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长-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可思议地保持了18个月。
  起初这些效应几乎不被注意,但是到了8月它们无处可逃了。那就是次贷危机开始的时候,原因很简单,先前忽视了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和为自己建立安全措施的投资者们现在的要求更现实……也就是说,他们要求更高的回报。债券收益率和价格是跷跷板的两端,因此当债券收益率上涨时,价格必须下降。于是所有持有次级债务的银行发现这些资产的价值突然间比仅仅几个月前减少了许多。随着他们资产的蒸发,银行拥有的用以贷款的资金少到极点……一场巨大的经济寒流已暗暗向我们扑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新常态(4)
繁荣的螺旋上升变得缓慢、最终停止并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所有那些自我增强的力量现在都被压制下去了。最重要的是房屋及其对消费者的影响。早在一年多以前的2006年6月,美国房屋实际上已开始贬值,但是消费者没有在意,他们仍然可以赊帐,可以轻易地得到抵押贷款,或利用房屋净值贷款以资助休假,因此消费的派对仍然继续。但是现在他们不能了,一切都改变了。消费者的信心崩塌了,消费放缓、下降。他们面对着一个新的关于房价下跌的逻辑:不再是立即买套房子,更聪明的做法是等待;但是如果你要卖它,最好是在价格下跌更多之前尽快投入市场。当然这样的行为只会将价格推得更低,让消费者感觉更穷并消费更少。在2007年的最后几个月,消费者为了维持他们珍惜的生活方式绝望地使出了最后一招,向他们仅存的资金来源……信用卡大量借款。但是2007年这一塑料融资(plasticfinanced)塑料融资,信用卡的材质是塑料,杰夫·科尔文借此讽刺这种消费模式。……译者注的美妙假期成为这场派对的尾声。在投资者们感觉到风险的仅仅6个月后,萧条就开始了。
  并不是自创世纪以来的
  每一次萧条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次的萧条在很多方面都很不同,包括金融证券的奇怪性质,它让银行陷入了麻烦,导致了全球相互关联的复杂情况。但对于商界人士来说,在我们这一故事中有着最重要区别的中心人物和奇怪行为的主角,是消费者。
  自从约瑟解码了法老关于肥牛和瘦牛的梦,并发表了他的政治观点……在“肥”年储存财富以求在“瘦”年生存以来典故出自《圣经》,埃及法老先是梦见7头瘦弱的牛吃掉7头肥壮的牛,又梦见7个瘦弱的谷穗吞掉7个饱满的谷穗。约瑟为法老解梦,认为天下将有7个丰年继之以7个荒年,他向法老建议丰年积粮荒年售出。法老很欣赏约瑟,于是把他从监狱释放出来,任命他为宰相。……消费者遵循了这个模式。在好年景里他们储存起一些富余财富,因为他们知道当光景不好的时候会需要。然后,当不好的年份到来时,他们消费一些储存的东西。这就是消费者们惯有的行为……因为它是显而易见的谨慎行为。但是这次他们不是这样做的,从创世纪以来的第一次,消费者们对于一切事情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在2002~2007年的经济扩张期间,美国消费者的储蓄率只降不升,在2005年年中甚至成了负值,并且大部分时间以低于1%的比率持续到2008年底。然后,当萧条到来时他们再一次做出了与历史相反的举动:增加储蓄。随着经济萎缩,美国消费者储蓄率攀上3%,然后超越4%,这是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
  这是与大萧条时期消费者的行为相反的。举例来说,在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以后,个人储蓄率随之下降,而且在大萧条情况最差的两年,1932和1933年,该比率成为负值……消费者花的比挣的多。当经济好转时,他们的储蓄率(可支配收入的储蓄百分比)开始上升,在1937年达到了6%;当1938年经济再次回落时,该比率降至2%,随后一年它又上升了。这是合乎逻辑的储蓄行为的教科书实例。这一模式使得商业周期变得温和,它通过在扩张时期阻止消费和在萧条时期推动消费稳定了经济。但是相反的消费行为却会使周期更为极端,这就是此次萧条很糟糕的主要原因。虽然消费者们确实需要更多的储蓄,但为了走出萧条他们也需要更多的消费,而且他们无法在同一时间做到这两样,特别是当就业岗位大量消失的时候。这是一个双重打击:不仅消费者们在这场衰退中缺少储蓄和消费,而且他们的消费占自己收入的比重更少了(他们自己停滞不前,因此也许这是个三重打击)。将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就很清楚为什么这次萧条如此深重和漫长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新常态(5)
谜团的中心是:为什么消费者在“肥”年的时候还欠债消费呢?有一种观点认为他们的行为是理性的:当房屋增值时它作用到了人们的储蓄观念,消费者觉得没必要储蓄当时的收入。麻烦就在2006年中期房屋的贬值,开始让消费者更穷而不是更富有之后,他们的储蓄率依旧保持着下降趋势。一个相关的理论说道,储蓄率下降反映了抵押贷款的疯狂,因为那些根本不该得到贷款的人,他们的借款却高达他们房屋价值的100%。但是这种解释同样站不住脚,因为消费者其他类型的债务也很重。事实上,他们占自己收入创纪录比重的支出份额只是为了维持其个人债务……即使利率接近历史最低点。
  也许这只是一个热潮,其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是郁金香泡沫或网络股泡沫,纯粹在于购买的简单乐趣,这种乐趣被坏年景不再是不可避免的这一信念所增强。美国人有25年没有见过严重的萧条了,也许这样的事已成为历史文物,或许大部分的关键人物从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贫困:如果你在一生中从未少吃过一顿饭,那么为什么要为瘦牛担心呢?
  关键的一点是,消费者像投资者一样,相信风险已经褪去或者消失了。这一信念给了他们应该储蓄的时候却去借款并像没花过钱一样去消费的自信,正如金融机构得到了进行前所未有的混乱贷款的自信一样。
  以上就是这一奇怪的故事如何走向了历史性萧条的原因。现在,商界人士们需要知道,该故事的下一段将会发生什么。
  新态势
  正因为这场萧条如此严重,也因为其发生的独特方式,我们能肯定它将会较大程度并持续地改变世界。而改变已经发生了。
  由于许多玩家的消失,其他的玩家也在改革自己,工业结构因此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当其冲的是金融服务业,在这一领域里,华尔街所有的主要投资银行不是消失了(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就是转变成了商业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汽车保险业和人寿保险业可能是下一个,而且这一过程还很长。经济中的所有玩家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创伤,这将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我们无须等待萧条结束再去看它创造的新世界,无须到那时才对故事的下一段投出一瞥,具体地说:
  美国经济将会较少地以消费者为驱动力,而更多地以消费者为关注焦点。在铺天盖地的关于萧条的新闻中,我们不断被告知消费占了美国经济的70%。事实虽然如此,但也并不总是如此。在所有的经济体中,所有的经济行为都被归为基本的几类:个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和进口。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消费所占的份额引人注目地稳定在一个低得多的水平……61%~63%。在20世纪80年代它上升至67%并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保持这一水平。只有在2002年开始的购买拉动型扩张中它才上升至70%,并在2008年的第二季度达到709%这一新高。
  美国没有理由无法回到在历史上更正常的消费水平。事实上,这是无可避免的。短期内,消费者在GDP中所占份额将被迫削减,而政府所占份额将增加。从长远来看,遍体鳞伤的贷款人在为消费者提供资金时将更加谨慎,而消费者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将忙于还清在繁荣时期累积起来的巨额债务。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在很久以前就被敲打过,事实证明他们比任何人想象得更经得起敲打,但是他们这次真被萧条的经济敲打了,因此要让他们再像最近一样占据重要地位需要很长时间。

新常态(6)
随着购物热的冷却,一场长期的、大规模的由美国消费者拉动的倒退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是:
  关于工作、储蓄、消费和借贷的社会态度将会发生转变。如果人们的行为真的按经济入门课程所教的那样,生活就会简单得多。人们不是经济学机器,任何时候都能做出关于价格和效用的合理计算。他们被文化规范和社会压力所左右,而这两者又在反应导致萧条的举债狂热中被改变着。
  已经有证据表明,需要节俭的“离奇”观念已站在了后台,准备给我们一个轰动的亮相。大多数消费者需要还清债务但是又没有多少可以变卖的财产,因此他们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少花钱。几个致力研究节俭计划的智囊团,最近推出了一份名为《新节俭主义:迎战债务文化》(For a New Thrift:Confronting the Debt Culture)的报告、一本书和一次巡回展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的罗纳德·威尔考克斯教授写了一本名为《节俭哪里去了:为什么美国人不储蓄以及我们该怎么做》(Whatever Happened to Thrift?:Why Americans Dont S*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的书。它们传递着共同的信息:美国的债务上瘾症对这个国家来说是个非常坏的消息,需要与之斗争。
  举债是件深刻的文化事件。节俭曾经是一种美德、一种性格的标志,最好是在遭遇不幸且有必要的时候再举债。过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当今社会的力量已经给节俭披上了现代的外衣。其中一个是环境保护,“减少浪费、重复使用、循环”成为省钱的公式,而浪费资源不仅仅是个人的挥霍,而且通过破坏地球伤害了每一个人。在好莱坞,开普瑞斯远比开悍马时尚。节俭文化被塑造的另一个趋势是出于医疗保健和退休焦虑症,如果你的储蓄不足以支付你退休后的生活费用和医疗费用,那么就会迫使你的孩子或者家属去支付它,而那是不对的。
  这样的文化转变会影响到几乎所有公司。举例来说,多久你才真正需要换新车?如果消费者们在购买新车之前平均决定多行驶50000英里……如果消费者开的是保养很好的使用了10年的车子,而且这种行为变得很酷而不是有些丢人……这种影响将是巨大的。在好年景里,美国汽车业曾经一年卖出了1700万辆汽车。如果新的态势是1400万辆,这个一再被改变的巨大产业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
  再想想金融机构、零售商、餐馆、酒店和其他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者们……它们不仅仅会被萧条的经济力量所影响,同样也会被它所创造的持续时间更长的新观念所影响。经历过衰退的人们一生都厌恶举债,并且被失去工作的可能性吓坏了。今天的年轻工作者,从前也许是乐于举债者和臭名昭著的跳槽一族,现在他们可能同样会受到影响。
  世界经济将较少以美国为中心的依赖。如果说美国消费者曾经驱动过世界经济,而且目前它的马力大大减小,那么各地的商业企业(包括美国)将会越来越倾向于在别的地方寻找增长。萧条加速是个长期的趋势,即将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增长源的国家毫无疑问是中国,而且这将比大多数人期待的更快发生。研究国际经济比较的卓越学者,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对历史上的萧条所做的研究结合最近的分析表明,中国并不像若干年前预期的那样,要到2050年或2030年才成为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超强力量,而是在2015年。这一推测假设美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26%,但现在看来这已不现实,因此中国接管世界经济将会更快发生。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新常态(7)
当那一天真的到来时,美国将摘掉125年来头号经济大国的王冠。我们常认为这一称号是1890年美国从……猜猜是哪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手中接过来的?不,1890年以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是中国。那就是麦迪森说他期待中国“在2015年恢复其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一天然角色”的原因所在。看起来我们美国只不过像是想方设法挤进排行榜的暴发户,而这在中国4000年延续的文化历程中仅仅像是眨眼的工夫。
  中国的加速增长给了我们一些很清楚的启示。对于企业来说:重点关注对你具有最高价值的活动。仅仅因为中国人与你争夺市场并不就意味着你就会输,这只意味着你得更加努力地工作以赢得胜利。对于个人来说:你可以通过从事有地域限制的工作避免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