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赖,想独立,于是他们不断地向成人的权威进行挑战。
然而,由于这些青春期的孩子缺少社会经验,当他们以成人姿态出现在社会中时,却又屡屡碰壁。于是,这又产生了一对矛盾,他们想独立,但又害怕品尝碰壁的苦头,这使得他们对自己感到很迷茫。
因此,青春期孩子最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安慰,如果家长真的理解他们,他们很愿意向家长敞开心扉。然而,生活中的现实是,孩子要经常面对家长的不满和指责。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宁愿家长称自己是“怪物”,也不愿意向家长敞开心扉。
看完上面这两段分析,家长们应该对青春期孩子心理成长的任务有所了解了。其实,在这一阶段,孩子心理成长的任务就是——
◇走出困惑和叛逆。
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
首先,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足够的性知识。
在孩子四五岁时,家长就应对他们进行性教育,让他们对性别有所了解,让他们知道自己与异性的不同。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能很坦然地对孩子讲“性”,那孩子一般都能很顺利地度过青春期身体的这一“突变期”。
事实上,在孩子面前,很多中国的家长都不能坦然地讲“性”,面对孩子身体的变化,他们甚至比孩子都要紧张。而家长的这一表现恰恰极大增添了性的神秘感,以及孩子的恐惧和好奇心理。
曾认识这样一家三口:
一天,12岁的儿子洗完澡后,很苦恼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的小*长出了很多毛,好难看呀!”妈妈听到孩子这样说,既没有笑,也没有觉得难为情,而是亲切又有点严肃地对孩子说:“傻孩子,那不是难看,而是你成长的表现,这说明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已经是小男子汉了。不仅如此,再过一段时期,你的身体还会出现很多变化,比如长出胡须,还有喉结等,这些都是你长大的表现。”
就在这时,爸爸突然笑了一声,然后责怪似的对妈妈说:“你也真是的,怎么跟孩子说这些呢,这孩子也真是的,这也好意思问。”
这时,孩子的脸已经红得像个苹果,表情也由坦然变得极不自然,就像做错了什么事情似的,赶紧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妈妈所说的那些话,本来是对孩子很好的性教育,孩子也能很坦然地接受,但就是因为爸爸的那一声笑和所说的那句话,让孩子产生了负罪感,从此“性”在孩子的心目中变成了一种罪恶,而且很神秘。也许他今后还会对自己的身体发育有很多迷惑,但他再也不会对家长提起。
孩子的成长历程:成长教育中的心理学(7)
大多数的家长都不会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但如果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这些知识,这些渴望了解自己身体的青春期孩子,就会把目光转向黄色网页、黄色书刊,这对孩子的成长将十分不利。
每个孩子到了青春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性知识。现在一般的中学开设的性教育课堂,知识范围有限。父母可以根据情况向孩子讲授性知识。当然,如果家长觉得为难,可以买一些青春期读物,如《青春期男孩必读》、《青春期女孩必读》等送给孩子。
第二,家长应该学会“让权”。
到了青春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开始反抗家长,其实,这都是由于他们身上的成人感在作怪。这种成人感使他们不再喜欢家长的束缚,因此这时,家长不妨分一些权力给他们,让他们过把成人瘾。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王萌抱着篮球就往外跑,正好与爸爸撞了个满怀,爸爸看他慌里慌张的样子,便问他:“你这是干吗去呀?”
“我昨天跟同学约好了,十点在学校操场打篮球,这会儿我估计他们都已经到了。”
“那你的作业?”
“爸爸,我都已经安排好了,上午打球,下午写作业。”
“既然你已经安排好了,那我就不打乱你的计划了,不过,你也要按计划完成任务呀。”
“那……那我现在……”
“还站在那干吗,赶紧去吧,跟同学约好了,哪能爽约呀!”
看到爸爸这么开明,王萌高兴地抱着球跑出了家门。
到了青春期,孩子最烦的事情可能就是家长还像小时候那样约束他们了,因此,家长越约束他们,他们越偷偷摸摸地或明目张胆地与家长对着干。但是,如果家长给他们一些权力,让他们自由安排自己的一些事情,他们就会觉得家长很开明,从而不会故意“为难”家长。
就像上面事例中的那位家长,他同意孩子按自己的计划安排时间,让孩子掌握了管理自己时间的权力,孩子在感觉家长开明的同时,一定也会严格地按着自己的计划去安排时间。
当然,对于一些自制力差的孩子,家长分给他们的权力要适度,比如,允许他们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但要把安排表交给家长一份,以供监督。这样既给了孩子权力,又考验了孩子的自制力,同时还不会破坏亲子关系的和谐,可谓是一箭“三”雕。
第三,家长要学会“示弱”。
面对青春期孩子表现出的叛逆行为,家长要学会把自己从“老子”的角色上放下来,要学会对孩子“示弱”。
有一位妈妈就很会“示弱”,因此,她与14岁的女儿相处得很好,而且女儿还把她当作知心朋友。让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教育女儿的:
“女儿,过几天妈妈要参加一个婚礼,你说妈妈穿什么衣服比较时尚?”
“我觉得你新买的那身裙子应该不错,不过,要是再配一条小丝巾就更好了。”
“好主意,这样既高贵而又不失时尚,那我明天就去买条丝巾。”妈妈想了想,接着说,“我的形象设计师,我能给你提条意见吗?”
女儿听妈妈称自己为“形象设计师”,高兴地说:“妈妈请讲。”
“我知道你的发型是今年最流行的,我也很喜欢,但头发帘把眼睛都遮住了,是很影响视力的。如果你把头发帘斜着再剪去一些,既不失潮流,又不会遮住眼睛,说不定还能引领另一种潮流呢!”
女儿仔细想了想妈妈的话,说:“妈妈,我正在为这个头发帘烦恼呢,这下好了,你帮我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好办法。”
孩子的成长历程:成长教育中的心理学(8)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位聪明的妈妈,她就懂得巧妙地向孩子“示弱”:她先承认了自己不如女儿的地方,然后再指出女儿的发型有损健康,使得女儿欣然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也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发型有意见,但他们往往是以一种强硬,而且带有指责的态度冲孩子大嚷:“看看你的发型像什么样子,头发帘就遮住半个脸,你想演恐怖片吗?”
用这种态度跟青春期的孩子讲话,他们肯定不会买账,这种做法只能使孩子对家长充满敌意,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种教育方式最不可取。
也许有家长要问了,向孩子“示弱”会不会助长孩子的嚣张行为?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并不会。所谓向孩子“示弱”,并不是全盘肯定孩子,而是先肯定他们的优点,然后再指出他们的缺点。它代表着一种教育态度,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优点,并时刻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同时,它又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先扬后抑。
只要家长学会这三点,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困惑”和“叛逆”。
二 孩子的能力培养
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为了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很多家长开始把目光转向孩子的学前教育。于是,当孩子还在学龄前阶段,家长就帮孩子报了多个“有用”的辅导班。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们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这是很好的事情,但过份重视则是走入歧途了。科学的早期教育,只要是在正确的时期培养孩子正确的能力,贵在及时、正确,而在不“多”。事实上,家长本人就可以完成对孩子的早期教育。
一般来说,早期教育(胎教除外)是指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家长就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从孩子的潜能发展来讲,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是孩子成才的一个关键。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因为通过人的外在是没有办法发现这种能力的,所以这种能力被称为潜在能力,简称潜能。
也就是说,天才并不是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能力。而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某种潜能被开发出来了。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就是使孩子的潜能尽可能多地发挥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发展多种潜能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得到发展和培养,这种潜能发展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例如,在幼儿阶段,如果家长不经常和孩子说话,那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不能得到发展。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生来具备100度的潜能,如果从一生下来家长就对其进行科学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为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有方,那孩子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孩子也只能成为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这种规律被教育专家们称为“儿童潜能递减法则”。
儿童潜能递减法则是有科学依据的,这种依据就“动物潜能发达期固定不变”原理,即动物的潜能都有各自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虽然动物的发达期有长有短,但如果不让潜能在发达期发展,那这种潜能将永远不再有发展的可能性。
科学家们为此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孩子的成长历程:成长教育中的心理学(9)
刚生下来的小鸡,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结果是,这只小鸡不像其他小鸡那样,每时每刻都跟随在母鸡后面。
由此,科学家得出的结论的是:小鸡“追随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错过了这个发达期,小鸡的这种能力就会永远枯死。
人的能力也是如此。我们都听过“狼孩”的故事:
“狼孩”从小就跟狼生活在一起,他拥有像狼一样的生活习惯,四足着地行走、吃生肉、像狼一样吼叫。后来,他被人类发现,于是科学家像教婴儿似的教他,力求让他学会人的各种能力,希望他能像人一样生活。
最终,科学家们花了几年的工夫,狼孩终于学会了穿衣服,用腿行走,但他始终也不能说出一句连贯的话来,要表达什么时,还仍然习惯于像狼一样吼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学习语言能力的发达期是幼儿时期,而“狼孩”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他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消失了。
那如何才能减少或杜绝孩子潜在能力的递减呢?那就是早启发、早教育,不失时机地给予孩子发展其能力的机会。孩子的每种能力都有发达期,我们在孩子各种能力的发达期,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不仅可以预防孩子的潜能递减,而且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非常快,即使让儿童生活在非母语的环境中,用不了一年就能学会外语的日常口语。
因此,所谓某种能力培养的“发达期”,是指儿童的这种能力发展最快的那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而且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潜能发挥得最好、最充分,从而很容易获得某种能力。
在此,我们把孩子的成长阶段分为幼儿期、学前期、学龄期,然后分别讲述在这些重要的阶段,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
方法一:幼儿期: “听”“说”“看”能力的培养
幼儿期是指1~3岁,它是开展早期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期。
1.“听”“说”能力的培养。
3岁之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因为语言既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孩子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知识。所以,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发挥这种潜力,就必须及早地对其进行语言教育。
在这一阶段,孩子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他们会经常模仿家长说话。因此,这一阶段,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一个“听”的环境。
6周大的孩子就会对说话的声音有所反应,这时家长就可以试着与他交谈,在这一阶段,如果家长不理会孩子,那孩子听和说的能力都不会很强。事实上,孩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