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正式批准,使得苏州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园区革命”时代。这其中,王敏生同志带领的市委一班人的正确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我们把河西新区建设是看做‘苏州小特区’来搞的,而且准备大干一番的,所以调来了昆山搞自费经济开发区的王金华……”王敏生回忆说。
苏州市委调王金华到城区来搞“小特区”建设,可以说是一着高棋。这个人现在是苏州市政协主席。他从2001年起又受命搞工业园区,搞得苏州地动天摇、日新月异,使得曾经令新加坡李光耀一度很不满意的工业园区建设蒸蒸日上,举世瞩目。但许多人并不了解王金华真正发威和显示建设园区或者叫“开发区”的卓越才能,是在昆山“自费开发区”和苏州高新区建设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的。王金华在当苏州市政协主席之前,他的人生轨迹上有三大亮点:一是80年代中后期,在昆山与老书记吴克铨并肩搞昆山开发区的那段轰轰烈烈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二是90年代,在建设“新苏州”中的那段“激情澎湃”的十年奋斗史;三就是新世纪后在苏州工业园区的“激情闪耀”的辉煌年代。
现在我们回顾他和他的战友在建设“新苏州”时期的那段“激情澎湃”的十年奋斗史——1991年春夏之交。
一艘小船平静地驶进古运河西侧的小内河,船太平常,所以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几个男人随船在狭小的河道上穿行,水路所至,农田、土丘、山岭、零星村落,一律沉寂着。
因为谁也没有注意这几个人是干什么的,所以也就没有人在看他们想干什么。农田里没有蛙鸣,土丘上的小树孑然立着,山岭有风悄悄穿过,村子上空升腾着几缕炊烟……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苏州古城西郊的景象,一幅2500多年来几乎静止不变的风景图画。
几个男人一路漂去,谁也不说话。及至漂完小河,在一个土丘旁,有人建议道:停下船,上岸看看。
说话的这个人声音很宽厚,话虽不严厉,但很有磁性,带着某种不可违拗的力量。他就是王金华,一米七五左右的个头,这位身材壮实的汉子,使人感到其内力很强。此刻他的身份是苏州市城建开发总公司总经理、苏州新区开发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实际上的“新苏州”负责人。
“总指挥,这里被当地人叫苏州的北大荒,你看像不像·”同行的战友问王金华。
王金华没有答话,他眺望着眼前的山与水、田野和丘岭以及缕缕炊烟——这是他非常熟悉的,他昆山老家的那个地方前几年也是这个样,但这几年搞了“自费开发区”后全变样了。王金华缓缓地转过头,那一刻他凝目了,他看到了并不遥远的苏州古城的轮廓,那真是美呵——斜斜的虎丘塔,汽笛长鸣的古运河,以及若隐若现的苏州古城墙……那古城墙和月牙形的小桥,把姑苏的城市与乡村分隔成两个不同的世界。
他们现在要把这两个不同的世界联结在一起,并且要看不出任何嵌缝。“我相信我们能够完成这个使命。古城内的苏州,小桥流水,园林古巷,总被外地人说成假山假水真苏州。现在我们这里都好:山是真的,水是真的,新苏州一定是真山真水,诗意万千!”军人出身的王金华不是诗人,但这当口他像一个诗人一样对自己的战友们如此说……王金华在接受我采访时说,当年他回首眺望古城苏州的那一瞬,内心异常激动,因为他一下想起了2500年前的那个吴国大将伍子胥……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
第9章“新苏州”的诱惑(5)
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
(唐代白居易《登阊门闲望》)2500年弹指一挥间,苏州城历经风雨,然而它仍然屹立于世,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名扬天下。现在这座城市将要建起一座新城,与古城和谐完美地共存一地。这将意味着,谁来接建这样的伟大工程,谁就将是苏州建城历史上的又一位伍子胥式的伟人。
当然,今天的新苏州城建设不再是一个人的功劳了,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这个决策来自于中央。国务院批准的苏州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便是苏州新城的基石,“古城新区,东城西市”从此扎根在苏州人的心目中。
现在到了实施的年代。古城苏州早已承受不了历史之重负了,它已经在不停地呐喊着要解脱身上的重负——老城无法伸展,14平方公里的古巷河岸头,无法接受每年约300多万的旅游者,以及生活在这里的本城居民——每平方公里住24万人本来就已经让小巷木桥累喘了气……
“你的任务是: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新苏州。”市委书记王敏生说话从来不带狠劲,他的吴语声调总带着苏州人特有的那种柔软,但这回向王金华交代任务时,口气却十分强硬。
王金华对此没动声色。
“具体一点说,市区的工业产值去年是146个亿,你新区10年就要达到这个水平:150亿元。”王敏生说完,眼睛盯着王金华,看看自己的爱将、这位昆山人有什么反应。
通常情况下,苏州人会向领导表示一番惊诧,以便给自己留一些“余地”。但这个王金华没有,他缓缓地抬起眼睛,看了一眼市委书记和站在一旁的市长章新胜,几秒钟后蹦出一句话:“150亿不稀奇。关键在政策,启动这关要打好……”
章新胜笑了,他朝书记王敏生看了一眼,意思是说:怎么样,我说他王金华行吧!
当然行嘛!王敏生心想:提拔王金华到市里来,他跟“老伙计”、昆山的吴克铨是有“私下交易”的:你把小昆山搞大搞强了,我苏州城区怎么办·苏州总不能让昆山压在底下吧!苏州搞不好,我连你吴克铨一起弄来!
王敏生听王金华这么说,心里笑开了花。
“我什么都不担心,担心的就是看你给不给金华他们开发新区的独立操作权和指挥权。”吴克铨对王敏生说过。
后来王敏生和章新胜记住了吴克铨的话,并且在市委常委会上履行了承诺:决定给新区工委和管委会“特权”——县级职权,下设土地、财税、公安、劳动人事、工程管理5个局级编制单位。“可以了,我们先干起来再说。”副县级干部出身的王金华觉得市委、市政府给自己的权力够大了,虽然他当时手下只有“七八个人,十来条枪”,但毕竟现在是“县处级”的司令了!
王金华站在荒丘上,顺着吹动自己头发的和风,目光转回到眼前的这片运河边的山与水、田野与村庄之上……他的胸脯在起伏、激荡。他感到了那种儿子站在母亲面前的责任和义务,非常强烈的责任和义务。
当时的新区指挥部设在苏州三元一村的一间50年代造的老房子里,好在指挥部只有4个男人,要不会有点麻烦,因为老房子里没有女厕所,只有一个“坑道”式男厕。
没有女人在场,苏州的男人说话也放粗:“别看这里不像啥样,但我们要干的是创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王金华对自己也对手下的三个拓荒者这么说。
第9章“新苏州”的诱惑(6)
2000万启动资金能创世界一流的大业·有人心里冒虚汗。王金华则泰然置之,他提出新区四大发展战略:开放战略,科技战略,人才战略,繁荣战略。
前面三个战略好理解,可繁荣战略算啥·
苏州新区建设较深圳、浦东等地是晚了,是改革的后来者,更何况,苏州处在中国丰厚的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区内,硬拼硬杀有害而无益。一步到位,走繁荣之路,更有利于与世界文明接轨,所以苏州新区要走“繁荣战略”。
——这是王金华的思路,也是苏州改革走向世界的战略思路。
参与新区筹建的各路人马陆续报到后,王金华作了一次新区开发的动员,他一口气将四大战略的具体内容阐述了个明白:开放战略就是以引进外资为突破口,进而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产业进步与世界同步、具有国际运作能力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开放型的经济发展。科技战略的重点是瞄准高新产业,使新区真正成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的基地。人才战略,简单一句话就是“能翻多少跟斗,就铺多长的地毯”。目标是造就3支队伍:现代化管理人才队伍、国际化运作人才队伍和科技专业人才队伍。繁荣战略是通过“三产”和社会事业,促进新区的快速繁荣,将新区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新苏州城区。
丹桂飘香,迎来了苏州丝绸旅游节。王金华在旅游节上亮相,并四面出击,亮出的牌子是“苏州新区”。那些金发碧眼的客人大为惊讶:苏州还有一个新区·是什么样的新·
可以去看看嘛!
王金华叫人开车过来,将老外们拉到狮子山大桥上转了一圈。老外们看着苏州城外那处山和水,连连摇头,“王,你的新区很……嘿嘿,很不怎么样啊,比你的昆山差很多。”
王金华不急不躁,礼貌地朝老外们一笑,说:“明年你们再来实地考察,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那时你们会喜欢我们这个新区的。”
老外们很兴奋,“好,明年我们再来!”
“一言为定。明年!”王金华与老外们一一握手,老外们发现他的手格外有力量。
“明年”,是一个约定,是苏州人向世界友人和全中国发出的一个约定。
为这,沉睡千年的姑苏西郊的那片曾经战马踏蹄的土地开始了沸腾——征地动迁的动员,掀开了太湖之滨的惊天巨浪……
从祖先随伍子胥入城至今几千年后代未移一寸故土的当地百姓,第一次被现代文明的触角所撼动,他们有些不适应,所以也不想听王金华他们讲的那童话般的明天的故事。他们拿起种地的锄头和挑水的扁担,要与那些想让他们搬家的城里人拼死活——宁静的秩序被打乱了,告别的仪式是悲壮的,农民们有权利与他们不了解的真相作最直接的斗争。
王金华派出一位有经验的老同志去做农民们的工作。老任不愧是“老动迁”专家,对动迁户的心理可谓一清二楚,他的嘴皮子能一溜烟念出几十条动迁政策。但农民们不买他的账,几十个庄稼汉与动迁人员扭打在一起,年轻的小张不知被哪里飞来的棍子打昏在地,“冲啊——”一声疯狂的叫嚷,刚刚租借搬了家的新区指挥部被占领了。这时,一个粗大的嗓门在9楼指挥部的窗口边响起:“谁敢动我们的房子,就把谁从这里扔下去!”
新区管委会干部们目瞪口呆。
这时王金华来了。
所有目光凝聚到他的身上。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9章“新苏州”的诱惑(7)
他说话了:“搬迁,肯定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这是市委的决策,也是全苏州人民未来幸福的需要,没有商量余地。但你们为啥不愿意搬呢·是政策有问题,还是我们工作态度不好·”
闹事的农民说:“我们不是有意反对作梗,是你们说话不算数。”
“咋说·”
“你们让我们搬家,可我们搬了之后住哪儿·”
“怪了,不是已经安排你们房子住了吗·”王金华把目光移到老任的脸上。
“安置房子青黄不接,还有几套没落实。”老任说。
“扯淡!”从部队退伍回乡多年的王金华已经好久没这样骂了。但骂归骂,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于是他说:“第一,尚缺的安置房,在年内全部解决,保证家家户户能搬进新房子过年;第二,现在无法安身的几户,全部搬进我们指挥部最好的这个老四合院;第三,因为水灾,老四合院周边还是一片汪洋,抽水、排水的工作全部由管委会来负责。上面哪项工作没到位,你们拿扁担打我耳光!”
“好,有你王主任这话,我们就搬了!”知理通情的农民们爽快地答应了,他们说相信党和政府。
党和政府没有让这些农民们失望,搬迁工作做得精心细致。
“未来的新区建设得再好,如果不把动迁户的安置做好,那等于零。”王金华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一直挂在嘴边,每一个新区干部心里挂着这样一杆秤:新区要建在人民满意之上。
有多少委屈,有多少难题,他们从来没有计算过,因为他们所想的是:假如我的家被动迁了,我该怎么想·于是所有的困难,所有的愿望从自身的角度去为那些动迁户着想,问题就会解决好,解决得让人感动和满意。新区建设十几年来,动迁的有几万户,不能说没有一点矛盾和难题,但整体而言,是平静的,平静得像苏州人的性格一样,十分的温和。这要归结到苏州人办事的细腻,更要归结到他们能从动迁户的实际利益出发思考问题。为了考证王金华他们干的实效,我特意到了几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