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加坡不同意。说新加坡有个开发区叫“裕廊工业镇”,它办得非常成功,我们就是想把“裕廊工业镇”的模式搬到你们苏州去办,应该叫“苏州工业镇”。
苏州人马上说不行。认为:中国的镇太多,而且“镇”在中国是个行政单位,区区小镇,何以正名?
消息传出还引来一大堆非议。有人说:苏州是想割一块地,做新加坡的“殖民地”了,现在是“镇”,将来是“县”,最后苏州就真正成了新加坡的殖民地了!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这话也传到了李光耀的耳里。李光耀赶紧说明:“我一个小国,哪有资格在你们中国建殖民地·你们想错了!”
想错不要紧,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合作项目到底叫什么名称也非常重要。没有合适的名分,在中国做起事来是会有麻烦的。
于是中新双方专家们一来一回,屡次交涉,最后达成共识,称为“园区”吧!这样的好处是既非用惯了的“开发区”,又非“镇”一类的行政区域概念。“园区”可以成为一种比较贴切的经济地域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把新加坡、李光耀他们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的“软件移植”相对应起来并涵盖在其中。园区嘛,可以是经济开发区一类的实质性的工业与经济的内容,又可以是独立的具有特色的社会型区域。
“很好,就叫‘园区’吧!”据说这“园区”还是中国最高层拍板认可的。
苏州工业园区从此正式被确定为中新合作项目的名称,它的英文名字为:Suzhou Industry Park简称“SIP”。
现在全世界都知道“SIP”。
那么李光耀一向强调和主张的新加坡“软件”到底是些什么内容呢·当时的苏州人,包括中国高层和专家们并不十分清楚,或者说仅仅有个模糊概念。其实*在访问新加坡时就已经意识到这个新加坡“软件”了,他用直率的话讲:就是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占主导的新加坡“管理得好”。一个“管”字,而且是“严管”,这就是李光耀和新加坡经营国家的软件的核心与实质。中国改革开放,要走哪一条路,这是*极为看重的事。他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不顾年迈,亲自多次赴西方发达国家考察访问,亲身感受和体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功经验与社会发展现实,从中得出了中国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和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结论。1978年,*访问新加坡,这是他一生中第二次到这个岛国,第一次是他年轻时留法途中经过的,那时的新加坡也很落后。可到了1978年时,*对新加坡的现代化水平和管理国家的水准,暗暗吃惊。于是在比较之中,*选择了新加坡发展模式作为中国发展现代化的样板。而出于自身国家利益考虑并和中国有着传统友谊及同种族文化的新加坡也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中国的苏州。
第13章不叫“镇”,叫“园区”,英文缩写“SIP”(4)
“SIP”使这两国的共同选择有了一个将梦想变成现实的可能。
然而,苏州人与新加坡人初始为了达成这个“软件”的共识,曾颇费周折。比如关于“园区”到底是个什么样,中国人心里没底。于是新加坡人动用了10万美元搞了三个模型,中国这边看来看去,不知敲定哪一种。后来由*过问,最后是通过*的公子邓朴方以中国残联名义访问新加坡时将此事确定下来的。
合作进入实质阶段后,双方在理解和共识上的差异与融合就更复杂了。
新加坡人对苏州人说,你们必须在一两个月内将70平方公里面积的“园区”内的情况尽快搞清楚。
“一两个月·这怎么可能·仅测量也得用一年时间呀!”商务谈判成员之一的周志方,曾经当过苏州市区的建委主任,搞过规划工作,知道要弄清70平方公里面积内的情况是个啥概念,更何况金鸡湖那片湖塘密布的烂地方,按中国当时的测量水平也真得用一年半载的时间方可弄出一份新加坡人要的材料。
“这你们不用着急,我们有先进设备。”新加坡人对苏州人说。后来他们真做到了,也就45天左右的时间,把70平方公里内的情况弄得一清二楚,而且绘出了1000多张各种情况的数据图。三月菜花开的时候来的,五月就完工了。苏州人打心眼里看到了什么叫先进生产力和运作能力,并且从心里敬佩新加坡人。
关于“软件”问题,也是中新谈判最核心和最重要的部分。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事,因为它涉及两个不同背景和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的相关问题。新加坡人说的“软件”其实包括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土地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投资的宣传、网络组织、营销方式、鼓励措施等,属于一般经济管理的范畴,是建设一个国际化现代园区所必需的,这是完全可以引进的。第二个层次主要是新加坡裕廊工业镇调控市场的经验,以及促使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有序竞争、相互合作、和谐统一的做法,属于经济体制改革范畴,引进也是可行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指立法、执法和廉政肃贪,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这可以部分地吸收。新加坡方面认为既然我们是“移植软件”,那就得按新加坡的做法来操作园区。苏州人哪敢随便答应——当时非常敏感的一件事一直绷在苏州人的脑子里,即主权问题。
一位中央领导在听取关于苏州与新加坡谈这个园区合作项目时曾说过这样的话:除了主权,其他的都可以谈。言外之意,你们跟新加坡人谈合作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出现任何有损中国主权的哪怕是一点点这方面的问题。
苏州人明白:国与国之间,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哪有纯粹的经济问题!即使是经济问题,也可能缠到政治与主权问题,更何况,新加坡“软件”内容中,有关社会、文化和教育等等,都是十分具体而细密的,这里面的麻烦多了!
“什么·软件·把他们资本主义的那一套全部搬过来就叫软件·哼,你们苏州人可要小心哟!”在北京,苏州人向有关方面介绍和征求意见时,得到的这样的疑问甚至是质问,并非少数,有些话在当时让人听后真会背冒冷汗。
为了专门应对新加坡的“软件”移植,当时苏州市政府在园区筹备组下面设了一个“借鉴办”。牌子挂在那里,一位北京来的领导见后,瞪着眼睛,说:什么狗屁牌子!
苏州人见状,不知该说什么。
“借鉴办”的牌子虽然没摘,但几经风雨飘摇。
1993年,对苏州市委、市政府来说,为了这工业园区建设,一方面要与新加坡方面讨价还价,一方面要跟国内来自多方的不理解与反对声进行解释甚至是斗争,正可谓内外夹攻、左右挤压。但市委、市政府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与支持下,始终没有动摇过。“只是那种风雨交加的日子非常艰难,如果不是为了苏州现代化建设和子孙后代的幸福,当时我们真的想甩摊子。”一位苏州“老园区”这样对我说。
“与新加坡谈判中首先碰到的是三块硬骨头,即:基础设施、土地价格和公共管理。这三样东西必须是我们这边要完成的,谈了一次又一次,就是谈不拢。”吴克铨说,“当时我已经62岁了,本来在完成章新胜市长交代的接待好李光耀等新加坡客人后,就不想再具体参与园区的筹备工作了。可就是因为上面这些事谈判非常艰难,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的国情、社情不允许我们步子一下子迈得那么大,可人家新加坡人不干,他说他们的‘软件’就是需要一步到位,所以市委后来决定,从各机关抽调14个人组成工业园区筹备委员会,市长亲自挂帅,我是负责人之一。”
这是市委的决定。
当吴克铨得知这事后,找到章新胜市长,说什么也不愿干了,“没啥理由,就是年纪大了,让年轻人干吧!”吴克铨对市长说。
章新胜摇头,说:“你老吴那点心思我明白,你是不想这么一把年纪再惹一身骚味。不行,你不干谁干·光靠我市长‘光杆司令’一人·再说,你是我在李光耀面前推荐的人,而且也是经李资政点头的,你不干谁干!”章新胜与吴克铨一起搞“开发区”搞出感情来了,他就是不放这位“昆山开发王”。
吴克铨没有办法,只好说:“那我就分管‘软件’吧,最多干三年。”
章新胜笑了,拍拍他的肩膀:“行,就三年,‘软件’这一块全交给你了!”
第14章“软件”——闪烁东西方文明精神的灵魂与光芒(1)
在今天,每一个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所感受、看到的一切及由此透出的文化与文明水准的人,都会很自然地得出结论:这样的园区中国少有,世界少有。也就是说,这里的自然环境与现代化工业之间的那种和谐与平衡关系,被安排得如此协调、统一,或者说完美有序,这都是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得到的,再加上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所取得的超乎想象的效益,你无法不为之惊叹和由衷钦佩。
关于苏州工业园区现在的样子,如果我不作描绘也许很多读者会感到失望,然而如果我仅白描式地勾勒几笔又感到很对不起那些十几年在此辛苦耕耘的建设者们的那份创造力和汗水,尤其是对不起李光耀和新加坡人——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的苏州工业园区就是新加坡的形象,但我似乎又不便在本文中作过多的渲染式描述,原因是我想给广大读者留些期待和空间,并且建议你有机会到苏州旅游的时候一定要去园区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一景一物远比我笔下描绘的要精彩得多……
我在这里想告诉读者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有今天这个样子,是李光耀和新加坡人所期待的结果,也是李光耀和新加坡人一向引以为自豪的新加坡“软件”的魅力所在。
新加坡管理模式的成功点和闪光点,皆在苏州工业园区得以展示与体现。难怪李光耀在国际场所总是拿“SIP”说事。他曾夸耀说,中国苏州工业园区是新加坡精神与管理模式的“青出于蓝”的成果。然而,苏州人为了能够把这新加坡“软件”成功移植,并实现如*所要求的“比他们还要好”的目标,与新加坡人共同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与努力……
“当时金鸡湖这一片区域,都是坎坎洼洼的地方,‘十年九涝,划船扬不了帆,走路五分钟就要拐弯’,意思是说:湖塘多但都是大大小小不成规则,道路更不成样子。新加坡人偏看中这样一块地,并且说要在这样一块土地上建设起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城市。我们虽然是园区筹备组的成员,但当时确实不太相信这种可能。我们私下里还议论说:原来新加坡人比我们中国人还要‘左’啊!我们中国人搞了几十年空想共产主义乌托邦的事,新加坡人比我们还相信得厉害啊!也有人说,反正钱是他们新加坡资本家的,用他们的钱我们不心疼。道理很简单:就是不相信这个不被我们苏州人看好的地方会在新加坡人的雄心壮志下搞出个新天地来。可后来证明是我们错了……”一位“老园区”感慨地说。
根据初步协议确定的“SIP”方案是:最先启动开发的是8平方公里,中期合作开发的是70平方公里。按照新加坡的“软件”模式,这70平方公里面积在正式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前,必须将地下设施一步到位地建好,而且是按照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先进工业城市的标准“一步到位”。
什么叫“一步到位”·简单说:道路、环境、消防、通信、污水处理、地面绿化等等,在外商进入园区时必须都按世界现代化工业城市最先进的条件给配备好了!
因为没有钱,习惯了“边规划、边建设”的中国人,哪见过这种干法!但新加坡人说,这就是我们的“软件”精神——地下设施必须走在地面建设前面,而且要求地下设施“百年不落后”。
开始苏州人不理解为什么非得这样做。事过十几年后再回头看看今天的园区发展,现在的苏州人,没有不佩服新加坡的这一“软件”之高明——一步到位后,避免了无数重复建设所带来的成本的成倍增加和效益降低的恶性循环。
第14章“软件”——闪烁东西方文明精神的灵魂与光芒(2)
“最让我深切感受新加坡‘软件’理念精神的是,他们提出要让园区70平方公里的面积内,能够达到对百年不遇洪涝的防淹能力。就是说,要把整个70平方公里的园区填起70厘米高。我们当时听了没一个人相信!这怎么可能嘛!不说70平方公里,就是首期开发的8平方公里,不说那些湖塘怎么个填法,就是本身地势低洼的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