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冕元帅 序言
无冕元帅 序言
朱楹
翻开青史,有时会看到一种怪现象,时空的颜色被一些人任意地涂抹,历史好像真的是一位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然而,史实终究像一座大山不可动摇!想推倒它的人必然自折手臂,到头来还是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粟裕身为共和国第一大将,一生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即打天下的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和平年代。前一个年代,粟裕从一名普通的班长一步步走到野战军的统帅,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六次负伤,功高如日月。这一个时期,毛泽东对粟裕言听计从,粟裕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后一个年代,粟裕由毛泽东亲自点将,进入中央军委统帅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他以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殚精竭虑,任劳任怨,对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提出了未来反侵略战争方略,有效履行了统率机关的职责。几年后,粟裕被撤销总参谋长的职务,调进军事科学院工作。其原因是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对粟裕进行了错误的批判。政治风云变幻,此后,粟裕的历史形象被人随意歪曲,粟裕的历史贡献被人随意抹杀。直到粟裕去世10年后,才由刘华清、张震两位军委副主席联名发表文章,给予平反昭雪,一桩长达36年的冤案,才得以了结。
一个历史真实的粟裕,从此进入了政治、军事、文学、影视舞台,粟裕研究方兴未艾,并且成为广大军史爱好者的自发行为,人民为粟裕重塑形象,把颠倒了的是非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在这种正本清源的氛围里,张雄文同志写出了《无冕元帅——走近真实的粟裕》一书,为粟裕的研究增添了一株奇葩。我第一次看到张雄文同志的文章,是2006年8月他在《粟裕研究资讯》上发表的一篇《抗美援朝挂帅第一人选》,该文史实详尽,论据有力,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曾向人打听他的情况,知道他是湖南人。之后,他因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之便,常来我家访谈,并送来他写的这部书稿给我看。交谈中,我才知道他从未在部队工作过。然而,他在书稿中反映出对军史战史的博学,对粟裕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论点的入理剖析,令人叹服。尤其是该书在大量真实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笔法,衬托、展现、刻画人物,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读来令人不忍释卷。这部书是我多年来看到的关于粟裕历史与理论的一部佳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好书,同时又是作者以勇敢精神凝成的思想结晶。
粟裕是一位在军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做出独特贡献的重要人物。目前,真实的粟裕尚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继续清除迷雾,科学公正地评价粟裕的高尚品德和历史贡献,进一步认识粟裕军事理论的科学价值,是时代赋予今人的责任。这部书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对粟裕的在天之灵是一份虔诚、庄重的告慰。我为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故为序。
2007年10月于北京
注:序作者系粟裕大将生前秘书,《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粟裕传》编写组组长。
。。
前言 军史的发现与被淡化的名将(1)
20世纪80年代初,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的力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版传入内地,人们立刻在诸多耳熟能详的文学家之外,惊奇地发现了三大巨匠:钱钟书、张爱玲和沈从文。从此,“钱学”、“张学”、“沈学”风靡文艺界,文化人说《围城》,谈张爱玲,聊《边城》,几乎离开了此三人就谈不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人们渐渐明白:曾经囿于某种既定基调筛选而编写的现代文学史是粗糙、片面的。从而破除了原来若干文学巨头的神话。
无独有偶,军史上也有这一现象。20世纪80年代之前,华东野战军负责全军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领导和指挥全军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在战役指挥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的军事核心人物粟裕,长期受到压制和埋没。其赫赫战功遭到贬低、转移、淡化乃至磨灭,几近从军史上消失。一些军史出版物将解放战争明明是粟裕提出的重要建议及其重大行动,笼统改写为“华东野战军”、“华野首长”。中央军委与毛泽东曾明示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指令粟裕承担一个方面军的军事指挥重任,在一些出版物中,与华东野战军领导人有关的履历介绍及军队序列中却根本不加说明。粟裕曾在解放战争三分之一的关键时间段里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与政委兼前委书记,独立统率一个方面军,有些正式出版物也根本不提及。1958年,因原华东军区主要负责人在苏中有的县提及“粟裕”及“七战七捷”的信件上批示:“这并不好,也无必要”,曾被毛泽东通令全军仿效的粟裕的杰作——“七战七捷”,在粟裕战斗过多年的苏中大地也无人敢提了。于是,当后来人探询解放军方面军劲旅——华东野战军指挥如此精彩、经典战役的人是谁时,出版物中的答案仅仅是“华野首长”。更多的时候没有说,让人去猜。凭一般人的习惯思维,想当然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济南战役是谁筹划、指挥的?一些出版物中,包括党史、战史资料和某些将军的传记、回忆录,甚至在济南战役的发生地济南城的某些主要纪念物上,战役的主要指挥者赫然首列许世友或陈毅的名字。在《虎啸泉城——济南战役卷》一书中,有作者丛正里与台湾某女记者的一段对话。女记者说:“我至今仍不太清楚,济南战役的指挥者究竟是谁?”丛正里回答是“粟裕”。接着,丛正里说:“陈毅说,‘他(粟裕)长期在实际战争中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请你注意陈老总后面这句话。”女记者说,“你说的这些,不但国民党人有些不知道,即使是你们的战史资料也不曾详细介绍。”济南战役如此,其他战役亦然。淮海战役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部署、指挥的?大多按既定结论去图解客观史实,一些说法显然还不能自圆其说。一般人都知道抗美援朝司令员是彭德怀,也能说出原来准备让林彪挂帅,林彪之前呢?不得而知。
一代名将的战绩与贡献需要后人去考证、发现,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毋庸讳言,这既是粟裕个人的悲剧,也是党和人民的悲剧。”
粟裕是人民军队革命战争时期为数不多的始终不曾离开过战场的高级将领,频繁转战于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上海诸省市,砥柱华东、中原战场,善于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国外某些研究中共武装斗争历史的学者们喟然长叹,惊呼两个不理解:一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其他地方坚持下来可以理解,唯独浙南不能理解,因为那里是蒋介石的老窝,他集结了重兵,交通又方便,游击队为何能立足?二是抗日战争中,中共武装在若干地区建立了根据地可以理解,唯独苏中不能理解,因为那里面对侵华日军大本营——南京、上海,平原水网,交通便捷,新四军为何能生存?而这两地的武装斗争正是粟裕领导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唯有“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⑥的淮海战役引起了国外军事专家们的惊奇与浓厚的研究兴趣。解放战争中,粟裕作为华东战场的军事统帅,率部南征北战,建树了解放军战史上的众多“第一”。他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中华战神。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战争基本停止后,曾指挥全华东野战军四个兵团、八十余万人马的方面军军事统帅粟裕,在接踵而来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因“莫须有”的罪状,成为中共政治生活不正常时期,第一批被错误批判的军队高级别领导人之一,很快被闲置一边数十年,成为被浪费的人才。多数天下人从此不知世间有粟裕的存在矣!
前言 军史的发现与被淡化的名将(2)
一般人评价一个人,如果他成功就赞美,失败就贬低;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压制地位低下的人,这是有悖春秋褒贬本义的。1976年10月,华国锋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军委主席以后,有人提出,要以军事科学院的名义,写一篇从历史上论述华国锋为解放军统帅当之无愧的文章。时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的粟裕不同意,说:“我们搞了这样的文章,怎样向老同志交代?”这篇文章因此才未公开发表。1996年,原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萧克在为《长征大事典》写的序言中说:记得70年代初,我有幸去井冈山,正遇上两个县的同志在争论一个问题,即毛泽东在何时、何地任命林彪当团长。甲说在甲县,乙说在乙县。双方争论不休,虽然没有说明争论的目的,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大概不外是争点“光”吧。同是这个林彪,在摔死前,有些人说他是南昌起义的正确代表,说他是湘南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的代表。而摔死后,则连他在南昌起义时的连长职务也“贬值”了,改成见习排长了。“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人为地歪曲事实。真理只有一个,是不能以某种‘政治上的需要’来改变的。有些同志喜欢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甚至制造材料,歪曲事实。”这也是许多原华东野战军将士观看影片《淮海战役》后感到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的原因之一。粟裕晚年谈到华东战史时说:“六十年代编写华东战史,因1958年对我进行‘批判’,有的人便因人及事,对我所指挥的战役横加指责,做了许多不符合事实的评论和记载,而我这个当年华东战场的战役指挥者,却一直没有机会见到这些材料,更没有机会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不仅是个人问题,它关系到正确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正确总结华东解放战争的历史。”北京大学教授茅海建与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刘统也指出:“自50年代后期起,解放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在政治上受到错误对待,他们的历史功绩逐渐成为研究的禁区。60年代的‘左’倾思想,更使革命军事史上的杰出人物毛泽东被置于不恰当的位置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研究人员遇到了困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强调实事求是,党史、军史研究在摆脱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束缚上有很大进步,对不少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或接近了历史本来面目。1984年2月粟裕去世,尤其是10年后的1994年12月,刘华清、张震代表军委发表《追忆粟裕同志》一文,给粟裕1958年的所谓“罪状”平反,并称赞“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后,他的部分历史才渐渐地接近真实,但对他在军史上的评价依然偏低,一些结论仍然经不起历史的检验。1996年出版的某出版物仍然称:“华野在陈毅领导下,在外线开展了沙土集战役,陇海、平汉路破袭战役,洛阳战役,开封、睢杞战役。”而事实是,平汉路破袭战役时,陈毅已经离开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先到华东野战军后方基地朝城检查工作,再到晋冀鲁豫中央局商谈后勤供应问题,后来又奉命到西柏坡中央工作委员会和陕北中共中央汇报工作,直到1948年4月返回濮阳华东野战军驻地。在这段时间内,粟裕独立地担负起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和豫皖苏解放区的领导指挥重任”;开封、睢杞战役时,陈毅已经调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由粟裕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战役之前,毛泽东致电陈毅、粟裕等人,明确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世友)、谭(震林)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显然,撰书者学术上的严肃性与严谨性是值得怀疑的。更为甚者,该书将粟裕与山东野战军主要领导人之间长时间争论之后,在毛泽东明确支持下,才创造的七战七捷之功也予以转移。书中称:“1946年内战爆发不久,陈毅接受下属建议,苏中部队不急于出击淮南,而是在苏中打几个胜仗再出击的建议。这就使苏中的3万部队能利用苏中解放区的有利条件,取得七战七捷歼敌5万人的大胜利。”
前言 军史的发现与被淡化的名将(3)
人们的思维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中共中央党校机关报《学习时报》归纳出党史研究的九种现象,其一是以论阉史。史料是“足”,结论是“履”。如今还有一部分人削足适履,宁可阉割史实,也要紧抱陈旧乃至错误的结论不放。显然,军史研究也如此。对待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