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 前言
很多家长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家庭教育心理学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
其实,答案很简单。家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阐述孩子心灵的学问,研究孩子行为的一门科学,它贯穿于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
事实上,不管家长们愿不愿意、知不知道,都在潜移默化中运用着心理学的知识,与孩子进行着或深入或浅显的心理博弈。例如,很小的孩子就会从妈妈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她在生气,所以乖乖地不敢胡闹,等妈妈高兴时,就会乘机提出要求;父母也可以从孩子的表情或动作来判断孩子是否在说谎,是否又有什么新的想法或举动……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孩子还是家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的心理学家。
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为什么总与我的想法有很大偏差呢?于是,在我们的身边不时响起了父母们各种各样的困惑与不解的声音:
“孩子太顽劣了,用什么样的方法管教才最有效呢?”
“我说向东,他偏会向西,他为什么就不听话呢?”
“他的行为我简直无法理解,他究竟在想些什么?”
“孩子很讨厌学习,这究竟是为什么?”
……
我一直很认同这样一句话:“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却十分不容易。”为什么父母很难读懂孩子这本书呢?
研究表明,其原因是这样的:大部分父母在“品读”孩子时,都是从孩子的“行为”入手的,而非“心灵”。
◇更关注孩子的行为,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孩子具有好行为,父母就高兴、就顺意,孩子一旦表现出坏行为,父母就会愤怒、就会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教育孩子的常用语言是“你该如何如何”、“你犯了什么错”……这也正是很多父母感到孩子难教难管的共同原因。
◇更关注孩子的心灵,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关注孩子心灵的父母,会更多从孩子的心理成长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隐情,去关注孩子不肯轻易表露的内在情感,他们教育孩子的常用语言是“你是怎么想的”、“你有怎样的需要”……这也正是和谐亲子关系诞生的根源所在。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就要从改变孩子的“心”开始。如果能够做到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因势利导,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当然,这也正是本书的创作初衷——倡导父母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按照孩子最易接受、受益最大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
本着这样的原则,我们将在本书中向您呈现以下几大特色。
特色一:充分展现孩子的成长历程,以及心理发展历程。
从幼儿期、少年期,再到青少年时期,在成长的各个年龄阶段,孩子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生理成长历程与心理成长历程。与此同时,父母的教育方向也必须随之不断转换,以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例如——
在孩子心理发展历程方面,父母对幼儿期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爱抚和拥抱,对少儿期的孩子给予更多鼓励,对青春期的孩子要学会适当的示弱和让权;
在孩子能力发展历程方面,父母对幼儿期的孩子要着重“听”“说”“看”能力的培养,对学龄前的孩子要着重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对小学期的孩子要着重培养其交往能力、自理能力等;
在孩子的智力发展历程方面,父母应运用多种方法不断开发孩子的右脑,等等。
在孩子的这些特殊成长阶段,父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去应对与引导?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本书中都有详细而具体的阐述。
特色二:指导父母灵活运用多种心理学规律,科学地进行教育。
总体来说,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他们同大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他们虽然不谙世事,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又往往比成年人丰富、脆弱,即使微小如尘的事物,都可能引发他们心理上的波动。
作为父母,在呵护孩子身体的同时,更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而掌握一些最常见的心理学规律,恰恰是父母走入孩子内心世界,帮孩子走出困惑、排除烦恼,把他们培养成才的最佳捷径。
针对于此,本书总结了上百个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规律,并配有实用操作案例,以方便家长们理解和掌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心理规律就是家长了解和塑造孩子最有力的心理武器。
特色三:与单纯的理论指导不同,本书更注重的是方法。
单纯的理论指导,只能为家长们提供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而理论指导一旦落实到具体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们往往又会感到无从下手。于是,很多家长都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看着很好、读着很棒,但究竟如何去应用呢?
为解决家长们的这种疑惑,在本书中,我们将要呈现给读者的,将是科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方法的完满结合。不仅让您读有所思、有所想,更能让您有的放矢,将科学的教育方法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日常教育中。
特色四:以图解的形式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解读,更有利于操作和理解。
在本书每个章节的最后,都附有“本章要点图示”,以图解的形式对整个章节中父母需要灵活掌握的教育方法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总结。通过这些图解,父母可以在阅读文字内容之后,对其有更加深刻的把握,更利于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操作和运用。
希望这种图解的方式,能够给您带来一定的便利与愉悦。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在此就不更多介绍了。希望本书能够带给广大父母以更多有益的启示与帮助。也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有所成就!
孩子的成长历程:成长教育中的心理学(1)
一 孩子的心理发展
二 孩子的能力培养
三 孩子的智力开发
引语:
孩子的成长分为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成长任务是什么?
在孩子的这些特殊成长阶段,父母应注意哪些问题?
……
作为父母,你是否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很难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但作为出生在新时代、生活在竞争社会中的父母,我们必须要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孩子在童年时期,你对孩子的教育,将决定孩子日后进入社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
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越科学,孩子的未来越成功!
一 孩子的心理发展
从儿童发展学角度上看,孩子的心理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幼儿阶段、少儿阶段、青春期阶段。在每一个特定的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都要完成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任务。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孩子到五六岁还有吃手的毛病,并且家长越是提醒,这个坏毛病越是严重。其实,这就是孩子在婴儿期的一种自然心理需求没能得到满足。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在3~4个月大时,都会出现吃自己的手和脚的行为,这使得很多讲究卫生的妈妈焦虑万分,于是便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制止这种行为,如强行将孩子的手拉开、将孩子的手裹起、给孩子脸色看,或大声斥责孩子。其实,家长们的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确切来说,是有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期的孩子吃手,是他们大脑发育、心理发育和心理成熟的需要。
而且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如果孩子在婴儿时期的吃手行为被强行制止,由于其心理没有得到满足,便会产生很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一直伴随着他,因此很易形成焦虑、多疑、敏感、胆怯的性格。因此,懂得心理学的父母,一般会理解孩子吃手的这种心理,并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然后再想办法转移孩子的这一行为。
又如,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很多孩子会频繁出现撒谎的现象,并且屡教不改,令家长们大为头痛。其实,孩子的这种坏毛病之所以愈演愈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造成的。
一位家长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晚饭前,孩子要吃饼干,妈妈耐心地告诉孩子:“晚饭前不许吃东西,不然吃饭时就吃不下东西了,这样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孩子点了点头,妈妈就去准备晚饭了。
然而,当晚饭准备好,妈妈来叫正在客厅的孩子吃饭时,却看到茶几上有很多饼干渣,便问孩子:“你偷吃饼干了?”
孩子使劲摇着头说:“没有,我没吃饼干。”
但这位妈妈清楚地看到,孩子的嘴上还带着刚才吃饼干时留下的饼干屑。
孩子为什么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呢?其实,如果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考虑,这种现象就很好理解。4~6岁的孩子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自我角色认知,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懂得了很多事情,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心理需求,那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但这时期的大多数父母常常是忙于工作或家务,往往无暇顾及孩子,当需要他人关注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出此下策”,冒着被惩罚的危险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因此,对待孩子的这种撒谎行为,家长千万不能惩罚孩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惩罚孩子,就意味着孩子的“诡计”得逞,从而会继续这种撒谎的行为以赢得父母的注意。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对孩子的撒谎行为视而不见,事后再找机会告诉孩子,其实父母时刻都在关注着他,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成长历程:成长教育中的心理学(2)
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而使孩子的心理遭到伤害,甚至是阻碍孩子心理发展的事例还有很多;在此我们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总之,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并且要了解孩子在每个心理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进入到科学的轨道中去。
那么,在幼儿期、少儿期、青春期这三个重要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什么呢?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完成这些任务呢?
方法一:幼儿心理依恋期:多爱抚、多拥抱、多亲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刚出生时,在心理上并不能认识到有一个外部世界,他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中,类似于一种自闭,被称为原型自恋状态。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两个月,这段时间,孩子心理成长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依恋转移,即由对自我的依恋,向对母亲的依恋或他人的依恋转变。
在这个时期,假如母亲性情暴躁,动作不细致,对孩子疏于照管,经常让孩子处于口渴、饥饿、寒冷、潮湿等不安状态,那么孩子就不能与人形成良好依恋。这种情况还会使孩子出现心理发展滞后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自闭。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完成幼儿期的这种依恋转变呢?
对此,心理学家哈洛等人设计过一个实验,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
他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一个母猴的模型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绒布。然后,在两个“妈妈”身上分别放一个奶瓶,再把两个“猴妈妈”和刚刚出生的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了。然而,即使“铁丝妈妈”身上有奶瓶,“布妈妈”身上没有奶瓶,小猴只有感觉饿了时,才跑到“铁丝妈妈”那儿吃奶,而其余的时间则依偎在“布妈妈”怀里。
哈洛等人对此的解释是: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是母猴能给小猴柔和的感觉。
“布妈妈”给予小猴的还不止这些,在小猴离开“布妈妈”出去玩耍时,如果突然给它看一个模样古怪的庞然大物,小猴会惊恐地撒腿奔向“布妈妈”,紧紧依偎着它,逐渐定下心来。可是,如果把“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可见,“布妈妈”还能给小猴安全感。
后来,心理学家哈洛等人给“布妈妈”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里装上灯泡,使“体温”升高。这时相比之下,小猴就更愿意去找温暖的“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