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徐滔进行时-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本山
  《法治进行时》里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有扑朔迷离的案情,有精彩纷呈的推理,但更能引发人们对人生、对亲情、对爱情、对社会的反省和思索。
  ——郎昆
  节目不大,影响不小。
  守法宣传,手法独到。
  京城观众,盛赞徐滔。
  学生优秀,老师骄傲。
  ——崔永元
  徐滔是知名的主持人,她主持的《法治进行时》有着很高的收视率,但她为人低调,同时非常靠谱、非常仗义。还有,朋友们都知道徐滔是个很浪漫、很唯美的人。
  ——毛阿敏
  选择了主持人,其实是选择了一条异常艰难的事业之路。一个真正的主持人一生都在跑新闻的路上。徐滔就是一个永远处于进行时的主持人。
  ——水均益
  每个主持人都渴望找到一个值得用生命热爱的舞台。而对于徐滔来说,《法治进行时》就是她的舞台。
  ——朱军
  十年,对法治而言不长。十年,对《法治进行时》而言不短。作为同行,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感谢你们用观众无法了解的付出,让我们看到中国法制长远的未来。
  ——王志
  徐滔“姐姐”最希望帮助的就是青少年。我看过一个报道,通过《法治进行时》向警方自首的青少年有6人之多,可见它的影响。祝贺十年!还有更长的时间,徐滔“姐姐”和我,会用不同的方式帮助更多的孩子。
  ——鞠萍
  《法治进行时》栏目一直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个栏目!从主持人、编导到各位工作人员、采编人员,都是值得敬佩的!因为他们是在用生命来抒写电视事业的真实与辉煌!《法治进行时》是普通百姓维权的一个途径,是普通百姓对法律认知的一个态度,是对法制社会拥护的一个表现……更是老百姓一生中不能够离开的一个陪伴!
  ——韩红
  古罗马人说: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中国古人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法治进行时》用了十年的时间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将公平和正义给予大家,不仅成为一个品牌栏目,也成为了人们平安生活的守护者。
  ——董卿
  《法治进行时》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速度、动态和自始至终的亲和力,这样的元素组合让《法治进行时》在法治的概念和媒体的传播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令人满意的和谐关系!徐滔是一个让法治媒体从业人员羡慕的名字,有时候,我真希望在那些现场出现的人是我自己……她能以从容而不经意的举动化解千钧一发的紧急瞬间!
  ——撒贝宁
  十年,《法治进行时》超越电视节目本身而成为媒体与社会互动的现象与范本。节目的灵魂——徐滔,不仅是难以超越的主持艺术高度,更是超凡的个人魅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高度的敬业精神三位一体幻化而成的中国偶像。这种无可替代的偶像力量在我们的注视下,一次又一次地挽救生命、净化灵魂,代言着正义与美好。
  ——芮成钢
  我觉得吧,能给大家带去快乐和思考的,就是文化!二人转是快乐文化,《法治进行时》是法制文化。今年是《法治进行时》十周年,老霸道了。在这里呢,衷心祝愿《法治进行时》继续“霸道”。必须的!
  ——小沈阳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自序 法治进行时(1)
徐滔
  经常有朋友问我十年前创办《法治进行时》的原因,这是源于我做的一个报道,这个报道改变了我的一生。
  在1998年前后,北京的街头一直有假金表骗局——骗子们拦住路人后,会神秘地掏出一块金表,说这块金表价值连城,是外地某银行的金库着大火时遗失的,现在银行正在以每块金表30万元现金加上两套三居室往回收购。骗子们还会事先准备好一张伪造的《人民日报》,上面印着国家各银行高价回收金表的假新闻。为了进一步迷惑事主,有的骗子还会扮成银行的工作人员,从银行里走出来说的确有这么回事儿,让事主抓住机会。而实际上,骗子手上的金表是花20块钱在早市买的。可是因为贪心,加上疏于防范,很多人都上当了。
  据北京警方统计,这种假金表骗局在一年的时间里保守地说,能从北京街头骗走上千万元钱。一位大学教授用毕生的积蓄60万元钱买了两块假金表。有些人眼看毕生积蓄毁于一旦,甚至想要寻短见。
  一天,我们北京电视台的一位老记者冲进了我的办公室,说两天前他的岳父花十万块钱买了一块假金表,发现上当后,老人卧床不起,这两天身体刚好点儿就拿着菜刀把菜板剁得山响,一会喊剁骗子一会说剁自己,家里的五个孩子太担心了,于是商量着每人拿出两万块钱来交给刑警队,就让刑警队跟老人说,案子破了,钱追回来了。我马上联系了老人报案时的刑警队,民警答应一定帮忙。
  接过这十万块钱时老人哭了,他说这笔钱也不是留给自己的,是留给孙子孙女们的,钱被骗了之后,他真不想活了,觉得对不起老伴,对不起孩子们,而现在好了,钱找回来了。说着说着,老人拿出了一斤用油纸包着的蛋糕,非往民警和我的嘴里塞。
  对于这类案件的久侦不破,民警非常自责,而我也在自问:为什么我总是报道已经侦破的案件?为什么不能在这类案件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提醒大家不要上当受骗呢?作为一个法制记者,最成功的境界到底是绘声绘色地描述案件侦破过程,还是强化公众预防犯罪的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筑起一道无形的防火墙?
  突然我想,如果有一档每天播出的法制栏目,能够及时告诉大家社会治安的动态,提醒大家如何防范,那该有多好!
  这就是我和同事们一起创办《法治进行时》栏目的起因。
  我想每个记者内心深处最渴望的,绝不仅仅是把新闻播出去,而是新闻产生的影响力能够为大家服务。通过一档电视节目,能够为社会提供预警,为老百姓出谋划策,为社会安定和公共安全出把力,这种念头让我和同事们无比兴奋,充满干劲。
  1999年12月27日,《法治进行时》栏目终于开播了。从开播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把栏目定位在服务京城百姓上。也就是说,无论报道什么案件,都要找出对老百姓的服务点。正是这种放下媒体架子、真正与老百姓心贴心的姿态,使《法治进行时》获得了成功。
  《法治进行时》在非上星频道播出,却第一个进入全国所有电视频道新闻专题大排行的前十名;与诸多大牌栏目同台竞技,却成了目前全国唯一一档午间广告创收上亿的栏目;更重要的是,《法治进行时》积累起价值连城的受众口碑,成为了京城百姓中午必看的栏目。《法治进行时》,首都生活的文化新元素。

自序 法治进行时(2)
现在,业内外都在探求《法治进行时》成功的原因。
  专家结论是:《法治进行时》的栏目定位清晰,操作定位准确,而且在当时独一无二,全国首创的节目形态为中国电视增加了新的物种。
  媒体同行的结论是:《法治进行时》经常能够得到独家报道的机会,所以栏目和节目主持人才会脱颖而出。
  观众的结论是:《法治进行时》实用、好看、贴心。
  这些分析都很对,但我个人认为《法治进行时》成功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点,是我和同事们对观众的责任心,我们是捧着自己的心给大家做每一期节目的。正是有了这颗心,我们年轻的编导才会迅速成长,我们才会在一个又一个危急现场从不退缩,从容应对。
  2009年12月27日是《法治进行时》开播十周年的日子。最先提醒我们的是一位叫邓斌的观众。从《法治进行时》开播第一年开始,邓斌老人已经连续九年在12月27日左右登门祝贺我们。第一年,老人送来一块匾:祝愿法治进行时越办越好!第二年,老人又带着孩子来到电视台,送给我们一幅他自己画的水墨画——清丽的荷花尖上飞舞着一只蜻蜓,旁边一行隽秀小字:小荷才露尖尖角。等第三年老人再来时,我们组里去接的记者越来越多了,因为老人说眼睛花了,所以写的字越来越大,画的画也是越来越大。去年的时候;邓斌老人说2009年12月27日是《法治进行时》开播十周年的日子,到时候要写一幅更大的字,画一幅更大的画。
  同样提醒我们开播十周年的还有北京市委政法委、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电视台的领导。2008年12月18日,《法治进行时》所在的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第一家迁入北京电视台新台址。九天之后,很多领导来到《法治进行时》的办公室,祝贺我们的乔迁之喜。当时,领导们送给了我们一支史上最牛的话筒。为什么说是史上最牛的话筒?因为这支话筒体积巨大,仰天矗立,从远处看就像一座*的炮台。领导们说:徐滔,2009年《法治进行时》开播十周年,我们要送一支更大的话筒!现在这支话筒摆放在我们《法治进行时》办公室最明显的位置。
  每次从这个巨大的话筒边走过时,我都会放慢脚步,想起《法治进行时》开播时我们经费紧张,前半年的工资是政法委发的;会想起市委宣传部领导特批给《法治进行时》更好的播出时间;会想起亲爱的北京电视台领导给予《法治进行时》和我本人的那么多荣誉,特别是当时我的主管领导张松华对我的支持。可以说,没有十年来这么多春风化雨般的政策扶持,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我们同样忘不了北京市公、检、法、司各部门的鼎力相助,他们不但用敬业、忘我的工作激励了我们,更用无私的忠诚告诉所有人:捍卫京城、守卫京城的平安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
  正是太多的关心、祝福让我们从忙碌的工作中抬起头来,计划给《法治进行时》庆祝十岁的生日。照例应该是出一本书,书中要纪录《法治进行时》十年的坚实足迹,纪录《法治进行时》十年的经典瞬间,同样要纪录我们《法治进行时》七十余位年轻记者的成长故事。从栏目开播到现在,我已经为组里的18位记者主婚,有一段时间因为婚礼太集中,我经常把新娘的名字记错。而每次耳边响起《婚礼进行曲》的圣洁旋律,看到我们组的年轻记者和爱人甜蜜走来时,全场肯定有三个人在找纸巾,有两位是他们双方的妈妈,另一位就是我。这本书肯定还要写从开播到现在《法治进行时》大家庭中出生的8个小宝宝,还有两个很快就要出生。哈,这些小宝宝们在妈妈的肚子里时,我就认识他们,他们可真是看着我长大的。而我想,我对所有年轻记者最大的帮助还不只是让他们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可以娶妻生子,更是帮助他们懂得了敬业就是快乐!
  就在我积极筹划这本书的时候,有一天,我们栏目组最年轻的一位记者找到了我,她说:“徐老师,我觉得您还是应该写写咱们采访的典型案例,这对大家的帮助可比写咱们的成长故事帮助大,你想啊,成长故事可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而咱们采访的那些经典案件却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启迪每个人。”的确,电视报道篇幅有限,许多案例我们仅仅报道了过程和结果,可是最能触动大家的并不是案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而是涉案人物的命运。这些人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有着怎样的痛苦与彷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所做的一切?还有,如何能让更多的人远离犯罪的侵害?我想,这样一本书才会让观众和读者有所收获、有所启迪,这是开播十年的《法治进行时》最想得到的礼物。
  于是,我很快选定了我们栏目报道过的十二个案例,但真正动起笔来,才理解文字记者的艰难,比如有的案例年代久远,案发时间侦查员也说不清楚,在做电视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虚着说,而落实到文字,不能通篇都是“那时候”吧,所以只能重新了解情况。在一年多的写作过程中,我们组的很多编辑、记者都成了我的资料员,有的时候他们真的被我问烦了,但考虑到这是我的处女作,可爱的同事们只能再去认真地核实。
  还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老师为我的这本书付出了很多心血,她就是杨菊芳老师。记得我在《北京您早》工作的时候,就跟着在报社工作的杨老师一起采访,她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2008年,我找到杨老师,恳请她做这本书的策划人,她没有说话,只是用力地点头,后来我才明白杨老师是一位用行动代替表态的人。在这本书创作的过程中,杨老师勒令我去核实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帮我梳理清楚一篇又一篇的写作思路,并且建议我还是要用大家熟悉的《法治进行时》风格进行写作。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