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第一王朝-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概  述 ——本书的基本内容
滚滚长江东去,

  滔滔黄河奔腾;

  大禹治水建奇功,

  中国王朝诞生。

  莫道创业艰辛,

  只缘天道无情;

  几度兴衰枭雄梦,

  铸就华夏文明。

  朋友们读了拙著《中国远古帝王谱》,大多数都认为书的内容虽好,只是趣味性不足,缺乏可读性。参考朋友们的建议,笔者试写了这部《中国第一王朝》,希望大家喜欢。

  说起中国第一王朝,有点历史常识的人恐怕都知道指的是夏王朝。

  夏王朝隶属于王族分封时代,也就是官方史书上所说的奴隶制时代。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全国各地并非一致,有的地区依然施行的是氏族联盟制度,并没有施行奴隶制,所以把这一时代称作王族分封时代似乎更为准确。这里所说的全国是指包括夏、商、西周统治区域以外的地区,如果单纯从夏商周统治区域的政治性质来说,仍可称为奴隶制时代。夏王朝是中国进入王族分封时代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不过我们讲中国历史应该说的是大中国,不是只有夏商周统治的小中国,因此这一历史阶段还是应该称作王族分封时代。

  王族分封时代与氏族联盟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所有制性质的改变。氏族联盟时代的中晚期虽然已经出现了贵族和贫民,但还没有形成社会制度,贵族的财产并没有被合法化。就是说,当时的社会性质是公有制,贵族的私有财产都是非法获取的,并不合法。而到了王族分封时代,公有制全面瓦解(个别地区除外),阶级已经形成,私有财产转变为合法化。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贵族手里,他们全面控制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工作者。这些生产工作者没有人权,没有自由,贵族可以任意处置他们,如买卖、屠杀、殉葬等,这些可怜的生产工作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奴隶。

  那么,这些生产奴隶都是来源于何处呢?

  早在氏族联盟时代的中晚期,随着贵族与贫民的两极分化,家庭奴隶便已经诞生了。但这种家庭奴隶大多数是来自于本族的贫民,他们的地位相对来说要比生产奴隶好得多。生产奴隶出现的比较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部落之间战争的不断发生,大量的战败者被俘虏。最初,胜利一方往往把捉获的俘虏杀掉或把他们赶到边远蛮荒的地带去生活;但后来他们改变了这种做法,而是把战败者戴上刑具,让他们充当苦力,这便是所谓的生产奴隶。生产奴隶是没有自由的,他们的地位有时还不如牲畜;他们是贵族统治者最廉价的生产工具,也是贵族统治者随意买卖和赠送的一种商品。

  中国的生产奴隶最早出现于夏王朝。姒禹建立夏王朝后,对社会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把人类分为三等,一等为贵族,二等为自由民,三等为奴隶。姒禹以武力征服反叛他的部族,把战败部落的俘虏降为奴隶,让奴隶带着锁链为贵族劳动。姒禹执政时,南方的有苗氏和北方的共工氏不服,他们断绝与夏王朝的交往,停止纳贡。姒禹大怒,亲自领兵征讨,南征有苗,北伐共工,经过了数年的残酷战争,终于降服了有苗和共工两大部族。姒禹将上万名俘虏分发给有功的贵族充当生产奴隶。

  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个州,在每个州设立一名主管军政的领导人,称作牧,九州设九牧。另外,夏王朝还设立三正(天、地、人)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组建常规的武装力量。制定刑法,利用法律加强天子的权力,“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夏朝不仅有了刑法,而且已经设置了监狱。夏王朝还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纳税制度,叫做“贡”。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篇中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可见,征收赋税已经是当时的统治者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

  建立军队,制定法律,设置政权机构,实行征税制度,这一切都证明:夏王朝不再是以前的部落联盟体,而是过渡成为新兴的奴隶制国家,历史已经进入到王族分封时代。

  夏王朝又称夏朝、夏代、禹夏;其先祖为颛顼高阳氏。颛顼的后裔鲧是唐尧政权六任帝姜密的大臣,受封于崇邑(今河南洛阳市嵩县北),号称崇伯鲧。崇伯鲧娶修己氏女子女志为妻,生下了儿子禹。帝密十三年(己巳,前2152),崇伯鲧奉命领导治水,他倾尽全力带领各族人民治水,却得不到帝姜密的信任和支持。帝密二十一年(丁丑,前2144),帝姜密选定虞舜为帝位继承人,崇伯鲧认为尧帝用人不公,怒而与尧帝抗争,激化了与尧帝的矛盾。尧帝姜密采纳了舜的建议,以崇伯鲧盗用帝之“息石”“息壤”的罪名,将他逮捕治罪,并强行以武力迫使其族人迁往羽山(今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西南)。崇伯鲧被流放羽山后,尧帝姜密又宣召鲧的儿子禹入朝,封他为司空,让他继续领导治水。

  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成了尧、舜两朝的重臣。公元前2071年,舜帝美叔病死,传位给姒禹。

  姒禹即位后,以公元前2070年为夏禹元年,改国号为夏,正式建立父传子家天下的夏王朝。

  夏王朝初都于高密(即阳翟,在今河南禹州市),前后共迁都九次:

  公元前2071年,首任王姒禹迁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为一迁;

  公元前2060年,二任王姒启迁都于安邑(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西北),为二迁;

  公元前2051年,三任王姒太康迁都于斟寻(今河南偃师市东北),为三迁;

  公元前2039年,四任王姒仲康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为四迁;

  公元前2019年,五任王姒相迁都于斟灌(今山东寿光市东北),为五迁;

  公元前1943年,八任王姒少康迁都于原邑(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为六迁;

  公元前1910年,九任王姒杼迁都于老丘(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为七迁;

  公元前1725年,十五任王姒廑迁都于西河(今河南洛阳市西渑池县境内),为八迁;

  公元前1652年,十九任王姒履癸迁回旧都斟寻,为九迁。

  夏王朝的疆域: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北至河北省南部,东至安徽、江苏、浙江三省的部分地区,南至湖北省境内。因辖地与其它氏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很难准确地划清边境。

  夏王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当时的制陶、冶金、纺织、卜骨等行业已经很发达。

  夏王朝共传十九任王,传国虚记四百七十一年(公元前2070——前1601):

  首任王姒禹……在位执政虚记十年(公元前2070——前2061)。

  二任王姒启……在位执政虚记十年(公元前2061——前2052)。

  三任王姒太康……在位执政虚记五年(公元前2052——前2048)。

  四任王姒仲康……在位执政虚记十九年(公元前2048——前2030)。

  五任王姒相……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九年(公元前2030——前2002)。

  六任王后羿……在位执政虚记十九年(公元前2040——前2022)。

  七任王寒浞……在位执政虚记六十一年(公元前2022——前1962)。

  八任王姒少康……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公元前1962——前1916)。

  九任王姒杼……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八年(公元前1916——前1889)。

  十任王姒槐……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九年(公元前1889——前1861)。

  十一任王姒芒……在位执政虚记十九年(公元前1861——前1843)。

  十二任王姒泄……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六年(公元前1843——前1818)。

  十三任王姒不降……在位执政虚记七十年(公元前1818——前1749)。

  十四任王姒扃……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二年(公元前1749——前1728)。

  十五任王姒廑……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一年(公元前1728——前1708)。

  十六任王姒孔甲……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二年(公元前1708——前1677)。

  十七任王姒皋……在位执政虚记十二年(公元前1677——前1666)。

  十八任王姒发……在位执政虚记十四年(公元前1666——前1653)。

  十九任王姒履癸……在位执政虚记五十三年(公元前1653——前1601)。

  公元前1601年,夏王朝为商汤所灭。

  本书以历史小说的方式,按照夏王朝的诞生、亡国、中兴和灭亡的顺序,全面介绍夏王朝471年历史的变革和兴衰。重点介绍大禹、姒启、姒相、后羿、寒浞、姒少康等帝王。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夏王朝的历史,书中在适当位置附录了夏王朝十九王的生平简历,供读者参考。喜欢历史的可以阅读,不喜欢的可以不看。

第一章 遭妒忌祸起萧墙
“兄弟们,大家加油干呀!尧帝前来巡视啦!”

  一个洪亮的声音从堤岸上传来,那声音仿佛一口洪钟,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治水工地上,满身泥水的民工们不约而同的朝岸上望去。喊话的人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身高九尺,虎背熊腰,目光如电,长发披肩。

  此人正是治水工地本区段的小头目伯鲧。

  伯鲧是谁?

  此人可是大有来头。据说他的祖上是黄帝的后裔,是颛顼高阳氏的支脉,其先祖因不被黄帝族重视,赌气离开了中原,远迁于西部的边境地区与西戎人为伍,故而中原人又称他们为戎人。

  伯鲧是一位机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物,以善于治水而闻名天下。唐尧以来,大洪水泛滥成灾,江河堵塞,老百姓被滔滔洪水逼得苦不堪言。尧帝命共工氏领导治水,共工氏听说伯鲧颇通水道,便请他出山指导治水。这样,伯鲧就成了共工氏治水的得力助手。

  但是共工氏多年治水无功,引起了朝廷的不满。

  这不,尧帝乘坐着一顶四人抬的简易轿子,带着上百人的护卫,前呼后拥地来到治水前线视察来了。

  众人听伯鲧一喊,不但没有加紧干活,反而都停下来,好奇的观看着远道而来的天子。

  尧帝威严地命令,让工地上的几个小头头上前回话,接受他的调查。

  伯鲧等十几个小头目不敢怠慢,急急忙忙来到尧帝面前。

  尧帝这个人平时呆在宫里很少外出,对治水更是一无所知,他依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便毫无根据地对治水工作胡乱批评,结果漏洞百出,惹得众人都捂着嘴巴偷偷地笑。

  尧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傻乎乎地看着众人。

  伯鲧没有笑,他对尧帝的胡言乱语很不满,他是个直爽的人,心直口快,有话就想说,便当众指出了尧帝的错误。

  本来这事不说破,大家一笑了之也就过去了,可是伯鲧这么多嘴多舌地一说,尧帝的脸上顿时就一阵红一阵白了。他感觉很没面子,虽然当时没说什么,内心里却十分气恼。

  尧帝压了压心头的火气,瞪着伯鲧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伯鲧,是黄帝的后代!”伯鲧大咧咧的说,根本没注意尧帝的表情。

  尧帝一听,好哇,我说你小子咋这么牛,原来是仰仗有个黄帝祖宗。黄帝是了不起,可他早就作了古了,你有什么可显摆的?今天我算是看明白了,你小子存心是想羞辱我,好,那咱们就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从此,尧帝便和伯鲧结下了怨恨。

  列位一定会问:不会吧,尧帝乃一代圣贤,心胸哪能如此狭窄?

  这您就不明白了,越是有名气的人虚荣心越强,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小事,在他那里可就变成无法容忍的大事了。因为他们把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丢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丢面子!就这样,尧帝与伯鲧之间从此产生了隔阂。

  后来,伯鲧在跟随共工氏治水过程中多次立功,被许多部落族民推举为英雄,并且联名向尧帝请功。

  这让尧帝心里更加填堵,这些人也真是的,吃饱了撑的吧,为他请什么功?虽然心里对伯鲧不满,但迫于群臣和民众的压力,只好装模作样地把伯鲧封在了崇邑(今河南洛阳市嵩县北)。——从此鲧才被称作崇伯鲧。

  有的书上解释,说崇伯鲧,姓崇名伯鲧,这似乎错了。崇是古代的地名,伯是首领的意思,鲧才是真正的名子。古时候的“伯”字相当于现在的“长”字,如现在的省长、市长、县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