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和-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凑不齐,有负天子之命。”
    孟清和闭上眼,那样的话,他是不是应该先一步请罪,争取宽大处理?
    沈瑄没有接言,没有了说话声,只有淅淅沥沥的雨声,成为在空气中敲打的唯一音符。
    良久,沈瑄梳过孟清和的发,唇落在他的发间。
    “将你所言写成奏疏,呈送天子。”
    孟清和一个激灵,睡意去了一半。
    “明日,我和你一同觐见陛下。”沈瑄托着孟清和的后颈,对上他的双眼,“天子圣明,实言以对,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实话实说?”
    “然。”
    “没有其他办法?”
    “大宁能凑齐粮食?”
    “不能,可……”和他一起觐见,岂不是也被拉下水?
    “十二郎之事,即瑄之事。”沈瑄轻笑,抵住孟清和的额头,“从瑄之言即可。”
    孟清和突然耳根发红。
    沈瑄捏了一下孟清和的耳垂,笑意更深,侧头,吻上了孟清和的嘴唇。
    窗外,雨越下越大,天地间连成一片透明的雨幕。
    偶尔震响天际的滚雷和金红色的闪电,成为单调色彩中的唯一点缀。
    燕王府内,朱高燧站在朱棣面前,垂首认错状。
    朱高煦陪站,不能出言相帮,至少在老爹发怒要抽鞭子时,帮弟弟挡几下。
    朱棣面无表情,一下一下敲着桌子,实在看不出怒气指数。
    如果徐皇后在,八成能断明朱棣现在心情。关键是徐皇后不在,朱高煦和朱高燧只能挺直身板,在老爹跟前认错罚站。
    “父皇,是儿臣的错。”朱高燧道,“儿臣为表功,刻意夸大,请父皇降罪。但大宁委实没有那么多粮食,请父皇莫要怪罪兴宁伯及大宁都司上下。”
    朱棣没说话。
    气氛太压抑,朱高燧余下的话险些噎回了嗓子里。可想起在大宁城的种种,还是出言道:“父皇,是儿臣好大喜功,与他人无干,请父皇降罪!”
    朱高燧光棍一把,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朱棣还是没说话。
    朱高燧没辙了,朱高煦出言道:“父皇,三弟言行虽然急躁,本意却非为己。且大宁屯田确有实功,儿臣在开平卫,时闻大宁都司开垦荒田,改良农具,种植谷麦之外,又遍植粟米,荞麦。更鼓励商屯养殖牲畜,边军贴户樵采渔猎,以皮毛等换取良种。数月间,大宁城开垦出的荒地,复归军民,已超辽东诸卫。”
    见朱棣神情有所缓和,朱高煦再接再厉,顺便不着痕迹的踢了朱高燧一脚,他在这里帮忙,正主不能不出声!
    朱高燧是个机灵人,见势,立刻接言道:“不瞒父皇,儿臣尝同兴宁伯言,以如今大宁,十几万石粮食应能筹集,二十万石也可,但三十万石,委实太多。军粮筹措不及,罪责尚在其后,延误大军才是儿臣之罪!”
    “父皇,儿臣请父皇责罚!”
    说完,朱高燧眼圈发红,后悔之情显露无疑。
    朱棣终于出声了,“起来吧。”
    “父皇?”
    “朕不会怪罪你。”
    “那兴宁伯?”
    朱棣眼睛一瞪,朱高燧和朱高煦同时打了个哆嗦。
    “五日后,朕亲往大宁。真如你二人所说,兴宁伯非但无罪,反而有功。”
    “父皇?”
    朱棣没好气的哼了一声,“朕下令筹集军粮,可说何时为限?”
    好像……没有。
    “朕言征沙漠,可言何时发兵?”
    似乎……也没有。
    瞪着还有些云里雾里的两个儿子,朱棣手痒,下意识摸向腰间,明显又想动鞭子了。
    还是朱高煦反应快点,“父皇如此说,莫非不欲近期北征?”
    朱高燧慢一拍,却也想到了这点。
    兄弟俩一起看向老爹,真是这个意思?
    “占书曰:金星出昴北,北军胜出,昴南,南军胜。”朱棣负手道,“朕仰观天象,金星出昴北而我军在南,宜慎。”
    朱高煦&朱高燧:“……”
    “昔靖难之时,火球天降,吉兆也,旬日大风,我军胜。今有占星之兆,更不可忽略。”
    朱高煦&朱高燧:“……”
    老爹是认真的?
    还是个对外的借口?
    虽说迷信天兆不太靠谱,可老爹这么说了,再不靠谱也必须相信。
    甭管老爹是突发奇想还是事先计划好的,总之,能顺利解决筹措军粮的事,不令兴宁伯获罪,朱高燧也乐于应承。
    至于朱高煦,坚信老爹说的话,踩着老爹的脚印走,老爹的旗帜高于一切!
    兄弟俩互看一眼,同声道:“父皇圣明。”
    待兄弟二人退下,朱棣召来郑和,令他去孟清和处传达口谕,“朕知其一心为国,筹集军粮之事,尽力即可。另朕不日往大宁,令其随驾。”
    “奴婢遵旨。”
    郑和躬身行礼,叫来侯显换岗,自己披上蓑衣戴上雨帽,往兴宁伯处传口谕。
    穿过廊庑,碰上傍晚巡职的锦衣校尉,又遇见要到天子处汇报鞑子情报的杨铎,郑和点头,不见多少热络。
    杨铎笑着抱拳,“郑公公有礼,可是出府?”
    郑和道:“咱家要到兴宁伯处传天子口谕。”
    “郑公公要寻兴宁伯,可到定远侯宅邸。”
    “杨指挥使如何知道?”
    杨铎笑道:“在王府外遇上了。本官同兴宁伯有旧,闲谈两句,言及于此。雨大,未免公公冒雨绕路,才出言提醒,并无他意。”
    郑和看着杨铎,杨铎淡然依旧。
    “如此,咱家谢过杨指挥使。”
    “不敢。”
    抱拳颔首,郑和带着的内侍同锦衣校尉擦身而过。
    杨铎脸上的笑容渐渐隐去,一路穿过廊庑,到承运殿前,解下佩刀,经通报入殿,下拜,道:“臣杨铎,拜见陛下。”
    沈瑄府中,郑和向孟清和传达天子口谕,言天子不咎筹集军粮之事,五日后将移驾大宁。
    “届时,定远侯与兴宁伯皆需伴驾。”
    “臣领旨。”
    心中大石落地,孟清和轻松之余,不免思索,是谁帮他在天子跟前说了话。
    不是沈瑄,还能是谁?
    “是赵王和汉王求了天子。”
    郑和实话实说,也是提醒孟清和,欠了这两位的人情,怕是不好还。
    孟清和谢过郑和,决定明日照计划求见天子。
    一为谢恩,二来也是表态。
    汉王和赵王为他说话解围,他却不能立刻丢开,高枕无忧。有个正确的态度,才能再刷一刷朱棣的好感度。
    何况,天子要移驾大宁,多少探一探,也能心中有底。
    送走郑和,孟清和将想法告知沈瑄,沈瑄点头,道:“明日,我与你一同觐见天子。”
    孟清和没拒绝。
    有沈侯爷在,心中更有底气。
    大雨下了一夜。
    翌日,天空放晴。
    孟清和和沈瑄入燕王府,求见天子。
    朱棣早饭用得有些晚,内侍通禀之后,直接让二人到暖阁里回话。
    朱高煦和朱高燧坐在朱棣下首,父子三人都是手里拿着两张厚饼,饼里夹着咸鸭蛋和咸菜,面前的大碗里是热气腾腾的米粥,一口饼一口粥,吃得正香。
    沈瑄习惯了,沈良没被夺爵充军之前,他曾和朱元璋一起用饭。到了北平,也经常被朱棣叫到身边。
    谨守君臣之礼不错,对眼前的场面倒也不陌生。
    “瑄儿用饭没有?没用过,一起用。”
    沈瑄没客气,谢恩之后,接过内侍捧上的粥碗,一口就是小半碗。
    “兴宁伯也用些。”
    天子有命,孟十二郎自然也不敢客气。
    一顿早饭,耗去小半个时辰。
    孟清和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捧着粥碗数米粒。
    朱棣父子却是吃相豪迈,码成摞的面饼,顷刻间见底。
    孟清和算是又一次见到了永乐大帝“平凡”的一面。就算和第一家庭一起啃过肘子,见到这样的场景,他还是会感到新奇。
    撤下碗盘,送上茶水,孟清和取出奏疏呈上。
    北平设立行部,却没有通政使司的分部,奏疏直接呈送天子驾前,基本也能说得过去。
    “闻圣上将移驾大宁,特以紧要呈报陛下。”
    奏疏出自孟清和之手,经沈瑄润色,将大宁屯田,开荒,收揽边民,改进工具等事一一列明。并附上开互市的条目,结合孟清和驻守大宁期间的心得,更有可实行性。
    在奏疏之后,附有目前大宁城能筹集军粮的数目,和朱高燧告知朱棣的并无太大出入。
    “陛下隆恩,不罪愚臣。愚臣肝脑涂地不足以报答万一。只能同麾下竭力戍卫北疆,屯田开荒,以丰边军。”
    “爱卿请起。”
    这个称呼出口,除朱棣之外的人都是一愣。
    能被朱棣叫爱卿的,要么是心腹之人,如朱能。要么就是肯定要倒霉的,如解缙。
    孟清和暗自考量自己属于哪一种。
    从目前状况来看,怎么着,都不会和解大才子一样吧?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子驾临一

    事实证明;凡事情谨慎多思;绝对没错。
    看过孟清和送上的奏疏;永乐帝十分满意;尤其是大宁驻军屯粮及开垦荒田一事,更令孟清和得了诸多夸赞。
    大宁和开平卫杂造局因献“火雷”有功;上下皆有封赏。
    获悉大宁杂造局工匠自发改进工具,以助屯田;且顺天八府也多有农户或商户仿造,借此得了便利,朱棣更是龙心大悦;当即口谕,再赏大宁杂造局上下钞十至二十锭不等,于农事有大功者,另赏银五两,布帛两匹。
    作为组织并领导了一系列工作的大宁镇守,孟清和同样功劳不小,不只得到了皇帝的口头嘉奖。还获赏银五十两,钞二百锭。
    银子尚未发下,孟清和就已经感到烫手。
    从朱棣起兵,靠靖难起家的人都清楚,八字不够硬,被朱棣夸奖可不是什么好事。
    同样的,几番得皇帝厚待,流下的汗水也要加倍。银子到手,必有皇命随后。且事情的难易程度,与赏赐的多少直接挂钩。
    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迎难而上。
    把皇帝的赏赐退回去?军中第一人,成国公朱能都不敢这么干,何况是细胳膊细腿的孟清和。
    想到这里,孟清和嘴里发苦。
    军粮一事,天子不定期限,却没说减少数目,聪明的就该知道,三十万石粮食仍要筹集,一点不能少的送到天子驾前。不然的话,永乐帝早晚会办了他。
    宽限了时间,还办不成事,不是能力不足,就是有意懈怠。
    不从严从重处罚,那就不是朱棣。
    在对下属的高标准严要求上,朱棣十成十像足了朱元璋。
    他加班,下边的人也不能偷懒。
    做不到,拿工资不办事,直接换人。
    撵回家吃自己还是到纠查贪污腐败的部门喝茶聊天,皇帝说得算。
    孟清和揣度着皇帝的意图,衡量着没到手的银子,心中实在没底。
    若是皇帝布置下不可能完成任务,不想找块豆腐撞死,就只能辞官,扛起长枪自请戍边,从头开始奋斗。
    当然,这是最坏的打算。
    幸好永乐帝没有太难为孟清和,他交代的事情不多,只有三件。
    其一,圣驾驻跸大宁期间,孟清和伴驾,陪聊、陪逛、陪办公,同时充当解说及评论员,负责回答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
    其次,大宁杂造局很好,造出的东西和工匠都很好。
    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所以,大宁杂造局大使升调入南京军器局,继续从事武器研发工作。副使调任北平,入职北平杂造局。有能力的工匠也分出一部分,到北平杂造局工作。具体名单由孟清和呈报,工匠及家人户籍一概迁移。
    最后,作为留守后军都督府佥事,孟清和不能只抓大宁的工作。对北平的屯田和移民工作,也要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更要配合沈瑄的工作。
    永乐帝决定迁都,谁反对也没用。北巡期间,北平行部改称北京行部,于顺天府别建府社府稷,令行部官以时祭祀,足见其决心坚定。
    行部不断扩建,六部六科将逐步确立,国子监也将在近期建立。
    如此,北平的耕地人口必须充实起来。直接移民是一个办法,但朱棣从大宁城招抚流户一事上得到了启发,自发开垦荒田和被迫离乡,总有区别。
    此法在大宁可以,北平为何不行?
    “卿即为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佥事,当能担此重任。”
    “臣……遵旨!”
    艰难说出这三个字,孟清和的心都在淌血。
    他就知道,被永乐帝夸绝没好事!
    粮要筹,人要给,最后还得负责解决北平的粮食和人口问题,这是压榨,赤裸裸的压榨!
    饶是心中拔凉,表面也不能露出分毫,还要表示感激,陛下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来办,是信任他,是臣子的荣耀,是无上的光荣!
    光荣之后,孟清和低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