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偏不倚的处世哲理:中庸智慧心得-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这一点,北宋宰相司马光推荐刘元城当官的典故,就是最好的说明。
  司马光当上北宋宰相之后,曾推荐一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刘元城,到集贤院任职。
  有一天,司马光邀请刘元城到家里做客。席间,他问刘元城:“你知道我为什么推荐你吗?”
  刘元城稍微思考了一下,答道:“应该是因为我和先生交往了很久的缘故吧!”
  刘元城这样回答,有他的道理。
  原来,刘元城在去集贤院任职之前,已经中了进士。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中进士之后他并没有马上进入仕途,而是来到司马光的官府,学习了一段时间。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刘元城跟司马光交往很多,彼此以好友相称。
  在刘元城看来,自己与司马光的私交深厚,是司马光推荐自己当官的原因。 。。

5。君子之交淡如水(2)
可是,司马光却反驳道:
  “不是这样的。我之所以推荐你,是因为我没有当宰相那段时间,一到每年的时令节日,你就会来信慰问,或者亲自来看我,从来没有间断过。
  最让我看重的,是我当宰相以后,你却再没有一封书信来问候我。这才是我推荐你的缘故。”
  司马光的意思是说,在他自己因为政治斗争下野之后,刘元城并不避讳,依旧把他当做好友,给予慰问。而当司马光再次出任宰相后,刘元城并没有趋炎附势。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让司马光觉得刘元城是一个值得交往的真君子,所以才推荐他做官。
  司马光和刘元城之间的交往,就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既然我们应该与良友在道义的基础上淡如水地交往,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选择朋友呢?
  换句话说,什么样的朋友才算得上是良友呢?
  关于这个问题,孔子有一个经典的回答,这就是所谓的“益者三友”。
  在孔子看来,良友或者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分别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意思是说朋友应该性格正直和直爽。
  为什么要结交这样的朋友呢?
  原因在于,正直和直爽的朋友,才会直率地指出你的缺点,帮助你改进。
  他们对你,从来都是坦坦荡荡的,不会耍虚伪和遮遮掩掩,有着开阔的胸怀。
  结交正直的朋友,即便偶尔会与你发生分歧,也依旧会坚持他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所谓的“诤友”。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伍子胥和申包胥是一对好朋友。
  伍子胥的父亲被楚王杀死了。无奈,伍子胥只好逃往吴国。
  在临别之际,伍子胥对申包胥发誓道:“我一定会回来灭掉楚国,为父报仇!”
  作为好朋友,申包胥从感情上自然很同情伍子胥,可是,从道义上,申包胥又不赞同伍子胥灭亡楚国以报家仇的打算。
  于是,他只好对伍子胥说:“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既然你想要这样做,那么我们都一起努力吧。你既然能灭掉楚国,那么我就能复兴它!
  伍子胥来到吴国后,说服了吴王,发兵讨伐楚国。吴国军队实力强大,一举就攻破了楚国的国都郢。
  楚国灭亡了,伍子胥实现了当年的誓言。然而,申包胥却并没有灰心。他来到秦国,请求秦哀公发兵救楚。
  最开始,秦国不愿意趟这锅浑水,秦哀公不答应申包胥的请求。
  伤心的申包胥,便在秦国的朝廷上七天七夜不吃饭,而且哀嚎大哭,最终感动了秦哀公,发兵收复了郢都,楚国才得以复兴。
  后来,楚王要奖赏申包胥,可申包胥却不能忘记好友伍子胥的父亲是被楚王害死的往事,说自己复兴楚国只是为了百姓,并不是为了楚王。
  他拒绝了楚王的所有赏赐,跑到深山,隐居了起来。
  申包胥,就是“友直”的一个典型例子。
  “友谅”,意思是说,真正的良友必须是一个懂得和理解自己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交友要交真正的知己。
  “友谅”的最好例子,就是伯牙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他琴技高超,当时没有几个人能懂得欣赏。
  有一天,俞伯牙正在山中弹琴,悠扬的琴声恰好被一个砍柴的樵夫钟子期听见了。
  有趣的是,这个樵夫却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的是高山,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
  而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的是流水,子期便说:“洋洋兮若江河!”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5。君子之交淡如水(3)
见子期如此懂得欣赏自己的音乐,伯牙十分感动。于是,他便约子期来年的这一天,再在此处聚会。
  到了第二年,伯牙如期前来赴约。他等了很久,都没有见到子期的踪影。
  伯牙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四处打听。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就在去年,子期已经去世了。
  知己的离世,让伯牙十分痛心。
  从此,他也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了知音,纵使弹出天籁之音,也无人懂得欣赏,还不如不弹呢。
  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历史典故,它说明了交友一定要交理解和懂得自己的知己。不过,这确实很难,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友多闻”,意思是说要结交有知识、有才学的朋友,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从中受到教益。
  我们知道,无论是什么时代,通过朋友来了解和掌握更多有用的信息,都是为人处世之中很重要的事情。
  而在这些朋友之中,更值得交往的,便是那些见闻广博的人。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才能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掌握更多有效的信息。
  要做到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身的要求,就比较高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知识大爆炸的社会,很多知识、信息往往是对我们无用的垃圾,像什么八卦新闻、鸡毛蒜皮的小事等。
  这时候,假如有那么一两个真正见识广博的朋友,就会告诫我们这些信息毫无用处,只会耽误时间,应该把我们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正事儿上去。
  如此一来,我们便能省去很多无用功,全副身心投入学习、工作与生活,才会更加充实和幸福。
  正是由于上面这些原因,我们才应该结交正直和见闻广博的知己。在与这些知己交往时,我们应该与之保持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这就是《中庸》所提倡的交友之道。
  与“益者三友”相对比,孔子还提出了“损者三友”的说法,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所谓的“友便辟”,指的是那种只知道对你说好话的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朋友”。他们在面对我们时,永远都是顺着你的意思说话,从不向我们提出建议,更加不会反对我们。那样子,就好像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绝对是正确的,他们只需要点头称赞就行了。
  这样的“朋友”,最常用的口头禅就是“不错、很好”。
  不可否认,最初跟这类人交往时,会觉得他们很和气,很好相处。可是,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对我们的肯定、赞扬乃至吹捧,根本就不是出在真心的,甚至有时根本就是反话和讽刺。
  要知道,只要是一个人,又怎会没有缺点和错误呢?
  这样的“朋友”,一味地顺着我们的想法说话,哪样好听说哪样,并不是真心的,他们只是希望通过逢迎来赢取我们的好感。
  至于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有的批评、帮助和劝告,他们是绝对不会做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关心我们的进步和改善。
  更有甚者,明明知道我们正在犯错误,却依旧对我们点头称是,看起来十分热乎,实际上他们正等着看我们失败后的笑话呢!
  这类人,就是典型的当面说好话、背后看笑话的小人。对于他们,我们又何必当做朋友呢?
  “友善柔”,指的是把我们当做他实现利益的一颗棋子的所谓“朋友”。
  这样的人,当着我们的面亲兄热弟,似乎交情很深。
  实际上,他们在对我们嬉笑之时,正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对我们耍阴谋诡计呢!
  “友善柔”的典型,就是“口蜜腹剑”的唐朝宰相李林甫。
  据史料记载,这个李林甫在结交人时,总是一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模样。
  他最擅长的,就是对别人说好听的话,嘴巴像抹了蜜一样的甜,这就是所谓的“口蜜”。可是,实际上,李林甫是一个无比阴险狡诈的人。他在对一个人甜言蜜语之时,就准备着要害这个人了。
  一次,李林甫对大臣李适之说:“我听说华山盛产黄金,你要是能把它们开采出来,那就发了。只是可惜啊,皇上还不知道这个事情。”
  李林甫的言下之意,似乎是让李适之去向唐玄宗报告这件事。
  李适之并没有明白李林甫的真正用意,就赶紧跑到唐玄宗那里去,劝他早点开采。
  听到这个消息,唐玄宗自然十分高兴。于是,他就找来李林甫,商量具体的开采计划。可是,见到玄宗之后,李林甫却说:“其实这件事情我早知道了,却一直没向陛下报告。”
  唐玄宗觉得好奇,就问:“为什么不早点报告啊?”
  李林甫答道:“因为我知道华山是大唐帝王的‘风水’所在之地,怎么能够随便开采呢?我不知道是谁劝陛下开采那里的黄金,但我敢肯定这个人一定别有用心!”
  唐玄宗听到这个回答,顿时勃然大怒。
  从此以后,倒霉的李适之就失宠了,而李林甫则得到了赏识和重用。
  最后一个“友便佞”,则指的是那些嘴上口若悬河,干起事情来却毛病百出的“朋友”。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不少见。他们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情来却一事无成。
  实际上,这类人就是爱耍耍嘴皮子,真要做点啥,他们就缩一边去了。
  这样的人,在跟我们交往的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关心我们,对我们许下很多美好的诺言,似乎天底下就他对我们最好。
  可是,一旦到了我们真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不见了踪影,要不就是找出很多借口来推脱。
  这样的人,久而久之,自然没有谁愿意跟他们做朋友的。
  因此,在《中庸》看来,结交朋友就应该亲近“益友”、远离“损友”。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知交良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6。以道义结良友(1)
在上一个小节里,我们曾经说道,《中庸》的仁爱,体现在对好朋友的关爱上。而真正的好朋友,必须是在道义的基础上结交的。
  这就是《中庸》所谓的“以道义结良友”。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符合道义标准的呢?
  在具体讲述之前,我们不妨先去看看孔子这位大圣人,他在结交朋友时曾经犯过的错误。
  在《论语》里面,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孔子最初结交朋友,是朋友说什么他就相信什么。
  后来,孔子的弟子宰予让他明白到一个道理:结交朋友,不能仅仅听他说了什么,还得看他做了什么,关键是看他在怎么做。
  为什么孔子会说是宰予让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呢?
  原来,在孔子的弟子之中,宰予是一个很不成才的弟子。他不接受孔子的教诲,经常言行不一。
  对这个弟子,孔子最开始一直很相信。然而,在察觉宰予言行不一的性格后,孔子才发现,结交人应该“听其言而观其行”。只有从说话和做事两个方面去观察,才能全面认识一个人。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一点,言行不一的人是不符合良友的道义标准的。
  除此之外,良友的道义标准还包含有哪些呢?
  战国时候,魏文侯的丞相名叫李悝,他曾向魏文侯提出了五条标准,它们分别是: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不取。
  这五条标准,李悝起初是用来向魏文侯说明应该怎样识别人才的。其实,它们也是看一个朋友是不是良友的五条道义标准。
  那么,这五条标准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让我们一一去看一下。
  “居视其所亲”,意思是说,一个人是否符合道义,是否值得我们把他当做朋友,要看他平时所结交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的确,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我们仅仅从他的外表和谈吐,有时真的很难分辨出他的贤、愚、善、恶。因此,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到底在与哪些人交往。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