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居然爱听这歌,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初听来不以为然,慢慢地,我却似乎沾染了这种情绪,谈到音乐,三句中必有此言。更过分的,还会指责、指点几下过去或是未来。当然,每次我也会回想曾听过的一个故事:传说最当初开天辟地,万物去上苍处领取寿命以生活,那一天人去晚了,上苍无奈称:〃你来得太晚了,只剩25岁的寿命给你了。〃人听后惊呼:〃太少了,请想想办法再多给些寿命吧!〃可巧马、牛、猴三种动物领取寿命后还未离去,上苍对人说:〃要不你去与他们三个商量商量,看他们能否分给你一些寿命。〃三种动物看人一副乞相十分可怜,便称:〃要那么长的寿命有什么意思呀?别着急,我们三个分别送你25岁的寿命。〃人喜极而泣。
此后人有百岁的寿命,但这百岁的寿命中,却要经历四种命运时段:头25年过的是〃人〃的日子,自我、自在或自欺、自弃,接受快乐多过承担义务;第2个25岁过的是〃马〃的日子,奔波劳顿,在激情与沉沦间不停游走;第3个25岁过的是〃牛〃的日子,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生活的压力与短暂的欢悦永不成比例;第*岁过的是〃猴〃的日子,生活中,受奚落远远多过受尊重。故事的结束语:痛苦的表现不一样,但快乐的感觉是相同的。
这个故事,每次都能让我躁乱的心静下来,在宽容又执著的氛围里仔细地享受音乐。虽然歌中真实地吟唱过〃幸福可望不可及〃,但〃明天还是要继续〃,纵然依旧是〃被过去赶着逃,被未来牵着跑〃,但还是让我们的真情陪喜欢的音乐上路吧,因为不能停步的人生有了音乐有了歌声终会是美的。1999…12…30
审美偏差垄断歌坛
几乎所有的歌手大奖赛都标榜“公平,公正,公允”,但其所持的审美之状况却往往不在其中。近日,有幸参与2002年首届酒吧歌手电视大奖赛总决赛台前幕后工作,留下的唯一感受便是——审美偏差垄断歌坛。
此次大赛首次把酒吧歌手推到歌坛前沿,可以说其意义将是深远的。当然,透过此次大赛,我们还应有另一番深层反思。歌坛的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与时下新人新秀创作的实力有关。当然,左右歌坛的另一部分因素则是如今业内人士及歌迷的审美眼光和倾听取向。
在此次大赛活动中接触的一些现场观众似乎异口同声地感叹、设问:现在歌唱得好的人太多了,不知这些歌手将来是否能有更大的发展?这样的话语,其中包含着对时下歌坛反反复复就那么几张老面孔的不解,同时也袒露出对于流行音乐发展的偏见。“人人都可以歌唱,美不只有一种标准”,这样个性且永恒的主题,多年来已渐被体制化审美假象掩盖了。已经被精美包装调理得整齐划一的欣赏口味,在接触酒吧歌手大赛这样的乡野小菜时难免会*。当然,改变歌坛现状及歌迷的口味,绝非是一两次酒吧歌手大赛便能为之的。更进一步来说,歌坛内部还存在着很多既定却阻碍发展的因素。通过这次酒吧歌手大赛,不难总结出以下几点:其一是歌手注重创作但作品风格雷同,形式大于内容,缺乏突破小情小调的才情。就此次进入决赛的歌手及乐队而言,乐队整体配合,歌手音乐感觉及现场表现力均已赶超央视歌手大赛的水平,如果要用脑筋急转弯或小资的问题来考他们的文化素质,想来不会丢人。其实,这一切都不重要,关键的问题是,实难有几首作品能凌驾于大赛之上,成为有更大市场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经典力作。只产生几名不错的歌手,而没诞生几首像样的作品,无疑是每一个大赛的最大缺陷。
其二是大赛的评委审美口味一边倒。本次大赛排名前几位的歌手均是以嗓音和唱功取胜。嗓音和唱功好,当然是歌手的优势,但这绝非代表一个歌手的全部。此次大赛的评委均是各唱片公司及音乐传媒的决策层人士,对于嗓音和唱功的偏好,无疑与当今歌坛只有歌星没有歌手、缺少创作之现状有直接关系。缺少力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个性创作的漠视。
其三该说一说听歌的的广大群众了。这次大赛之后,很多有份参乎其中的人往往津津乐道的是某某人嗓子亮不亮、模样靓不靓,进而便想打探某歌手背后是否有鲜为人知的隐私。除此之外的歌坛、歌手与作品,他们都不甚关心。
综上所述,对于所有关心及参与此次大赛的人来说,冷静反思无疑比期待下一次大赛更重要。2002…5…24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谁解E时代的风情
年初,各大音乐排行榜在京喧闹地分发完了奖。当然,喧闹的不是主办方和歌手,而是赶来凑热闹的歌迷和制造热闹的娱记。除了热闹还有什么呢?近几年花样繁多的排行榜颁奖,已倒了人们的胃口。这也难怪,五角钱的熊掌老吃也会腻,何况是五百元钱的窝头呢。不过好在现代人流行减肥,众星云集的排行榜颁奖倒也不愁没人关注。
如今,排行榜颁奖已成了例行公事的年终总结,最终成绩的排名打分已毫无悬念可言。如果不是刘德华,王菲、任贤齐、田震、孙楠、谢霆锋、周杰伦、羽?泉等人获奖,其他还有谁能挑得出来呢?就算是获奖的这几位,又有几首大作能抛出来掷地有声?近几年,华语流行乐坛处于低迷中,风行力作乏善可陈。现在颁奖,无非是矬子里拔将军,且好多人得靠盛名之下由屋及乌,这在新生代的几位风头颇健的歌手身上体现最明显,娱乐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当然也不足为奇。
又一轮评奖热季到了,是该关注歌坛创作现状,还是痴迷排行榜评奖,本不应是糊涂的问题。但事已至此,我们还暂且故作清醒地察看一下家底吧。如今,华语流行乐坛,港台方面情况尚不明朗,“四大天王”外加几大天后的时代仍未完结。一方面,老歌手们虽无力作但却新作不断,紧跟时代潮流不甘落伍,电子、舞曲、R&B、说唱遍尝鲜,宁可染上求新求变的病,也不愿执著故我地守卫故土。存不存在老听众无所谓了,只要有成群的新fans围着打转就齐活。时代不同了,现代人喜欢响动,不在乎是否留下想念,用心良苦的老歌手也怪可怜的。以刘天王为代表的这一干人等,隔三差五的新碟不断出现,贵作坊的精神头可嘉。本来时光流转,一辈新人该换旧人了,但新生代的诸位,只能以雨后蘑菇造型引人,论及作品、街闻巷和是决不敢奢望。他们的歌曲,听完后能摸着调门,或分辨出哪是人声就不错了。近几年,港台新人歌手及专辑多得数不过来,但以往歌手那动辄几十万的专辑销量如今再难见了。盗版是不可回避的原因。难道不足的创作实力和不纯的创作心态就可以漠视?在此我们呼唤力作,也遥望天王天后的终结者出现在天际。
内地流行乐坛,如今的状况应该说很明朗,自身的实力唱功外加海外市场的肯定,已使几位歌坛老将地位稳固。身后也没什么像样的歌坛新人追赶上来。歌坛新人的发掘上,内地歌坛还面临着两大难题,外因是没有太多的资金投给新人歌手,很多有或无才华的新人难见天日;内因是流行音乐决策层人士不懂行情,例如人家有“四大天王”,咱就推“四小天王”;人家边唱边舞二截棍,咱就想抡三截棍。如此跟风,缺少个性,能出头才怪呢。
低迷的市场现状,原因无穷尽。现代的传媒资讯单一及低龄化的歌迷是其中致命硬伤。从各种评奖方式来看,通过网上投票及手机短信息投票符合时代潮流,青少年是社会消费的主体,我们未来的希望,进而也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审美取向的主体,“E时代嘛,我E故我在,是E而非义、意、益”,很多未来的主人翁用此种姿态一再表明。歌坛自也不甘落伍,E天E点爱恋、E窝蜂、E锅粥、E首歌混E生、E——呀!
这就是眼前的歌坛,台上台下,我们用迷蒙的眼神对视着,深沉中暴露着短浅,明亮中又暗示着无知。究竟谁解这个E时代的风情?2002…2…6
提议歌坛也减负
时下流行的“减负”风,与歌坛何干?!请耐心听我闲聊几句。
学生“减负”是件好事,虽然“减少精神负担”的本意被很多人简单、草率、甚至盲目地理解为减小“劳动强度”,但至少有了空隙和机会等待个性被张扬,而后享受千姿百态的繁荣与美丽,即素质教育的结果。不过环境依旧,路还是一条,出人头地的标准依然老套。面对此情此景,不知哪个人能掉以轻心,超然漠视。孩子可以鼠目寸光,家长不会没心没肺地跟风。
说以上这番话,缘于歌坛也有相似的状况。
自年初以来,各地数不清的歌曲排行榜年度总评活动,雨后蘑菇般一股脑袭来,这多少令低迷的内地歌坛有些血色盈面之感。但大家都清楚,表面的热闹对于低迷的状况与事无补。回想一下,每一个排行榜均标榜自己的评判规模、影响力以吸引歌手和歌迷的惠顾。排行榜年度总评成了歌手最忙的季节,并非忙于闭门创作或是开门表演,而是忙于巡游各地拿奖杯,用港台的说法是“奖拿到手酸软耶”。
到哪都是这几首歌,想来歌手和歌迷都有些倦意了。平时也不轻松,歌手有了新作,首先想到的皆为“派送各地去打榜”,情形与美国总统竞选很相近。同时,各榜的信息反馈,也决定着歌手的发展前途、创作动力、风格倾向。渐渐地,以排行榜为标准去适应、去创作,全力以赴送歌打榜成了歌坛的主流走向。排行榜好似科举制度,歌手不“赶考”还有何出路?况且还有唱片公司这个“家长”督阵。歌坛连续数年的低迷状况、创作萎缩、作品风格渐趋单一、跟风等等,难道应完全归罪于盗版问题?“精神负担”过重不容回避。
据听闻,与西方的学校教育相比,东方人最突出的特色便是“排名次”,以某一方面成绩论英雄。不知时下我们在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同时,怎么看待“排行榜”的问题。如果歌坛也减负,闲下来的歌手一时间也都去“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可怎么办?唱片公司不急死才怪。由此建议:可以效仿海外流行乐坛,搞些各类风格的新歌发布会或校园巡演,既“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又能激发音乐人的创作潜能,何乐而不为呢?比去各地捡酸草莓、烂苹果奖强多了。
减负,该减孩子的,还是减大人的?同理,不知是谁该先提高素质?2000…7…26
听歌或摇尾
看过美国影片《刺激1995》后深深地领悟了一个名词:体制化。这个词的意思是,被迫或不由自主身处于某一特定情境中,久而久之便习惯、麻木、依赖、进而痴迷喜欢上这种状态。其实混到这一步田地也无大所谓,可怕的是某天明白了,自己曾经历过,从被动蜕化为不自觉的这一过程。大梦初醒,丢了自我,这种感受不堪设想。
渲染过感受之后,似乎还有必要回过头来将“体制化”解释得更形象、通俗一点。这么说吧,茄子、土豆经过妙手神厨的加工竟泛着螃蟹、大虾的味道,吃惯这种菜,大观园里的小姐、少爷们便一直蒙在鼓里,以为茄子、土豆就是这德行。城里人喜欢嚼口香糖、叼牙签,摆出一副怡然自傲的姿态,过去的乡下人对此疑惑不解,慢慢的臆度,城里人莫非有牲口反雏的习惯。幸好,这秘密没保持太久,乡下人终于打消了疑虑,从容进城打工看风景。
以上这两个例子有点玩笑之嫌,只为轻松一下,下面言归正传,说说与文化艺术息息相关的“体制化”话题:我们看到的很多文章是经过编辑修理、涂改而成的。我们听过的很多歌曲也是被音乐制作人及传播媒介粉饰扭曲后,再灌注给大家的。长此以往,作品的本来面目没人知晓。更糟糕的是,我们的鉴赏力尽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且随风乱倒的审美。有时审丑,自然再所难免。
欣赏歌曲,原本是件轻松自由而又个人化的事,但回想一下近年来歌坛的状况,却远非如此。歌手、制作人、包装作坊先创造出一批风格、流派、前卫、另类的名词,接着经媒体之口便成了都市民谣、乡野摇滚、天王*、天后骂俏,歌曲还没听到,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便先入为主。最值得回味的是,岁末年初,很多专家、媒体总要评选出十佳专辑、经典歌曲等等,说实在的,其中很多榜上有名的,实在难听之极。反之,有很多你认为好听的,却榜上无名。然而,大家均以十佳、经典之马首是瞻,慢慢的个人的好恶便萎缩了,生怕旁人知晓你那“不入流且低俗的品味”。
可以说,“体制化”的结果媒体难辞其咎,尤其是一些音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