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诗学(增订版)-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星淡,月华艳岛幽。
  9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星淡月,华艳岛幽椰。
  10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
  ,,,,,,,,,,,,,,,,,,,,
  11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
  12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
  13白沙乱绕舟,斜渡荒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
  14沙乱绕舟斜,渡荒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
  15乱绕舟斜渡,荒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
  ,,,,,,,,,,,,,,,,,,,,
  16绕舟斜渡荒,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
  17舟斜渡荒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
  18斜渡荒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6)
19渡荒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
  20荒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在这首诗里(或应说在这四十首诗里),我们已经不能用“一字含一义”那种“抽思”的方式来读(或者看)这首诗;每一个字,像实际空间中的每一个事物,都与其附近的环境保持着若即若离、可以说明而犹未说明的线索与关系,这一个“意绪”之网,才是我们接受的全面印象。
  我们开头便说过,回文诗中的语法是极端的例子,不可与一般古典诗中的语法对等。但我们不能否认,在适度解放的情况下,中国古典诗的语法,利用“若即若离、可以说明而犹未说明的线索与关系”,而向读者提供了一个由他们直接参与和感受的“如在目前”的意境,这,也是一个不移的事实。
  这时,我们应该提出一个更重要的美学问题来。文字作为一种表义的媒体,真的可以完全做到“不涉理路”吗?完全可以做到不定位、不定时、不定义吗?
  在许多“机要”的层面上,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如诗中不必用人称代名词,不说“我”“做什么”,而直书“做什么”,像李白这首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是“谁”却下水晶簾?是“谁”望秋月?诗中的环境提供了一个线索:是一个深夜不能眠的宫女。但没有用“她”或“我”这类的字,有一个特色,那便是让读者保持着一种客观与主观同时互对互换的模棱性;一面我们是个观众,看着一个命运情境的演出在我们的眼前,一面又化作宫女本身,扮演她并进入她的境况里,从她的角度去感受这玉阶的怨情。一者是景、一者是情,一时不知何者统领着我们的意识。我们可以说,“情景交融”的来源之一,便是主客既合且分、既分且合的状态。
  事件之前不加人称代名词的另一个意义,还可以用西方画的透视作反面的说明。透视的产生是:画家定位定向地看。画家“领”着观者透过他所选择的观点方向去看。加上人称代名词,便是“以我观物”,也是定观点定方向的作法,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去”便是(西洋诗、早期的白话诗这类句法最常见);不定透视(如中国山水画)、不定人称代名词(如许多中国诗)便是画家、诗人安排好景物以后,站在一旁,让读者(观者)进入遨游,感受。
  另一个“机要”的层面,便是中文中动词里超脱了时态的变化。这一点,仍然可以用西方语言很重视的时态变化来作反面的说明,像英文中的现在式、过去式、将来式,是刻意的要我们意识到“时态”,I walked——我(过去)走过。这便是定时——昨日“如此”,今日“不同”或者“仍如此?”是激发读者分析性思维,指导、领导读者思维方向的元素。中文没有时态的变化,是因为在诗人的意识中,经验,或应该说所呈示的经验是常新的,是大家都可以参与的。则在明显的“事过境迁”的情况之下,在文字的层面上,仍不流露分析性的痕迹:
  凤去台空江自流
  用英文来说,便有下列的趋势:The phoenix had gone(过去完成式);The terrace is empty(现在式);The river still blows on alone(现在及展向将来的含义)。用白话来说明这英文的句子是:“凤去了,台现在是空的,江仍然继续流着。”文言原句中当然也含有这个意思,但却着重其“演出性”,仿佛是一个继起的“现在”在眼前作戏剧性的演出,所谓“事过境迁”的意义是后发的,是在观者直接接触经验之后。这个经验过程可以用电影中的时间来说明,电影用的是活动的形象,文字中所用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标志(如“他来了之后”,“在他来之前”)在电影语言里是不存在的;我们只有一连串不断继起的“现在”。所谓时间的变化,不在电影语言本身,而在观者“感”后的“抽思”。
  “不决定人称代名词”,使我们主客自由换位,使情境开放,任我们参与创造;“没有时态变化”,使原是作者过去的经验得以常新的面貌直接演出在我们目前。这是语言中不定位、不定时的一些重要的美感效果。
  回到前面的问题来,文字作为一种表义的媒体,真的可以完全做到“不涉理路”吗?完全可以做到不定位、不定时、不定义吗?
  答案是:不能。虽然我们说:文言的语法有高度的灵活性,作为一种语言,自然无法“完全”超脱“理路”。就以周策纵这首(妙绝世界的)“字字回文诗”来看,有很多句子还是呈现着“勉强”和“生硬”,这不是诗才的问题,而是语言本身必有的限制。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7)
一般来说,一首诗中还是脱离不了“说明”(情或理)与“演出”两面。说明物我关系的如孟浩然的《春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最后一句是所谓“抒情、抒怀”句,把感受点出、说明。高友工与梅祖麟先在他们合著的一篇《唐诗中的语法、用字与意象》一文中Kao YuKung and Meil Tsuin; “Syntax; Diction and Imagery in Tang Poetr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 Stadies; (1971),  ,提出“意象”与“命题”两极,但如果我们权衡这两极在中国诗中的比重,我们会发现“意象”部分(或景物、事件演出的部分)占我们感受网的主位,而属于“命题”的部分一般来说只占次要的位置,有时甚至被景物演出所吸收。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最后一句来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是说情句。但在我们的感受中,仍以前面六句景物事件的演出为中心,是这首诗美感活动的主要关注。至于一反“王孙……不可久留”的“王孙自可留”,只是前面六句呈现的“清逸”境界再进一步的肯定而已。
  则以惯于说情的杜甫,亦有大幅度的景物、事件的演出:
  风林纤月落
  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
  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
  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
  扁舟意不忘
  ——夜宴左氏庄
  最后的“说情”或“命题”,是含在另一个事件里。事实上,杜甫有不少诗,是把“说情”完全含在景物演出之中的,如《初月》:
  光细弦欲上
  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
  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
  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
  暗满菊花团
  杜甫利用了观察时空间的移动带来经验的飞跃,先看天上的初月
  (上),由光引至古塞(下),跟着“河汉不改色”(天),转到“关山空
  自寒”(地)(以上是远景),然后突然一转“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
  团”(拉近眼前)。注意:“轮未安”、“古塞”、“关山空自寒”是“实景
  实写”,但也暗含了边塞寒苦不安之情。在我们读者的经验过程
  里,完全是感受为先,抽思在后。在这首诗中,读者甚至不愿意作
  抽思的活动,因为这抽思的活动会破坏和减缩了实际的美感状况。
  类似“初月”这种空间移动的飞跃,任景物在眼前演出的诗,如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柳宗元的《江雪》都是利用空间
  的移动、景物的递次出现来包含物我的关系与意义。至于利用景
  物纯然的出现来构成“静境”、“逸境”、“清境”……者,在王维的诗
  中更是比比皆是,在此不另录。
  则在“叙事”的诗中,中国古典诗人也“偏爱”戏剧意味的活动。
  我们试举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句诗,其疾如风,层层快速转折,如音乐中的快板,几乎无暇抽
  思,虽然在文字的层面上有说明性的元素。
  认识了中国古典诗人对“演出性”的偏爱和“先感后思”的要
  求,我们才可以了解被王力先生列为“申说式”、“原因式”的句法()传意的真质。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霜船(申说式)——白居易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原因式)——王维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原因式)——王维
  照王力先生所偏重的解读,以下的句例自然也是“原因式”或“因果式”了:
  天晴一雁远海阔孤帆迟——李白
  鸟归花影动鱼没浪痕圆——悟清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杜甫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但事实上,在我们初读之时,只有景物继起的出现和演出,所谓“原
  因”、“因果”是后发的结论。这点是重要的,就是说,我们和外物接
  触,是无法避免“关系的建立或说明”,但要为该瞬接触“思发前”的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8)
状态存真,中国古典诗人“常常”利用“若即若离、可以说明而犹未
  说明”的语法,还给读者“初次印认”的机会,把“说明”含孕在“景物
  继起的出现和演出”里。假如我们说“意在言外”是作者传意的方
  式,那么“言在意中”便是读者接受的状况。这是中国古典诗中与
  众不同的说明方式。我们绝对不可以用“因如何所以如何”的思维
  方式去解读这些句子。
  现在让我们看一首“说明性”很显著的诗——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有不少读者有这样的倾向,由于后面四句的“命题”出发去解释前
  面的景,而集中在“危樯独夜舟”一句,作为作者“沙鸥飘飘”的自
  况。这样的解读过程虽不能说错,但有显著的不足。这首诗,像其
  他的中国古典诗一样,是依从一种近似电影镜头活动的方式向我
  们呈示,在我们接触之初,“危樯独夜舟”是一种气氛,有许多可能
  意义的暗示。独,在我们初触之际,只是一种状态的直描,是独
  一,但不马上就提供“孤零零”的含义。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
  江流”,使到原是狭窄的夜,和夜中的一点(独舟),突然开放与光明
  起来,使原来较凝滞的状态,突然活跃起来。而在这空间活泼的展
  开里,我们仿佛被镜头引带着朝向开阔明亮的夜之际,一个声音
  响起:“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一个带感情,活泼
  泼的戏剧的声音(不是一个人平白地向你说教),而此际,镜头一
  转“天地一沙鸥”,由于前面有开阔的空间和自然活泼的活动,这只沙鸥,一面承着“飘飘何所似”,有了“孤零漂泊”的暗示,但也兼含了广阔空间自然活动的状态——休官后的自由。由此可见,景物演出可以把枯燥的说理提升为戏剧性的声音。
  结语
  中国古典诗的传释活动,很多时候,不是由我,通过说明性的策略,去分解、串连、剖析原是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