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师悄悄问我这是因为什么。我告诉她,这就是儿童的秩序感。嘉嘉每天早晨跟着阿姨从自己居住的8号楼走到幼儿园所在的5号楼,这是他生活的正常秩序。今天早晨园长用车带他过来,打破了这个秩序,导致嘉嘉悲痛欲绝。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天生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他对于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也是他建立道德意识的奠基石。
还在襁褓期,孩子往往已经要求周围的事物有固定的秩序,一旦这种秩序被打破,比如原来放在钢琴上的照片被挪到柜子上,孩子会感到不安,甚至莫名地哭闹。
1岁之后,孩子对于秩序的完美,有着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
*他们坚持每样东西必须归其“主人”所有,他人不得动用。不仅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家里其他人的物品也不能随意交换使用。
*他们坚持拿到手里的食物或者其他物品必须是完整的。比如,孩子要吃苹果,父母认为他不可能吃完一整只,擅做主张把苹果切成两半,孩子大哭着拒绝接受。给孩子买来冰棍,妈妈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咬了一口,孩子撒泼打滚,一定要妈妈把吃进去的冰棍吐出来,或者干脆把咬过的冰棍扔掉。画画的纸破了一点点他们也会伤心不已,要求拿一张新的完整的。
*他们坚持每个举动,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或者是自己的设计来完成。如果父母忽略了他们的要求,或者没有准确理解他们的意图,而导致事件过程的偏差,他们会固执地要求“重新来一遍”。
孩子的秩序感来源于对环境的控制欲望,这种控制欲望的根源在于对未知未卜的恐惧。生活有序,孩子感到安全。一旦这个秩序有所变动,孩子感到未卜,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只有一遍遍重复原有秩序,不断巩固安全感,直到孩子把握了这个秩序的恒定,内化了守恒概念,知道在一定范围内的发挥不会影响后果,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他才能进一步发展。
秩序感是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当一个小娃娃为了没有摆整齐的木头块儿焦急、为了掰成两半的面包大哭时,那是因为他认为整齐、完整是“对”的,凌乱、两半儿是“错”的。事物有了“对错”之分,行为自然也有“好坏”、“正误”之分,孩子的自律感应运而生。孩子开始意识到什么是“标准”、“正当”的,开始把行为和后果联系到一起。
如果父母不了解儿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误以为孩子“小气”、“惯坏了”、“成心找碴儿”,批评、斥责甚至*孩子的情绪反应,从而逐渐破坏孩子的秩序感,阻挠孩子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也扼杀他们的自律感萌芽,导致孩子将来在遵守规则和发展道德感方面,出现各种障碍与问题。
理解并尊重儿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要求,尽量满足孩子对事物固定秩序与完美无缺的追求。在这个时期,不强求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
给孩子安排规律的生活,固定时间吃饭、外出、洗漱、讲故事、睡觉,等等。规律的生活给孩子安全感,有助于他们遵守规则。
当孩子因为某样“秩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平静地陪伴他、倾听他并予共情,而后协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要求“重新来一遍”,不妨花费几分钟时间按照他的设计重新来一遍,否则你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平息他的不安情绪。
别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小气”、“浪费”、“任性”。这只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不会一成不变。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以便今后更加健康的发展。
。 想看书来
孩子懦弱的根源
我的儿子今年刚满3岁,孩子性格较为内向、胆小,我们也从没有压制或者吓唬过他,似乎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他在外面见到别的小朋友就很紧张;唯恐别人伤害到他。有时别的小朋友抢了他的东西,他也表现得很害怕,哪怕那个孩子比他弱小很多,他都只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东西被抢走而不做反抗。
我们很焦虑,不知道对于他这种懦弱性格应该采取怎样具体的措施来改善?急盼专家的回复!
你所面对的问题,是很多家长都曾经咨询过的普遍问题。我能感受到,你们大概很希望自己的孩子热情活泼、开朗大方,面对挫折坦然自若、不卑不亢,应该保护自己的时候毫不犹豫,遇到进攻则奋起反抗。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你们思考并回答自己。
第一,你们家里有没有像我刚刚描述的这样性格的人?这个人跟你们的孩子是否很亲密?他是不是孩子信赖的人以及乐于效仿的榜样?
第二,你们的孩子在生活中是否获得了足够的自由?他是否被允许自己吃饭?他是否被允许自由运用身边的一切(安全)材料进行自主工作?比如,他是否被允许自由地玩水、玩沙、玩泥巴,而不会遭到成年人“太凉”“太脏”的制止和阻碍?他是否被允许自由地探索、摆弄家里诸如锅碗瓢盆、米面豆菜、纸笔柜架之类的东西? 他可曾在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愉悦?
第三,你们的孩子是否被允许自由地表达和发泄负面情绪?
关于第一个问题,如果家里跟孩子亲近的人,都比较内向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孩子受到遗传和榜样两方面的影响,也会比较内向害羞。如果家里有比较强悍的人,在孩子遇见挫折的时候一个箭步冲上前,替孩子伸张正义,那么孩子则在这种过度保护之下变得比较懦弱,缺乏自我保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家人十分疼爱孩子,热衷于包办孩子的生活,不让孩子自己动手,也不允许孩子从事一些看起来比较脏乱的活动,那么孩子既不能学会对自己负责,也无法体会到工作的愉快。如果他对工作材料无动于衷,那么看到自己手中的材料被别人夺走,也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关于第三个问题,如果家人不喜欢孩子产生任何负面情绪,比如愤怒、伤心、恐惧等等,总是在这种情绪产生之初立刻竭尽全力压制、平息,那么孩子也变得不信任自己的感受,并且出于对表达后果的恐惧,不敢表达自己。
总之,在外表现比较懦弱的孩子,除非有强烈的先天遗传(即父母都是忍气吞声唯唯诺诺内向胆小的人)因素,大多数是因为家里溺爱、保护、约束过度,孩子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既没有自由发展体能的物理空间,也没有自由发展情绪的心理空间,孩子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十分恐惧外界和他人,不知道怎样面对冲突,也不知道怎样解决问题。因此,如果你们希望改善孩子的性格,首先改善你们的养育方式吧。
引言
如果有外星人来观察地球上的父母,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父母是这个星球上最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
的确,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是在父母“只要学习好”的指导思想下长大的。学习是父母们最最关心的话题,也是养育孩子最最重要的内容。很多父母在这方面舍得花钱,肯下功夫,甚至不惜像训练动物那样给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闪卡,追求立竿见影的功效。
然而,儿童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循序渐进、慢慢成熟的。就像我们不能催生孩子的第一颗牙一样,我们不能催生孩子的认知能力。任何提早、拔高、揠苗助长的行为,有可能取得暂时“辉煌”的成果,却会给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带来损伤。
儿童在生命的头几年,需要运用大部分能量去好好长身体,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健康的基础。他们需要运用能量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心理地基。他们需要运用能量确认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从而爱自己、接纳自己,才能在将来的生活中百折不挠。如果我们在这个时期让他们过早学习书本知识,那么我们则提前透支了他们用以发展生命的能量。
有些看过我的书的读者说:“小巫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片面。在我看来,学习并非不重要,而是我们很多时候误解了孩子的学习,在评判儿童认知方面也使用了不恰当的衡量标准。如果有读者朋友觉得我不“重视”学习,那是因为我不支持给孩子灌输书本知识,让孩子把生命的能量损耗在获取某些技能方面。我一向坚信,一个安全感牢固、自信心坚定、自我意识强大、生活体验丰富的孩子,不会被书本知识难倒。
其实,每一个孩子在基本生存得到保障之后,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孩子就像外星人来到地球一样,他什么都没见过,如果不刻苦学习弄明白这个世界怎么回事儿,他就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存活。因此,我们总是说,孩子的每一动都是在学习。尤其生命头几年,儿童生活在他的行动当中,行动和思维不可分割。孩子活动的时候,说明他的大脑在积极运转;孩子什么都不做的时候,说明他的大脑也放慢了脚步。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的就是,对于人类儿童来说,认知并不意味着坐在屋子里念书,而是不安分地到处探索、攀爬、触摸,等等。简单地说,儿童认知的模式就是亲身体验,就是一个词:玩耍。
玩耍是儿童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玩耍,鼓励他们,给他们玩耍的自由。
这个时候,你爬了进来,好奇地打量着地板上的插头,抓起来,把玩着。准备转身去上班的我转回身来,坐在你的旁边,安静地观察着你。你举起插头,用它去触碰着墙上的插座,一遍一遍地尝试着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你是那样地专注,我知道你在working,在学习,在探索,我不去打搅你,只是静静地看着你,让你慢慢来。半个小时过去了,如果你要继续,我会用更多迟到的时间,来换取保护你不受任何打扰探索世界的时间。……走出门外,几片薄薄的乌云中透着亮光,眼前的一切都似被着重地强调了轮廓,显得格外清晰。空气是那么地透彻,我最喜欢的阴晴天来了。一阵秋风吹来,让人感到格外的清爽。毫不犹豫地挎上背包,这样的天气当然不能选择开车,边走路边戴上耳机,传来了清脆动听的吉他声,看着远处天空中飞着的一只变得很小却很清晰的风筝,这一刻,我感到很快乐。(子晏爸爸的日记)
如果你看完这一段,第一时间的感慨是“插头!怎么能让孩子玩儿这么危险的东西”或者“难道你提倡让我们都迟到吗?扣除的奖金你给我发”云云,此刻;我请你放下书,深呼吸,而后再看一遍。
这一章节大部分文字都在讲年龄段很小的孩子,大孩子的父母可能觉得不耐烦,没有用。我的体验是,即便我自己的孩子已经大了,却仍不敢轻易放过论述小孩子的文字,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帮助我以再次更新的目光去看我的大孩子。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并非局限于上学考试取得成绩那几年。因此,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们需要具备远见,要看长期的成效。我们要着眼于孩子的后劲儿,而不是急功近利,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
贪玩是儿童天性
隆冬雪后的一天,户外阳光明媚,我带着女儿和另外一位小姑娘艳丽到楼下院子里玩儿。她俩分别拿了一只小铲和小耙子,找到一栋楼后一片小树林,开始挖地上的积雪。我建议她俩把铲下来的雪块放在楼台上,让太阳施展“魔法”,把雪块和冰块变成水。她俩兴奋地赛着挖,看谁挖出来的雪块大,一块一块地摆放在楼台上,看着它们从固体变成液体,滴滴答答地往地上滴水。看了一会儿,两人又讨论了一下太阳好不好,我们能否靠近,挨得太近了我们是不是也化了。
那个位置恰巧挨着楼顶排水管出口处,地上结了一些冰,也积了一些水。她俩发现这个宝地之后,又开始忙碌地剁冰、铲水、挖土。我女儿嫌自己的耙子盛不上水,跟艳丽交换她的铲子;艳丽发明了耙子盛水的办法,示范给我女儿看。两个三四岁的小姑娘专心致志地玩儿了一个多小时,满头满脸满身的泥点儿,最后心满意足地离开树林,到游乐场荡秋千去了。
如果换了其他的一些家长,他们可能不会“纵容”这两个孩子这么玩儿。因为在这些成年人眼里,这样玩儿让孩子手脏了、衣服湿了脏了、手冷了、身上也冷了,还可能冻病了。他们也许根本不允许孩子在冰天雪地里停留,而是最好呆在温暖的家里,跟着他们念书认字、背诵诗词。
事实上,这样玩儿,有助于孩子认知雪和冰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