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求实养虚不生病-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台”的至高境界,那么就让我们“时时勤拂拭”(天天来养生),以便顺利实现“勿使惹尘埃”(疾病挡在外)的健康目标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给老年体虚者的“灵丹妙药”
据说,大补元气的两穴疗法曾经是千百年来深藏不露的皇族养生妙法。无论这个“据说”的准确性有多高,我们只关注:两穴疗法怎么做?做了以后效果怎样?
  一位远在美国的老人给我打来越洋电话,他曾经是我在国内的一位老患者,半年前和老伴儿跟随定居美国的儿子“享清福”去了。没想到,老两口清福没享两天,就双双感冒不断,这个好了,那个又开始了,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儿子领他们去了医院,却没有明显疗效。老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给我电话向我求教,让我无论如何要帮帮他们。
  这种感冒易由普通的伤风感冒而引发,但又不同于六七天就能自愈的普通感冒。普通感冒是因外风侵袭所致,只要吃点银翘散之类的中成药就能轻松治愈。所以,对于普通的伤风外感,我就不必浪费口舌了。
  但是对于很多身体虚弱或年龄较大的老人来说,伤风感冒恐怕并非“外风侵袭”那么简单。他们往往动不动就伤风感冒,感冒有点像是“家常便饭”。可千万别小瞧这种感冒,它的根源是体虚,对老年人来讲特别容易成为对生命造成威胁的“导火索”,引发其他重症危病。
  我马上在电话中告诉老人,立刻去买紫苏叶和人参(太子参为好),每天把30克紫苏叶和10克太子参,研成粗末,放到锅里,加进3碗水,煮沸20分钟,去渣后,分早晚两次温服。一周左右再给我来电话,以便随时调整处方。
  哪想才第三天,老人就兴冲冲地通过电话告诉我,老两口喝了3天的药,缠绵了几个月的感冒就基本消失了。“到美国这么长时间,头一回感觉到神清气爽。看来还是咱们中国老祖宗的药灵验啊!”
  对于体虚者来说,感冒这个症状只是“标”,而病根的“本”是体虚。中医讲求标本同治,紫苏叶辛温解表散风,能祛外风,治的是标;而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能治体虚这个“本”。简简单单两味药,就能把虚体感冒标本兼治了。
  不过,久虚的身体培补起来也还需要一段时间,为了在这个时期里少受风,我还送给老人一个简单易行的食疗方子来预防感冒。这个方子名叫“黄豆萝卜汤”,在厨房里就能做:把黄豆20克、白萝卜5片、白菜头1个、葱白(大葱去叶)3根,放到一起,用水煮开就行了。
  黄豆能够健脾益胃,白萝卜善于健胃消食,白菜头养胃利水,葱白解表散寒,四样平平常常的食物组合起来就堪称预防感冒的“灵丹妙药”,而且味道也不错。两个月后,两位老人来电话说,原来缠绵不断的感冒,现在已经成了“稀客”,精神好了,心情也就愉快了,现在,“黄豆萝卜汤”成了每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健康汤”,全家人都会美美地喝上一大碗儿。
  虚体感冒,诱因是体外之风,最“偏爱”体虚之人或老年人群,古代医书《证治汇补》中说法非常贴切生动:“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意思是体虚感冒非常容易反复发作,病根儿其实就在于精气神中的“气”虚,所以,预防和治疗的重点应该在于补足气血,让体质增强。
  后来,为了给更多因为气虚而动不动就容易感冒的患者提供灵验的妙法,我花了很多精力四处查找医学资料,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不药而愈”的秘诀。这个秘诀是编著《中药大辞典》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施仲安所传。他在70岁的时候,体质虚弱,中药、西药吃了很多都不见效。后来他得到一个秘方:用右手心对准左脚心,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按摩60次。然后,再用左手心对准右脚心旋转按摩也各60次。虽然这个方法极其简单,但是施仲安教授每天在晚上睡觉前和清晨起床后各做一次,随后*年间每天看起精神都特别好,更没有什么感冒发烧。施仲安教授的老伴忍不住天天跟老先生做这个简单却高效的按摩,高龄期间也很少得病了!
  在中医里,手心就是劳宫穴、脚心就是涌泉穴。因为手是用来操劳的,所以,手心就是劳作之宫,故名劳宫穴,可以治疗由内病引起的外证;而脚心的涌泉穴是人体最低的穴位,犹如泉水从地下涌出,该穴位多治疗头胸之病,用于引热邪之气下行。而两穴相互摩擦感应,便是大补元气。
  元气一旦充足,精气神还能差到哪去?
  我把这个简单易行的两穴疗法,首先推荐给年迈的父母和岳父岳母,他们每天在自己身上实验后,很快体验到了良好的效果,感冒明显大大减少,再也不用常吃感冒药了。于是,我就把这个方法推荐给了更多的人,也包括开头说到的那对老夫妻。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开始体验到这种中医按摩养生的神奇效果。有人曾做过考证,说这个两穴疗法来自皇宫密室,作为皇族的养生妙法而千百年深藏不露。不管这个说法是真是假,施仲安教授让它造福于芸芸众生,真可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也让我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把这么好的一种养生方法,告诉更多需要帮助的朋友,就像一句杂志的宣传语那样“让大家告诉大家”。
  

湿肿杂病加三高,味美药膳治最好
温邪就像阴雨连绵、不见阳光的天气,让人的“精气神”都萎靡不振。临床上长期缠绵难愈的各类疾病,多半是湿邪在作祟,幸好上苍赐予了我们荠菜、鲤鱼、薏米等驱走湿邪的“宝物”。
  有位年近50岁的老兄,突然迷恋起中医来,并且还时常借着看病的机会和我聊上几句。
  “大夫,我是爱上火的热性体质,为什么常喝凉茶、常吃败火药,还是感觉身体不舒服啊?”我为他打心底里喜爱并身体力行实践中医而感到高兴,不过,也知道他对于中医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寒、热”的最简单层次上。实际上,总也不见好的疾病都有更为复杂的根源,绝非单纯的寒热所能涵盖。
  这位老兄看起来很富态、颇有风度,我摸脉、看舌后,果断地对他说:“您的血脂、血压都挺高的,可千万要注意了!”因为他的脉滑数、舌黄腻,是典型的湿象,还夹杂着几分热象。这种湿热病很容易让人头身困重、乏力不爽,严重的时候,还会双腿浮肿、全身虚胖。
  果不其然,他拿出刚做的体检报告,上面明明白白的显示,他是一位典型的“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人士,尤其是血管里的脂肪,已经开始造成血稠,动脉粥样硬化也初见端倪。他还挽起裤腿,指着浮肿的双腿给我看,很担心会引发什么不治之症。
  这位患者得的是典型的湿热病,我给他开了7服《温病条辨》上的名方——三仁汤。告诉他这种病恢复起来比较慢,先吃一周中药试试看。一周后,他很高兴地告诉我,全身困倦的感觉减轻了一些,头脑也开始变得清爽了,“感觉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只是腿肿还没有什么明显变化。我趁机提醒他,先别高兴得太早,湿病最难治,一周有疗效已经相当不错了,还要打“持久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他有点困惑地望着我,因为我曾经给他的很多朋友看过病,博得了“药到病除”的虚名,他就把我看得“很神”。我只好向他解释:单纯的寒病、热病都比较好治,几服药下去就会立竿见影(所谓的“很神”就是这么来的)。而“湿”病往往和寒、热、风纠缠在一起,换用时尚的说法是,湿和寒、热、风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团队”,像这种“湿热病”,如果只顾治湿,湿去则燥生,会导致热更旺;如果只顾治热,热去则寒生,会引发湿更盛。
  “看来,中医治病,也不能简单地见热治热、见湿治湿啊。”这位患者颇有感触地说。
  为了让这位中医爱好者更好地理解,我便打了个生动的比喻:中药就像一个人一样,偏于幽默则不会给*威的印象;偏于倜傥则不会给人稳重的感觉。但是,有3种“药食同源”的祛湿良药——荠菜、鲤鱼、薏米,却有着异乎寻常的优良禀性:能够去湿而又不会生燥;能够清热而又不会生寒,就像是万里挑一、人人喜爱的完美“大众情人”一样。
  有了这3种食材,我便推荐给这位患者两张每天轮流更换的食疗药膳,让他能在喝汤剂的同时,换换口味。
  第一种药膳是《本草纲目》上提到的“荠菜鸡蛋汤”,从菜市场购买新鲜荠菜,洗干净后切段,按照半斤荠菜、1个鲜鸡蛋的比例,加清水煮荠菜鸡蛋汤。请注意,盐可要少放,放多了就会影响利水消肿的效果。
  别小瞧平日我们用来尝鲜的荠菜,《名医别录》中说它“主利肝气,和中”,《滇南本草》称其“除小肠经邪热,利小便”,可以说荠菜是素食中最美味可口的祛湿良药了。
  还有一张药膳是来自唐代医书《外台秘要》里的“赤小豆鲤鱼汤”,赤小豆俗称红豆,菜市场或超市都能买到。《本草纲目》说鲤鱼“下气,利小便”,《药性论》说赤小豆“治水肿皮肤胀满”。这个食疗菜谱不仅效果一流,而且味道异常鲜美,不妨一试。
  先将赤小豆洗干净,加水浸泡半小时。然后将鲤鱼留鳞去腮和肠脏,用水冲洗干净。起油锅,煎鲤鱼,加清水中量,再放进赤小豆,加入生姜、料酒等调味品。先用大火煮开,再改小火焖到赤小豆熟,加进少量的盐和味精,一道热气腾腾的美味药膳就大功告成了。
  一素一荤,每天变花样,药膳何尝不能实现美味和治病的完美统一呢?
  这位患者很高兴地把食疗方子收了起来。3个星期后,他兴冲冲地告诉我,双腿的浮肿消失了一大半,尿急尿频的老毛病也好多了。他还问我,听说薏米也是治湿的良药,是不是煮点山药薏米粥、薏米红豆粥什么的喝喝更好?
  薏米当然是公认的除湿良药,是中医最常见的入药食品。我给他开的药方“三仁汤”中,就是薏苡仁(即薏米)、白蔻仁、杏仁为君药,三仁合用,三焦通畅,诸症自除。既然汤药中已经有了薏米,就没有必要再喝薏米粥了。如果不开汤药,可以自己用薏米、荷叶煮汤,自制“薏米荷叶茶”,像喝茶一样每天饮上3杯。
  现代人的“通病”是湿病,绝大多数人都有湿邪在身,湿在上则头昏脑沉,头重如裹;湿在中则没有胃口、腹胀恶心;湿在下则双腿浮肿、尿急尿频。所以,古人有云:万病从湿生。湿邪就像阴雨连绵、不见阳光的天气,会让人的“精气神”都萎靡不振。如果湿邪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并发气郁、血淤,形成一系列棘手的病症,临床上长期缠绵难愈的各类疾病,必有湿邪的因素潜伏。
  好在,我们有“一物降万物”的荠菜汤、鲤鱼汤、薏米荷叶茶,能够像灿烂的阳光驱走阴雨连绵的阴霾,这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当我们喝着美味祛湿药膳的时候,真的该始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 想看书来

千古提精名方—一味薯蓣饮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进补也如一柄双刃剑,当人体津精虚亏、形成燥病时,进补能起到滋润、补益的功效,但大多数时候,进补还会产生湿腻的弊端。不过,药性平和的山药是不会让大家产生后顾之忧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爆出的最大轰炸性话题,莫过于“百米飞人”博尔特为什么跑得那么快?
  对于这个全球观众最关心的谜题,博尔特的父亲居然做出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博尔特一直爱吃山药,绝对是山药的功劳。”他解释说,博尔特从小就爱吃具有药用价值的山药,是家乡盛产的山药造就了博尔特今天的超人力量。
  山药,同样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药食同源的餐桌佳品。《日华子本草》说其能“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神农本草经》则把山药列为上品,“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聪目明,轻身不饥,延年。”不过,有人会怀疑,山药和白菜、萝卜一样普通,怎么能够给“百米飞人”以超人的力量呢?这个我们暂且不表,可能全世界的体育专家会集中力量来研究这个课题。但山药作为一味中药,却在中医里面得到非常广泛而神奇的运用。
  被誉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的著名中医大家张锡纯,平生最推崇山药的神奇疗效。他专门用一味山药创立了一张被后世千万医家广泛使用的名方——“一味薯蓣饮”,薯蓣是山药的学名,该方只用山药一味药物,“生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