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可以说不-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中江要介

    美国外交标榜为正义而拔刀相助,但在背地里,却常常隐藏着死乞白赖、自私自利的战
略方针。1989年6月天安门事件后,不久发生的方励之夫妇流亡事件,难道不也是美国政
府的阴谋吗?

    原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以“中国的萨哈罗夫”闻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方励之,与其夫人
北京市人民代表李淑娴是在天安门事件的第二天,即1989年6月5日一起跑到驻北京的美
国大使馆恳求人身保护,而约在一年后的1990年6月25日,经美中两国外交交涉,结果方
励之夫妇暂去英国。方励之自1986年站在民主化运动的最前列以来,成了谋求民主化的人
们的象征性人物。如从其来龙去脉来说,天安门事件后该夫妇对中国的民主化感到绝望,并
感到自身难保而逃到美国的大使馆,这并不奇怪。

    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一般人推测,从方励之非常适时的行动看,是否美国中央情报局
插手了此事?可以作为证据的,就是1989年2月26日所发生的事。这一天,访华的美国布
什总统在北京举行了招待晚宴。被邀请的有中国政府高级领导,主宾是国家主席杨尚昆。

    方励之夫妇也被邀请去参加晚宴,这激怒了中国政府,在门口即拦阻了该夫妇进入宴会
厅。

    对美国政府当时的做法,副总理、原外交部长吴学谦日后对访华的日本要人是这样评论
的:

    “本想遵循和平原则来发展对美关系,但决不能容忍美国这种赤裸裸的干涉内政的行
为。例如,布什总统访华时,唯独没把邀请方励之夫妇的宴会请束交给中国方面,而直接交
给了本人,偷偷地招待主宾不欢迎的人是有失礼貌的。无法想象这是对待朋友的做法!”

    也就是说,对中国政府反对的方励之,一句招呼都不打就让他坐到如此重要的涉外宴会
席上,这是万分失礼的。此事本身就意味着干涉内政。美国政府决不可能不了解方励之与中
国政府的关系,也根本不是由于疏忽而在这样重要的外交场合犯了错误。很明显,这是为达
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制造的动作。

    天安门事件后不久,方励之即在事前察觉到戒严之事,立刻逃到美国大使馆,也是时间
上的巧合。尽管其他民主运动头目都被捕了,他却捷足先登美国大使馆的门槛,请求庇护。

    这只能令人想到,是美国在引路。方励之事件的发生,既使被怀疑是为日后的尊重人权
外交正当化而导演的一出闹剧,也不无道理。把尊重人权视为高于一切的布什的美国,对所
谓无视人权、使站在民主化运动最前列的学者感到生命危险的中国,是不能放过的。因此,
收容了方励之夫妇,并对中国施行经济制裁,迫使其民主化。这难道不是为运筹此事而导演
的闹剧吗?

    这种推测决非虚构和妄想。围绕事件的一系列活动,以及后来美国政府的做法,让人自
然得到这样的认识。

    不过,默许方励之夫妇出国的中国也是难对付的。中国政府让布什得了分,可能是将来
要他偿还这笔债。不久即以此为借口探寻援助的线索,中国默许的背后难道没有隐藏着这样
的考虑吗?

    这就是所说的外交。如果日本只追求表面现象而悠然自得,那么会给日本的将来带来黑
暗。

    中国会不会出现像叶利钦那样的人物。会不会给方励之夫妇完全平反,这无人得知。

    这是将来的问题。

    (李乃成译)

    新孤立主义会使美国成为“垮掉的国家”

    1.庸俗新闻与新闻自由

    1994年,当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在美国举行时,数以亿计的球迷不舍昼夜地把目光投
向了那一场场激烈精彩的绿茵大战。但是有一天,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把镜头从球场调转开
了。因为什么?因为美国警方正在追捕辛普森,直升机、警车、高速公路……所有情景如同
我们司空见惯的好莱坞电影画面——但又不是电影,而是新闻。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特
别是黑人公民实现美国梦的一个象征物辛普森因杀人嫌疑而受到指控并企图逃跑——于是,
足球变得极其不重要了。全美国的心脏都掉到了喉咙口,真是精彩悬乎刺激。

    由此我想到了美国的新闻自由。首先,他们有一个形象的关于新闻的比喻:人咬狗才是
新闻。就是说,前所未闻的事情的发生才是新闻。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当我们仔细
考察美国的新闻现状,再联系它的文化背景与国家意识,我们就能发现,新闻自由这个神圣
的字眼在美国正被越来越严重的庸俗新闻观所取代。

    庸俗新闻观的几大特征是:失去道义评判能力及社会责任感,追逐丑闻并且千方百计做
大,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万事万物以及自愿孤立于世界以外,更严重的是,在功利主义驱
动下不惜造假。

    闻名全美的邮包炸弹杀人犯(现已被抓获)给《纽约时报》等写信,并责令这些报刊把
自己的论点全部刊登——他们居然照做不爽,其依据自然也是新闻自由。但这种自由委实可
怕——因为它其实极不自由,它是受到恐吓后才如此这般的。同时,从《纽约时报》做出这
种决定的那一瞬间开始,它所必须具有的公义、信德已经全部崩溃。美国到处谴责恐怖主义
和不妥协的誓言受到了无情的嘲笑。不管如何辩解,《纽约时报》从那一刻起便贴上了一个
永远抹不去的标签:恐怖主义分子的工具。

    追逐新闻并使其成为更大的丑闻,这种例子在美国俯拾皆是。性丑闻、暴力丑闻、经济
丑闻——新闻监督也是一个很神圣的词,但在美国很多记者心目中,其出发点已经绝对不是
新闻监督了——而是销量、收视率、金钱、职位和声名。所以,他们才会大炒麦当娜,才会
如临其境地报道抢劫杀人案,如此等等。社会责任感是需要时才会被提起的词。

    另外一方面,他们确信自己的(或者是美国的)价值观至高无上。于是,对于美国以外
的地方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妄加评判,并且以讹传讹。指手划脚。比如,当他们在诅咒中国
压制人权时,其实他们中间大多数都未到过中国;当他们吹捧达赖是一个非暴力主义者时,
却不知道达赖在西藏时接收的贡品有许多就是人皮和人骨做的。

    还是那个《纽约时报》,当它对恐怖主义者表示倾从和俯首时,一转脸却对中国露出了
牙齿,振振有辞地自问自答:我们为什么要遏制中国!

    为什么?就因为中国没有一个神秘人物写信勒令你:不许放屈,否则……

    美国民众中的极端功利主义正在毁掉这个国家,而美国新闻界的推波助澜只能使这个国
家垮得更快。

    七岁的美国少女杰西卡与其说是在一项意料之外的飞行事故中丧生,还不如干脆说是被
所谓的从她父母身上体现的“美国精神”及美国新闻界合伙谋杀的。当杰西卡准备驾驶飞机
途游长空并力图打破年龄上的飞行世界纪录时,美国的各类媒介轰轰烈烈地为其造势,三大
广播电视网更是倾力上阵,把美国人的生活硬是推进某种仪式之中。但是,他们全然忘却了
这样的规则:只有年满16岁的人才能取得飞行证,所以,从法律上讲,这次震惊全美的飞
行其实是一种非法行动。事后,美国联邦航空局的有关人士才站出来说,从技术上讲,杰西
卡只是一名乘客;所谓“创造世界纪录”是一个伪造的概念,从航空的角度讲它毫无效力。

    但悲剧毕竟发生了。七岁的杰西卡,在她临飞之前我们看到了她如花般的笑脸,随后我
们又从电视画面上目睹了飞机折翅扑向大地的惨状。更为令人不安的是,杰西卡的母亲哈瑟
韦女士在事件发生后却异常镇定地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在快乐中死去”。不可能!一个
七岁的孩子不可能在快乐中死去。一个没有责任能力的孩子,被一种虚拟的“国家精神”
(再通过媒体急剧放大)为着私利谋杀了!这算不算对人权的粗暴剥夺?——只是在形式上
遮掩了许多东西。

    如果杰西卡成功,如果杰西卡能顺利飞抵华盛顿并且和克林顿总统共进晚餐——这将成
为令人振奋的消息——最直接的结果是电视收视率上升,报纸销量上升。媒体巨头们有福
了。

    如果杰西卡不成功——像现实演示的这样,收视率与报纸销量也会大幅度上升。媒体巨
头们同样有福了。

    2.“朕即世界”?……世界要镇你!

    这第二个题目的由头还得从1994年的世界杯足球赛开始说起。当数以亿计的球迷把目
光投向绿茵场时,一个权威民意调查网对东道国的受众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60%的美
国成年人根本不知道本土正在进行着一场人类盛典——世界杯足球赛!美国人对一种世界性
运动的排斥或云蔑视由此可见。他们由来已久的期翼影响国际足联的“改革”意图——将足
球赛分解为六局,以便球员休息间隙插播广告——令全世界为之晒笑。然而,他们推销其
“聪明”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认真——不得不令我们认真看待美国人的心态:由于丧失了对世
界的感知而涌发的“朕即世界”的自大感。

    宋强曾断言:美国大学生对本土基本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逊于中国的高中生。我同
意他的见解,即以上素质对于当今人类竞赛绝非无用或次要的。“新孤立主义”首先不是源
于国家政策——尽管我们从克林顿的当选看到了美国世界义务的敛势;“新孤立主义”首先
发源于美国人的心灵。

    任何一个民族,不管它在人类之林中多么先进强大,只要他失掉探索世界的兴趣,只要
他无视知识贫乏的危机,他注定要在当今竞争的世界里倍尝落伍的滋味。

    令那些朝顶峰大国冲刺的国家感到窃喜的是:美国这只兔子仍在“头号超级大国”的荫
凉下瞌睡着。由于失去了探索的原动力,它的人民把精力渲泄在童心式的把玩之中。

    美国从成年人到孩童的游戏都在昭显著人类末日的征兆。

    他们是如此排斥攀援上升的快感,以致于他们不能接受足球的小比分和平局。他们不喜
欢过程,他们太易于收获财富的历史令他们丧失价值追求的良好心态。

    我力图向《魔鬼辞典》引荐一个条目:对人最凶狠的惩罚莫过于——给这个人提薪并且
使他习惯于拿高薪,并在心理注入高薪的同位素,然后怎么呢?然后,突然大幅度降薪,并
且迫使他安于这个,因为他没有别的办法可想。

    美国人人都在心里充满了富裕社会和超级大国的同位素。这就是临近降薪的前兆。

    新老孤立主义的共同特征:排斥世界上的异乎于美国的思想观。

    老孤立主义的做法是:美国人每时每地觉得它是孩子头。即使对待它最亲密的盟友,它
亦在合作中暴露出优越的心态。锱铢必较,甚至是夺人之功。苏伊土运河危机,美国人便在
英国朋友背后狠捅了一刀,踞其传统利益为己有。美国人的不仗义,使之早已湮灭了奔向伟
大目标的禀赋。

    如果说老孤立主义尚有野心勃勃的中世纪智谋色彩,那么。新孤立主义则标志着美国人
智慧和远大雄心的全面倒退。

    新孤立主义甚至包含了对美国伟大历史的排斥势态。

    他们尝试着内部变革的吼声汇为一个声音:我们要不劳而获,我们需要一个关心我们好
奇心、同性恋和满足我们各种嗜好的总统。

    他们认定这是摆脱羁绊奔向未来的首要目标。

    他们自大地以为:外部一切问题统统与美国无关。

    他们天真地以为:美国的一切皆是世界各国未来的模式。

    所以他们认为美国的社会事件是世界的头号新闻。

    一个叫苏雨霄的美国宗教流派领导人断言:美国人民已经丧失了与世界文化对话的可能
性,因此美国的完蛋只是时间上的事情。

    这就是结论。

    对美国说“不”的中国铁娘子

    1995年2月26日,北京市中心长安街上一处毫不起眼的灰色建筑物外面,汇集着上百
名身背长短镜头照相机以及摄像机的人群,他们是来自各国通讯社和电视台的驻华记者。

    在灯火通明的中国外经贸部大楼里,一场唇枪舌剑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正在紧张的气氛
中进行着。而双方主持谈判的代表,恰好是两位女性。美方是律师出身、讲话字斟句酌的贸
易谈判副代表巴尔舍夫斯基,而中方则是现任中国外经贸部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