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4唯一自我?任一自我?个人“本质”概念的探析286
赫尔曼·黑塞,《荒原狼》286
露西·伊利格瑞,《此性非一》288
吉纳维芙·劳埃德,《理性之人》289
《法句经》293
老子,《道德经》294
概要与结论294
本章复习题295
重要词汇295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295
第5章心灵与身体297
5。1何谓意识?297
勒内·笛卡儿,《第六沉思》298
勒内·笛卡儿,《第三沉思》301
5。2二元论问题302
勒内·笛卡儿,《心灵的激情》303
5。3对二元论的驳斥305
激进行为主义305
逻辑行为主义306
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306
同一性理论312
J·J·C·斯马特,《感觉和大脑过程》313
杰罗姆·谢弗,驳同一性理论314
取消唯物主义317
保罗·M·丘奇兰德,论取消唯物主义317
功能主义:心灵与计算机320
大卫·布兰登…米切尔和弗兰克·杰克逊,《心智哲学》321
约翰·R·塞尔,《计算机的神话》323
约翰·R·塞尔,《心灵、大脑与科学》324
联结主义325
5。4意识问题32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无意识”326
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327
科林·麦克金,论“意识的奥秘”329
改变我们的心灵:整体论与意识331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331
伽林·斯特劳森,论“认知经验”333
威廉·詹姆斯,《意识存在吗?》335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种类的天才”337
概要与结论337
本章复习题337
重要词汇338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338
第6章自由339
6。1宿命论与业339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340
西谷启治,论命运342
6。2先定论343
圣奥古斯丁,《论意志的自由选择》344
穆罕默德·伊克巴尔,《伊斯兰宗教思想的重建》346
杰奎琳·特里米耶,论约鲁巴人的奥瑞347
乔纳森·爱德华兹,《意志自由》348
6。3决定论350
强决定论351
保罗·亨利·霍尔巴赫男爵,《自然的体系》352
丹尼尔·丹尼特,《休息室》353
决定论VS非决定论357
罗伯特·凯恩,《论非决定论》359
意识的角色360
弱决定论361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因果关系与必然性362
大卫·休谟,论因果关系与性格365
罗伯特·凯恩,论“回旋余地”367
哈里·法兰克福,《意志自由与人的概念》368
6。4强制与无知371
亚里士多德,论自愿行动371
朱迪丝·奥尔,性、无知与自由373
约翰·霍斯泊斯,《这自由是什么意思?》375
条件作用378
B·F·斯金纳,超越自由378
B·F·斯金纳,《瓦尔登湖二号》380
罗伯特·凯恩,超越斯金纳381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382
凯瑟琳·麦金农,论对女人的性胁迫383
6。5实践中的自由384
哈里·法兰克福,《强迫与道德责任》385
6。6激进自由:存在主义388
让…保罗·萨特,论“绝对自由”389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有利的利益》392
一行禅师,《打开电视》393
概要与结论394
本章复习题394
重要词汇395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395
第三部分:善与权利
第7章伦理学399
7。1道德400
圣奥古斯丁,《论自由》401
7。2道德是相对的吗?402
吉尔伯特·哈曼,《道德相对主义辩护》404
7。3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406
柏拉图,《理想国》407
7。4我们是天生自私的吗?一个争论409
孟子,论人性:人性本善409
荀子,《性恶篇》410
约瑟夫·巴特勒,驳利己主义411
一位当代利己主义者:安·兰德
塔拉·史密斯,利己主义的必要性(安·兰德)413
7。5作为德性的道德:亚里士多德416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416
7。6道德与情感:休谟和卢梭427
大卫·休谟,论“理性作为激情的奴隶”428
让…雅克·卢梭,《爱弥儿》431
7。7道德与实践理性:康德434
伊曼纽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434
7。8功利主义446
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446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450
7。9道德的创造:尼采与存在主义457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作为群体本能的道德”459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459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463
7。10伦理学与性别466
弗吉尼亚·赫尔德,论女性主义伦理学467
约翰·科维诺,《同一的性:关于同性恋的伦理学、科学和文化争辩》471
概要与结论474
本章复习题474
重要词汇474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475
第8章正义477
8。1正义问题478
8。2两种古代的正义理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479
柏拉图,《理想国》480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482
8。3两种现代的正义理论:休谟和密尔论功利和权利485
大卫·休谟,论“正义与功利”486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486
8。4社会契约490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491
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496
托马斯·杰斐逊等,《独立宣言》500
8。5两种当代的正义理论:罗尔斯与诺齐克500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501
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504
8。6正义还是关怀:一种女性主义视角506
切希尔·卡尔霍恩,《正义、关怀、性别偏见》507
8。7个人权利与自由508
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509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511
马尔科姆·艾克斯,论公民权和人权514
8。8遵守法律:公民不服从与无政府主义514
亨利·大卫·梭罗,论“公民不服从”515
艾玛·高曼,《无政府主义真正意味着什么》518
8。9一项被忽视的权利:吃的权利519
阿玛蒂亚·森,《财产与饥饿》520
概要与结论522
本章复习题522
重要词汇523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523
哲学家小传525
重要词汇537
出版后记559
导言(1)
﹩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导言
《哲学导论》所针对的,是那些初涉哲学且不具特殊天赋的读者。作为一本教科书,它主要供一两个学期的导论性课程用,为的是就广泛多样的问题和视角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材料。本教程的要旨在于,就所讨论的问题给学生们提供可选择的路径,让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是基于本教程的讨论,也可以基于课堂辩论和朋友或同学间的论证。哲学的目的是鼓励每一个人自己独立思考,没有哪一个单一的论证或信息来源可以取代人们之间对话和讨论。说到底,教科书就是一部资料集,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应看作进一步论证的一个起因,而不应看作结果的最终陈述。本教程并不想要学生偏向任何具体的哲学观点,而是向他们呈现基本的哲学问题和强有力的哲学论证,并由此鼓励他们自己独立思考。
《哲学导论》源于三十多年来我在不同城市、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不同学校的教学讲义。我以为,哲学确实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主题,不仅专家和少数具有天赋的专业研究生可以接触,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本教程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而撰写的。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无论他或她是否念过哲学课程。我们绝大多数人关心的是同样的基本问题,运用的是同样的基本论证。不同的是,学习过哲学的人比起没有学过哲学的人来有一个优势,就是他见识过更强有力、更多样化的论证。在这本教程中,过去两千五百年的主要哲学家们为学生提供了这些各种各样的论证的来源。
因此,《哲学导论》是一本把哲学史与当前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结合在一起的教程,而这两种研究哲学的方式常常是彼此对立的。不过,哲学史是思考哲学问题的历史,而哲学问题就是那些由哲学史所形成和促发的问题。这二者不可或缺。因此,本教程的前面几章遵循一个大致的年代顺序,从古希腊人和早期文化,到中世纪和现代时期,以及规定了这些时期和作为一个整体的哲学的伟大哲学家们。但是,在同样的这几章里,还引入和呈现了关于哲学的核心问题的不同回答,比如实在的本性、上帝的存在和本性、人类知识的可能性、真理的本性,以及自我和人格同一性问题。
导言(2)
这种双头并进的做法让初学的学生既直接接触到选自哲学史上重要著作的大量阅读材料,又避免面对那些常常艰涩难懂的大部头著作,它们没有注疏,甚至没有编辑,情形就如我们看到的原书或绝大多数文选那样。不过,本教程并不是一个历史导论,而是一个哲学问题以及关于这些问题的各种解答方式的导论。因此,哲学史是为阐明这些问题及其回答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哲学的语言常常是专门的,有时还是艰涩难懂的,不过,本教程尽可能地不使用行话和专门术语。必要时,本教程也会小心谨慎地引入最重要的并被广泛使用的哲学术语,这些术语都收集在本教程后面的重要词汇表中,并作了扼要说明。此外,本教程后面还对书中论及的哲学家提供了一个小传。虽然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是哲学家的观念而不是他们的生平,但是,让学生对他们在历史上的确切地位有一个了解,也不无裨益。
致教师:如何使用这本教程
《哲学导论》是为一个完备课程而撰写的教程,章节安排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过,在写的时候,每一章也是独立成篇的,因此,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课程中使用这本教程,也是可以的。同样,在每一章中,可以选用不同的选文用作简短讨论。比如,一些教师可能只想使用第2章(宗教)的前面几个部分,或者第4章(自我)和第6章(自由)的一些关键部分。一些教师可能想要突出多元文化的内容,还有一些教师可能选择忽视这部分内容,而集中于正统的西方哲学。
一门完整的课程可能要包括导论和全部八章在内,不过,对于通常的一学期课程来说,这些内容可能就过于繁重了。相反,一门简要的课程(比如,夏季学期的课程,或者每周或一学季只上一次的课程,或者更愿意详细讨论一些重要问题的课程)可能只需用到一半篇幅的内容。下面的大纲是为不同长度、不同种类课程使用本书所提的建议:
大课程(完整学期)
导论;1至8章
小课程(夏季学期,业余课程,学季)
导论;1至4章
两学期课程
第一学期:导论;1至5章
第二学期:导论;6至8章
导言(3)
一般课程(14…16周学期;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