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纷表示苏州不能落后于这一波大发展浪潮。于是我们就寻找发展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现在我们苏州人常说的一个‘新苏州’、一个‘洋苏州’,即古城西侧的高新园区和古城东边的工业园区。苏州这十几年的腾飞,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充满历史文化魅力的风景如画的古城老苏州加两侧的‘新苏州’和‘洋苏州’比翼高飞……”在苏州这块热土上工作了34年的王敏生,回忆当年的激情岁月,最后这样说,“我那一届市委,完成了经济模式从内转外的历史转变过程。现在看来,当时我们是做对了。”
一生平和谦逊的王敏生同志没有说错。他那一届苏州市委不仅是做对了,而且用现在的事实来看,可以说是做得非常出色!因为今天的苏州,如果没有东西两个园区的支撑和拱托,在全球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狭小而沉静的姑苏城的发展将是无法想象的。
要认识苏州城区经济的全貌,必须先认识那个被苏州人引以为骄傲的“新苏州”。
第9章“新苏州”的诱惑(1)
“新苏州”位于现今的苏州古城西翼,正式官方名字叫“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去过苏州的人很多,相信除了古城的小巷小弄和小桥流水的诗意江南外,肯定也会对“寒山钟声”、“江枫古韵”、“枫桥评弹”等苏州名片式的古代名胜风物存有特殊记忆。除此之外,你对苏州还应该有个全面的了解:古城西翼基本上都是些真山真水,或者说是苏州的名山名水,名山可以把虎丘、狮山列为首位,名水自然非千里烟波浩渺的太湖莫属了!苏州的许多名胜其实都是在古城西翼的近郊,或者紧挨太湖的那些地方,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京杭大运河也在这一带流经千年。
“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就在这个地方。
1271年11月,年仅17岁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踏上寻访东方世界的神秘之旅,他从地中海的阿迦城登陆以后,沿着公元前一世纪初的“丝绸之路”东行。当这位巨商的独生子,驾着旅行之舟,驶进了东方世界的“人间天堂”苏州时,从小在威尼斯水城长大的小伙子吃惊地写下这样一句话:“苏州城漂亮得惊人”。
他还写下了这样的话——
“这里人口众多,稠密得惊人。”
“民性善良怯懦,他们只从事工商业。在这方面,的确显得相当能干……这里的商业和工艺十分繁荣兴盛。”
“如果他们的勇敢和他们的机智一样优越,那么……”
那么什么·马可·波罗没有说出来。即使说了,也缺乏想象力,因为他对“东方威尼斯”的认识是肤浅的。其实这位意大利旅行家还是点出了苏州的巨大潜力,而这个潜力一旦被释放,将令全世界震惊。
苏州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似乎一直在寻找这样震惊世界的机会。7个世纪过后,苏州终于有了这样的机遇!这个机遇自然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具体地说,是上海浦东开发所带来的机遇。
在一些老苏州人的记忆里,这似乎还是昨天的事——
1990年苏州市委一次的常委会议上,书记王敏生和副书记、市长章新胜等不约而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苏州所属的几个县市已“飞”起来了,老城苏州的经济怎么办·
“我们这些坐在苏州城里的人,如果不能把苏州市区经济搞上去,往后再发号施令,恐怕会越来越没人听你的!说得再严重一点,人家完全可以不听你的发号施令嘛!”王敏生说。
“凭什么·他们还想不想共产党的领导了·”
“话虽不能这么说,但你自己身边的事都做不好,人家诸兄弟做得强大了,你当老子的说话不硬气!这是绝对的。”
常委会上,几位同志争执起来。这争执看起来常有,但一旦放到常委会上,一旦当做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出来时,它真的让市委一班人感到一种巨大压力——你苏州市委只要求下面如何如何地发展,你眼皮底下的那块地方还是一潭死水;你只让下面掀浪汹涌,大干快上,其结果必然是淹死了自己。
中国是个讲政治的国度,有些事私下里谈得很多,而有些明摆着的客观事实又不便在桌面上讲。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和一个政权,都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无论是集权式领导,还是松散式组织,只有领导者的强大和具备实力,你的政权才能巩固和牢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政府处理与下面的关系,有属于上下级权力之间的固有属性的牵制力,但更多的还是要靠实力的影响力。权力和威信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政党内部和政权内部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回避这样的客观存在并不符合唯物主义。只是在通常的政治氛围内,我们不便这样表达。然而苏州人是务实的,领导层的这种作风和意识同样超前,他们不回避这样的客观事实:那些发展起来并且在国内已经非常有名气和声望的县(市),个个生龙活虎般地向前腾跃奋进,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领导和上级,尤其是苏州这样的品牌与他们同步前进,不然苏州将失去对他们的影响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9章“新苏州”的诱惑(2)
“大家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我们一直在要求下面如何如何地干,可是在我们眼皮底下的古城区建设不起来,我看不用别人说,就是我们自己都有一种危机感。”王敏生一针见血地指出。
“明摆着的事:现在各县市都如火如荼地在大发展,思想比我们市委还要解放,那么我们对城区的发展是不是也该到了思想大解放的时候了·我想结论是明摆着的。”章新胜市长的态度同样十分明确而坚定。
于是苏州城区经济发展成了苏州市委、市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迈开的第一个战略步伐。
然而,苏州城区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像张家港、昆山那样大刀阔斧地大发展·这个题目实在难为了王敏生、章新胜他们——
姑苏千年风韵,人见人爱,谁动一块砖墙一片草皮,都可能有人写信到中央、上国务院会议——此话事出有因: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同济大学园林古建专家陈从周等几位知名人士,曾发出了“救救苏州”的呼吁。1981年,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等来到苏州,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考察,他们深为苏州古城遭破坏的现象而忧虑,后与苏州本地的几位专家、学者一起写了一份《关于苏州园林名胜遭受严重破坏情况和建议采取的若干紧急措施的报告》,向中央作了报告。当时的中央领导极为重视,*批示要求“江苏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总书记批示道:“不论是近期的建设方针,还是远期的建设方针,都要实事求是,讲究实效,都要靠苏州市的各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以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加以实现。”随后,中央有关部门和江苏省及苏州市作了大量调研。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复了江苏省委《关于保护苏州古城风貌和今后建设方针的报告》,这份文件上明确规定苏州古城是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那些具有保护性的局部和任何上规模的城市建设都必须上报中央及省以上的相关部门批准。此后不久,*到苏州调研,期间他对苏州市领导说:苏州园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定要好好加以保护;要保护好这座古城,不要破坏古城风貌,否则,它的优势也就消失了;要处理好保护和改造的关系,做到既保护古城,又搞好市政建设。这就意味着:苏州不再是苏州人自己的苏州,而是中国的苏州、全体13亿中国人的苏州,你苏州人想怎么动就怎么动的历史已宣告结束。这一方面是好事,它可以让苏州的古城保护纳入“国家任务”,同时它对需要大动筋骨的苏州城市经济发展下了一道“止步令”。
因为不能动古城,所以苏州人被迫考虑“城外战略”——
划一块地出来,重建一个苏州新城!这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群吴地精英在谋划将解脱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旧苏州“胥城”的束缚,争取新苏州天地。现在听起来似乎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可在那个时候,在素有小桥流水之称的苏州,不能不说如同一声春雷般的巨响。
市委、市政府的意见传出后,姑苏城内一片哗然。赞成的和反对的人一样多。赞成者的理由自不用说:苏州要发展,旧城里无法做出像深圳、浦东这样的大文章。反对的人理由更充足:建新城,就意味着抛弃历史名城和著名的“东方威尼斯”的古苏州风貌。在后者眼里:苏州是不能变的,这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的遗产,谁变动谁就是历史和子孙的“罪人”。 。 想看书来
第9章“新苏州”的诱惑(3)
在这个世界著名的历史名城,谁想动其分寸之土,确实极有可能成为“千秋罪臣”。
“苏州古城风貌自然不能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苏州的城区经济不能发展。我们对老城的保护,负有历史的责任。可是在全球化经济形势下,我们应当让古苏州照样腾飞起来。我们应当给古城装上翅膀,有了这个翅膀,苏州腾飞了,古城风貌的保护才能真正成为可能。这个道理要让市民们都知道。”市委书记王敏生在常委会上这样说。
苏州人聪明,同时又不保守。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很快得到市民的响应,于是给古城装“翅膀”的宏伟蓝图便开始谋划起来……
“翅膀”插在何处·这是难题。相传姑苏旧城蓝图是当年伍子胥请了堪舆家作参谋绘制而成,经过“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勘查与布局,风水是不能改变的,一旦风水破坏,全城皆溃。姑苏城过去陆上有八个门,象征可纳天空中八个方向的来风,那样会风调雨顺;水路上的城门也有八个,是阻挡地狱和来犯者的入侵所用,同时又能使城内的人民安乐幸福。事实上,古苏州城建成之后的2500余年里,虽经无数战事纷扰,也数历时代变迁,但初始的城郭风貌从未改变过。这在世界城市史上也是罕有的,足见姑苏旧城确有“仙气”。
“翅膀”必定安在两翼,纵观古城南北:一面是傲视天下的常熟,一面是风云正急的吴江。苏州想发展,欲断两县的凤头虎尾,必影响大局。南北方向添翼被否定后,决策者的目光便自然落到了古城的东西两翼。
这个地方好处理些,皆是吴县之地。再说吴县本来一直与苏州城相拥相依在一起的,将吴县纳入苏州城区,融为一体,适宜苏州城区更大发展,吴县百姓也不会吃亏。当政者的这一思路从苏州城区地理考虑,应当说是最佳方案,后来也证明了将古城边的吴县纳入苏州城区是明智之举。
然而吴县毕竟也曾有几千年的行政历史,再加上过去一直与常熟、吴江并称“苏州三杰”。失去行政区划名称,意味着吴县从此在版图上消失,这种痛苦对一个享有很高名声的地区官员和百姓来说,也是非常彻骨的。好在吴县人与苏州城区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血缘关系,2001年吴县撤市成为了苏州的相城和吴中两个区,分附于古城的东西两翼。新的吴中区,姑苏的一半历史遗迹在这块土地上,因此称其为“吴中”名副其实。吴中之地,自然包纳吴地遗宝。加上这里又怀抱烟波荡漾的太湖,这是块绝妙的风水宝地。相比之下,东边的相城,自然条件就差多了。不说这里少了诸多历史遗迹,就是这儿的湖塘水域,也都是些零乱的瘦池薄地,不耐细看。
“新苏州”就建在太湖之滨的吴县地域吧!决策者虽不是什么风水先生,但见了好水好山,谁都心旷神怡。
这一历史性的选择使姑苏城貌第一次有了重大突破,它可以归结为苏州人自身求变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上海浦东大开发带给苏州人的一个“世纪觉醒”。
这片苏州人心目中的理想“新苏州”的建设与开发,始于1990年,正式获得国家批准是1992年,基本上是跟着上海浦东的脚步走的。“新苏州”最初叫“河西新区”,有点儿效仿上海的“浦东新区”叫法的意思。所谓河西,指的是地理位置,即运河的西边。“河西新区”后来改名为“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个名字来之不易,因为当时国家对开发区的政策处在紧缩整顿阶段,并明确表示不再批准新设的开发区了。
第9章“新苏州”的诱惑(4)
国家不批准,等于孩子没出生证,后患无穷。市委书记王敏生急了,说:“发展是硬道理,拿到批文是更硬的道理!”在他的努力下,苏州干部们迅速利用一切可能的关系,到京城进行活动,总算说服了各方“首长”。“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正式批准,使得苏州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园区革命”时代。这其中,王敏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