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以碳之名-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б谰荨薄�
  另据报导:IPCC在经过对这一错误调查后认定,造成错误论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委员会把1996年一份报告中得出的2350年的数字错误地纪录为2035年”。

IPCC和气候门丑闻(5)
大家知道,IPCC的报告虽然没有强制力,但它是气候问题的结论性东西,给各国政府制定政策参考用,国际社会联合应对暖化危机的所有行动,都是建立在这一报告内容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它的结论必须极为严肃可靠,否则整个人类社会都要因此付出惨重代价。可让人无法想象的是,本应该极其严肃的IPCC评估报告,却竟然把一篇新闻稿中的东西拿来,作冰川融化的定性结论,还是一篇10年前杜撰的新闻报告,这也未免太过儿戏了吧,你是在做气候变化的研究报告还是写有关穿越的玄幻小说?
  莫非和科学论证的严谨相比,新闻报导式的煽情才是IPCC真正所需要的?
  尤其让人不可接受的是,对这篇本就荒唐透顶的东西,IPCC在引用时,还不忘在内容上施以手脚,加上“如果全球变暖的速度持续下去”的前提,目的给冰川融化的结果,嫁接上暖化这个因由。还扩大范围指向,将原文“喜马拉雅东部、中部冰川”由“喜马拉雅冰川”来替代,以夸大融化的严重程度。最滑稽的还在后来,在解释错误发生原因时,承认自摆乌龙,原来数字记录错了,2035年是2350年之误。消失期限一下子差了三个多世纪,这在寓意的危机程度上何等差距?做事做人不能这样IPCC的
  冰川门事件曝光后,人们更加怀疑,暖化教所鼓吹的气候危机,不过是危言耸听,被他们严重放大了,或者根本就是蓄意策划出来的骗局
  3、亚马逊雨林门
  据英国媒体《星期日电讯报》披露:在IPCC第四次报告中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将威胁到40%的亚马逊雨林”,此结论再次援 引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报告,原报告作者声称他们的依据来自《自然》杂志。但很快人们发现,原文指出这一威胁来自砍伐,并非来自气候变暖。这就是继“气候门”、“冰川门”陆续爆出后,IPCC遭遇到的又一个信任危机“亚马逊门”
  亚马逊门事件表明:对IPCC来说,“气候变暖”是个筐,啥坏事都能往里装。只要能向民众说明宣扬暖化的危害,他们可以做任何伪造和篡改,将破坏环境的罪名栽赃到温室气体身上,继而获得向气候开战的法理正当性。
  这一系列丑闻连续曝光后,在舆论竞相挞伐下,IPCC原本的“绝对公信力”大打折扣,头上光环急速黯淡,由原来拯救气候的英雄,一下子沦为阴谋操纵者。不过,他的基本盘并未因此崩溃。其第一项报告中“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且不容置疑”的定性,目前仍获普遍认同。第二项报告尽管马脚不断,但据说大方向上很正确。借用IPCC很多科学家的话:“长达986页的第二项评估报告,截至目前只发现4处错误,而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正确的,有确凿根据的,这很了不起”
  最近,因屡屡爆出的气候门事件引发出的怀疑声浪,美国、中国和英国科学院组织联合调查组,对IPCC的相关研究成果作有针对性的调查勘误,但这一调查有个前提限制,即“人类活动主因”不容质疑。
  看来果真是撼山易撼IPCC难啊!
  

哥本哈根大博弈(1)
依稀记得,笔者小学生时,就经由大人口中,听说了英阿大战和马尔维纳斯群岛,虽然当时的概念还非常模糊,可懵懂之间,兴趣的种子已然在心中播洒。初中时代,因小画册《战争恶魔》(根据刘亚洲报告文学改编)的启蒙,开始萌发出对实事的强烈兴趣。自那以后,这种兴趣一直保持着,就如同好多其他朋友喜欢足球和F1赛事一样。说实话,二十多年来,在目睹了那么多激荡五洲风云的“大事”后,我发现,没有一件能和目前的暖化议题相提并论,我指的是在滑稽程度上。
  滑稽一、明明处在一个亚间冰期内,背景是第四纪大冰期还在持续中,地球温度冷化是绝对主题,并且自暂时告别冰川肆虐大地以来,1万年来也越来越冷。可冰河时代夹缝中的人们,却要为所谓的“暖化”惶惶不可终日,仿佛世界末日明天就要造访。在一片近乎歇斯底里的恐怖传递中,人们的理性包括历史上因气候变冷给造成的严重创伤记忆,就因为这一百多来的短暂气温反弹,顷刻间便被扫荡无余。不要说杞人忧天,杞人忧天的故事发生在民智未开的古代,而暖化恐慌在出现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杞人忧天是特例,而暖化恐慌则是大规模群体症候,甚至波及到整个人类社会。所以,两者虽然都很滑稽,但滑稽程度上则断不能同日而语。
  滑稽二、将工业排放锁定为升温“真凶”的暖化教义,本来一个假说,基于错误认知和错误推定的伪命题,却能被一路推波助澜,推到“科学界共识”的高度,继而汇成一股裹挟全世界的宗教狂飙。以至于整个人类都在诅咒自己臆测出的那个“撒旦”—二氧化碳,誓与其不共戴天!
  滑稽之三也是最滑稽的、这一挑战人类智商底限的伪命题,能够劫持科学、操控主流舆论,将世界骗个七荤八素不说,它还要玩真的,短短二十年间,便完成了由一个假说到劫持“人类正义”的运作。挟“政治正确”而号令天下,要全世界行动起来去搏杀二氧化碳,而它竟然真的作成了!
  于是乎,一场人类大战风车的空前闹剧,便在暖化教战鼓的催动下荒唐上演了。
  20年间,这场以消灭二氧化碳排放为神圣目标的气候战争,由意向到落实,一步一个台阶、一次较一次急迫,其酝酿和组织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大家看看这个路线图:1988年,欧洲人推动下IPCC成立,开始谋划应对“暖化危机”;1990年,欧共体代表在“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级会议”中,首次提出保护大气层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张,并提议立即开始关于“气候变化公约”的谈判,从而拉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序幕;1992各国首脑奔赴巴西里约热内卢,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把矛头对准二氧化碳,但没有具体规定各国承担义务;1995年3月28日,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在德国柏林召开;1997年12月11日,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开始明确发达国家碳排放量(注意:这个很重要,后面的章节中将多次提到);2007年12月,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召开,协商“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进一步减排事项,会议通过“巴厘路线图”;2008年8月,西方G8领导人会议上就温室气体减排长远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八国领导人在一项声明中说,八国将与《气候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2050年温室气体至少减半的长期目标,在相关缔约方谈判中与其他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个很重要,它标志着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决意做掉《京都议定书》,将原来没有规定具体减排量的发展中国家,也一并纳入到这场二氧化碳战争中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哥本哈根大博弈(2)
果不其然,在2008年的波兰波兹南第十四次气候大会后,全世界注定将迎来一场最吊人眼球,也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滑稽盛宴。一场台上互相攻歼,台下合纵连横,波谀云诡、暗流涌动,各方都义正言辞,各方却都在为利益撕斗的气候谈判大博弈,朋友们当然知道,我是在说哥本哈根
  第一节、初期花絮和三驾马车
  哥本哈根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简而言之,这场大会就是以碳排权为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全面商谈和明确各方应分担的减碳份额。所以,我们不妨称其为分碳大会
  在正式切入这个话题前,请看两则会议初期的花絮:
  花絮一、进门先表立场
  根据新华社的会议采撷:“刚进入会场,就看到两个巨大的充气门并排矗立在面前,挡住了必经之路。一个门上写着“全球变暖”,另一个门上写着“达成协议”,一些志愿者正在现场组织过往行人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穿过不同的门”
  点评:这种先明确立场再分门而入的要求,是一种理念宣誓,考验你的政治正确性,和帮会成员歃血表忠或者梁山哥们入伙前纳投名状如出一辙。同时,它更是一种站对要求,你要么赞同减排以“拯救地球”,要么就支持“全球变暖”,那无异于自甘与全人类为敌。一如小布什当年宣称的“要么做我们的朋友,要么做我们的敌人”,很有威慑意味呦~这让人想起萨达姆当年搞得总统选举,这厢都是清一色拥戴票,有意见?那好!看见不,旁边有个小黑屋,请你大胆走过去……
  花絮二、会场无缘圣诞树
  “由于本次会议会期较长,一直持续到18日,甚至影响到很多人的部分圣诞节假期。过圣诞节,自然少不了圣诞树。每逢圣诞节前,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圣诞树让人们感受到浓烈的节日气氛。但负责会议组织安排的一名丹麦外交部官员证实,即使到会议后期临近圣诞节时,会场内也不会摆放圣诞树。至于这么做的理由,这名官员语焉不详”
  点评:圣诞节,基督教世界最神圣的节日。而邻近耶稣他老人家2009岁寿诞前夕,在一个基督教国家组织的大会会场中,竟然没有圣诞树的身影,这的确有点匪夷所思。不过,主办方也正是要以之明志:誓将灭碳大业进行到底!因为在丹麦圣诞树通常是杉树做的,而这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相当强,有助于灭碳。
  瞧瞧人家这精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一种为了搏杀二氧化碳,可以连耶稣他老人家都不惜怠慢的精神!同时,这也表明,以灭碳救赎为立足点的暖化说,已经根植于欧洲人心中,激发出最虔诚最狂热的原教旨主义情结,非常神圣了,其神圣性,甚至压倒他们2000年来的“心灵鸡汤”—对“主”的信仰。想当年,冠军侯一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何等豪气干云,所表现出的决绝精神,直到今天还一样激荡中国人血气。可对比人家那种“二氧化碳不减,何以圣诞树为”的圣战情怀,在不妥协精神上,两者的层次高下立判矣!这个你不服不行。
  再给大家看一张大会图片
  图中,昂昂乎端坐于台上三位,从左到右,依次为IPCC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左),《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主席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中)及东道国的大当家丹麦首相拉斯穆森,他们分别代表掌控这次大会以及整个气候战争方向的三驾马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公约框架组织以及欧盟。背景大屏幕上的圆形图案,则是本次大会的会徽
  这张图片颇有意味,笔者认为最能彰显本次大会的主题和精神指向
  首先,作为IPCC的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代表的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这场气候战争中,该机构虽然不参与直接搏杀,但拥有气候问题解释权,负责明确作战对象,为*二氧化碳的圣战提供法理依据,他说“该打!”;其次,德博埃尔,《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组织的象征,主要职责召集各路诸侯会盟,共商*二氧化碳的大计,以便制定战役方案以及分配各方承担的作战任务,侧重于组织协调,他说“都来打吧!”;而其中真正主导这场战争,行使作战统帅权的还是拉斯姆森,代表欧盟,他说“咱这样打!”
  你别看拉斯穆森,一个北欧小国领导人,看上去似乎分量轻了点,实际上却是地道的举重若轻,因为他背后是整个欧盟。不光拉斯穆森,气候大会名以上的盟主德博埃尔,他也是欧盟的,欧盟成员国荷兰的外交官。而帕乔里尽管来自第三世界印度,但他领导下的机构则是在欧洲人推动下成立的,受欧盟影响甚大,而他本人还有一重身份德意志银行的顾问。
  所以,公元2009年12月7 日,哥本哈根“贝拉”中心大会议厅, 当在“好了,各位,时间已经到了”,这一句德博埃尔的简短号令中,宣布大会正式开始,不!灭碳关键战役打响时,德博埃尔、帕乔里和拉斯穆森都立功啦!伟大的欧洲圣殿骑士团的左右前锋和中军!他们继承了欧洲文化中救赎和圣战情结的传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