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安江大移民-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9年3月9日,我家六人,和同村的应明振家六人合用一只三丈头的木船,一只大队装母猪的木笼几乎占了半只船的位置。我的两位大伯,要把两副红漆棺材装上船,县移民办和公社来的干部硬把两副棺材抬到了溪滩上。我有一种预感,这次移民会像领导说得那么好吗?但又想,凌日鸿社长的话总不会骗人吧!在老人们的一片哭声中,我还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1959年3月14日,我们的船在窄溪公社下洋洲小码头靠了岸,后来遇到的两件事给我触动很大。一是住房,说住新房也不错,那是大队里的畜牧场。听说新安江水库的移民要来了,把猪卖了,临时隔起来,整个房间充满着猪粪的臭气。二是吃饭,说吃食堂也不错,一天我帮村上的移民搬家,回家吃中饭,见我妈在哭,我说:“妈,你整天哭哭啼啼的在干什么?”我妈把一桶稀饭推到我面前说:“你看看。”妈妈又说:“食堂里的烧饭师傅说,移民安置生产队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米,开始几天吃大米饭。米吃得差不多了,从今天起,餐餐就吃这种粥过日子了。”我往桶里一看,竟看不到一颗米粒,却看到自己的头影。这时,凌日鸿社长的话在我脑中突然响起。“明天去县城找移民办的领导去。”我当工人的幻想还没破灭。
  第二天,我第一次踏进了桐庐县移民办公室的大门,找到了一位看上去像领导的同志,我自我介绍后便问:“我们村在移民动员会上,一位公社社长在大会上说;青年人都要安排当工人,有这回事吗?”那位领导模样的同志笑了,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两年内桐庐要接受新安江水库移民两万多人,青年人至少有三分之一,几千人当工人是不可能的事嘛!回去好好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多挣工分,多分钱。”从那天起,我的美梦彻底被惊醒了。
  新安江水库移民来的那么突然,走的又是那么快捷。两万多人一下涌入桐庐,我们大队500多人,一下挤进了只有800人的下洋洲大队,14个月中移民就已经死去老人25人,5%的死亡率绝对是不正常的。今后的路怎么走,我这位年轻人没有数,就是见过世面,能审时度势的老年人也看不准。一句话,漫长的辛酸路,还在前头等着我们。
  读完了胡朋仁的“追记”,我自问道:淳安县委党校两副模型鼓舞了多少人?鼓舞了多少新安江水库的移民?又有多少新安江水库移民听信了像里商公社社长那样的鼓噪?一个家的迁移,一个村的搬迁,是多么细致的一项工作,怎么能够采取军事化行军的办法呢?但那是个什么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的年代,新安江水库移民规定在100公里以内范围的迁移,全部采用军事化行军式转迁。从新安公社制定的这份“计划”中就能看出大行军移民是怎么回事了:
  勤俭社移民共131户,477人,全部安置本县里商公社向阳小队,两村相距45华里,其中有水路可以船运20华里,决定1959年1月3日开始迁移。鉴于当前运输紧张,为了保证完成迁移任务,采取“土洋结合”大行军的移民办法,现将计划安排如下:
  移民前的准备工作
  △充分进行思想发动,大讲淳安十大胜利,大讲新安江建设跃进形势,大讲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美好远景,达到个个表示态度,服从国家计划,愉快迁移到安置区,积极搞好生产。

8.大行军式的转迁(3)
△移民房屋,安置社已准备房屋208间(其中部分新房),已根据成员关系平衡到户。
  △调查移民健康状况,据初步了解,其中有年老不能步行需随军担架25人,小孩除本户自带外尚有34人须统一安排挑送,其中产妇一人,即将生育孕妇一人,确定家庭先迁,本人缓移。
  △确定搬运物资,既要保证移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当前劳力紧张的实际困难,对物资进行必要压缩。对迁运物资的原则是:凡移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资,保证运去。如小农具、床、铺盖、马鞍桌等;八仙桌一般质量较好,一并带去,食堂可以用;质量差的就不要带了。大型物资,如粮柜、大衣橱,船上一律不准装;对棺木同样处理,但对个别年老体弱,年满60岁以上经批准后适当照顾,一起运去。所有不运物资移民前全部处理完毕。
  △大行军人数众多,请里商公社沿途增设茶水供应点,山路、桥梁加宽加固,并做好保卫工作,确保安全。
  △安置社在移民到达前,对移民食堂吃饭、吃菜的准备和稻草、床铺的准备要做好。
  大行军行动方法
  △淳安至港口全部船运,请移办迅速调配船只于1月1日报到,2日将物资全部上船。
  △3日开船至港口,当晚在港口宿,请里商公社准备1000人的住宿地点,里商支援劳力在移民到达港口后,必须有组织地与移民见面挂钩,做好物资捆扎,以便随时行动,避免临时混乱。
  △4日行军至安置点,行军秩序,军乐领先,连跟营,排接连,正职领先,副职压后,小人跟大人,物资随户,人到物资到,做到搬运不乱,一次移清。
  △关于移民途中吃饭问题,移民与本公社劳力一律自带两天干粮,到达后在安置区准备供应。
  △建立医务组若干人,本社派出两人,请里商公社派出若干人随军行动,并建立随军宣传鼓动队若干人,到处锣鼓喧天,一边行军,一边吹打,一边鼓动,使人人精神饱满,个个心情舒畅。大行军的移民是一项新的工作,必须政治挂帅,加强领导。公社确定成立四大队移民委员会专门负责勤俭、曙光两社的移民领导,委员会共七人。
  从这份计划看,移民前的准备和大行军的行动办法都安排得挺周到的。但这是一个家、一个村的搬迁,意味着他们将永远告别生活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故土。要知道,他们移到一个地方,不是去过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是去重新创建新家,是去重新再生活。他们的离别,肯定是泪水洒满了行军路。
  我们从一份移民“总结”中更能看出那个时代迁移的原貌:
  这次组织大行军迁移,首先是政治挂帅,以虚带实,放手发动群众。一是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宣传鼓动工作,大讲共产主义,大讲人民公社,大讲新安江的跃进形势,展望将来,树立建设新家乡的信心。继而,又进一步放手发动群众,对于为什么要压缩物资问题,要不要压缩物资,哪些物资要带,哪些物资不要带,展开了广泛性大辩论,大谈公社化、生活集体化的优越性,大辩带与不带的界限。通过这一场热烈的鸣放大辩论之后,统一了认识,克服了样样舍不得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各户整理物资,要带的都洗刷干净,分别扛的挑的捆扎起来;不带的物资,出售给供销部门。当时全村有病人52人(大多数患流行*冒),经过治疗以后,有40人能参加行军,4个病人,用担架送去安置区医院继续治疗,一个孕妇可行路,两个产妇分娩不久需缓迁。此外,须用担架代步的老年人有14人,小孩35人。
  调配兵力,挂钩到户,部署迁移行动。安置区大墅公社,在接到移民物资搬运清单以后,立即部署迁移行动。一是调配兵力,组织4个运输营,共1442个运输战士和22个补充运输员,根据移民物资数量挂钩到户。二是组织随军医务组,医师两人、保健员一人、接生员一人和急救担架队16人,进行迁移前的巡回医疗和途中的救护工作。三是组织宣传鼓动队19人,布置三组,做到标语口号沿途红、经过村红、新宅结彩满堂红,并分成洋鼓洋号仪仗队、锣鼓舞蹈队,一边行军,一边吹打,每到一个茶水招待站,开展说唱鼓动,做好随军宣传鼓动工作。
  一位叫王林德的农村文化人见证了那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他说:“那年,我已12岁,那时的情景,依稀还能记得一些,青壮年都忙于搬运家具,从阆苑到姜坑有15公里左右的路程,有三分之二都是崎岖不平的山道,大人们一天要搬两个来回,像我这样读小学五六年级的小孩,也辍学加入了搬家行列。每天挑着十几公斤板凳之类的家具来回行军搬迁走一趟,两个小肩肿得像涂了红的馒头。母亲流着泪说:乖囝,罪过了,歇会吧!最可怜的还是那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一步三回头,五步一驻足,那眼眶中溢出的老泪在无声地向人们倾诉着离别家园的无奈。有少数老人甚至任凭干部怎样劝说,也舍不得离开家。初夏时节,洪水频发,一夜之间,水就漫进了房屋,老人们逃到了楼上、屋背上,亲人们只好用木排把他们救下来,转移到安置地。即将成熟的小麦、蚕豆,来不及收割的油菜成片成片淹没了,我们移民没有太多的怨言,没有太多的骂娘,新中国刚成立,就建成了新安江水库这样的大型水电站,不容易啊!”
  新安江水库移民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国家行动,如果不处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新安江水库移民也绝不会出现“大行军”。如果不再遭到三年自然灾害,新安江水库移民也绝不会经历那么多的辛酸。
  这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给新安江水库移民带来的悲剧。
   txt小说上传分享

1.一份令人心酸的调查报告(1)
……在那些日子里,我曾悄悄避在山上,看到那些衣衫褴褛,妻啼子嚎的移民的痛状,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
  ——新安江水库工程设计组组长潘家铮
  1961年5月22日,浙江省民政厅谭石冰副厅长淳安调研时,听说发生了一个生产队饿死两个人却无人知晓的事。这位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革命急了。
  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民政厅的两位干部往饿死两人的这个生产队赶去。他们翻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一行三人天黑后才来到半山腰中死者所在的生产队。经过深入的家访调研,才弄清死者是修新安江水库后靠在这个生产队的两位移民,死的原因一是贫病交加,二是精神负担重。另外,老社员对移民住在他家里不满,两人思想上有严重隔阂。两位移民久病不治,一直到奄奄一息也无人过问,还是别的老社员因公来找这两位移民时才发现他们已经死了。
  这件事给省民政厅领导以巨大的震动。谭石冰当时虽然不分管移民工作,但他觉得这不是偶发事件,而是移民政策落实了没有,移民的生活究竟怎么样的大问题。第二天返回的路上,他听到看到的都是新安江水库移民的辛酸事。他动情了,他要用最快的速度向省委领导写出报告,以求得省委领导的支持,迅速解决新安江水库移民的生存问题。
  1961年5月30日,谭石冰把亲自起草的《后塘大队移民问题调查报告》送到了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江华和省委书记处书记霍士廉手里,谭石冰这位敢于向领导谏言的老红军在离开霍士廉书记办公室时丢下了一句话:“新安江水电站提前发了电,但积累起的问题是太多了,请霍书记关心、重视。”
  谭石冰走后,霍士廉就详细看了谭石冰送的这份真切的报告,并做了批注和批示。作者从浙江省档案馆调出了近半个世纪前;一位对革命极端负责任的老红军撰写的这份反映新安江水库移民生活的报告:
  我们专程访问了1959年由淳安港口安置在寿昌县新安江公社更楼管理区后塘大队的部分移民,5月24日上午,我们挨家登门拜访了几户。每到一家,左右邻居都来和我们谈三论四,议论他们眼前最关心的事情。他们集中反映:迁来时,农家具带的少得可怜,房屋、山林都未评议折价,移到寿昌后,自留地、百斤粮地又远,又少,又差,房子又挤又破,又没有自己的房前屋后,果树不能种,猪栏也没有,生活远不如移民前。因时间关系,我们即同干部商议,约定他们利用中、晚饭后的时间分两批到该村小学里做集体访问,在访问中着重谈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安江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问:“你们的生活情况怎么样?”
  移民说:“粮食分到户后好些,过去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一切是由干部支配。我们全村28户移民中有20多人得了浮肿病,已经死去11人,现在还有3个人没有钱治(当时我们已告公社领导要马上进行诊治),得浮肿病死去的人新社员比老社员多四分之三。”另一个移民接着说:“移民家底空,因为来时宣布,大水缸、大锅、大床、高柜、碗橱、石磨、大木桶、非拆的大桌子,以及老人的棺材等都不准带,大都廉价(一个红棺材五元,一个大缸五角)出售给供销社(霍士廉批注:这种不合理的收买要赔偿农民)。有的移民回淳安拿些遗留的用具,干部说我们是东跑西跑,即扣饭票和口粮。”妇女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