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主力是中央掌握的禁军,藩镇军中的精锐都被选到禁军中,藩镇的实力已经远远低于中央,不可能与朝廷对抗。这是朱温吸取唐朝教训的结果,但这也使威望较高的禁军将领飞扬跋扈,有机会起来造反。以后的后唐、后晋、后汉都大抵采用这样的军制,朝廷的主力军就是禁军,而禁军的向背,也往往决定了皇帝的更替和朝廷的兴亡。后周周世宗柴荣借高平大战的机会,对禁军进行了整顿,使骄横的禁军稍微收敛,通过招募和选练,实力也得到了增强。周世宗能够驾御将领,他死以后,禁军的旧病复发,拥立赵匡胤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北宋。 赵匡胤本人经历了五代的混战,从禁军中起家,对军制的弊端非常了解。所以他当上了皇帝以后,首先就着手整顿禁军。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撤换了一批有能力有威望的将领,换上了一些资历比较浅,相对平庸的将领,便于自己的控制。不再任命总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官职),而侍卫亲军都副指挥使也不再任命,这样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遂分立,加上殿前司,合称三衙。三衙掌管禁军,地方上的厢禁军也隶属于侍卫马军或者侍卫步军,三衙掌握了全部的军权。但三衙的职掌大为减少,主要负责训练。天下的兵籍,武官的选授,军队的调发更戎,以及兵符的颁降,是由枢密院掌管的。而在禁军作战出征的时候,宋太祖往往派其他的官员作为统帅,战事结束,兵归三衙,将还本职。这样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三者分开,将领失去了与士兵的密切联系,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拥兵自重。

  宋初军制的制定,宋太祖可谓是用心良苦,他充分吸取前代的教训,最大限度的消除了唐末五代的弊端。宋朝中军中小的兵变有一些,但再没有出现大的动荡。而在宋初平定各个割据势力和防御辽国的战争中,禁军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宋太祖颇有军事才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制度的好处。而北宋后来的皇帝没有宋太祖的才能,在制度上又墨守成规,宋初军制的弊端就越来越突出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士兵缺乏训练,将领不熟悉士兵的情况,给作战指挥带来了很大的问题。而禁军招募和选练制度的越来越流于形势,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民众造反,在灾荒之年,大量招募破产的农民为兵,虽然减少了民变,但因为缺乏训练,禁军数量急剧膨胀,战斗力却大大下降。皇帝在选拔将领的时候往往只注重他是否听话,而不注重才能,在作战指挥的时候,又多对将领进行遥控,束缚了他们的指挥。这使得北宋虽然有百万大军,但在与辽国和西夏的作战中却连连失利,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

  宋朝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削减州郡(府、州、军、监)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四司。除安抚使用武人外,其他也都由文臣担任。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三年一替”。此外,南方各州郡的城墙和护城河,绝大部分被毁填为平地,例如西川路共29个州郡,只留下益州(成都)、梓州(三台)、眉州(眉山)、遂州(遂宁)四座城隘。这样,地方长官的权力被分散,任期短暂,武力削弱,就不能与朝廷对抗。其次,分割宰相的权力。不但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职,而且还把在唐末五代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枢密使、三司使的权力是和宰相不相上下的。本来是“事无不统”的宰相,经过这番改革,只剩下有限的权力。这样,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操纵自如了。

  北宋统治者采取了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拔扈、维护国家统一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例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而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不强的弊端。虽然北宋政府征集了百余万军队,但却无法阻挡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庞大官僚机构。尽管北宋政府尽力搜括人民财物,仍难以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至仁宗时期,官僚机构越来越庞大,官员人数越来越多,而整个官僚机构却是一派萎糜不振的*景象。朝廷政令“信宿辄改,适行遽止”。宰相固守成规,“无所建白”。任何改革建议,都以“先朝旧规,不可轻议改革”为由,被打入冷宫。军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到庆历年间,宋朝的禁军和厢军总数已达一百二十多万,相当于北宋初年的六倍。军政却越来越*,平时不加训练,终日饱食嬉戏,遇敌则一触即溃。维持这支痈肿不堪的雇佣兵的费用,每年要耗去政府财政收入的大部分。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虏去徽、钦二帝,北宋亡。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新王朝。南宋与北宋一样,官僚机构庞大、军队战斗力弱。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南宋王朝灭亡,蒙古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外来民族政权元朝。

  蒙古是游牧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后也带有很强的游牧色彩,蒙古人在游牧时代就形成的平时为牧民,战时为兵的体制,领头的称为千户。我们现在说的千户侯、万户侯就是这么来的,以千户为单位形成的蒙古军队在进入中原以后依然保持原有的状态。为了加强统治,蒙古人将民众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北方金朝统治区)、四等南人(南宋汉人)。体现在制度上是二十户为一甲的制度正式名称为“村疃制”,甲主通常为蒙古人或者色目人。在法律上规定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北方人)、南人(南宋;南方人)是贱民。蒙古人杀蒙古人偿命,杀色目人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头毛驴价钱,杀一个南人罚一头猪的价钱。从这个规定来看,蒙古人可以随心所欲,所以在蒙古统治下的平民地位是很低的,蒙古进入中原不到100年,起义爆发,将蒙古人赶回了草原。

  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使中央集权制度获得高度发展。行政方面,在中央,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还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在地方,明太祖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军政。三司长官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的废除意味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从体制上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明成祖时,形成内阁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完全由皇帝控制。军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兵权,相互牵制。明太祖又创立了卫所制度,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统由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使兵部、都督府和卫所总兵将官都不能专军权,军权集中在皇帝手里。 监察方面,明太祖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与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三法司”不能决断的案件,由皇帝裁决。为了监视官吏和*人民反抗,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东厂”,明朝中期又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使国家司法权集中在皇帝手里,厂卫机构的设立是明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表现。 学校和科举,明代学校用以培育人才,秒举用以登进人才。学校在中央称为国子监,又名国学、太学。在地方上的为府、州、县学。在科举考试方面,考试分为两级,低一级的是乡试,高一级的是会试和殿试。考试的内容是儒学的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许发挥独立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控制。明代将权利完全收归皇帝所有,事无具细皆由皇帝处理,使皇帝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所以设内阁帮助处理政务。内阁首领称为首辅,由于凡事需要皇帝盖章才能发布命令,碰上懒惰的皇帝往往由宦官直接就处理了。这样使整个明朝历史充满了内阁与宦官争权。到了明神宗时期,二十年不上朝处理政务,他的儿子宠信宦官魏忠贤,也不理朝政。关外满清兴起,关内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皇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皇城后的景山。清军乘机入关击败李自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外来政权。清朝沿袭明朝政治制度又有所改革,将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初仍以内阁作为政府的中央机构,但权力愈来愈小。内阁之外又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军国大事。康熙时设南书房分内阁之权。雍正时推行奏折制度,内阁之权更为削弱。雍正七年成立军机处,此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成为执政的最高权力机关。但军机处无定员,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的制度上的规定,只是奉旨办事,更有利于皇帝集权。设内务府管理皇家事务,以大臣统领,排除了宦官对皇权的干扰。清朝的中央集权到达了中国皇权时代的顶点。但清朝时期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发展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人头一次看到了一个在政治、军事、科技等方方面面都比中国强新文明,皇权时代的终结到来了。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中国又进入分裂战乱时代,其间经历了国内军阀混战、日本入侵、国共两党争夺统治权,最后,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1949年,中国统一,在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中国作为一个新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又重新崛起。不过这一次,是在西方的知识和意识形态传入的背景下形成的。关于这一阶段的哲学与科学将放在后面在介绍完西方哲学与科学之后才能理解。

  本篇文章的标题是皇权时代的哲学与科学,但我却花了绝大多数文字来描述中央集权及其演化过程的原因在于:在不知道中央集权的背景之下是不能够理解皇权时代的哲学的,下面来看一看这个时期最主要的东西:不断吸取其他各种哲学而形成的儒教。 txt小说上传分享

皇权时代的中国哲学与科学(四)
前面的文章介绍了整个中国皇权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演变的过程,究其原因,前面说过:中国的皇权社会是由军事贵族集团政权(皇帝及代表皇帝的军队和官吏)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上的代表地主阶层利益的地方自治制度结合的产物。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中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是这样的,由于中国的皇权社会是一个纯粹的农业社会,社会流动性不强,人们经过长期繁衍会形成一个一个的大家族,所以往往县以下的乡村都是由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家族组成。现在大家如果到农村里去还有很多机会会看到大家族的宗族祠堂还有以家族姓氏命名的村落和城镇,比如扬家村、刘家镇、黄家屯等。所以国家的意志到了这里就打住了,家族内部的事物一般由家族内部来解决,而家族与家族之间发生冲突官府才会出面裁决。而大家族中的族长和主要成员往往又是家族中的富户和地主,所以说是地方上的代表地主阶层利益的地方自治制度。通常的情况下,只要地方家族在税收上以满足军事贵族集团和国家机器的开销,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运转得很好。

  农业社会的特点决定了社会流动性不强,当人们形成家族的时候,面对来自自然界的挑战和其他家族的挑战,如果不存在中央集权的皇权社会的话,那么家族与家族之间必然会发生争斗,在人口达到一定数量以后对农业社会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其结果是小家族将无法生存,只能依附或者迁移。而大家族在击败小家族之后获得新土地必然会增加人口,而新的来自其他家族的挑战又促使该家族不断增加人口以增强实力。如此形成恶性膨胀,战争不可避免。在中国的皇权社会之前的中国历史时期不断的部落或者民族战争证实了这一点。而在战乱中获取胜利的往往是军事实力最强的部落联盟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