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爷尽数被擒,并一起押至华州西边的石隄谷,集体被杀。
极度郁闷极度痛苦之下,唐昭宗李晔登楼,作《菩萨蛮》一首,词是这样写的:“登楼延望秦宫殿,茫茫不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何处有英雄,迎归大内中。”诗意悲怆已极,却也掩饰不住末代天子内心的苦闷与无助。
干了此等大事之后,接下来韩建、李茂贞却担心沙陀李克用的报复,于是立即派人乞和修好。由于李克用此时也正被幽州的刘仁恭和朱全忠牵制住,腾不出手来对付韩建、李茂贞,于是双方修好。朱全忠先是联合刘仁恭攻李克用,不久,他又联合魏博兵复攻刘仁恭,连破对方八寨,杀掠甚众。
唐昭宗李晔光华二年(公元899年),几经折腾之后,唐昭宗李晔好不容易还都,但是朝廷大权却被依恃朱全忠为后盾的宰相崔胤所专。崔胤专权后,把从前同朝为官的朝臣贬杀多人,势震中外,甚至连久掌皇宫大权的大小宦官也畏惧他的权势。从华州返都的唐昭宗李晔经过这数次失败之后,尤其是诸位宗室亲王集体被杀之后,知道大厦将倾,而自己又回天无力,从此心灰意冷,终日纵酒麻醉自己。
而就在唐昭宗李晔痛苦挣扎的这几年的时间里,黄巢叛将朱温,也就是投降大唐王朝的朱全忠,依靠着自己的嗜杀和不择手段相继吞并了远近一个又一个的割据势力,俨然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军阀势力。早在灭亡了秦宗权之后,朱全忠基本上就已经控制了河南之地。而陈州刺史赵犨感激于朱全忠曾解救陈州之恩,对他更是惟命是从,如同属下一般。朱全忠势力稍有坐大,便要吞并临近的藩镇。当时感化军节度使时溥据有徐、宿、濠、泗等州,地近宣武。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朱温势力既强,自然要把他作为攻略的目标,更况且朱温与时溥早有宿怨。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出身乱世(7)
原来,徐州行营兵马都统时溥在黄巢兵败后,论功为第一,朱全忠要和他争功,双方便有了嫌隙。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加深了两家的矛盾。原先的淮南节度使高骈在争战中被杀,唐朝廷便任命征讨秦宗权有功的朱温兼淮南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这一任命自然遭到了淮南实力派杨行密(即十国之一的吴国的创立者)的反对,同时也受到占有徐州(今江苏徐州)的时溥的抵制,朱全忠和他的矛盾自然是日益激化。等朱全忠彻底地消灭了秦宗权之后,朱全忠受命到淮南去*孙儒,路过徐州时,遭到时溥的阻拦。朱全忠索性率兵攻打起徐州。双方的战争持续了六七年,一直到公元893年,朱温才攻破徐州。城破之日,时溥率全族登楼*而死。于是,徐州、泗州也落到朱全忠手中。
消灭了时溥后,朱全忠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兖州(今山东兖州)和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的朱氏兄弟。其实早在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朱温就曾以朱宣诱招汴州军士为借口,挑起过冲突。不过,当时,秦宗权还没有被彻底消灭,朱温暂时也还离不开朱氏兄弟的帮助。待灭了秦宗权之后不久,朱全忠立即开始攻打时溥,起初朱宣还曾经从中为他们讲和,又写信谴责过朱全忠。那时,朱全忠正集中全力对付时溥,对朱氏兄弟也还能暂时敷衍。
可一旦秦宗权一死,时溥一灭,朱温要对朱氏兄弟动手便再也无所顾虑了。恰巧这时候,朱氏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便在宣武等地用重金招徕军士,本来就想夺取兖州、郓州的朱全忠正愁找不到借口,便以此为口实,翻脸攻打曾经援助过他的朱氏兄弟。
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朱温终于攻破了郓州,擒杀了朱宣;又乘朱瑾出兵抢粮之机,袭取了兖州。占据了兖州和郓州之后,朱全忠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了,以至于从唐末以来素有天下强镇之名的河朔三镇: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的罗弘信、镇州(今河北正定县)的王镕、定州(今河北定县)的王处存都不得不依附于他,到这时,朱全忠基本上就已经控制了中原大部分地区,成为各藩镇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军阀。
到了唐昭宗李晔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朱温更是身兼宣府、天平、护国三镇节度使,从而成为关中最大的军阀。随后在战场上连续多次打败了自己的老对手,唐朝末年又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占据河东的西突厥别部沙陀贵族晋王李克用集团,使他的势力在众多的割据军阀中更是无与匹敌。
而此时的唐昭宗李晔名义上虽然仍是大唐帝国的皇帝,其实与一小小藩镇也没有多大的区分,甚至于对自己的命运也不能把握了。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十二月,唐昭宗李晔在禁苑打猎后,又喝得大醉,手杀黄门、侍女多人,长期压抑而致心理变态,酒精作用下的唐昭宗李晔可能把眼前的小宦者、宫人们皆当成了囚他辱他的贼臣,剑光处处,鲜血淋漓。
谁知这一来,反倒刺激了时刻侍侯在唐昭宗李晔皇帝身边、并掌握着京师禁军和宫廷实权的大宦官左军中尉刘季述。为了自保,更了维持和控制朝廷大权,刘季述与他的心腹一合计,便借这一机会禁绝宫中内外往来,骗宰相崔胤和满朝的文武百官入宫,表示要废昏立明。
大臣们自是不敢违拗,全都拿眼睛看着宰相崔胤。崔胤怕死,不敢违拗,只得在连名状上署上自己的名字,众大臣跟着也都签了名。于是,刘季述引众大臣转身而出,率甲士千余人大呼冲入禁宫,逢人就杀。唐昭宗李晔刚刚酒醒,听闻变乱,吓得从床上滚落于地。挣扎起身后,唐昭宗李晔还想逃走。刘季述等人已经冲入寝殿,把唐昭宗李晔按在原座。一手拄着银杖,一手指着依然醉眼朦胧、脑袋昏昏沉沉的皇帝,大声道:“大家看看,这哪里还有一个皇帝的样子?——纯粹是个酒鬼嘛。非但如此,他还这般草菅人命,如何还再能当的皇帝?!该让皇太子监国!”唐昭宗李晔自己还想辩解,倒是他的何皇后见势不妙,马上取来传国玉玺付与刘季述,扶唐昭宗李晔入少阳院。刘季述带着兵士随后赶到少阳院,让唐昭宗李晔站在自己面前,自己则坐在软榻之上细数唐昭宗李晔数十条“罪状”。然后,他命人严加看守唐昭宗李晔,并亲自在大门上锁,又亲自灌铁汁入锁孔,在墙上开一孔以送饮食,把唐昭宗李晔“软禁”起来。凡兵器针刀皆不得入,唐昭宗李晔求钱帛俱不得,求纸笔亦不给。时天气大寒,嫔御公主无衣衾,号哭声闻于外。然后,刘季述一面赏赐军人爵位财宝以获人心,一面尽杀唐昭宗李晔平时亲信的宫人、太监、道士、僧人,以立威。刘季述很想顺便杀掉宰相崔胤,但他又十分害怕崔胤的后台朱全忠兴兵问罪,只能留他不杀。
朱全忠闻乱大喜,提前南还。刘季述忙派人携密信来见,暗以大唐社稷许之,朱全忠逮捕来使,同时密派心腹蒋玄晖入长安见宰相崔胤谋划,准备里应外合一举诛灭宦官。崔胤察知禁军左神禁指挥使孙德昭深恨太监专政,便暗相交结,并伏兵于安福门,趁上朝时先杀掉手中握有兵权的禁军中尉大太监王仲光,并驰至少阳院在墙外高呼:“逆贼已诛,请陛下出劳将士。”唐昭宗李晔和何皇后都不敢相信,直到王仲先没有胡须的脑袋被抛扔入院中,夫妇二人才敢破门而出。崔胤来到唐昭宗李晔面前,保卫皇帝御长安门楼,宣布诛杀宦官。很快,刘季述等几个首恶相继被擒,顿时皆被大棒击死,并诏命灭族。
接下来,大家却都十分害怕宦官的报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竟,自唐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就逐渐开始掌握了朝廷大权。就这一点上讲,唐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为祸最烈的一个朝代。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出身乱世(8)
唐德宗之后,先后有8个皇帝是由宦官拥立,两个皇帝被宦官所害死。其实,在唐朝初年,从唐高祖李渊到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甚至即使是懦弱无能的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时期,虽然也有不少宦官得到任用,但是整体上宦官的地位都还很低,自然对于唐朝政治军事也不可能产生太大的破坏作用和负面影响。
但是,从唐玄宗李隆基起,这种局面渐渐就被打破了。
原来,唐玄宗李隆基少经罹难,好不容易铲除了政敌韦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以及武氏权臣之后才登上皇帝宝座。在这些坎坷的经历中,宦官高力士出力甚大,自然也倍受恩宠。不过,初登帝位的李隆基还是有些抱负的。为了重现大唐太宗的伟业,更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图抱负,尤其是在“开元”时期(公元713—741年),年轻的大唐天子李隆基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任人唯贤,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王朝很快恢复了元气,并在前代君主的基础上,实现了大唐王朝历史上、中国历史上空前繁盛的局面——“开元盛世”。
可是接下来,历史仿佛是给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到了“开元”后期和“天宝”时期,陶醉于盛世局面下的唐玄宗彻底改变了。前期的任人唯贤不再了,取而代之的是任人唯亲,也因为这样,“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无才更无德的杨国忠竟也相继出任大唐帝国的丞相;前期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的抱负不再了,取而代之的是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享乐了,于是乎,霸占自己漂亮的儿媳、寿王妃杨玉环自然也已无须顾忌了。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杨贵妃之后,玄宗只恨“春宵苦短”,君王从此不早朝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于是,长期陪王伴驾,善于揣摩心思、长于溜须拍马迎合玄宗的高力士便也越来受皇帝的宠爱了,当然他的地位渐渐地也就高了起来,以至于后来,皇子王孙,甚至太子李亨见了面也免不得要呼之为“阿翁”。不过,高力士权力虽大,毕竟还没形成太大的气候。
可接下来发生的“安史之乱”,就在有意无意中为宦官专权提供了契机。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领一班后宫嫔妃、王子皇孙、文武大臣如丧家之犬,慌忙西窜蜀地。为了稳定大局、平定叛乱,太子李亨在众大臣的帮助下脱离了玄宗的队伍,转道灵武(今宁夏灵武),并在宦官鱼朝恩、李辅国以及亲信大臣的劝谏下于灵武即位称帝。李亨,即是唐肃宗。有鉴于“安史之乱”中外臣武将的离心和叛乱,身为太子内侍家臣、更兼有拥立之功的鱼朝恩、李辅国之辈自然是倍受恩宠,非任何人可比。于是,得到唐肃宗恩宠的鱼朝恩、李辅国,理顺成章的先后出任了位高权重的军职——观军容使、判元帅行军司马事(主要掌握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室印符契,晨夕军号)。在当时,这两个宦官的地位,甚至大大高过了平定安史叛乱、有重塑山河之功的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
待平定叛乱,收复两京重地之后,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肃宗李亨对武将自然不无芥蒂,而对宦官,却大不一样:一则,他们是无儿无女的非男非女的人;再则,他们是自己的家奴,长期在自己的身边,和自己贴心,算得上是自己的心腹亲信。于是,考虑再三,肃宗便决定将掌握禁军大权委之于宦官李辅国。有了皇帝的信任、军队的撑腰,李辅国的胆子更大了,甚至于公然对皇上称:“大家(皇帝)但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置。”以至于后来,事无大小,大宦官李辅国皆以口为制敕,咐外施行,事情完了只对肃宗讲一声便了事。宦官专权,自然引起了朝中士大夫的不满,但肃宗不为所动。
宦官专权到了如此程度,肃宗时如此、代宗时亦如此。到了唐德宗的时候,这种情况变得更为严重了。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在平定李怀光等诸节度藩镇的叛乱以后,德宗对武将重臣再也不能有丝毫的信任了,转而全面依靠宫廷中的家奴——宦官,于是,朝廷开始任用宫廷宦官担任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到后来更是添设枢密使二人,亦由宦官充任,就这样由宦官主管禁军,并进而成为了一种常设的制度。
不过,对宦官的过分信任和依赖,很快就让唐朝皇帝们又一次失算了:掌握了宫廷精锐军队的宦官,不但把持了了国策的制定,朝臣、节度使的任免,并进而逐步控制了皇帝、控制了朝廷,甚至是皇帝的生死,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最最黑暗最最腐朽的统治时期——宦官专权。
在腐朽黑暗的宦官专权之下,朝官与宦官、外臣与内臣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就从未间断。这种斗争,势必进一步加剧了唐末政治的动荡,唐王朝的崩溃。
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