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4)
方法三:家校在同一方向上用力——避免“5+2=0”负效应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天,梭子鱼、虾和天鹅要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它们都使出了全力拉这辆车,到最后,他们都累得不行了,车子还是在原来的地方没有动。
难道是这辆车太重了,重得都超过了这三个家伙共同的力气?
并不是这样的,车子之所以原地没有动,是因为这三个家伙没有朝一个方向用力:天鹅把车向天空方向拉,梭子鱼把车向池塘方向拉,而虾又朝着与池塘相反的方向拉。三个方向的合力互相抵消,所以,车子才会原地不动。
由这个寓言,我们可以得出,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如果家庭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不在同一个方向上,那孩子就会像上面寓言中的那辆小车一样,不会向前发展,只会原地不动。
很多家长也许对这样的教育场面并不陌生:
上班时间快到了,为了节省时间,家长拉着孩子从小区的草坪上穿过,这时,孩子挣脱家长的手说:“老师说了,不能践踏草坪。”
家长连忙解释:“宝贝,来不及了,妈妈上班快迟到了。”
可孩子还是不肯踏入草坪,这时,家长抱起孩子,边走边说:“宝贝,老师说得太绝对了,在紧急情况下,偶尔践踏一两次草坪是没有关系的。”
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就出现了矛盾。当然,如果孩子以后也遇到某些“紧急情况”,他肯定也会像家长那样,理所应当地践踏草坪。当孩子有过几次成功的经验后,也许就会把老师“不能践踏草坪”的劝告扔到脑后。这将很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其实,孩子从一开始不肯践踏草坪,到最后理所应当地践踏草坪,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5+2=0”负效应。所谓“5+2=0”负效应,是指孩子在学校接受了5天的教育,在周末与家长接触两天的过程中,也许就是家长的几句话、几个动作、几种行为,就像上面事例中家长的做法一样,就把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全部抵消了。
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一定要配合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争取让那些“特殊情况”不再出现,不给孩子提供滋生坏习惯的机会。
当然,为了与学校的教育达成协调一致的目标,家长要与孩子的老师保持沟通。例如,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些表现;请老师一起协助,帮孩子改掉坏习惯;请老师时常鼓励孩子养成好习惯,等等。这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避免“5+2=0”负效应,从而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方法四:让孩子体验自然惩罚——自然后果法
孩子的坏习惯为什么会一直改不掉?心理学家们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家长的过多参与。例如,很多家长就曾这样向我抱怨:“我家那孩子太懒了,早上不叫他三五次,他是不会起床的。”
每当听到这样的抱怨,我都会告诉家长们:“有你这种乐此不疲的参与,孩子永远也不会主动起床。”
此话怎讲?
其实,每个人身体上和思想上都会有很强的惰性因素,家长的过多参与,往往会把孩子的惰性因素更多地激发出来。例如,家长每天充当孩子的“闹钟”,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反正有爸爸妈妈叫我起床呢,再多睡一会儿吧!”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孩子赖床的坏习惯是永远也不会改掉的。所以,家长最好少参与到孩子的事情中去。 。 想看书来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5)
这时,肯定有家长要问:“不叫孩子起床,那他们还不得天天迟到呀?”
事实上,迟到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坏事,这样孩子就有机会承受自然后果的教育了。
在教育孩子方面,法国著名的思想法卢梭提出了一种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叫做自然后果法。即对于孩子的过失,不去责备和惩罚,而利用过失的自然后果,使孩子自然受到惩罚。这种惩罚不同于平时家长对孩子的惩罚,它使孩子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早晨再赖床就会迟到,以后不能再赖床了。因此,这种惩罚并不是针对孩子犯了错误而惩罚,而是为了使他们日后不去犯同样的错误。
一个孩子也有早上赖床的习惯,他的妈妈是这样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的:
新学期要开学了,妈妈送给小鹏一只漂亮的小闹钟,并对他说:“以后这个小闹钟要代替妈妈叫你起床了,它可不像妈妈那样叫你好几遍呀。听到它响之后,你一定要按时起床,否则会迟到的。”
拿着小闹钟,小鹏迫不及待地定上了铃。但遗憾的是,开学的第一天,他就迟到了,原因是闹钟响过之后,他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结果可想而知,因为迟到,他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晚上放学回到家后,他特意把小闹钟的铃声调到最大,并认真地对妈妈说:“开学第一天就挨批评了,我以后再也不敢迟到了!”
孩子早上赖床,家长要舍得让孩子接受自然后果的惩罚——迟到。大多数孩子的坏习惯之所以改不掉,往往是由于家长的“不敢放手”而造成的。例如,家长们会很担心地说:“孩子经常迟到会影响学习成绩的”,“经常迟到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信心”……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当他们多次因为迟到而受到惩罚时,他们肯定会主动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从而改掉赖床的坏习惯。
当然,利用这种自然后果法使孩子改掉坏习惯,必要的时候,家长要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例如,家长把自己改掉孩子坏习惯的计划告诉老师,当孩子迟到后,请求老师配合自己,如在批评孩子迟到的同时,再给孩子一些鼓励。这样,家长们的那些担心很快就会消除,同时,孩子的坏习惯也很快就会改掉。
除了改掉孩子赖床的坏习惯之外,利用自然后果法,家长们还可以改掉孩子的很多坏习惯,例如:
◇孩子因为贪玩而错过了晚饭时间,家长不要为孩子另起炉灶,而是让他们尝尝饥饿的滋味吧!
◇孩子总是忘记带家里的钥匙,那就让他们在门外等候,直到你方便再为他们开门为止吧!
◇孩子总是粗心做错作业,那就让他们接受老师的惩罚吧!
……
二 塑造好性格:最科学的三原则
20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从小智力出众的孩子,长大后是否都能成才。于是他率领一班助手在25万小学生中挑选了智力最高的1528个孩子,他们都是百里挑一的聪明孩子。
心理学家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50年之后,调查人员发现,这些孩子之中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学者、设计师,有的成了国会议员……但也有不少的人一事无成,他们穷困潦倒,有的成了罪犯,有的成了流浪汉……
为什么同是聪明的孩子却有如此反差巨大的结果呢?
心理学家经过分析他们的档案材料发现:问题多数出在性格品质上。那些失败者往往从小便具有较明显的性格弱点,如骄傲、冷漠、自私、懦弱、缺乏意志力等,他们长大后,这些性格的弱点便成了他们事业发展的无形杀手,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形象,成了他们事业正常发展的拦路虎。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6)
由此可见,即使孩子很聪明,长大后他们也不一定成才和幸福,因为在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性格品质的优劣起着决定的作用。
当然,现在每一位做家长的都知道性格对孩子一生的重大影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坚强、乐观、有爱心等……家长的这些希望是好的,但是很多家长的做法却是很不科学的。
每次有小学组织春游时,我们都会发现这样奇怪的现象,这支“春游队伍”分成三队,一队是带队的几位老师,后面跟着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大队伍,而在孩子的后面,还跟着一个队伍,那就是背着水壶和零食的家长们。
这些家长的做法就有些太“过”了,连学校组织的集体出游都要跟随其后,孩子又怎么有机会养成独立的个性呢?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保护孩子的安全、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已经成了孩子的父母,及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共同任务。然而,家长们却忽略了这一点,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将会让孩子成为只会享受、一无是处的无能者。
在这一点上,人类的做法甚至还不如一些动物:
狐狸很重视培养后代独立生存的能力。小狐狸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它们如何捕食,当小狐狸渐渐长大成熟后,老狐狸就不再允许它们留在身边,而是把它们无情地驱赶出去,迫使它们独立生活。即使孩子不愿离家,而跑回来哀求留下时,老狐狸们也是毫不留情地又把它们赶走。
连狐狸都懂得,如果孩子不具备独自生存的能力,它就将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然而,在这一点上,人类的做法还不如狐狸明智。
表面来看,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是爱孩子的表现,实际上,那并不是爱孩子。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狐狸会被大自然所淘汰,同样,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也将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适时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将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这方面,一位家长做得十分优秀:
孩子因为生病要做一个小手术。面对紧张、恐惧的孩子,医生与孩子的妈妈商量:“我们用一些善意的谎言来安慰他吧,我们告诉他,手术一点都不痛苦,告诉他不用害怕。”
但孩子的妈妈立刻阻止了医生,并严肃地对医生说:“孩子已经懂事了,我们不能骗他。”
于是,她来到孩子床边,轻轻地对孩子说:“亲爱的宝贝,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相反,还有可能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勇敢地承受它。”
让医生没有想到的是,听了妈妈的这番话,在手术的过程中,这个孩子没哭也没有喊,而且他的紧张情绪也没有先前那样明显了。他勇敢地承受了这一切。
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并不是要让孩子独自去深山老林里生存,其实在生活中,家长就有很多机会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就像上述事例中所讲述的一样,家长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生病的机会,对孩子进行一次挫折教育。告诉孩子,有些痛苦是他必须要经历的,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孩子一般就能坦然地面对这些痛苦了。
方法一:家长应注意自己的教育态度——角色效应
很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性格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对此,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对一对孪生姐妹进行了长期观察,来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7)
这对孪生姐妹外表十分相似,并且她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一起上学,但令人惊讶的是,两个人在性格上却完全不同:姐姐好交际,做事果断、勇敢、主动;而妹妹性格很内向,做事依赖性很强。就是在回答心理学家的问题时,也总是姐姐先回答,妹妹只表示同意或做补充。
一对孪生姐妹,从小到大,她们生活的环境都是相同的,但她们的性格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
对此,心理学家展开了多方面的调查,最后终于得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原来,问题出在这两个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上,她们的妈妈在生她们的时候进行的是剖腹产手术,可以说两个孩子是同时出生的。但孩子小时候,由家长指定,一个做“姐姐”,一个做“妹妹”,并且“姐姐”要照顾“妹妹”,并对妹妹负责。因此,每当家长委派什么任务时,都是由姐姐出面去办,妹妹只是个小“跟班”。长久如此,“姐姐”就形成了独立、主动、善交际的性格,而“妹妹”则养成了顺从、听话的性格。
即使是孪生姐妹,家长不同的教育态度,孩子也会形成不同的角色认同,形成不同的性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会有多大。
为了研究影响孩子性格形成的因素,国内和国外的很多教育学家们,都对本国家长们的教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他们发现,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家长们错误的教育方式都会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
例如,家长溺爱、娇惯孩子,会使孩子产生很强的依赖性,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日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另外,家长的过度溺爱还会使孩子养成蛮横无理、放肆任性、以自我中心等消极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