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玲、沈从文、钱钟书等作家,那么夏志清先生则从另一个方向也同样太政治意识形态化,以至于从另一个方向活埋了那些在政治上同情“共产”和属于“共产”的作家。这都是无法摆脱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学史上写作的牵强和主宰。“审美法庭”的背后都是“政治法庭”,或者说,文学批评的深层是政治批评,这是当时两岸文坛共犯的时代病。
。 想看书来
张爱玲年谱简编(1)
1920 年
9月19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市麦根路。祖籍河北丰润,父母给她取名张煐,十岁的时候,改名张爱玲。张爱玲祖上十分显赫,曾祖父张印塘曾任安徽按察史,外曾祖父为清朝重臣、“中兴第一名臣”李鸿章。祖父张佩伦,字幼樵,一字蒉斋,同治进士,晚清“清流党”代表人物,1882年为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大胆抨击时弊,纠弹失职官员,当时有“四谏”、“十朋”之称。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主战的张佩伦被派往福建马尾主持战事,结果一战而败,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尾造船厂被毁,这即是历史上的“马尾战事”。张佩纶头顶一只铜盆逃生,被清廷革职充军到察哈尔。充军期间,张佩纶曾作《管子注》二十四卷,《庄子古义》十卷。1888年,张佩纶戍满归京,投李鸿章幕。李鸿章因赏识张佩纶才华,把最小的女儿李菊耦嫁与他。李菊耦秀丽端庄,富有才华,有女才子之称。
张佩纶育有三子一女,长子志沧早夭,次子志潜,三子即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字廷重),还有一个女儿张茂渊。张爱玲父亲张廷重是封建遗少式的人物,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 张志沂与黄逸梵是远房表兄妹,从小由父母双方订婚,结婚时是人人称羡的金童*。黄逸梵是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新女性,独立、坚强,有美术天分,曾经做过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秘书。姑母张茂渊与嫂嫂黄逸梵关系很好。由于张爱玲出生后,名义上过继给长房,所以对父母称叔叔婶婶。
1921 年
9月30日,张爱玲周岁,按传统要给孩子过生日,“抓阄”,在众多的物品中,张爱玲抓的是一个小金锭,这让深受西洋文明熏陶的新女性母亲黄逸梵很是失望。
12月11日, 弟弟张子静出生。乳名小魁。
1922年
父亲张廷重和二伯父张志潜分家。张廷重托他的一位堂兄,时任北洋政府交通部长的张志潭谋得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的职务,全家迁到天津法租界张家旧宅住。脱离了兄长张志潜管束的张廷重生活开始放任,赌博、抽鸦片、逛妓院、叫条子、讨姨太太,夫妻间的感情开始生疏。
天津旧宅是十分气派的官宦世家房屋,雕梁画栋,气势非凡,院中有一个秋千架,小张爱玲常与一个被她叫做“疤丫丫”的丫头在秋千上玩耍,小时候的张爱玲喜欢听故事,常有一个男佣人给她讲三国演义的故事。张爱玲给这个男佣人起名叫“毛物”,而“毛物”的 两个弟弟就叫“二毛物”、“三毛物”,“毛物”的妻子就叫“毛娘”。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小她一岁,长得十分清秀漂亮,继承了母亲江南美女的美丽。但是 身体很弱。旧家庭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张爱玲很小就产生了“要锐意图强,务必要胜过我弟弟”的想法。
1923 ——1924年
一家人住天津三十二号路61号一个旧花园洋房里。
母亲教张爱玲背唐诗,认字。《私语》中张爱玲回忆说:“我记得每天早上,女佣把我抱到母亲床上去,是铜床,我爬在方格子青棉被上,跟着她不知所云的背唐诗。”
父母婚姻出现危机,母亲黄逸梵要父亲张廷重戒烟戒赌,被张廷重拒绝,母亲性格坚强,撇下两个孩子,借口陪小姑张茂渊留学,一起到了法国,并进入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结识徐悲鸿、蒋碧薇、常书鸿等人。
张爱玲自小聪明沉静,很讨父亲喜欢。由于不满黄逸梵的新式作风,父亲张廷重常带女儿去姨太太处嬉玩。“我坐在桌子边,面前的蛋糕上的白奶油齐眉高,然而我把那一块全吃了,在那微红的黄昏里渐渐盹着,照例到三四点钟,背在佣人身上回家”。那段时间,张爱玲对“吃”方面特别印象深刻:“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瓷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阳光照到那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
张爱玲年谱简编(2)
四岁时,有一次母亲在镜子前试衣,小爱玲目不转睛的仰脸看她:白皙的肤色罩着葱绿色绸袄,胸襟上别着翡翠胸针,如同出水芙蓉,绿波仙子。母亲发现了她的羡慕神情,蹲下身问她:漂亮吗?等你长大,也给你做漂亮衣服。小爱玲说,我要快快长,八岁就梳爱司头,十岁要穿高跟鞋,十六岁要吃粽子汤圆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
1925年
母亲出国,父亲将“姨太太”接回家中。“姨太太”原是*, 性情暴躁,有一次,她教一个侄儿读“池中鱼,游来游去”,侄儿稍有迟疑,她顺手捞起烟盒乱打一气,侄儿被打得眼肿如线,父亲看不过去,说了几句,也被姨太太用痰盂打破了头。族人看不过去,她终于被赶出张家。母亲走后,张爱玲与弟弟一起生活,佣人对弟弟的溺爱使她萌生了要强的个性,立志图强,要超过弟弟。当时家里为她与弟弟请有塾师,小张爱玲开始接受私塾教育,认字、背诗、读四书五经,时常为背不出书而苦恼。
1926年
父亲在天津工作清闲,闲暇时多看书,曾买萧伯纳著《心碎的屋》,书边留有英文题字:
天津、华北。
一九二六·三十二号路六十一号。
提摩太·C·张
1927 年
年初,张志潭被免去交通总长之职,张廷重失去靠山,只好离职。赶走姨太太后,写信请求张爱玲的母亲回国,并预备第二年的春天迁回上海。
小张爱玲开始接触通俗小说与古典名著,第一次看《红楼梦》。 她尝试写短篇小说:第一篇是一个家庭伦理悲剧。还有一篇是以隋唐为背景的历史小说。
1928年
母亲自英国回来,张爱玲特意穿上自己最喜爱的小红袄去迎接母亲。当她看到清丽高雅的母亲时 ,简直惊呆了,母亲穿着宝蓝色锦缎旗袍,外罩奶色网衫,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尊贵。而母亲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则是:“怎么给她穿这样小的衣服”?母亲归来的这段日子是张爱玲自打有记忆以来最惬意的生活。
父亲因母亲的归来,痛改前非,到医院戒掉吗啡,母亲将家搬到了上海陕西南路一所叫宝隆花园的西式洋房。周末时常邀请一些客人们在客厅里弹琴诵诗,有一次母亲与一个胖胖的女友模仿一出电影里的恋爱表演,逗得小张爱玲大笑不止,十分开心。她把自己的这些生活写信告诉以前在天津时的小朋友。写了满满三张纸,还附了图画。
母亲有事会给张爱玲讲述一些国外的事情,她说,英国常常是下雨的,而法国则总是晴朗明丽的,在张爱玲幼小的脑海中,却认为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英格兰像蓝天下的小红房子。从那时候起,张爱玲对色彩就有强烈的敏感。
母亲还教张爱玲画图,弹钢琴,学英文,按照西方淑女加东方闺秀的模式教导张爱玲。张爱玲的想象越发得到发展的空间,精神上和心灵上也是自由而快乐的。感情也越发敏感,听到动人的故事传说,常感动得掉泪,母亲对弟弟说,你看,你姐姐不是为吃不到糖而哭的。
伯父六十大寿,有四大名旦的盛大堂会,十分风光。
1929年
所画漫画在《大美晚报》刊出,得到5元稿费,母亲要她珍藏起来,小煐却跑去买了一支小号丹琪唇膏。
在母亲指导下学习钢琴、绘画和英文。其间写给编辑第一封投稿信,后来收录在散文集《流言》中。
1930 年
夏秋,进入上海黄氏小学学习,母亲嫌张瑛这个名字不够响亮,为她改名张爱玲。由于英文的基础好,入校从五年级读起。
张爱玲年谱简编(3)
受五四新闻*动思潮的影响,张爱玲的母亲在家里订阅了很多文学期刊。如《小说月报》、《文学季刊》、《西风》、《良友画报》等等,其中她最喜欢《小说月报》和《良友画报》。一次,《小说月报》上登有老舍的小说《二马》,张爱玲的母亲爱不释手,上抽水马桶也捧着看,还将精彩的片段读出来给小爱玲听。对于外国文学,母亲也十分爱读,在天津时家中就有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戏剧家萧伯纳的剧本等,与母亲的爱好相反,父亲的书房里,则都是《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歇浦潮》、《醒世姻缘》等旧体通俗小说,另外还有一部《胡适文存》也很得小爱玲和弟弟的喜爱。父母离婚后,张爱玲周围皆是父亲爱看的旧小说与通俗小报。
这是张爱玲自身修养成长的重要时期,和谐快乐的家庭生活在她的心灵成长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中西交壁式的精神熏陶,深刻的影响了她的写作生涯。她体现出多方面的才能:学弹钢琴,热爱绘画,梦想着以后能去英国的大学里读书。她开始学习写文章,对色彩的敏感使得她爱用色彩浓厚的字眼,这些都为她以后演绎海派文学打下了基础。
幸福的日子总是不长久,父亲张廷重病好以后,对年轻漂亮又有学问的妻子的一些新式做法很是不满。陈旧的家庭观念使他难以忍受妻子成为家庭的主角。他开始想方法盘剥妻子的陪嫁钱,以便使妻子最终向旧家庭就范。母亲对此自是不依,争吵一次次爆发,每逢此时,仆人们就把姐弟俩拉到一边,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在阳台上静静的骑着小脚踏车,聆听着父母的争吵。
父母最后协议离婚,张爱玲姐弟俩都归父亲监护和抚养,但母亲坚持张爱玲日后的教育问题——要进什么学校——都需先征求她的同意,而教育费用仍由父亲承担。
在离婚问题上,母亲的态度是坚决的。办手续时,父亲背着双手绕室徘徊,犹豫再三,几次拿起笔又放下,连声长叹,律师见此情景问母亲是否要改变主意,母亲回答说,我的心已经像一块木头!对父母的离婚,张爱玲后来说,虽然他们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是表示赞成的,心里自然也惆怅,因为那红的蓝的家无法维持下去了。“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
离婚后,母亲搬出自己的东西,住进赫德路公寓,父亲也搬了家,在一条旧弄堂里简单安置了家庭。继续抽鸦片,逛戏院,泡赌场。
张爱玲在校住读,每逢周末回家,由父亲的司机开车接送。在黄氏小学读书期间写了她第一个有完整情节的小说,是关于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女主角因表姊插足,酿成了三角恋爱的悲剧, 愤而投西湖自杀。张爱玲利用课余时间写成这篇小说,用铅笔记在一个笔记本上,在同学们中间传阅,很得大家的赞赏。
1931——1932年
进入上海圣玛丽亚女校读书,爱玲很有音乐天赋,母亲为她请了一位白俄老师教钢琴。
母亲与父亲离婚后,再度赴法留学。临行前去张爱玲住读的学校看望女儿,她问了问张爱玲在学校的饮食起居,看着这个沉静、内向的女儿,摇了摇头,离去了。也许是从女儿的神情中没有看出惜别之情而感到失望。张爱玲知道母亲心里一定在想:“下一代的人,心真狠呀,一点惜别之情也没有”。
父亲又一次因打吗啡住院。姑姑张茂渊把他送到中西疗养院治疗。三个月后才康复出院,戒除了吗啡的毒瘾。出院后,全家搬到了康乐村十号的一所洋房,与张爱玲的舅舅离得较近,舅舅家孩子很多,张爱玲姐弟俩也常可以一起玩。这两年间,每逢寒假,张爱玲都会自己剪纸,绘图,制作圣诞卡和新年卡片,并从中选出最满意的一张拿给姑姑,请她代寄给母亲。有一年寒假,她还仿照当时报纸副刊的形式,自己裁纸和写作,编了一张以家事为主要内容的副刊,还配了手绘的插图。张廷重十分高兴,有亲戚朋友到来就拿给他们看,介绍说:“这是小瑛做的报纸副刊”。 。。
张爱玲年谱简编(4)
父亲为比张爱玲小一岁的弟弟请了一位六十多岁的私塾先生朱老师,朱老师待人很温和,一次张爱玲从父亲书房中照到一部《海上花列传》,书中人物讲的苏州话看不懂,她便缠着朱老师用苏州话朗诵其中的对白。张爱玲和弟弟每每被朱老师那吴侬软语逗得大笑不止。并从此迷上了《海上花列传》。
1932 年,张爱玲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刊于 1932 年圣玛利亚女校年刊《凤藻》总第 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