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法四:适时向孩子“求救”——示弱效应
  在生活中,大多数的家长都会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成人心态教孩子学知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性格。然而,很少有家长知道,向孩子示弱,更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与孩子成为好朋友。
  一位家长讲述了这样一件发生在她与孩子之间的事情:
  最近,8岁的女儿总是有事没事跟我闹别扭,要么挑剔饭做得不好吃,要么嫌我给她买的衣服不好看……总之,她每天有很多的不满意,因此,我们母女俩经常争吵。
  于是,我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来让女儿知道我的辛苦。
  这天,老公正好去外地出差了,我下班回来感觉有点累,便在沙发上躺了一会儿,这时女儿放学回家了。
  看见我躺在床上,女儿先是从房间里把被子拿过来盖在我身上,然后又轻声地问我:“妈妈,你哪里不舒服吗?”
  教育女儿的时间到了,于是我佯装生病了,有气无力地对女儿说:“我觉得浑身没有力气,头还有点疼,估计是感冒了。今天我照顾不了你了,晚饭你自己解决吧。”
  没想到听我这么说,这小丫头竟然伤心地流下泪来。接着,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女儿竟然把楼下的“白大褂”阿姨请来了,还一个劲儿地央求医生:“阿姨,你一定要把我妈妈治好呀……”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19)
当晚,我的“病情”好多了,但女儿执意要跟我睡一个房间,还一本正经地说:“爸爸不在家,我要保护你!”不仅如此,一连几天,女儿放学后都早早回家,为我煮饭,还嘱咐我吃药……
  在我“生病”的过程中,我与女儿之间的感情在一点点升温。
  在生活中,几乎每位家长在孩子面前都扮演着无所不能的形象,即使病了,也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但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懂得体谅家长的辛苦。
  上面的家长采用了完全相反的教育方法,她通过“生病”向孩子示弱,让孩子明白,家长不是万能的,家长也会生病,家长生病了也需要别人照顾。并且通过示弱,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体会平时自己的艰辛,正是如此,在这一过程之中,她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才会不断升温。这就是“示弱效应”的巧妙运用。
  “示弱效应”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效应,多用于企业中领导与下级之间。它是指如果领导能够放下架子,向员工请教问题,便可以拉近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上下级关系和睦,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家长掌握了“示弱效应”,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到家庭教育中,便可以拉近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孩子把家长当成知心朋友,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不仅如此,利用“示弱效应”,家长还可以很轻易地改掉孩子学习上的坏习惯,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一位家长这样介绍他的教子经验:
  儿子已经上三年级了,可是他对学习好像一点不感兴趣。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就看电视,或者玩别的游戏,根本不知道复习,或者预习明天老师要讲的内容。这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天,我想到了一个引导他学习的好主意。
  一天晚饭后,我假装很着急地向全家人宣布了一个坏消息:我们单位要组织一次考试,不合格的要下岗,所以我要认真复习。
  这时,儿子很急切地问我:“爸爸,你不是说你小时候学习挺棒的吗?”
  “是呀,爸爸小时候学习是很棒,可是现在你都将近10岁了,我估计我连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公式都想不起来了,你说我不下岗谁下岗呀?”
  “爸爸,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不如,每天晚上我给你补课吧,反正小学三年级的内容我是新学的,应该比你掌握得要牢固。”
  说做就做,那天,儿子做完作业后,真的拿出他的笔记本认真地给我讲课。为了更顺利地教我,儿子在给我讲之前都认真地复习了一遍,他的这股认真劲儿让我很高兴。
  当然,在我准备“考试”的这段时间,儿子的学习成绩在呈加速度上升。之后,孩子好像找到了窍门似的对我说:“爸爸,原来知识认真复习一遍,成绩就可以提高呀!”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从此儿子养成了课下复习的好习惯,而且还喜欢上了学习。
  看,这就“示弱效应”的伟大功效。其实,确切来讲,家长能够向孩子示弱,是欣赏孩子的一种表现。当家长向孩子“求救”时,孩子心里一定会想:“这些问题连爸爸妈妈都不会,我一定要好好表现,帮爸爸妈妈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孩子就会得到一股无形的鼓励力量,从而会更加出色地表现自己。同时,家长也会发现,正是因为家长学会了向孩子“示弱”,孩子才会放弃对家长的戒备心理,从而愿意真心地接纳家长,与家长做朋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20)
四 父亲的角色:孩子的领路人
  很多孩子常常这样评价自己的爸爸:
  “爸爸好像很不喜欢我,他从来不会主动与我聊天!”
  “我的爸爸只知道赚钱,他一点都不关心我。”
  “在我的印象中,只有我犯了大错误时,爸爸才会关注我,但这种关注仅仅是狠狠地批评或教育我一顿。”
  ……
  在家庭中,很多孩子常常会对父亲表现出明显的不满,甚至会认为父亲对他们的忽视是讨厌他们的表现。我们都知道,每位做家长的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之所以孩子会对父亲有这么大的成见,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是父亲不善表达自己的感情。关于父亲,很多孩子长大后总会这样表露自己的心声:“我知道他很爱我,但他总是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虽然现在我明白了这些,但这将会成为我一生的遗憾,因为他给我的童年留下了很多不好的感觉和回忆。”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就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他们感觉不到爸爸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就会认为爸爸不喜欢自己,或是讨厌自己。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会故意与爸爸疏远,这将很不利于父亲与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发展。
  其次,有一些父亲会抱有这样的观点: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情。因此他们常常把家长教育的任务和责任都推给孩子的母亲,而自己则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或事业上。因此,很多孩子常常称自己的父亲是“只会赚钱的机器”,并常常会为父亲的忽视而伤心。
  当然,更多的孩子绝对不会甘于被父亲忽视,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他们常常会冒着被批评、被打骂的风险,做出一些搞怪的行为或坏行为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一位爸爸因为工作忙,平时很少跟孩子接触或沟通。但有一次孩子不小心把爸爸收藏的古董花瓶摔坏了,爸爸知道后勃然大怒,狠狠地批评了孩子一通,然后又与孩子进行一次耐心的谈话。但令这位爸爸感到不解的是,从这之后,爸爸非常珍惜的一些物品,经常会莫名其妙地被孩子弄坏。
  后来,在心理学家的引导下,孩子所说的一番话终于解开了爸爸心中的疑团。孩子是这样说的:“只有毁坏了爸爸贵重的物品,他才会注意我,才肯跟我多说会儿话。”
  由此可见,父亲的忽视会使孩子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偏差,如果孩子不断重复这一行为,久而久之,这种偏差行为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进而使孩子养成一种极端的性格。
  父亲的忽视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绝不仅限于这些。心理学家表示,对于孩子来讲,父亲不仅仅是权威的教育者,更是他们性别角色定位的引导者。对于男孩来讲,父亲是他们性别角色定位的榜样;对于女孩来讲,父亲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位异性,女儿与父亲之间关系如何,将决定着她长大成人后与异性是否能够正常相处。
  然而,由于父爱的缺失和父亲的忽视,常常会导致孩子的性别认同不能顺利完成。
  小男孩彬彬长得又高又胖,但他却不愿意跟班里的男生一起玩,相反,跟女生却十分谈得来。因为他像女生一样细心、感情细腻,还经常动不动就掉眼泪,因此班里的男生常常嘲笑他“娘娘腔”。
  事实上,彬彬之所以会变成这样,与他的爸爸有很大的关系。彬彬的爸爸是单位的领导,平常总是早出晚归,周末也难得休息,因此,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彬彬却很难与爸爸聊上一会儿天。整天与妈妈、幼儿园阿姨等女性接触,彬彬的性别认同产生了错位,自然会表现出很多女性特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21)
还有一个十分漂亮的女孩子,小时候就讨厌与男生一起玩,长大之后更是讨厌男人,不愿意甚至是不敢与男人接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在她小时候,爸爸抛弃了她和她的妈妈,又重新组建了一个家庭。因此,从她小时候起,她的妈妈就向她灌输这样的思想:男人都不是好东西,长大后千万不要相信任何一个男人。
  女孩子讨厌甚至是害怕跟异性接触,不能正常地与异性相处,这也是由父爱缺失而引发的悲剧。上述事例中的那个女孩,因为从小失去了父爱,再加上妈妈对她的错误教育,从而导致她对异性认知的偏差。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往往会使男孩不能顺利地完成角色认同,使女孩不能正确地认识异性。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应该怎样做,才能引导孩子顺利成长呢?
  以下我们向家长们介绍一下父亲教育最应该坚持的三个原则,它们会促使父亲的教育更趋完美。
  方法一:父亲VS孩子的性格——加入柔性因素原则
  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父亲”这个词意味着权威、秩序。在父亲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父亲会在无形之中向孩子传授或渗透社会秩序、规范、准则。不仅如此,父亲的独立、勇敢、自信、热情等优秀个性和特征,也会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受到影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多数的父亲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常常会使孩子的性格出现很大的缺陷。
  一位无奈的妈妈常常这样对别人诉说:
  我们家小峰太娇气了,今年都读小学了,但还十分爱哭:在学校受了一点委屈就哭;在家里,我稍微批评他两句,他还是哭;别人欺负他,他更是不敢还手,只知道哭。
  为什么这个孩子如此爱哭,如此懦弱呢?
  这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在小峰的家里,妈妈因为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主要的时间都用在照顾小峰上。为了让家里生活无忧,小峰爸爸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即使是下了班,他也只顾着睡觉,很少与孩子接触。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小峰渐渐养成了胆小、懦弱、爱哭的个性。
  父亲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讲,与母亲相比,父亲通常具有独立、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等个性品质。如果父亲经常与孩子在一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学习到父亲的这种行为方式或性格特点。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将那些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与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进行比较,前者更具有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上述事例中的小峰很少有机会与爸爸接触,他的性格更多地受到妈妈的影响,所以会显得娇气和软弱。
  此外,父亲教育的缺失,还会使孩子缺乏责任感。
  一个叫小西的男孩,15岁就开始迷恋网络,并因此而辍学,终日以网吧为家。没有钱上网了,他就靠小偷小摸来筹钱。为此,他甚至常常被抓进公安局,但他屡教不改。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15岁孩子的性格变成这样呢?他的家庭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原来,小西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自小西出生以来,一直都是母亲在教育他。父亲很少教育他,也很少与他沟通交流,加上年龄的差距,父子之间的代沟十分严重。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22)
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父亲的教育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男孩子,父亲伟岸与粗犷的形象会令他们联想到男子气概。同时,孩子还可以从父亲身上学到对社会的适应性,树立自豪感和责任感。
  上述事例中的小西是在缺少父亲教育的环境下长大的,这就造成了他缺乏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社会适应能力低、分辨是非能力低、情商低等结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