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事吧?”
3月4日早上,天气并未好转,有较大的风,雨夹雪。禁毒局的两辆“沙漠野狼”载着我们一行8人,就这样风雨兼程地出发了。到了昆明郊外,我们看到田野里已经铺上了白雪,雪还在继续下。佤邦的天气会怎么样呢?如果天气糟糕,有可能坏我的大事:不能照相,而且采访不到多少东西了。
一边担心着,一边晕车,稀里糊涂到了思茅市,在时断时续的风雨中住了一夜。5日下午到了孟连县城,已经闻得见佤邦的气息了。孟连是一个清静秀丽的边境小镇,街道宽敞,建筑有个性,城边就是树木蓊郁的山阿,轻松优雅的亚热带氛围很讨人喜欢。但这儿看起来人气并不旺,街上有些冷清。听说这里距离勐阿口岸只有40公里,都是柏油路,开车一会儿就到了。佤邦的首府邦康距离口岸只有两公里。但是我们还得在这里住一晚上,明天才过去。
离吃晚饭还早,我就想去看看这里很出名的“缅货一条街”。同行的一个记者说,这条街是腰缠几十亿的佤联军总司令鲍有祥出钱建的,花了一个亿。但我从别的地方听说,这条街是佤联军的副总司令李自如出钱建的,也是花了一个亿。我在宾馆里找到的只有几页的一份关于孟连旅游的画册上看到的却是:这条街“由东南亚的一位友好人士投资兴建”。最终没有搞清楚这条街的主人是谁。
其实这不是一条街,而是一个边贸商城,就在县城边上,方方正正的一大块地盘,里面有很多街巷,建筑最高的只有三层,是一座酒店。别的都是一层、两层的砖房,其中的门面,很多都是大同小异的杂货店,里面摆放着包括药品在内的泰、缅、老、越各地的百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门面是茶室、*、歌厅、小吃店。整个商城看起来相当冷清,可用“门可罗雀”来形容。除了在里面开店的人外,好像都没有顾客。
我拿着一把很漂亮的长刀看了好一会儿,老板才扔下扑克,从外面进来。我跟他进行了有目的的交谈。他说,平时外地人都不来这里,“五一”“十一”黄金周和春节期间,这里会相当热闹,有时人都挤不下。问他这个商城是不是鲍有祥出钱建的,他说是佤邦政府出的钱,门面一般都是租出去的,自己经营的不多,但他们有人在这里管理。 。。
第一章 雨雪交加,难以到达神秘佤邦(2)
我了解到的一个情况是,2004年11月以前,孟连这里一年四季的人气虽不敢说很旺,但不至于十分冷清。因为国界那边的邦康赌馆林立,在那里从事赌博服务工作的中国打工者就有上千人,中国各省的赌徒不断地从这里出境到邦康从事赌博活动,还有不少人是前来旅游顺便“玩一把”的,出境手续也相当简单。所以,这一带是人来人往。又因为邦康的吃住条件没有孟连的好,很多人赌博在邦康,吃住在孟连,像上下班一样。
这种情况遍及中国西南边境,除了造成大量人民币流失外,还滋生了一个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因赌欠债被绑架软禁的,有输光了钱抢劫杀人、贩毒的,有贪污公款的,有家庭破裂的……赌博成了边境一线除毒品外的第二大祸害。中国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一次严厉的禁赌专项行动,2004年12月先在云南搞试点,2005年1月至5月在全国推开。云南制定了严密的禁赌工作措施,加强了出入境管理,并通过国际执*晤等手段,促使境外赌场纷纷关闭。
孟连的旅游宣传画册上重点推介的是,在孟连看土司府,到“金三角”看缅甸第二大的佛塔和缅共中央故地等。其实对前来这里的大部分人来说,去邦康赌博才是最有吸引力的,而另一些人可能最想看一看漫山遍野的罂粟花究竟是什么样的。现在全面禁赌了,出境的管理也加强了,来这里玩的人一夜之间就没有了,所以这里冷清下来了。不知邦康那边的情况会怎么样。
所幸雨停了,还开始露出阳光,但愿老天继续开恩,让我佤邦之行快快乐乐,大有收获。
按照要求,6日早晨6点我们就起床了,但是,我们不愿意遇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外面风雨大作,耳里全是雨水沉闷的冲击声,整个县城都被冲撞得一片闷响。天地还是一片漆黑,因为此时整个县城还没有一家店门开张营业,我们冒雨上车,开到另一个提前安排好的地方吃早点。因为雨下得大,天空阴沉到极点,吃过早点都还没有看见日光露出,街上没有一个行人,所有其他的店门都还没有打开。我心里担心极了:这样去佤邦如何铲罂粟?
虽然上下车都不到一分钟时间,而且打着雨伞,但我们的裤脚还是湿到了膝盖。黑暗里,我发觉车子开回到了我们住宿的海关酒店。有人通知我们说:“回去睡觉,睡到11点再起来。”
前两天都晕车,一直在路上,我真的困了,躺进被窝里,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直到同屋的新华社记者王长山叫我,我一梦方醒,一看手表,已经11点了。大雨已经过去了,天空中飘舞着细微的雨星。车子开出县城,开进田野。我有些纳闷了:不会就这样开到佤邦去吧?车子拐入一条土路,路两边是甘蔗林,很快就看见了一个很大的果园子,里面还有一个鱼塘,塘边上是一家风味餐馆,园里场地上停了好多车子。我这才明白过来:午饭要在这里吃了。
吃完饭,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的董胜副局长对我们车上的人说:“你们车上人多,分一个到版纳的车上去,多认识一些人。”我对版纳还是感兴趣的,所以上了去版纳的那辆三菱车。这时有人开始点车牌号,点完的就走,一辆跟一辆,很快就形成了一个车队,全都是越野车。一辆警车闪烁着警灯,鸣响着警笛,在前面开道。到这时,我才明白,这些人都是前往佤邦参加扫毒现场会的,有七、八十人的样子。
细雨时停时下。柏油路在亚热带山丘中蜿蜒前伸,路边的树很奇特,全部是砍伐过后剩下的树桩,然后从树桩上发出密密麻麻的枝条,这些挺直的枝条紧拥着,一个劲往高空中蹿,各自成为一棵高而长的树,又共同形成一棵大树。
车上坐着的是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禁毒支队的支队长先龙,开车的是他的手下兄弟刘国强。刘国强说:“请大哥帮兄弟点一根烟吧。”先龙点燃一根烟,在嘴里吸了两口,递给他说:“好好开车吧。”
我问先龙:“这种树好奇怪啊。叫什么树呢?”先龙说,这叫黑心树,因为它的树心里面是黑的,特别耐烧,一般用来烧死人。它还特别爱发树枝,砍了又发,砍了又发。先龙回过头看了一眼说:“今天有那么多人啊!”我数了一下,除掉开道和压尾的警车外,车队里有18辆吉普车。
我很想事先再知道一点关于佤邦的事情,所以向先龙打听,但他也是第一次来这里,知道的还没有我多,所以我转而打听他们支队的情况,约定以后有机会时去采访他们。讲着他们侦破贩毒案件的故事,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勐阿口岸就在眼前。
第二章 向中缅联合扫毒大会南场进发(1)
这时候的雨星很小,短时间内不会淋湿人。我看见中国勐阿口岸边防检查站的十来个战士在路边站成整整齐齐的一小排,看样子正在迎接车队的到来。突然,前面开道的警车麻利地往旁边一闪,停在了一边。车队继续往前走,经过边防战士时,他们齐刷刷地举手敬礼。然后,车子开上了钢架大桥,桥下是混浊的南卡河,这是中缅两国在这一地带的界河。
对岸路边的坡脚下立着一块巨幅宣传画,深蓝色的底版上有联合国图标,有一些建筑物,右下角的图标是一个向上摊开右手掌讲话的西方老头,左边的建筑物前面是佤邦的两个领袖人物,其中一个伸着左手高高地指向前方,好像是在告诉那另一个人:“瞧,我们佤邦的美好蓝图就在那里!”画的正中有一句中国汉字写的口号:“加强国际合作,发展替代种植,铲除毒源。”它的上边是一些缅文,下边是一些英文,肯定是这句口号的另外两种文字版本。
荷枪实弹的士兵
车子很慢地行驶在桥上,对面的桥头边站着几名抱着冲锋枪的士兵。坡路上停着一辆皮卡车,驾驶室顶上装着警灯器,小小的车斗里站着两名穿着军装、背着冲锋枪的小伙子,当时我以为是军队里的战士,后来才知道那是邦康警察局的警察。他们的军人和警察,制服和配备的武器好像都是一样的,只能从臂章和帽徽上缩写的英文字母中进行区分,外人很难分辨。我想,那就是我们新的开道车了。
过了桥头,车停下了,有人端着竹编的小筛子过来,里面装着两样东西,一样是蓝色的纸质临时车号牌,一样是红色的封塑“贵宾证”。他们走到我们的车前,把临时车号牌贴在车前玻璃上后,用跟我们一样的云南方言问:“你们有几个人?”回答有3个,一个人就递进来3个“贵宾证”。
有一些车停在桥上,有几辆还在桥那边呢。那边桥头上有两个由口岸办公建筑物组成的“中国”两个巨型汉字,这是一个特殊的标志,字的背后就是中国。我知道车一下子走不了,就跳下车去拍照片,还好,还能拍下来。
耽搁了好一阵子车队才又动起来,跟着新的开道车在弹石路面上爬坡而行。这时雨突然又大起来,我看见开道车上的两名佤邦警察穿上了雨衣,而路边上不时出现的三三两两抱着或背着冲锋枪的佤邦士兵却眼巴巴地立在雨中,还得一板一拍地向我们敬礼。
不一会儿,我就看见路两边的树林中出现了零星的石棉瓦顶平房。再往前走就上了水泥路面,房屋也开始多起来,凭感觉,我们正在进入邦康城。城中房子建得比较杂乱,最高的楼好像只有三层。除了背枪的人很多,制服不一样外,其他的好像跟中国那边也没有什么不一样的。这里距离勐阿只有2公里。
我看了一下车上的仪表盘,这里的海拔有600米。车子开得不快,几分钟就从邦康城中穿了出去,没有停留,立即开入盘山公路,向山上爬去。路的坡度相当陡,路面又变成了弹石路面。雨又小了下来,但四周的雾气越来越浓重。这时除了我们的车队,其他的车辆也多了起来,全都挤在窄小的弹石路上吭吭哧哧地往坡上爬。海拔很快就升到了900米,然后是1200米。我想,我们有可能是要直接开进罂粟地里面去。
但是,这里一路上除了大山和把大山包裹起来的雨雾外,什么也没有。绕着高大的山体爬了老半天,海拔升到了1500米。前面的路上停着很多车,好像是发生了严重堵车的样子,我们的车队不得不停了下来,因为路太窄了,不可能从旁边绕过去。路上全是车,轿车、小货车、大货车、中巴车、皮卡车、拖拉机……看不到尽头,因为尽头不是在雾中就是在山林里。这时的时间差不多是午后一点半。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向中缅联合扫毒大会南场进发(2)
在这里,我终于看见路坎上方有一小块罂粟地,里面的罂粟绝大多数都干枯了,只有少数个头大的蒴果还泛着点青色。不用问人,我断定这就是罂粟!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看到长在地里的罂粟实物,所以,兴奋不已地爬上又高又陡的路坎去照相。立即,其他记者也兴奋地爬了上来。这里的罂粟太少了,地块面积只有几十平方米。现场会不会就在这里开吧?我居高临下地望着脚底下像搬家途中的蚂蚁队伍一样的车和人,心里实在没有底。
我终于看见路坎上方有一小块罂粟地
虽然有不少抱着冲锋枪的佤军士兵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站着或者穿梭着,但没有人告诉我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堵车了呢?还是到了终点站?也没有人来采取任何措施进行疏通。这时雨停了,公路下面全是浓雾,虽然能见度只有几米,但能感到下面的山坡相当大、相当陡,我们处在高大的山丛之中,能见度之外所有的一切都笼罩在涌动的雾海之中。我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地找镜头。
有两个跟中国人无异的佤邦老者在与中国官员讲话,他们好像是老熟人一样,一个戴眼镜的老者在比比划划地讲着肺腑之言:“……缅共把我们的心都伤透了……我们心都冷了……”所以他们夺了缅共中央的权,自己建立了佤邦。一位穿着军服的小伙子,长得相当英俊,戴着白色手套的手拿着一个DV摄像机这里拍拍,那里照照,腋窝下明晃晃地挂着一把大手枪。前面去过“金三角”的人把那里背枪的人说得很恐怖,说你不能随便把镜头对准他,否则他会拔出枪来当街把你干掉,但我还是对着他照了一张,并迎面拦住他问:“你这是部队的记者还是哪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