中,我将是个主教。”
  城中心有一条街,法文叫大街(Grande Rue),其实也不过200多米长,但它两侧鳞次栉比,全是精品店铺。顺着街道往前走,就是一个直径最多5米的十字路口广场,路旁的墙壁上钉着一个大铜牌,上面写道: 1802年2月26日,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生于此。在雨果故居的正对面,也有一块铜牌,上面也工工整整写着: 世界电影发明人吕米埃尔兄弟生于此。顺着这巴掌大的十字路口再往前走200多米还有一个胡同,空想社会主义者蒲鲁东就出生在那里。我因各种原因没有去专门拜见这位空想社会主义的老祖宗,但我却意外来到10多公里以外的道尔市,参观了巴斯德的故居。弹丸之地的贝藏松人杰地灵,浓缩了整个法国历史文化,当时给我震撼很大。
  我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想参观一下雨果故居,但沧海桑田,房子已几易其主。200年前的陈设已荡然无存,除了门上的大铜牌,没有人知道是贝藏松向世界奉献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画家和政治家。
  雨果出生在贝藏松的一个军官家庭,童年时随父到过意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1831年发表小说《巴黎圣母院》,表现出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不幸失败,被迫逃亡到布鲁塞尔。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雨果始终未放弃对拿破仑三世*政权的斗争,并坚持写作,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年)和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72年)。1885年5月22日,雨果在巴黎病逝。
  雨果几乎成了法兰西文学的象征。《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这两部世界文学名著,在我国拥有众多的读者,我们从上述两部巨著中认识了雨果伟大的人文思想和追随时代步伐前进的一生。与莎士比亚和普希金等世界级大作家相比,雨果不仅其作品思想深邃,更难得的是对中国人民的命运所表现出的极大同情。读者朋友一定还会记得我们中学所学的课文,雨果1861年11月25日写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大义凛然,对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罪行进行谴责,并倾情讴歌圆明园在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雨果是这样回答那位自鸣得意的巴特勒上尉的:
  “……从前在世界的一方有个奇迹: 这个世界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种原则: 一种是构思,它产生了欧洲艺术,另一种是想像,它产生了东方艺术。圆明园是属于想像的艺术……就像月宫里的一座建筑物,那就是圆明园……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纵火。似乎获得胜利就可以当强盗了;两个胜利者把大肆掠夺圆明园的所得对半分赃……一个胜利者装满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另一个见了,也把一个个保险箱装满。于是,他们手挽手笑着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里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勾当。在历史面前,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强盗叫英国。但是我抗议。我感谢你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申明: 统治者所犯的罪行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误;政府有时是强盗,但人民永远不会作强盗。法兰西帝国侵占了这次胜利的一半成果;今天,他以一种所有者的天真,炫耀着圆明园里的灿烂古董。我希望,铲除污垢后解放了的法兰西把这些赃物归还给被掠夺过的中国的那一天将会到来……”
  在贝藏松,每天中午城里的商店打烊时分,我会循着杜河潺潺流水,遐想着雨果童年的身影。(1991年11月)在中国人民受到欺侮和屈辱的时候,雨果代表世界的正义和人类的良知,与被侮辱被损害的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信中的字字句句,都说到了中国人民的心坎上。这也就是为什么雨果在中国读者心目中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而雨果之所以仗义执言,除其作家的良知和历史责任外,还在于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由衷热爱。在其长篇小说《笑面人》中,他是这样写的:“中国在发明方面总是跑在我们前面: 印刷术,大炮,气球,麻醉药,都是他们先有的”。雨果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后来在我调到巴黎工作后参观其位于巴黎孚日广场的故居时得到进一步证实。那是一个我常常带中国代表团参观的地方,是雨果生前居住的一栋小楼。在小楼三层,我惊奇地发现雨果将自己最大的会客室称作“中国客厅”(Salon chinois),里面整整一组“中国题材画”(Chinoiseries),包括19幅铅笔画、钢笔画和38幅“烙画”,共57幅图。其中一幅《热情洋溢的中国人》还是雨果自己画的。画中人物,尤其是那条甩得高高的辫子,神采奕奕,十分传神。
  

风情万种话外省(2)
来到巴黎后,我真的发现贝藏松太小太小,它几乎只有巴黎一个区大,相形于我所去过的法国其他大城市,它还是显得过小,但它又是那么充满魅力和人文气息,在我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中午时分,城里的商店职工都要回家用餐,所有店铺都关门,如同我孩提时的家乡古镇,大人将此称作“打烊”。我记得打烊时分,我会独自一个人漫步在杜河边,思绪万千,看流水潺潺,而历史就像这杜河的水,日日流淌,却天天不同。我想,巴黎是雨果创作的源泉,巴黎因雨果而扬名,但雨果是从贝藏松走出来的,是喝着这杜河水长大的。是贝藏松的雨果给巴黎和法兰西奉献了一代文豪。 
  我在斯特拉斯堡当领事
  斯特拉斯堡是法德边境的重镇,我对这座城市的兴趣,如同我对法语学习一样都源于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1999年9月23日,带着世纪之交的冲动,我来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