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妄语集-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无所益。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即以通封书简分付吏人,令传入,光得内自省讼,佩服改行。至于整会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干身计,并请一面进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弟垂访,不请语及。某再拜咨白。”

  意思是说:来访的诸君,如看到朝廷政事有失误遗漏,百姓疾苦,想提出忠肯意见的,请用上书朝廷。我司马光与同僚们会商议,从中选择可行的,上报皇帝,得到皇帝批准,即刻施行。如果是为了个人目的的私书,呈给皇帝,那就没有益处了。如果是我司马光有过错,不吝赐教,那就请将所写的书信封好,交给官吏转交与我,我会用心自审,认真改过。对于处理官职调遣、升迁,洗刷罪名、官位复职等,凡牵涉到个人利益的,一律按规定程序诉状。如果想到我家里私访,那就免了吧。司马光敬作说明。

  这篇短文见于《容斋随笔 · 卷四 · 温公客位榜》。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今山西夏县)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散文家。他经过19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元丰7年(1084年)完成了《资治通鉴》的通史巨著,内容以总结历史统治者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为主。司马光政治观点保守,守旧。竭力反对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长期辞官退居。宋神宗死后,司马光被召入京,主持国政,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新政。司马光死后被追封为温国公。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去伪存真的考证,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作者洪迈(1123…1202),南宋著名文学家,字景卢,号容斋,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绍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这篇《温公客位榜》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司马光的曾孙司马襄去广州做官,路过赣州时“获观之”。
  作者题外话:2008年9月 。 想看书来

季羔之幸与夷射之不幸
季羔,孔子弟子,春秋时曾在卫国为官。夷射,春秋时期的邾国大夫。2500多年前,在他们两人身上都发生一桩与受过“刖足”刑犯相联系的故事,今天读来,仍觉发人深省。

  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卫灵公太子蒯聩得罪,出奔晋。灵公卒,立其子辄。蒯聩自晋袭卫。时子羔、子路并位于卫也。)季羔逃之,走郭门。 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曰:“我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齐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饮于王,醉甚而出,倚于郎门。门者刖跪请曰:“足下无意赐之余沥乎?“夷射叱曰:“去!刑余之人,何事乃敢乞饮长者!“刖跪走退。及夷射去,刖跪因捐水郎门霤下,类溺者之状。明日,王出而呵之,曰:“谁溺于是?“刖跪对曰:“臣不见也。虽然,昨日中大夫夷射立于此。”王因诛夷射而杀之。(《韩非子·内储》)

  《左传》记载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定公三年,发生在邾国的事。一天晚上大夫夷射和国君邾庄公饮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夷射出来小便,看门人问他讨肉吃,大概君臣饮酒的时候,大夫都会顺便给看门人点什么吃的。可是,夷射不但不给肉,还抢过看门人手里的木杖,敲人家的头。喝罢了酒,夷射离去,第二天,看门人用水把门庭弄湿,邾庄公从房间里出来,看见门庭里是湿的,问看门人怎么回事,看门人说,这是夷射撒的尿。邾庄公恰好是个有洁癖而且性急之人,马上下令把夷射抓起来,不知怎么,半天没有抓到。邾庄公急得脚直跳,一下子绊倒,摔到火炉上。“烂,遂卒”,一命呜呼。一泡似是而非的尿,就这样断送了一个国君的性命。韩非子将邾国大夫夷射的故事搬到齐国,死的也不是国君,而是夷射本人。

  两则故事,季羔与夷射所遇到的也都是“刖足”的看门人。季羔受到追杀,危难之时,得到守门人相救。夷射陪着君王喝酒,得意之时,被看门人加害。两种处事方法,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季羔身处危难之时,所遇到的守门人正是被自己“刖足”的刑犯。按推论,理当是守门人的一个报复的机会。而这位守门人并没有报复季羔,反而为他提供三种逃亡方案,加以庇护。季羔自己似乎也不明白,脱险之后,他问守门人:“我亲自判处你断足之刑,现在我被追赶得走投无路,正是你报复的好机会,可你却再三保护我,这是为什么呢?”守门人说:“我被判断足之刑,是自己罪有应得,不能归罪任何人。但你在判我刑时,也是经过再三考虑、斟酌,希望从轻处罚,这是我能够看出来的。在宣判我的时候,你脸上流露出来的忧郁表情,令我非常感动。我心里明白,你不是处于私心判我的罪,这就是我保护你,尊敬你的原因。”

  夷射酒足之后,看门人只向他求点残羹剩菜不仅不给,反而痛责人家:犯罪之徒,还敢向我们高贵的人要肉吃?不给肉与人也罢,骂了人也算不了什么,竟用木棒敲人脑袋。受过“刖足”之刑的人,也算是有“前科”的,也不是盏省油的灯,不加害与你才怪呢!如果说这位看门“刖足”之人是为小人的话,那么夷射可是小人在先了。
  作者题外话:2008年9月

伴儿夜读
近读清人蔣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一文,深受感动。作者的母亲钟令嘉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也是位饱读经书的女“秀才”。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把自己愿望和抱负全部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作者寥寥几笔将自己与母亲之间深厚感情,母亲的期待和用心良苦刻画得入木三分。读来催人泪下。眷眷之情,跃然纸上。文中是这样写母亲的:“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看来蒋士铨小时候和现在大多数孩子一样也是独生子。母亲用心良苦的教育他,旁人不理解。问他母亲“你就这么一个孩子又何苦呢?”母亲告诉人家,孩子多无所谓。“我只有一个儿子,如果调教不好将来怎么办啊”! 表面上看母亲教儿的目的是老有所依。再通过作者所描述母亲伴其夜读的生动场景,不难看出这位善良的母亲目的远远不在于此。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落。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呈现我们眼前的画面是夜阑人静,寒意袭人。一位母亲敞开衣襟将半大的孩子搂在胸前,为了御寒用被褥覆盖着双脚,在孤灯下孜孜不倦地教孩子一遍又一遍朗读书文。孩子困倦了,在母亲温暖的怀里睡着了。这位慈祥的母亲没有一点睡意,她想到了什么竟泪流纵横?是自责对孩子太严格,还是担心孩子未来的前程?觉得孩子休息得差不多了,她又轻轻摇醒孩子,继续前面的一幕。这场景叫人太感动了!今日望子成龙的母亲们,不过读读此文罢了。现在的生活条件如此之好,无需效仿蒋母伴儿夜读的方式了。

  蒋士铨九岁,母亲钟令嘉就授以《礼记》、《周易》、《毛诗》,“均皆成咏”。有时间母亲又教他唐宋诗句朗诵。蔣士铨后来成就显赫,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曾主讲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诗文、戏曲负有盛名,他的诗和当时的袁枚、赵冀并称为“江右三大家”。当然他的成就和教导他的伟大母亲是分不开的。
  作者题外话:2007年11月 txt小说上传分享

碎语“民生”
读《左传·宣公十二年》见“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句。这里的“民生”,大概就是老百姓生活的意思。在现代《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显然是一个带有民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左传》里所谈“民生”,似乎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民生的标准就是吃饱穿暖。可是,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即使老百姓克勤克俭,也解决不了民生问题。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名篇《离骚》中曾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同时代的孟子则发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呼喊。他将民生民计置于一切问题的核心;振聋发聩。二千多年后,康有为在诠释孟子这一主张时说:“国之为国,聚民而成立,天生民而利乐之。民聚则谋公共安全之事,故一切礼乐政法皆以为民也。”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认为,“民生”二字早已有之,但他首先把“民生”运用于政治经济。民国初年,孙中山明确“定义”他的民生主义是“国民对于国事发生直接之兴趣”,“全国人民皆享受其生产之结果”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民共享”,通过人民“共享”社会物产及利用物产所生产的成果,达到经济的平等,由是解决社会问题,“防止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防止资本家之专制”,最终进入“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国家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七大上再度吹响了改善民生之号角,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从教育、就业、就医、分配、社保、稳定六个方面,对事关民生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医是民生之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在当今社会中,民生之本,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应当承认,几年来政府投入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民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因此我们期待着本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如既往地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花大力气改善民生,不折不扣地落实,认真操作。正如*总理在写给史晓风书信中所言(他在收到友人、曾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退休官员史晓风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十二卷后,写了一封信给史晓风):“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应谨记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今年2月27日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又说:“ 看到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常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做到无愧于人民。”总理的话,语重心长。这既是大国总理恪守的承诺,同时他也向广大人民真实地传递了中央政府的心声。

  “关注民生”的呼声,似乎成当今中国社会最热议的话题,成了年年“两会”的焦点,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能彪炳史册;流芳后世的事情。庄 子说过:“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当今政府已经把“民生”问题列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雄心勃勃,难道还没有能力解决民生需求吗?
  作者题外话:2010年3月

《为我铭》外一章
《为我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