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史通识-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瑜火舟焚赤壁

  赤壁之战:

  周瑜字公瑾,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臣。周瑜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早年曾经辅佐孙策占据了东吴的土地。孙策临死前告诉自己的弟弟孙权:“作战的大事要问周瑜。” 曹操打败袁绍后,挥军南下*孙权。孙权任命周瑜为统帅带领东吴士卒抵抗曹军。周瑜见到东吴与曹操相比兵力相差悬殊,情知不能硬拼,便与手下的老将黄盖定下苦肉计。周瑜假意刁难黄盖,寻故将他打得遍体鳞伤,黄盖再传书给曹操,谎称要投降。曹操知道黄盖被周瑜责打的事情,并不怀疑。黄盖在夜晚假借投降将十多支火船驶向曹军。加上此时又刮大风,曹军的战船和军营被火船引燃,相继燃起大火。周瑜看见火起,带领吴军杀向曹军。火烧兵袭之下,曹军登时溃败,曹操带领残兵败将逃回了北方。

  马谡自大失街亭

  街亭之战:

  马谡字幼常,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马谡年少时便素有才名,和兄长们被并称为“马氏五常”。马谡的意见经常都能与丞相诸葛亮不谋而合,因而深受诸葛亮的信任。当时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组织蜀军北上*曹魏,让马谡率军驻守交通要地街亭。马谡虽然素有谋略,却缺乏实际作战经验。马谡拒绝了部将提出的将军队驻扎在山下的建议,在山岗上扎下营寨。结果魏军将山岗团团围困,又断去山上水源。蜀军由于缺水少食,不多时便内乱了起来,很多士卒跑下山投降了魏军。马谡见状不好,只得率领残兵突围而去。由于马谡丢失了街亭,蜀军后路被断,被迫撤军,还险些被魏军消灭。尽管诸葛亮与马谡私交甚密,也很赏识他,但因为马谡此次因为自大丢失了军事要地,只能将他斩首。

  司马野心尽人知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字子上,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小军事家。三国后期,当时尽管魏国的皇帝还是由曹家人担任,但司马氏已经取代曹氏掌握了实权。司马昭接替兄长司马师成为大司马掌握权利之后,就不断的排除异己,安插亲信。司马昭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要彻底夺取曹魏的政权。魏帝曹髦心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早晚定会被司马昭所害,便召集手下亲信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怎能再忍受下去?今天我们便去*他。”大臣们心知司马昭握有军权,都连声劝阻。曹髦年轻气盛不听劝告,带着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结果这支队伍在半路上就被司马昭的兵马杀散,曹髦也被杀死。司马昭为了能让司马氏取代曹氏竭尽心力,虽然他没有称帝,但在他所建立的基础上,他的儿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

  阿斗忘蜀为洛阳

  乐不思蜀:

  刘禅字公嗣,小名叫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君主。蜀汉被魏国灭亡,刘禅投降了魏国,居家迁往洛阳。司马昭为了考验刘禅,故意在他面前演奏起蜀地的歌舞。跟随刘禅来的大臣都黯然落泪,刘禅却看得津津有味。一次司马昭见到刘禅问他:“你是否思念蜀地?”刘禅想了想说:“我在这里很快乐,已经不想蜀地了。”刘禅手下的大臣郄正听说后,便对刘禅说:“以后若是他再问您,您便说因为父亲的坟墓在蜀地,非常想回去。只有这样说,我们才有可能回去。”刘禅听从了郄正的建议,便寻机哭着对司马昭说了同样的话。司马昭听后问刘禅说:“这恐怕是郄正教你说的吧?”刘禅听了竟惊道:“的确是郄正教我的,你怎么知道的?” 由于看到刘禅是一个很昏庸的人,司马昭将他封为安乐公。“扶不起的阿斗”被后来用来形容那些昏庸无能的人。

  相关知识

  《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公元225年,收录在《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诸葛亮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后出师表》作于公元226年,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其中的“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一句经常被后人引用。南宋谢枋的《文章轨范》中引用安子顺的说法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意为:读了《出师表》不被感动哭的只有不忠的人。)由于《后出师表》有一些悲观情绪,又没有被《三国志》收录,故也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也叫九品官人法。公元220年,九品中正制度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主要内容是由官员担任中正将人才评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权,造成了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的选拔权。后来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到南朝时期,中正的评议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也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了。北魏初、中期,并未实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才又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后来便流于形式了。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九品中正制最终被废除。

西晋至南北朝时代简介
在经历了慷慨激昂的建安时代之后,中原大地最终为西晋所统一。晋武帝吸取曹魏的教训,将司马氏子孙封在各地为王,想借以巩固晋朝的统治,却埋下了*的种子。当晋惠帝登上帝位之时,各地的司马氏藩王们面对着昏庸的君主,没有尽心辅佐,而是借机作乱,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西晋在混乱的内战中严重的损耗了国家的实力。自汉朝便开始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在此时抓住机会纷纷起兵。一时间中原大地上刀兵四起。西晋政权在苦苦维持之后,还是走向了灭亡。晋朝宗室司马炽逃到了江南,在王氏家族的协助下建立了东晋政权。依靠着长江天险,东晋沉浸在一片安乐之中。士族子弟们依托着祖辈的庇护过着只讲享乐的生活。南北方的对垒,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风俗。面对着汉族丰富的文化,北方的魏孝文帝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从大处着眼,用一道又一道政令推动了民族的融合。融合是这时代留给我们最美的余音。

十五
正 文

  周处一力除三害,王恺斗富输石崇;

  八王乱国争帝位,李特为民设大营;

  五胡齐出中原乱,江南沃土王马享。

  释  义

  周处一力除三害 

  周处除三害:

  周处是西晋的大臣。周处在年轻的时候,仗着身高体壮,每天在家乡义兴游荡。周处动不动就拳打人,甚至还动用刀枪,百姓都很害怕他。当时义兴附近的山上有一只老虎时常跑下山来伤人,连猎户都拿它没有办法。当地的长桥下,潜伏着一条大蛟(一种鳄鱼)。经常从水窜出来伤人。当地百姓便周处、猛虎和大蛟并称为“三害”。周处后来偶然从一位老者那里得知了这件事。周处听到乡亲们居然将自己与猛虎、大蛟并称三害,心中非常难过,便决心为乡亲们除掉祸害。周处先斩杀了猛虎,又跳入水中去猎杀大蛟。周处与大蛟在水中缠斗,后来一同被河流冲走,三天都没有回来。周回来后看到乡亲们以为自己死了而庆祝的时候,更是决心痛改前非。后来周处成为了一名正直的官员,受到人们的称赞。

  王恺斗富输石崇 

  石王斗富:

  王恺字君夫,是西晋的外戚。当时王公贵戚奢靡成风,他们还经常进行各种争斗,比试谁更富有。这其中尤以王恺与石崇的斗富最为著名。王恺和皇帝有亲戚,本来不把石崇放在眼里。但是石崇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非但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而且还公开抢劫,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王恺家用糖水洗锅,石崇便命家人用蜡烛当材火烧;王恺用紫丝在家门前的大道两旁竖起四十里屏障,石崇便用比紫丝名贵得多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王恺发现石崇比他富得多,便向晋武帝求助,从宫里搬出一株两尺多长的珊瑚树。石崇看到珊瑚树,却随手操起一颗玉如意将它打碎,然后命人从家中抬来数十株更大的珊瑚树让王恺随意挑选。最后石崇终于战胜了王恺。这种比奢斗侈的风气使西晋王朝日趋腐化,埋下了日后*的种子。

  八王乱国争帝位,

  八王之乱

  晋惠帝名叫司马衷,是西晋的第二个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将很多司马氏子弟封在各地作为藩王,想借以巩固西晋政权。晋惠帝是一个白痴,无法有效治理国家。晋武帝临死时任命了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大司马,让他执掌大权辅佐晋惠帝。见此情景,各地的藩王此时却都蠢蠢欲动。晋惠帝的贾皇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杀死了杨骏,引发了一场各地藩王之间为了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前后持续长达十六年之久,西晋政权因此大伤元气。参与这场*的藩王不只八人,但由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这八王是这场*的主要参与者,而且《晋书》又将他们放到同一列传中记载,故此这场战乱史称“八王之乱”。

  李特为民设大营 

  流民大营:

  李特字玄休,西晋末年的巴氐人,十六国时期成汉国建立者李雄的父亲,是成汉政权的奠基者。西晋政权的内部混战,造成了许多农民连口粮都没有,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别处去逃荒。当时人们将这种逃荒的农民成为“流民”。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天水等六郡的十几万流民逃荒到了蜀地。蜀地远离中原,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流民们在这里替人做工为生。但益州刺史罗尚却计划将流民们赶回关中,还要在路上设卡盘剥他们的财物。李特不但经常接济这些流民,还设立大营收容这些流民,故此很受流民的爱戴。李特派使者晋见罗尚请求缓期遣返流民。罗尚假意应允却暗中准备袭击大营,却被使者看穿。李特带领流民击退晋军,接着趁势攻占了广汉。后来李特被罗尚杀死,其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后来李雄自称皇帝,国号大成。李雄的侄子李寿改国号为汉,这便是五胡十六国中的“成汉”。

  五胡齐出中原乱 

  五胡乱华:

  在晋朝,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被称做胡人。汉朝以来,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兵,造成中原大乱。百余年间中原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因为胡人主要是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个少数民族,故史称“五胡乱华”。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曾编撰了《十六国春秋》一书,记录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十六个政权的历史,故后世将此一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这一时期政权的数目远大于十六个,建立者也不只是胡人。

  江南沃土王马享 

  王马共天下:

  王导字茂弘,是东晋初年的重臣。西晋灭亡之后,镇守健康的晋朝宗室琅邪王司马睿在江南根据晋愍帝遗诏登基即位成为晋文帝,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他初踏江南之时,江南士族并不重视这位北方来的天子。但是司马睿得到了王导、王敦兄弟的鼎力相助。王导为司马睿出谋划策,拉拢南方士族,笼络人心,招揽人才,使司马睿在南方逐渐占住了脚跟。因为这样,司马睿非常感激王导。在登基的那一天,晋元帝司马睿曾经拉着王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