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声色之余-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播节目是紧俏商品,多搭广告倒也有情可原,这样电视台也借机增加收入,商机有限不可错过!然而,广告商可惨了,大笔的钱恭手献给“马桶时间”,却乐此不疲。想来,他们要么是不看电视,要么就是热播剧当中憋着不上厕所,或是备有尿不湿来专注看广告以维持收视率。
  对着马桶发完牢骚,再说点题外话。插播广告是电视创作成本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广告数量往往也是一个衡量电视节目质量的客观标准。但“马桶时间”过频或过度集中在某一个节目中,是否有利于电视及广告行业的发展?这个问题,不知电视编导和广告商入厕兼或偷着数钱时,可否有暇考虑一下。2002…2…13
  

脸谱内外
看过日前热播的电视剧《故事2001》后,除了演员马晓伟那张正义到底的脸及水汪汪的大眼睛之外,似乎其他什么印象都没留下。近些年,这样相似的剧情、雷同的人物形象在电视上看得太多了。如果不认真观摩、研究、记笔记、反复温习的话,关上电视,脑海里便混成一锅糨糊,分不清谁是谁。
  提到马晓伟,多年前的《喜盈门》、《开枪为他送行》等电影曾留下太深刻的烙印,所以看过《故事2001》,总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当年的那些银幕形象。细想原因,不排除先入为主的成分,更主要的则是现在这部剧中的人物的形象太不突出所致。
  形象不突出不能全怪演员,编导的创作能力及观众的既定审美水平似乎责任更大。因为,长久以来从生活到艺术的这一转化过程始终摆脱不了脸谱化的纠缠,以致这种弊端都被编成口诀来发扬光大。最有名的便是京剧戏歌《唱脸谱》,其背后的哲学就是“嘛人就长嘛样”,俗理叫“挂相”。“*”时的样板戏体现“几个突出”,其后文艺作品中社会闲杂、边缘人吃香,成全了一批“丑星”;近几年现实题材热销屏幕,于是总总会看到某几位明星,今天在这儿当村长,明天在那儿做县长,后儿又摇身一变成了董事长。更有甚者,有的演员在连续播放的好几部剧中演公安局长。这种状况,久而久之,人们对艺术作品产生一锅糨糊的印象实属难免。
  出了问题,喜欢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提及自己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不济便大嘴一抹、小脸一红,犯浑装糊涂,这是国人的传统面具。例如影视剧中,人物角色脸谱化这个问题,有些演员们便常常开解说:没办法,俺也不想这样呀!演了一回这样的戏后便被定了型,再找上门来的几乎清一色是这样的角色。俺也想求变化,但观众心理上能接受吗?市场能认可吗?咱也得替人家投资商着想不是?
  其言表一副凿凿状,就差捶胸顿足、就地打滚,让人心生怜意,不得不信服他,甚至他千载不变又无能的演技都一并被漠视。当然,他的话语中传递的另一种信息值得注意,即观众欣赏习惯所迫是脸谱化的一个重要病因。由此看来,自责的应该是观众自己!这样的说法玩得真“高级”。
  哲学上说“事物总是以多面性存在”。艺术创作似乎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才会令人印象深刻。多年前,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中,老演配角的陈佩斯不无感慨:“没想到朱时茂这样浓眉大眼的家伙也会叛变!”多年前还看过一幅漫画,画中是一位刚出国学习考察归来的老兄,正不无感慨地对妻儿说:“人家国外的文化水平就是高,连小孩都会说外语!”
  这两个例子,不为博大家一笑,只期有所感悟。不是所有的“小资”全脖挎手机、满嘴散装舶来品。也不是所有的“土鳖”全目不识丁,貌似闷蛋。真的!2002…10…13
  

刘老根刺秦王

  电视剧《刘老根Ⅱ》是我所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电视剧续集,这种好感出乎我的预料:按照以往我对国产电视剧狗尾续猫尾、猫尾接鼠尾的欣赏经验,外加以往赵本山及他的创作班底的表现,《刘老根Ⅱ》在前一部情境、人物的根基上节外生枝,狗尾上居然生出一头狼!
  这前后的意外反差,年初看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时曾领教过一回,不同的是那一次是先扬后抑。正应了那句俗语:期望值越高,失望就越大。 
  细想来,刘老根与电影《英雄》中的主人公无名还颇有些相似之外:都是被弄残的。
  无名在“刺杀秦王”这个工作岗位上最终着了“不杀”这个最高境界的道,下场是死于乱箭,插满利箭的城墙上空留的一个人形,使得无名的一生颇像一场行为艺术秀。刘老根则在疯狂的商战中,尝到最终的结果:不得不疯。
  当然,刘老根的命运比无名要强,因为他身边有会唱二人转的丁香,一曲《王二姐思夫》拯救了她的爱人刘老根。相对而言,无名则惨了,形单影直、孤苦伶仃,为自己操琴赋曲的糟老头子是花钱雇来的,一个张牙舞爪乱挥双刀的半疯女孩隔三贫五就找上门来拼命。 
  刘老根与无名是被谁弄残的呢?要说清这种事还得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影视剧。无名本是一个悲剧人物,但《英雄》拍成了喜剧。刘老根按理说演的是喜剧,但看完《刘老根Ⅱ》后,觉得他砌头砌尾是个悲剧人物。《英雄》中的书法、古琴、黑头花脸哇呀呀,《刘老根Ⅱ》中大段大段的二人转,表面上看都有注水撑门面之嫌,但《英雄》的“功劳”应当归属编剧王斌及导演张艺谋,而《刘老根Ⅱ》的今天则要拜生养他的那片黑土地所赐。无名与刘老根皆是执著的性情中人,失败挫折的结果责任不在他们,怪只怪他们选错了职业。假设无名去当农民企业家,面对复杂的裙带关系及狭隘私利,定当会弃掉快剑,把玩乱麻。因为他的信条是“不杀”。甭说被杀了,想让他疯都没门,他的那高深艰涩的“不杀”理论,不把别人逼疯就不错了。 
  如果让刘老根去刺杀秦王,则再合适不过了。周围的飞雪,残剑不是幽郁自闭就是大智若愚,不用跟刘老根穷掰扯,自己个就明白了。想来,天真无邪的秦王也搞不清“刘老根是个啥样的人儿”,刘老根根本不用刺他,呼悠就能把他呼悠残了。2003…12…5
  

攒鸡毛凑不成掸子
俗语“攒鸡毛凑掸子”,意思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乌合之众成了事。遗憾的是,这句俗语不适用于内地2003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因为这把掸子一抖还是一地鸡毛,惨不忍睹。
  夜里看李亚鹏和周迅等人在电视里“射雕”,几度欲睡去却又被气醒,于是有了提笔骂上几句的冲动,虽然骂新版《射雕》已不新鲜不时髦了。
  当然,骂还是得骂,总不能昧着良心夸吧,我又不是江南第八怪或是全真第八子,没有责任和义务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新版《射雕》不但欠骂,而且欠缺美学。美学,往俗了说就是看着是否舒服。似乎在新版《射雕》的编导看来,攒齐一演员外加一杆编、导、摄、美、录职员就能凑成一把招摇引人的崭新掸子,但于观众眼中,看着是否舒服无疑欠考虑。
  对于谙熟83版《射雕》的观众而言,新版《射雕》太过俗气,往好听了说是俗不可耐!对于俗气,钱钟书曾下过这样的定义:某件东西组织中,某成分的量超过了观者心目中以为适当的量,同时观者认为这件东西能感动的人数,超过观者自以为隶属着的阶级的人数。基于这一观点,我们不难理解,很多观众评价新版《射雕》中“李亚鹏的郭靖装傻充愣,周迅的黄蓉风尘做作,东邪像西毒,西毒像北丐,北丐像老顽童,老顽童像傻姑,傻姑胜梅超风,梅超风酷过东邪!其他人等,更是马尾串豆腐提不起来了!”相对83版,新版在演员角色上已输得一塌糊涂,而拍摄手法更是东施效颦、弄巧成拙。例如梅超风的白骨精舞姿及满荧屏乱飞的闪电白骨爪,外加开打前郭靖与梅超风的一段贴面辣舞,不知情的观众还以为这是新版《西游记》呢。最糟糕的是此种“神来之笔”通篇皆是,不胜枚举!
  对于不幸没看过83版《射雕》的观众而言,有人称新版《射雕》“电脑特技和摄影技术与时俱进,外加真山真水真玩命,令人折服啊”。此话不假,但无疑忽略了中华武与侠之间的本质——气韵,也就是音乐上常说的韵律与节奏恰到好处的搭配所传递的美感。如果拼财力、物力,好莱坞无人能及,但好莱坞不懂武侠。如果夸山青水绿竹子翠,那是环保意识,不是武侠精神。侠客们挥掌乱砍、*滥烧倒是有破坏环保之嫌,凭什么就没人出来管管他们?纵观近年来华语武侠影视片,83版《射雕》、徐克的电影《男儿当自强》、李安的《卧虎藏龙》等皆胜在气韵上,同时新版《射雕》及张艺谋的《英雄》也皆败于此。
  说过新版《射雕》的千般不是,当然有一点还是得承认,新版《射雕》比较忠实原著。然而,要忠实您就老老实实忠实好了,可笑的是,剧中台词时不常的还要文白相间、新旧两掺。例如剧中干练又英姿飒爽的柯振恶喜上眉梢地说:“靖儿现在是洪七公的高徒、东邪的贤婿、丐帮帮主(黄蓉)的老公,哈哈!”胡同串子外加波波一族的神态十足有损大侠的身份。另外,该剧最差强人意的还当属主题歌,整个就是一首典型的晚会歌,既假大空又对付事儿。
  攒鸡毛凑不成掸子!肯定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因为“剧拍完都播了,还有这么高的收视率。”这倒也是,落伍的时髦也是一种时髦,你非拿鸡毛当令箭,谁都没辙。2003…5…6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有感于血腥
央视引进并播出美国电视剧《兄弟连》,虽短短14集,相信为之欢欣的影视剧迷定会大呼“过瘾”。那么,这里我再说点令诸位添堵的消息来维持一下余温:据某些报纸及网络报道,《兄弟连》的引进播出,令一些“首次开眼”的观众深为恐慌,因为片中的一些镜头太血腥,对于广大青少年观众会产生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不良影响”。为此这些“开过眼”的观众强烈呼吁电视台少播这种血腥的东西,要播最好把血腥镜头全部剪掉!
  义正词严的观众提出的是一个有关“尺度”的问题,问题的核心是“血腥”,而且态度很坚决,理由也很充分。如果真按照这些观众的要求“整编”的话,《兄弟连》恐怕就只剩“兄弟加强排”了。没了打打杀杀的场面,本身又缺少婚外情、三角恋,修剪版《兄弟连》无疑比时下很多都市言情剧还无聊。
  没了“血腥”,战争的残酷性又从何体现呢?这样的影视剧存在的意义何在呢?顾了广大青少年观众的“健康”,那要修剪的节目恐怕就不只是《兄弟连》了,例如新闻中什么活牛注水、死猪做肉松之类既血腥又恶心的镜头则更应归为剪掉之列。现在的人就是怪,吃饭的时候,看这些“曝光新闻”镜头不反胃,相反饭后看《兄弟连》却深恐血腥,有些人的心理和生理尺度真值得怀疑。
  保护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相信没有谁会公然站出来反对。但问题是,战争的“血腥”是客观存在的,谁都无法回避。高呼“拒绝血腥”的人又犯了一个自欺欺人的错误,当你以“保护青少年”为由,用双手蒙住了孩子们的双眼,同时你却没有了多余的手来蒙自己的眼睛。你可以说自己经历丰富,已练就了百毒不侵的功夫,那么被一时保护在您一双玉手后面的双眼可惨了,因为他迟早有“开眼”的那一天。
  拿青少年说事,似乎已经成了某些人的癖好,因为这与“道德规范”、“生活准则”一样,成为一些人借故言他、指桑骂槐、上纲上线、制约他人的顺手工具。
  如今事妈太多!此番我跳出来唠唠叨叨,也可归为此列。2003…11…5
  

别了,门头沟
要说目前正热播的电视剧《别了,温哥华》剧名起的就是巧,“别了”说的是几个青年男女的恩恩怨怨,“温哥华”则是旅游风光片。好心的编导想的就是周全,将这么两档子事放在一个剧里边,观众可以依据个人偏好,各取所需,看一个饶一个。另外,很多想从事影视剧创作的人,定会从这部电视剧中获得足够的信心和启示:编一个青春偶像多角恋外加时髦的家庭暴力的剧情,并非多难的事,难的不就是咱没那么多钱组团集体出趟国嘛!这回好了,人家能拍《别了,温哥华》,咱怎么就不能来个《别了,绥汾河》、《别了,佳木斯》,最不济去趟京郊,《别了,大兴》、《别了,门头沟》也成啊!没钱也有没钱的法儿不是。
  近年来,影视圈的人似乎总喜欢往国外跑,其实无可厚非,也符合国情民意。各单位都喜欢组织去名山大川、旅游圣地开会考察,说白了就是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