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我掉进烈焰中的,使我半夜从床上摔落泪流满面的那个男人又要来了,我要带着刀去见他,还是待他一招手我就像摇尾乞怜的小狗去舔他的脚。”
但阿辽沙已经看见宽恕在大地上的笑容了,从无数罪孽深重的人们那里伸出了渴望的手。
他走向繁星覆盖的大地,这宁静的少年,将全身扑向俄罗斯的原野。 。 想看书来
12、现在继续亵渎
现在继续亵渎我们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先生。我看完了第三部第二卷,比较长的一卷。
惭愧啊,确实要亵渎陀思妥耶夫斯基先生了,因为我在这一卷里没有读出什么深刻来,尽管读得很带劲,以一种愉快然而又紧张的心情追逐着他的叙事。
他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波澜:德米特里去借钱——三千卢布——被可恶的库兹马老爷捉弄,打发他去找“猎狗”——哭笑不得——又被可爱的霍赫拉柯娃太太答非所问——要他去挖金矿——更加哭笑不得——不,急得要发疯——发觉格鲁申卡骗了他——她为了去见旧情人,但德米特里不知道——这回真要发疯——有了杀人的动机了,他抓起铜杵子冲出去——在黑夜里寻找格鲁申卡——她在老卡拉马佐夫那里,这个父亲,这个情敌——不走运的格里戈里老仆人,忠心的老仆人,偏偏在夜里爬起来到处走——他发现了贼——德米特里这个“贼”,在逃窜中打中老仆人的头——血——又一个证据(不验血型吗?)——知道格鲁申卡去见旧情人——突然的决定——自杀——但是要和格鲁申卡见最后一面——惩罚自己,连自己的一生都惩罚——牺牲——她爱旧情人,他以为——这决定自杀的人还决定死之前豪饮一翻,狂欢一翻,在他准备放弃的爱人面前——三千卢布,他从哪里得来的呢?但他得到了——于是在黑夜里带上了枪,装上了子弹,带上了酒——赶路——到格鲁申卡那里去——两个波兰人,仿佛是带着爱情来的,其实是带着贪欲来的——开玩笑,打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为波兰干杯,为俄罗斯干杯——赌博——收买——三千卢布——让老情人滚蛋——不想死了吗?一个新的想法——又是突然——旧情人问:卢布呢,先生?(不为一块钱卖淫,为一百万呢?可以考虑)——真相——格鲁申卡的愤怒——让旧情人滚蛋——狂欢,乡村的姑娘们,淫荡的遥曲们,可笑的舞蹈们——在狂欢中自杀?——不,他好象发现了真相,爱情属于他——他要活下去了,他想生活——醉了——酒后吐真言?但别在肮脏的地方做爱——要宽恕一切——爱情的光辉照耀——生活——西伯利亚,修道院——生活——警察,检察官——杀父的恶棍——逮捕——
我知道接下来就是审判,但不接着看了,留给明天。
你写出了复杂的人物,复杂得使我完全迷失了,对一切人物都不敢轻易下结论。——这对你是多么大的亵渎啊,陀思妥耶夫斯基先生。
13、剖析人的心理
剖析人的心理,或者说叫研究人的心灵,陀思妥耶夫斯基叫人不佩服都不行。
又想“揭密”又怕被笑话的伊里奇,痛苦而又兴奋地在半夜敲门(这是上一卷交代的)。警察长、检察官、预审推事们,在犯罪面前两眼放光,老警察局长大骂德米特里:“杀父的禽兽!”我不知道这是出于道德良心,还是出于幸灾乐祸的兴奋。——这是又一个证明自己的权力的机会。
快感,审判的快感,就像剥光一个人的衣服查看他最隐蔽的私处所获得的快感,看一个人不得不将一直严密保护的隐私公开,看他羞惭,看他被迫,这是一种快感。而权力是获得它的正当理由。
我想起一个案子,被审判的是几个未成年人。他们在夜晚的女厕所里持刀抢劫一个妇女,其中有个情节,是为头的那个未成年人命令被害人脱光了衣服,他交代是为了防止她跑,然后,他们又挟持这个妇女到更僻静的地方去,为头的少年犯就命令妇女躺在草丛里,他骑到妇女的身上,招呼其他几个奸不奸,结果没有人响应,毕竟还是十五六岁的小孩,似乎对这提议还不感兴趣,于是被害人逃过了这一难,只是被抢了几千块钱。审判的时候,调查到这一段时,那法官忽然精神抖擞,要搞细节描写——“被告,这个情节非常重要”。通常,一般人做不到喜怒不行于色,他的内心活动总要在表情动作上流露痕迹。检察官和辩护人都不禁窃笑,因为法官先生显然在盘问中获得了某种快感。
而被“剥光”的人呢,正像德米特里在被审讯中被迫脱下衣服的感受那样,觉得自己真是一个罪人了。
“‘好吧,既然是必需,……那我……’米卡嘟嚷说,就坐在床上脱起袜子来。他感到难堪得厉害:大家都穿着衣服,只有他一个人光着身子,而且奇怪的是,他一脱了衣服,就仿佛自己也觉得在他们面前是有罪的,更坏是他几乎自己也承认自己真的忽然变得比他们大家都卑下,现在他们已经完全有权瞧不起他了。”
这就是被剥夺者的“下场”,这就是被暴露了全部秘密的人的“下场”,有罪,卑贱,而且是应该的。
被剥夺的人,使我想起年老的闰土,膝头似乎自然的要下跪,在他童年的玩伴,现在的老爷面前。
14、在预审米卡之后
在预审米卡之后,一帮男人“斗智斗勇”紧张兴奋之后,又是一个轻快的乐章,尽管仍然交织着思想的交锋。
一个新的人物正式出场,13岁的早熟的柯里亚。破裂家庭的孩子,高傲的、自负的、叛逆的、孤独的、冒险的,具有领袖的气质,从书上看来了新奇的理论,但还不懂得生活,孩子的世界充满纷争,但是友爱更多。
他有高傲的贵族气,但是理论告诉他要平等的待人;他平等地待人,但是忍不住要捉弄那些卑微的人。但是作者似乎更强调的是人性中的善,在厄运面前,孩子们化解了纠纷,纷纷来到病危的伊留莎的床边,这个自尊心受伤的穷孩子,也宽恕了所有的冤仇,惟独对于自己曾经用大头针害了一只小狗不能释怀。——那个斯麦尔加科夫的恶毒主意。
孩子是成人世界的镜子,常常照出大人的丑来。教育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我也打过我的儿子,但是打过之后总会感到一种惭愧,总觉得这会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仇恨,暴力的教育很可能得不偿失。更可耻的是大人的迁怒,把气发泄在孩子身上,这一定是只有坏的结果。
我依稀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本英国小说,叫《众生之路》,它好象就说扭曲的教育会遗传下去,孩子从父母那里受到的不公正的、粗暴的教育,往往会在孩子的心灵里留下阴影,这种阴影使孩子长大之后不是纠正那种错误,恰恰相反,他可能要重复这种错误,把这种不公正的、粗暴的教育又施行到他的后代身上。
儿童有时候是很可恶的,我的记忆中很深刻的一个印记,就是有一次在树林里——那时侯我也是个孩子——看见一群孩子,有比我大的,也有比我小的,他们干什么,他们把一只可能刚生下来几个月的小狗抛上天,然后哈哈笑着看它摔落在地上,然后又抛上去,又抛上去。我很难受,慌忙逃走,现在写这几个字心里都不舒服。
可是现在我想,这些残忍的举动,很可能源于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残暴,由于无法报复父母,他们把仇恨发泄到了一只无辜的狗身上。那么,其实,在父母的面前,变得残暴的孩子也是无辜的受害者。
“救救孩子!”这是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面说的,不知道鲁迅是否也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孩子是无辜的。在伊凡和阿辽沙的那次谈话中,就写到了这一点。德米特里被预审后的那个梦中也出现了无辜的孩子的脸:
“‘你说,为什么那些遭了火灾的母亲们站在那里?为什么人们这么穷?为什么这娃娃这么穷?为什么荒原上一片光秃秃?为什么他们不拥抱接吻?为什么不唱欢乐的歌?为什么他们被黑暗的贫困灾祸弄得这样浑身黧黑?为什么不给娃娃东西吃?’
他自己感到他虽然问得有点发疯,毫无理智,但是他一定要这样问,而且必须这样问。他还感到他的心里涌起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怜惜之情,他想哭泣,想要对大家做点什么事情,让婴孩再也不哭,让婴孩的干瘦黧黑的母亲再也不哭,让世上从此再也没有人流泪,而且必须立刻去做,不要耽搁,不管任何障碍,带着卡拉马佐夫式的不顾一切的性儿。”
我跑题了,本来想说孩子们友爱轻快的乐章,却写出了这些不愉快的事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5、医生
医生。在看《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上册的时候,我就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好象很不喜欢医生,他时不时提到那个叫赫尔岑斯图勃的医生,似乎全城的人一出事就要找他,像那个昏头昏脑的可爱太太霍赫拉柯娃那样叫道:“要不要叫人去请赫尔岑斯图勃来?” 而赫尔岑斯图勃医生的口头禅是“我一点也不明白”,他的常用药好象是矿泉水。
现在,陀先生终于借柯里亚这个早熟的孩子的口说出对医生的看法:“骗子!医学全是骗人的!”这不是不喜欢简直是憎恨了。接着,他便描写了一个可恶的势利医生,一个毫无同情心的家伙。他在陷入即将失去儿子的绝望的上尉面前,不是安慰,而是拿上尉开玩笑。但他说了几句恐怕是作者寓有深意的话:
“有什么法子?我又不是上帝。”
“哦,这就不是我的事情了,”医生笑笑说,“您问还有什么最后的办法,我只是说出了科学所能提供的答案,至于其它,……十分遗憾……”
我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医生,这肉体疾病的拯救者,根本无助于拯救人的精神危机,甚至,医生这种资本社会里得宠的职业还加剧了人们的信仰的迷失。这里面包含着对于科学的严肃的怀疑——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有它的界限。——人类需要上帝。
而他对于医学的怀疑,总使我想起鲁迅的弃医从文,使我猜想鲁迅是否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重大的影响。据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阅读了大量的俄国文学作品,这其中肯定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而鲁迅称陀思妥耶夫斯基“太伟大了”。我不知道有没有研究者把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联系起来研究,如果有,一定要找来看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6、有成千上万桩事情
“有成千上万桩事情有时是无意中想起来的,甚至是在被绑赴刑场的时候,……在梦里想起来的。”
被绑赴刑场,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刻骨铭心的记忆了。在《魔鬼&;#8226;伊凡&;#8226;费多罗维奇的梦魇》这一章里,作者或许就是写自己的内心交战吧。
作者考虑的不只是人需要上帝的问题。伏尔泰说没有上帝也要把上帝造出来,这是一种需要,这是“现实主义”。魔鬼说:“我真想加入唯心主义者学会,在他们里面和他们作对,跟他们说:‘我是现实主义者,却不是唯物主义者’”
唯物和唯心,谁是上帝谁是魔鬼?有上帝就有魔鬼,有善就有恶。但是可怕的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现实主义”,是彻底的什么信仰也没有的“现实主义”,是连良心的谴责也徒劳无力的“现实主义”,因为为了现实可以不要良心——一种可以要可以不要的东西还可以叫做良心吗?连良心都没有了,良心的谴责起什么作用呢?道德有什么意义呢?道德是对有良心的人的折磨。“就是呀。但是游移,不安,信仰和不信仰间的斗争,有时成为象你这样有良心的人的一种磨难,简直到了宁可上吊的地步。”
善良、上帝、人民,他们还在,还需要他们,现实主义的需要,但是“他们说:‘我们很明白。谁不相信魔鬼呢?但到底不能这样办,这会有碍于报纸的方针的。作为笑话来登怎么样?’”对,善良、上帝、人民,总是方针、政策、开幕词、闭幕词。魔鬼悲伤地流下了眼泪,因为它是世界的主宰,却永远不能登报,不能成为方针、政策、开幕词、闭幕词。
“‘到底有没有上帝?’伊凡又带着蛮横的固执态度嚷着。”
有上帝,因为有魔鬼。
要想毁灭一切,只需要毁灭人的信仰就行了。“只要人类全都否认上帝(我相信这个和地质时代类似的时代是会来到的),那么不必吃人肉,所有旧的世界观都将自然而然地覆灭,尤其是一切旧道德将全部覆灭,而各种崭新的事物就将到来。人们将联合起来,从生活中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