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序
本书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了当代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行为及观念,因此应属“社会科学”范畴。在中国,人们似乎还不大习惯将人文与社会科学作明确划分,这也许是由于中国文化人向有务虚不务实、重理论轻事实的倾向。我们的“社会科学”与其说更接近于科学,不如说更接近于文学,想象力多于对事实的描述,应该怎样的价值判断多于是怎样的实证考察,辞章之美多于准确翔实。这本书于是尝试对上述倾向有所突破,力求对社会状况和人们的行为及观念做经验的研究,提出的每一论点也力求有事实作依据。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减弱理论的“光彩”,但我觉得这是必要和有意义的尝试。
在美国留学六年,学习了大量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对西方社会学中的经验研究方法有较多的了解。现在回来做这些经验研究,除了研究本身的意义外,还有以自己的努力倡导和实践实证精神的意思。
书中除了“婚姻”一篇作于

年外,其余十篇的研究均作于


月至




月这两年间。近十多年,我国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大变革,人们在性爱婚姻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本书试图了解当代中国人在择偶标准、青春期恋爱、浪漫爱情、婚前性行为规范、婚姻支付、婚外恋、独身、离婚、自愿不育、同性恋、婚姻等方面行为方式及观念,并研究影响着这些行为方式及观念的诸种素,从而在对事实描述的基础上,尝试对它们做出恰当的释。

本书的研究范围涉及一些仅属于少数人的行为,如独身自愿不育、婚外恋、同性恋等。笔者认为,对少数人行为的究价值并不下于对多数人行为的研究,对“异常”现象的研价值亦不下于对“正常”现象的研究。只有将人口中少数人异常行为方式包含在内,才能勾勒出事实的全貌。具体地虽然多数中国人在一生中都会结婚,会生孩子,不离婚,没婚外恋,情爱对象限于异性,但只有当我们了解了那些不婚、不生育、有婚外恋、离婚或同性恋经历的人们的行为方及观念之后,才能了解我们社会在性爱与婚姻问题上的全貌才能懂得多数现象仅属或然而非必然,每种现象都是“变量而非常量。从研究的结果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推论,即随着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打破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代中国人在性爱与婚姻方面的多种选择也会打破传统单一“标准模式”。这个发展演变过程很值得注意,并需要做多角多层面的研究。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笔者曾得到冯小双、王小波二同志的助,前者参加了“独身”与“离婚”两篇的调查和初稿工作后者参加了“同性恋”一篇的调查和初稿工作,并对全书所使用计算机进行的数据分析作了统计学和计算机方面的指导在此特向二位致谢。此外,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还得到北京大社会学所诸位同仁的协助以及被调查者的配合,在此一并谢。
最后,还应感谢我在北京大学作博士后这两年间的导师孝通教授。虽然由于他公务繁忙,笔者并不能经常得到他的直接指导,但这位社会学老前辈所作的富于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楷模,他的注重社会调查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应当继承的。
作者于北京大学










第一篇  择偶标准
引言
摩斯坦()曾将其所著的一部关于择偶标准的著作题为“谁会跟谁结婚”。这个短句言简意赅地为择偶标准一词下了定义。择偶这一行为是千千万万的人们世世代代在实践的一种行为,社会学关心的是:这种行为中有无规律?有没有某种理论或模式可以概括人们这一行为的规律并对某人跟这个人而非那个人结婚做出合理的解释?根据摩斯坦的介绍,关于择偶标准的理论至少有五种:第一种是历史前例理论,它强调在历史上普遍存在着由父母包办或父母做主要决定的择偶方式;第二种是心理分析理论,它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依据,强调人是社会动物,认为在择偶行为中生理需要的因素大于社会选择的因素;第三种是需要互补理论,它强调在择偶时人们的主要考虑是各种需要的相辅相成,例如支配欲强的男性往往选择依赖性强的女性为偶,想受人侍候的男性往往选择会侍候人的女性为偶等等;第四种是价值理论,它认为人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的作用已逐渐将某种价值观内化于个性之中,而这种价值观即成为其择偶的依据;第五种是过程筛选理论,它认为不能用人的个性因素来解释择偶行为,而只能视之为一个过程,人们相遇,相互产生好感,通过自我启示达到相互的了解依赖,最终满足了各自个性的需要,因此,筛选理论是强调过程而不是强调某种决定因素的理
论(。摩斯坦,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婚姻由父母包办,婚姻当事人没有什么择偶的自由。当然,父母包办时也有一个择偶标准的问题,一般说来就是所谓“门当户对”。关于社会阶层与择偶标准的关系,费德曼()等人曾提出过一个三模式理论框架,其中第一模式是社会分层与择偶行为绝对相互独立的模式,即择偶行为完全是随机的;第二模式是社会分层与择偶行为绝对相互依存的模式,即择偶行为完全由社会阶层所决定;第三模式是某一社会阶层内的随机择偶,即择偶范围不会


超出人所处的阶层但在阶层内是随机的。(费德曼,
国传统社会的情况似乎属于第三种。在近现代,情况有了变化,一般新青年主张恋爱自由,择偶自由。在

年已有了
主张婚姻自由的婚姻法,

年婚姻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
对包办婚姻,提倡和保护自由恋爱、择偶的权利。那么,目前中国人的择偶标准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因素对人们的择偶行为有重大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这就是此项研究想解答的问题。
文献综述
当代社会学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可以大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关于一般择偶标准的综合性研究;第二类是对某项择偶标准的具体研究;第三类是对于择偶标准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
兆提( 

)在一项研究中将人们的择偶标准归
纳为以下八类:

性格,



教育与智力,


健康与相
貌,

)经济状况,




年龄,

气质,


持家能力,


)宗教(。兆提,

费舍()在一部题为“苏联婚姻市场”的
著作中对一般择偶标准的研究发现,这些标准包括(


( 她)爱你,

你爱他(她),



性格,


)教育,





民族,

职业,
康,
相貌,



经济状况(。费舍,


麦尔顿()等人的研究将择偶标准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物质性的,其中包括经济社会地位等标准;另一类为精神性的,其中包括感情的和谐一类的因素。他们的研究是以美国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结果表明, 

黑人比白人更重视物质性标准,

在精神性标准上没有性别人种的区别,


人们对物质
)男性黑人比男性白人更重视物质性标准,
性标准的重视程度与社会经济地位成反比,即社会经济地位越
低的人越重视物质性标准。(麦尔顿,


个征婚启事的研究发现:第一,男性和女性择偶标准间的区别正趋于消失;第二,女性比男性更加挑剔;第三,婚姻从被视为“搭伙”转向被视为“交友”,即婚姻双方从以物质需要上的互相补充、支持和辅助为主转向以个人吸引力及相互满意程度为贝瑞斯()等人通过对以色列报刊上
主(。贝瑞斯,

詹伯斯()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相貌


相似是择偶标准之一。他们所用的方法是请研究对象为
定婚男女的相片配对。相片是完全打乱了的,而正确配出对子
的概率说明,相貌相像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择偶因素。(詹伯斯,

科洛斯()研究了宗教因素在现代择偶行为中的重要性,研究假设有下列几项:第一,女性比男性在择偶时更重视宗教,第二,年龄大的人比年龄小的人更重视宗教;第三,已婚与寡居者比独身者更重视宗教。上述假设通过检定得到了证实。(科洛斯,

辛格()以移居美国的印度人为对象,研究了
他们在纽约一家大报上刊登的征婚广告,发现(

种性在择

的男性和
偶中降低为不重要的因素,只有

的女性对配
偶的种性有要求;

对宗教有要求的也不太多一一

的男
性和

的女性对配偶的宗教信仰作了规定;

对配偶的
社会地位提出要求者在男性中占

,在女性中占有较多的人提出了地理和语言方面的要求,他们在男性中占

,在女性中占

(。辛格, 

科威坦诺维克()以贝尔格莱德日报上的
征婚广告为依据研究了南斯拉夫人的择偶标准,他发现(


的男性要求同岁或较年轻的女性,而

的女性要求年

)许多人希望对方同自己职业、教育相近,但也有一半以
龄较大的男性,以大七岁为上限;

的人在强调自己的职业与教育程度时并未对配偶的职业及教育程度提出特别的要求。登广告者在女性中多为办事员和退休者,在男性中多为退休者和技工。(科威坦诺维克,

林()在台湾大学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教育程度在择偶行为中重要性的论文。对“人们愿与教育程度相近的人结婚”这一假设作了检定。他发现,在

年的样本中,调查对象中有

男女教育程度一致者的比例超过
了不一致者,作者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女子上学的机会增高致使女子同男子教育水平的差距缩小。(林,霍依特()等人


年以美国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表明,在过去十年中择偶标准发生了下列变化:

对未来家庭生活的关注下降而对对方社会地位的关注有所上升;

对配偶智力程度和教育程度的要求提高了;

男性在选择女性时更注重相貌而忽略持家能力,例如烹调能力等;贞节对于男女双方都不再是重要的因素。作者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性角色变化的反映;其次是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再次是人们对浪漫爱情的理想化倾向上升了;最后,变化中的社会经济条件也是造成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霍依特,


) 
在我阅读关于择偶标准的文献时所见到的最“保守”的(下述观点一般被视为保守,但不是在十分精确的意义上使用“保守”一词的)一篇论文是弗克()的《择偶在美国》。他认为择偶不是只靠机遇(强调浪漫爱情者持这种主张),用浪漫取代现实往往是婚姻不和的来源。各种文化择偶标准差异很大,在某些民族和文化中,婚姻的结合根本不考虑浪漫爱情。浪漫爱情是在朋友中发展起来的,而朋友中视为珍贵的往往是造成婚姻不和的因素。他指出,人们的择偶行为在实际上受到多种限制,它同每个人的行为参照系紧紧相联。因此,双方的一致能带来成功的婚姻,而仅靠机遇和浪漫爱情是不会有幸福婚姻的。(弗克,

研究设计本项研究的资料是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的征婚广告中选
出的

人,男女各

人。具体地说,样本是用随机数码表
从一本全国范围的征婚名册(共

人,男女各

人)中随机抽取的。因此可以说,这个样本虽然还不能在严格的统计学意义上推论全国,但大致反映了全国征婚广告的现状。
输入计算机(使用的数据共计

个变量,其中


个是征婚者对自身状况(条件)的描述,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和经历,以及身高、容貌、性


格、收入等等;另外

个是征婚者对配偶提出的要求。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各项变量的基本描述,即百分比的描述,以展示征婚者自身的基本情况,他们对自己的描述和他们对配偶的要求;第二部分是对主要自变量(
,包括性
别、教育程度和户口状态)与各依变量(

相关关系的检定,采用卡方检定法(

第三部分是在第二
部分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筛选,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方法(

)对变量作定量的分析,以确切了解主
要变量间的相关程度。由于使用对数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社会科学中大量存在的定类定序变量只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对于如何解释对数线性回归分析给出的参数值至今仍在热烈的讨论中。本项研究采用阿尔巴( 


)的方法,首先将对数参数值还原为真数,用这些数值与几何平均值作比较,进而将同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