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佤邦-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区的生产生活用电。1997年,由佤邦总部财政拨款1000万元人民币,鲍有良私人出资1300万元,县财政筹资1000万元筹建了溶泽河电站,请中国云南省思茅市景谷县电力公司帮助勘探设计施工,1999年4月16日送电。解决了县城(含公明山区政府机关)的生产生活用电。
  电站建成后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昆马电站交由昆马区政府管理,工业用电收取一定费用,居民照明实行免费;溶泽河电站由勐冒县政府管理使用。为了有效地供电,县政府于1999年5月成立了电力公司。1999至2000年间,先后完成了王冷变电站、溶泽河发电厂、县城降压站的基本设施的建设。公司的基本设施主要是卧式机组、变压器组、公司办公大楼、线路、配电机房等,总投资3300万元人民币,其中总部投资1100万元,鲍有良私人投资1200万元,还有一些投资几十万元的小股东。
  勐冒境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机关单位及家庭的照明均靠煤油灯、马灯、蜡烛、松明等。20世纪80年代后,较为富有的家庭相继购进火力发电机,多用于照明,其次用于粮食加工。最早购进火力发电机的是鲍有良一家,以后逐步增多。1998年和1999年昆马电站、溶泽河电站先后送电,通电地区的火力发电机随即失去效用。但其他末通电地区,火力发电机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全县还有火力发电机100余台。

第十三章 在明明灭灭中进入时间隧道(2)
吃过饭回到茶厂招待客人喝茶的地方,几个中国师傅又盛情地请我们喝茶和茶酒。夜气重起来,天好凉呀,我的病情其实并没有减轻,我坐在凳子上,身子缩成一团,把胸脯放在膝盖上。我什么也不想喝了,要求早点回到住处去。另外几个同行也兴趣索然的样子,一致要求进城去休息了。所以,他们开车提前把我们送回到了鲍有良命令手下安排我们入住的他家的“鸿宾”宾馆。
  一回到宾馆里,我本能地有些害怕,身上更冷了,直接走进服务员住的房间里去,把床上的情况向她们讲了,要求把该有的用品添齐。但她们说,该有的,已经全部在房间里了。我坚持说,要么再给我一床被子,要么是一条毯子。但她们耐心地跟我讲:“真的不骗你,除了房间里的那些东西,我们什么都没有了,找也找不到。”
  我摇着头回到房间里,紧张地对王长山说:“你赶紧洗澡,不然又要没有水了。”他飞快地冲进卫生间里去,不一会就洗好了。他有点庆幸地说:“水越来越小了,再慢一点还真就没有水了。”我上厕所时发现没有卫生纸了,牙膏牙刷也没有给我们放上。
  王长山穿好衣服,调了一会电视,没有什么可看的。
  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电视机才开始在勐冒县的一些高层军政领导和富商家庭中出现,电源来自火力发电机。电视机和火力发电机均从中国购进,并请中国技术人员安装。全县只有几户人家有电视机。但是,到了1999年底,新地方已有100多户人家安装了卫星地面信号接收器,能收看到中国的电视节目。2000年初,缅甸联邦政府驻军在新地方西郊安装了30多米高的*信号地面接收站,可接收缅甸的一套电视节目。2000年2月,由县长鲍有良、县委书记李志超共同投资在新地方北郊兴建了一座*信号地面接收转播发射台,设备和技术人员都来自中国。8月,又购置自办节日1/2编辑机一套、刻录机一套和字幕机一套,开始不定期播放自办节目。电视台只有一个人,采访、编辑、播音均由此人承担。
  在邦康的时候,我们就拿着遥控器调了几遍,查看他们都有些什么电视节目。除了一个泰国台、一个缅甸台、一个香港台、一个台湾台外,可以收到中国思茅地区能够收到的所有中国电视节目。还有一个邦康台,是使用中文的,相当于中国的地、县电视台。还有一个频道是专门播放三级片的,不知是邦康电视台放的还是宾馆放的。
  现在在勐冒,我们还是调不出什么新鲜的节目,王长山无聊地说:“走,我们去逛街。”这正合我意。走到一楼的时候,我又转进服务员的房间里,告诉她们,我们房间里的东西都没有给我们,她们答应给我们补上。
  街上其实也是没有什么,我们只是想找人聊天,我们直接向北侧的集贸市场走去,有人告诉我们,那里是最热闹的地方。好像只是3分钟的样子,我们就到了那里。市场两边是石棉瓦的平房,平房里是铺面,两排平房之间是一个长长的大棚子,上面盖的是蛇皮雨布,棚子里被分成十多个铺面,铺面前后用同样的蛇皮雨布遮挡着,蓬蓬松松地整个儿显得乱糟糟的。在这里经商的全部是中国人,其中多数又是湖南人,他们对我们显得很友善,问什么就答什么。

第十三章 在明明灭灭中进入时间隧道(3)
这里的贸易活动才刚刚起步。据介绍,1973年初,缅共人民军东北军区在新地方设立了北佤县贸易组,主要经营日用百货等,没有缴税任务,其收支由东北军区支配。1982年,县贸易组因管理不善而解散。1992年,佤邦勐冒县政府创办勐冒县商店,主要经营大烟、粮食购销和货币兑换等。1994年,由于管理不善经营不下去而终止。
  部落时期以至缅共时期,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因而商业发展缓慢,商品经济极为落后,商贸尚处于以物易物状态,少有银元等货币交易情形。市场没有坐商,仅有少量行商,商市狭小,商品货物单调稀少,国内外工业商品很少流入。当地的农兼商者多为佤族,他们以鸦片、牲畜等农副产品换取钱币,转买转卖者极少。专门商贩则以汉族为多,他们大多为二战时期在勐冒落户的汉人及中国解放战争后流入的汉人,他们在勐冒境内定居后有一定的地产,但主要还是以做生意为生,大多以经营盐运、销售日用品、买卖大烟为主。
  和平建设时期,交通运输事业迅速发展,在佤邦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加之邻近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在县城新地方和各区街市相继出现了一批私营商业户,还出现了一些富商巨贾。2000年末,全县已发证并已巩固下来的私营商户已达374户。
  在勐冒境内,部落时期尚无专营饮食服务业。过往商旅,一般自带炊具自行煮食或投靠亲友就食。20世纪50年代初,流落到境内的中国汉人在新地方、营盘等地开始经营饮食业,但无门点设施,逢街天营业,露天支起三角架,上面放一口锅煮米线之类小吃出售,买客蹲地而食。进入缅共时期,开始有门点设施出现,但由于粮食缺乏,群众的购买力极差,终未得到发展。和平建设时期,农业得到较快发展,粮食多起来,街市居民及乡村农户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加之从事商业贸易的人增多,民间往来频繁,促进了饮食服务业的发展。专门经营饮食业的人员随之增多,其服务质量也日渐提高。我们去的时候,县城新地方专营饮食服务的门点已达10多家,部分还兼营冷饮和娱乐业。
  部落时期和缅共时期,县境内无旅店,过往客商多露宿于山间田野,或借宿亲友家中。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下乡多在基层单位住宿,或自带行李住宿于农民家中。和平建设时期,情况大有改观,县委机关设有招待所1个,床位20张,税务所设有旅店1个,床位10余张。各区大多都设立了接待室(所),专供来往人员食宿。一些农户以及流入境内的外商也兴建了不同规模的旅店。我们去的时候,县城旅店已有10多个,其中新垄公司招待所和新欣招待所条件较好。
  部落时期,街道均由头人及当地实力派人物进行管理,除维护治安秩序外对进行大宗交易商人及屠宰户收取一定的交易费和实物,所交数额不定,因时据情而定。屠宰户交实物者居多,每杀一头猪上交给头人猪肉6—9斤。缅共掌握政权后,原市场管理办法被废除,改由当地政府指定专人进行管理,除负责平时治安外,不收取任何费用。2000年,勐冒县成立了工商行政管理局,规定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体工商户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必须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后方能经营,否则按违反工商管理规定论处。其营业执照使用期为半年,每年的6月或12月进行换照,每次办照或换照收取费用人民币50元。工商费则实行按月收缴,其金额根据商户经营规模核定。没有办照而较小的临时摊位,根据情况收取摊位费人民币05—1元。对于临时摊点则免收管理费。至2000年,全县有个体工商户近1000户。工商局所收费用全部上缴县财政。

第十三章 在明明灭灭中进入时间隧道(4)
我们在跟商贩交谈时,他们对当下的前途也表示了忧虑,显得有些人心不稳。一种想法是,禁种罂粟后,原来手中就没有多少钱的老百姓将会两手空空,生意将会很难做,所以打算离开那里;另一种想法来源于传闻,说国际社会给缅甸政府的压力太大了,所以要动手打佤邦。他们的原话是:“老缅要打佤邦了。”为了安全起见,有的外来人口,特别是一些教师,开始纷纷生出脱身之念。这样一来,本来就不热闹的佤邦会骤然陷入萧条境地。
  2“我们很穷,但没有人偷东西”
  我们走进一家杂货铺里,铺子有20来个平方米,但店主占道经营又多出了10多个平方米,这多出的部分其实也就是把铺子上面的蛇皮雨布往外拉伸后搭在两根木柱上。这是一种正儿八经的杂货铺,有各种生活用品,有影像制品,有学习用品和生产用品,应有尽有。女老板个子比较小,看起来相当年轻,还像个小姑娘。王长山说:“你这么小就敢来佤邦做生意,真是了不起。”她很开朗地反问道:“你说我有多大?”王长山说:“不会超过16岁。”她笑起来了:“我要是真的才16岁就好了。喏,我姑娘都那么大了。”里面一个老太婆正在领着一个几岁的小女孩玩耍。看起来,他们一家人吃住都在那个隔间里。女老板告诉我们,他们一家4口人,每月平均可以挣到2000来元。应该还是可以养家并有所积余的了。
  突然又停电了,整个县城一下子沉入到了一片漆黑之中。女老板说:“我去点蜡烛。”我开玩笑说:“是呀,快点蜡烛,不然有人会偷你的东西。”这时,从铺子里面深处传来了一个少年的声音:“我们这里是没有小偷的,我们很穷,但不会有人偷东西。”蜡烛点亮了,我看到铺子里面有3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在东看看西看看的。我还是开玩笑说:“我们会偷的。”那个说话的少年接上话说:“你们也不会偷。”问他为什么,他说:“你们是有文化的人。你们是从中国来的吗?中国的哪里?”我们说昆明。
  不一会儿,电灯又亮了。那3个少年从里面转出来,到夹杂在乱货当中的学习用品那里拿起笔记本,问女老板价钱,老板说4块,他们说3块,老板让到3块5毛就再也不肯让步了,他们就每人出了3块5毛钱各自买了一本。王长山问道:“你们是学生吗?”那个讲话的少年相貌英俊,但善意的眼睛里还是饱含着那个地方的人特有的阴郁坚韧的目光,他穿着白布的短袖衫、大短裤和塑料拖鞋,一副少年老成、相当懂事的样子,他回答说:“是,我们是学生。”
  他们是勐冒县中小学校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当时,整个佤邦都还没有高中班学生,勐冒县两年前还只有初二班,没有初三班,初三学生已是这里的最高知识分子。就像前天鲍三惹局长对我说的一样:“你们中国要求公民的最低学历是初中,我们佤邦要求公民的最高学历是初中,太落后了呀。”问他们每个月要花多少学费,那个少年说,学费不交,但住校费,比如水费、电费,要由自己交,要交多少,他没法说清楚。
  他们正要走开的时候,王长山说:“你们等一下。”他立即买了3本笔记本递给他们,“来,我送给你们每人一本笔记本,好好记日记,好好学习,啊!”他们很有礼貌,异口同声地说:“谢谢叔叔!”走了一会儿,那个讲话的少年突然回来了,他稍稍有点紧张地问道:“叔叔,你们叫什么名字?能不能给我们留下你们的地址?”王长山说:“不用,不用,你们记住我们是中国人就是了,名字不用记,地址也不用记,只要你们好好地多记日记就行,以后努力争取当一个作家,好吧?啊?”他鞠了一个躬说:“那谢谢你们了。再见!”他有点恋恋不舍似的走进了黑暗里去。王长山眼里含了泪水,他说:“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小时候特别想要一本日记本,可是就是买不起,特别羡慕有日记本的同学。后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