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宗诗歌境界-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子书必备】《禅宗诗歌境界》(收藏版)



  禅学三书之一: 禅宗诗歌境界 

  目录

    序言 方立天  
    导言 
    第一章 禅宗诗歌的终极关怀 
      一、“本来面目”的重现途径及其内涵 
      二、“本来面目”与“混沌”、“存在” 
      三、“本来面目”的审美境界 
    第二章 禅宗审美感悟的生发机制 
      一、对见山三阶段的理解与误解 
      二、对见山三阶段禅本义之追寻 
      三、见山三阶段与佛典禅思 
    第三章 临济宗禅诗 
     一、纲宗诗 
     1.三玄三要 
     2.四喝 
     3.四料简 
     4.四照用 
      二、禅髓诗 
     1.无事是贵人 
     2.无位真人 
     3.无依道人 
      三、颂古诗 
     1.汾阳善昭的《颂古百则》 
     2.善昭之后颂古的发展 
     3.善昭的其他类禅诗 
    第四章 沩仰宗禅诗 
      一、“无心是道”的诗禅感悟 
     1.啐啄同时 
     2.能所俱泯 
     3.一超直入 
     4.日用是道 
     5.超声越色 
      二、“圆融互摄”的诗禅感悟 
     1.回归人位 
     2.体用双彰 
     3.相即自在 
    第五章 曹洞宗禅诗 
      一、曹洞宗正偏思想的渊源 
      二、“正偏五位”的诗禅感悟 
      三、“功勋五位”的诗禅感悟 
      四、曹洞宗禅诗的美感特质 
     1.触目菩提,能所俱泯 
     2.截断两头,体用不二 
     3.活泼流转,随缘任运 
    第六章 云门宗禅诗 
      一、“函盖乾坤”的诗禅感悟 
     1.山水真如 
     2.日用是道 
     3.水月相忘 
      二、“截断众流”的诗禅感悟 
     1.阻绝意路 
     2.意象对峙 
      三、“随波逐浪”的诗禅感悟 
     1.随缘适性 
     2.对机接引 
    第七章 法眼宗禅诗 
      一、“般若无知”的诗禅感悟 
     1.色相俱泯,触目菩提 
     2.直觉意象,现量呈显 
      二、“一切现成”的诗禅感悟 
     1.日用是道,即凡即圣 
     2.圆融谐和,珠光交映 
      三、教乘菁英铸法眼 
     1.楞严三昧铸法眼 
     2.金刚般若铸法眼 
     3.圆觉了义铸法眼 
     4.维摩不二铸法眼 
     5.楞伽唯识铸法眼 
     6.华严法界铸法眼 
    第八章 杨岐宗禅诗 
      一、“超越对立”的诗禅感悟 
     1.三脚驴子,截断意路 
     2.禅不可说,见月忘指 
     3.不触不背,珠圆丸转 
     4.圣凡一如,净染不二 
     5.不涉迷悟,真妄一体 
      二、“立处皆真”的诗禅感悟 
     1.一切现成,不须他觅 
     2.处处提撕,时时悟道 
     3.照顾脚下,不求玄妙 
     4.红粉香闺,艳思通禅 
     5.返本还源,归家稳坐 
    第九章 黄龙宗禅诗 
      一、“见山三阶段”的诗禅感悟 
     1.“见山是山”第一境 
     2.“见山不是山”第二境 
     3.“见山只是山”第三境 
      二、“黄龙三关”的诗禅感悟 
     1.破初关 
     2.破重关 
     3.破牢关 
     4.不容拟议的语言观念 
      三、黄龙宗禅诗的美感特质 
     1.随缘任运,日用是道 
     2.触目菩提,水月相忘 
     3.自信无求,雄猛奔放 
     4.艳情闺思,妙谛通禅 
     5.水中盐味,色里胶青 
    第十章 禅宗诗歌的审美境界 
      一、触目菩提的现量境 
      二、水月相忘的直觉境 
      三、珠光交映的圆融境 
      四、饥餐困眠的日用境 
    第十一章 李商隐诗歌中的佛学意趣 
      一、对无常幻灭的深切体验 
     1.无常迅速,生死事大 
     2.萍飘梗泛,升沉无定 
     3.求不得苦,爱别离苦 
      二、超越痛苦的禅学观照 
     1.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2.不二禅观,何圆何缺 
     3.把握现境,随缘自适 
     4.诗佛摩诘,情禅义山 
     5.锦瑟无端,禅情有迹 
      三、耽着色相的执迷歌吟 
     1.认幻成真,执迷不悟 
     2.禅意深浅,且当榷论 
    结语 
    后记 
    附录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近百年禅诗研究论文要目 

 
   

  序言
  方立天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禅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这种研究,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20世纪30年代,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如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1949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其一,采取以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类研究热心于讨论禅宗与文化的关系,作品有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知识出版社,1990年,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 
    其二,采取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李申、方广钅昌《敦煌坛经合校简注》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 
    其三,采取思想史方法进行研究。这方面的成果如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等。 
    其四,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这在对禅宗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上表现得相当突出,涌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如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赖永海《佛道诗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年,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等。 
    通观这些著作,成果相当喜人。但我们为这些成果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在禅宗研究中,还留下了一些未曾涉足或涉足较浅的领域,等待着致力于禅宗研究的学者进一步调适视角、填补空白。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为禅宗研究百花园增添了春色。 
    吴言生曾师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攻读文学硕士、博士学位。读书期间,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志趣和知识积累,决定将禅诗作为研究方向。经由勤奋刻苦的写作,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禅诗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对禅宗思想渊源、哲学象征、诗歌境界等作专门的研究。2000年6月,言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佛学、诗学的研究工作。进站后,他对《禅诗研究》作了较大的调整和增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禅学三书,这就是呈现于读者面前的《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 
    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存。现有的禅诗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人创作的有禅意的诗歌,或是禅宗与诗歌的关系方面,而对禅宗诗歌本身则较少涉及。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在禅诗研究上有所突破,他以禅宗诗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理性与悟性并重的思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从而弥补了较少从禅宗思想渊源上研究禅诗、较少从禅宗哲学象征角度研究禅诗、较少从禅宗诗歌本身研究禅诗的不足。 
    《禅宗诗歌境界》所探讨的禅宗诗歌,是指广义的禅宗诗歌,包括禅僧上堂说法时大量运用的偈语。与纯文学性的诗歌不同,禅宗诗歌的着眼点不在于文字的华美、技巧的娴熟,而在其内蕴的丰厚,因此作者的着眼点也放在这里。作者指出,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彻见心性的本源,也就是说,体会“本来面目”,是禅宗诗歌境界的起点。该书首先探讨了“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分析了青原惟信禅师“见山三阶段”的禅语所表达的禅宗审美感悟机制,在此基础上对五家七宗禅诗进行了具体分析,对禅宗诗歌审美境界进行了总结。书后所附的《近百年禅诗研究论文要目》,反映了近百年来禅诗研究的轮廓,为有兴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同道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禅宗哲学是诗化哲学,往往借助诗歌的手法,通过鲜明可感的形象,来表征 “不可说”的本心。《禅宗哲学象征》选取公案与颂古的合璧《碧岩录》进行分类研究,分析了大量的禅宗语言,探究公案的意旨,分析颂古的禅悟内涵、运思特点、取象方式、美感质性,阐释公案、颂古等对禅宗哲学的象征。该书从禅宗语言的诗喻性切入,阐释了禅宗哲学喻象的独特意义,为禅宗研究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禅宗哲学象征,表征着禅宗思想。而要全面深入了解禅宗思想,又必须要追溯其渊源。《禅宗思想渊源》具体地论析了佛经对禅宗思想的影响。这些经典有《楞伽经》、《起信论》、《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维摩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涅?经》等。该书指出,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揭示本心迷失缘由的唯识思想、以遣除扫荡之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思想、强调事事无碍的华严圆融思想,对禅宗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禅学三书的内容虽各有所重,但却是逻辑地紧密联系着的,因为佛教思想、禅韵、诗情向来就是一而三,三而一的。《禅宗的思想渊源》对禅宗诗歌予以特别关注,分析了大量的禅宗诗歌,力求说明大乘佛典是怎样经由禅宗的创造性继承,转化为灵动通脱的禅学感悟;《禅宗哲学象征》对受大乘经典影响的象征意象的溯源、对雪窦颂古百则的条分缕析,体现了作者在品评禅韵时,对佛教思想、诗情的充分关注;《禅宗诗歌境界》是建立在对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同样体现着佛教思想、禅韵、诗情圆融一体的特征。三书形成了各自独立,又涵容互摄的阐释系统,体现了作者缜密的思路和严谨的学风。 
    我以为,禅学三书有以下一些较为显著的特色: 
    一、理性分析与悟性透入并重,文学与哲学圆融 
    禅学三书作者在研究禅宗思想、哲学、诗歌时,采取了“理性”与“悟性” 并重的方法,来观照和研究禅宗思想、哲学、诗歌,较好地适应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作者主张“以檐前雨滴的檐前雨滴在听檐前雨滴”,而“此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