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密议诱捕大院君李昰应。次日,三人拜访李昰应。27日李回拜,袁世凯阻止李的卫队跟随,吴、马派人强行将李押送天津(以后被软禁保定)。吴长庆、袁世凯又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带领清军追击李的余党,平息了叛乱。
吴长庆为进一步培养提拔袁,把外交事务交给他办理,把内部事务派张謇办理。有一天,袁世凯对张謇讲:“李王(李熙)懦庸不足扶持,吴帅胆小也做不了大事。”袁企图夺取吴长庆的权,张告诫他不可轻举妄动。可见袁世凯一迈进封建官僚之门,就野心勃勃。
兵变平息后,闵妃集团请李鸿章派人整顿朝鲜军队,李从保障朝鲜的存在,巩固中朝关系,命吴长庆派员代为训练。11月初,李熙命选拔壮丁500人编为新建亲军一营,请吴派人教习,吴即派袁同总兵王得功训练。
袁世凯正在高兴为个人的前途奔忙,但他与吴长庆的关系逐渐变坏。吴怀疑他居心不良,想夺自己的权,对他不再象先前那样信任了。顶头上司对他的冷淡,感到迁升无望,而要求内调。袁家同李鸿章的关系很好,同时,袁世凯通过李的女婿张佩纶的关系,送上八件罕见的古物,想在北洋衙门谋得一职位。1884年,法国将侵略战火由越南引向中国边界,清政府令李鸿章加强边防。李即奏调吴长庆带兵三营驻防奉天金州,命袁总理留朝三营营务,会办朝鲜防务。
朝鲜的局势並不稳定,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与日本勾结,准备发动政变,脱离中国而“自立”。1884年12月4日,金玉均等在日本的配合下于邮政局发动政变。次日,改组政府。朝鲜历史称之为“甲申政变”。当政变开始时,驻朝商务委员陈树棠驰回公署,飞函袁世凯带兵前往弹压。6日,亲清派人士纷纷求援。亲日派要劫走李熙,另立新君,背清依日;事态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如让亲日派控制政权,朝鲜就脱离中国。而这也意味着袁世凯一切努力归于失败。此时,袁世凯考虑到当前的危险,只有破斧沉舟,背水一战。于是,袁世凯和吴兆有、张光前分率清军1000人和朝鲜亲军两营,向王宫闯去,日军开枪射击,袁命令清军还击。日军退出王宫,遭清军包围。政变首领金玉均等败走。袁世凯收兵拥国王李熙回宫,“甲申政变”结束。
李鸿章接到关于“甲申政变”的报告后,请示了清政府命其与会办,北洋事宜的吴大澂共同处理,勿与日本开衅。李吴经过会商,决定由吴赴朝查办,日本也派井上馨赴朝谈判。井上馨与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这个条约解决了政变后日朝之间的善后问题,并未解决中日军队冲突问题。因此,驻朝日使扬言还要同清政府谈判,要求清军退出朝鲜。袁世凯听到日本扬言要清军撤退的消息后,极为愤慨。再加吴兆有、张光前等人,因其独掌军权,同他闹翻,揭发他蓄养官妓、贩卖烟土、贪污军饷,使他威信扫地,因而想暂时离开朝鲜,遂以养母牛氏有病为名,向吴大澂请假回国。
1885年1月30日,袁离开汉城,次日夜乘超勇舰去旅顺,会见了袁保龄。3月底动身回河南陈州。
1885年3月,日本伊籐博文一行来华解决中日军队冲突和撤兵问题,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之谈判。4月签订天津条约,规定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伊滕提出要惩办袁世凯,李鸿章坚决不接受,最后答应以私人名义警告责备。袁世凯知道不能再去朝鲜,在家闲住起来。
这时,闵妃集团一部分人又企图转而倾向俄国。李鸿章准备把软禁在保定的大院君李昰应放回朝鲜,利用其影响和力量,抵制闵妃集团依赖俄国的倾向,加强对朝鲜的控制。由于袁世凯在朝鲜时间较长,熟悉国情和关系,李打算让他护送李昰应回国。7月,李叫袁保龄写信通知袁世凯做好准备。同月30日,李鸿章把李昰应接到天津,交谈后,决定以袁接替驻朝鲜商务委员陈树棠。袁于8月下旬如期赶到天津。9月19日,清政府批准李昰应回国。
10月2日袁世凯和总兵王永胜护送李昰应乘轮东驶,次日下午抵达仁川。袁电告李熙,应体会尊亲之义,孝养之情,速迎大院君。袁到达汉城后,又对闵妃和李昰应的矛盾作了调解,劝李熙不要亲俄,但未真正解决问题,逗留在朝数日,便回天津复命。
10月28日,李鸿章奏请派袁接替陈树棠职务,以道员用,并尝加三品衔。清政府立即批准。
1885年11月15日,袁再次到朝鲜,此次去朝鲜与昔日相比,故然有别。他除了有个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新头衔外,还带有李鸿章致李熙的一封至要密函。有了密函在手,其身价顿时增长数倍。李熙也以他系北洋承军机处之命而差委,身份与前不同,予以另眼相看。
袁世凯此时在朝鲜,态度傲慢盛气凌人,事事插手。闵妃集团因李昰应回国和袁蛮横干预非常不安,企图把俄作为新靠山,1886年8月密函俄国驻朝公使,请求保护。
1894年4月,朝鲜全罗道爆发了东学党农民起义。他们提出“济世安民”“逐灭夷倭”“尽灭权贵”的口号,具有明显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对于这一斗争,袁世凯主张坚决剿灭。
5月31日全州失陷,起义军人数激增,声势浩大。朝鲜政府感到再不求援,危亡立至,始于6月1日派人向袁乞求出兵助剿。袁大喜,让写个正式呈文,以便转呈核准。同时致电李鸿章说:“朝归华保护,其内乱不能不理,求华代戡,自有上国体面”。“如不允,他国人必有乐为者,将置华于何地,自为必不可却之举。”请李鸿章答应出兵。
李鸿章和清廷都是劳动人民的死对头。接到袁的电报后,便决定派兵赴朝。6月4日命水师提督丁汝昌派济远、杨威二舰,调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抽选淮军1500名,向朝鲜进发。并电驻日公使汪凤藻通知日本。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便确定占领朝鲜,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政策。为了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日本便在东学党起义后,极力怂恿中国出兵,6月2日内阁即做出了侵朝的决定。4日,驻朝公使大鸟圭介以保护使馆为名,带海军陸战队340名和20名警兵到朝鲜回任。紧接着成立大本营,后又调军数千、军舰8艘向朝鲜进发。
为了阻止日军继续增兵,袁世凯与日驻朝鲜公使大鸟直接谈判。12日双方协定不再增兵,大鸟佯为同意,实未执行。袁则信之不疑,急电李鸿章。李本想继续增兵朝鲜,接到袁的来电,即命令停止进兵,并电叶志超,聂士成部驻牙山待命。如此一来,日军在数量上便大大超过了清军,占了绝对优势。
东学党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以“乱事已平”要求中日两国同时撤兵。但日本不予理会,处心积虑挑起战争。6月28日,大鸟提出,朝鲜是否为中国属邦问题,加剧了中日冲突。朝鲜政府不知所措,急找袁商量,袁过去事事干预,此时却不敢有所表示。
袁世凯挽回颓势的一切努力均告失败。他看到形势险恶,听说大鸟要派兵押送他出境,朝鲜的东学党又打算在他回国途中派人谋杀他。他为了避免发生意外,便化了装,改变回国的路线,于7月19日偷偷摸摸逃到仁川,混上平远舰,狼狈不堪地逃回天津。他总算不致做异国飘零之鬼。
1894年7月22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后,在那里闲住,无事可做。因他在朝鲜其间,指手划脚,遭到许多人白眼,人们戏呼之为“曹操”他不以为怪,反觉为荣。
四、小站练兵 官运亨通
四、小站练兵 官运亨通
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军队的###无能,显示了日本的洋枪炮的厉害。为此,清政府便开始着手筹建新式陸军工作,选青年出洋学习军事,设武备学堂等军事学校。批准两江总督张之洞训练自强军13营,聘用德国教官,一切仿德国制,装备全是新式的。
清政府训练新军,给袁世凯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机会。1895年6月,他离开北洋,以浙江温处道的身份到北京,被派往负责整顿旧军、改练新军的任务。袁世凯又通过叔祖父袁甲三的旧关系,四出活动,八方钻营。西太后慈禧的心腹、兵部尚书荣禄和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李鸿章等,在这些人面前,他极力迎合,鼓吹西法练兵。
皇天不负苦心人,袁世凯的活动和奔走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李鸿章对他尤其“赞赏”以其“家世将才,精通军事,如今特练一军,必能矫正中国绿防各营之弊”荣禄为其出了个好主意,叫他“练洋操各种办法上之”作为进身之阶,并保举了他的军事才干。
袁世凯取得了督练新军的职权,前往小站。小站又叫新农镇,位于天津和大沽之间,距离天津35公里,淮军曾在此屯田驻扎20多年。甲午战争中,该部淮军全部溃散,营房空无一兵,袁世凯即利用其地,加于修建,训练军队。同时派人到山东、皖北、苏北一带,招募2000名身高体壮的青年入伍,去奉天招募250名马队,购置马匹,加上原来的共有7000人,并把定武军改为新建陸军。它就是北洋军的起源。
这支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但采取的是德国和日本建制,分为步、炮、马、工程、辎重,打破了旧军队不分兵种的做法。袁世凯把这支军队看作自己的命根子。
但在练兵过程中,袁世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896年4月,练兵刚3个多月,御史胡景桂即参劾他“克扣军饷,诛戮无辜”使他心神恍忽,志气昏惰,所有夙志,竟至一冷如冰。可是一听到奉命去查的是荣禄,他立即###起来。荣禄一到,他极力巴结逢迎,命士兵操演。荣禄看了北洋操,不觉大喜,便作出保护袁世凯的决定。荣禄回京后,说袁确实擅自杀过营门外卖菜的老百姓,胡景桂所参各条仅有轻重出入。并说袁世凯是一个“不可得”的将领。
1897年7月,清廷以其练兵有功晋升为直隶按察使,仍专管练兵事宜。他的官运开始亨通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五、出卖维新派,投靠慈禧
五、出卖维新派,投靠慈禧
1898年,随着历史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梁启超提出一系列新政建议。在政治上,要求制定宪法,开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在经济上,要求发展商务、农务和工业,开矿筑路,举办邮政,废漕运,裁厘金,保护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文教上废除八股,改书院,兴学校,办报纸;在军事上,要求裁旧军,练新兵,整顿国防,实行征兵制。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生于1858年。1895年4月22日与梁启在京会试时串联18省举人,1300多人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策。上书次日招榜,康有为中进士第八名,授工部主事,但他不愿就任,仍从事变法运动。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生于1873年。梁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5年,梁与康有为上京会试。在京期间,先是发起和参加粤、湘二省举人于4月22日的联名上书。不久,会试发榜,梁因试卷言及维新而落第,仍留京师助康创办《中外纪闻》并为主要撰稿者。
但由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企图依靠手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遭到强大的封建顽固派的坚决反对,这就决定维新运动失败的必然命运。而袁世凯插手维新派,又出卖维新派的两面派行为,是导致加速维新运动的失败的直接原因。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8226;载湉,生于1871年,清朝第九代皇帝,父亲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母亲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胞妹。慈禧太后的亲生子同治皇帝,载淳,于1875年1月时19岁病死,因无子,由载湉入继为帝,第二年改号光绪。时年仅4岁,由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垂帘听政”实际上由慈禧太后操纵一切。1889年光绪19岁,慈禧“撤帘归政”。光绪皇帝是一个能接受新思想,有所作为的青年皇帝,自甲午战败之后,为发愤图强之计。受到维新派的影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向慈禧夺权,摆脱傀儡地位,是他支持维新派的原因。
袁世凯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他所靠的人物如荣禄、奕劻之流,又是慈禧的忠实者。他站在封建势力的一边,反对变法运动是必然的。
1895年6月,袁到了北京之后,积极投靠封建顽固派,另一方面在表面上装作十分赞成维新变法的样子,取得了维新派的信任,如果维新派获胜,表明自己如何正确,捞取政治资本。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