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天堂-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经理陈念忠虽说是个华侨,但他刚到苏州时连句中国话都不会讲,而现在他不仅能讲中国普通话,苏州话也学得非常到位。陈念忠说:“我觉得我在苏州的最大成功,在于这个园区和我的性格非常合拍,我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责任感和待人宽容,而这些都和苏州园区的特色十分相似。在苏州,从政府到市民,上上下下都是宽容和善、和谐融洽。”
  陈老板在园区不仅事业大成,而且还找到了一位美丽贤惠的苏州姑娘为妻。这位马来西亚商人与苏州姑娘的和美结合,很像新加坡“软件”与苏州人结缘成亲,他们有过初识阶段,有过恋爱时分,有过结合初的激情,也有过磨合期的痛楚。
  1995年至1996年,工业园区乘着出世初势,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国家大举招商,并获得丰硕成果。这要感谢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等新加坡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及他们在世界上的人气与影响力。
  然而进入1997年,特别是1998年,泰国首先刮起金融危机风暴后,亚洲若干小国纷纷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新加坡也不例外。而亚洲金融危机波及的不仅仅是亚洲,世界经济大国原本一向看好飞速发展的亚洲和正在崛起的中国,此时也持谨慎的观望态度。期待蒸蒸日上的苏州工业园区挣钱的新加坡要员们,不仅一时在招商竞技场上连连空手而归,更让他们不能容忍的是,一次在德国招商时,碰上了同为苏州一市的苏州高新园区的招商团大唱主角,将一个个大项目收入囊中,新加坡招商团则反而被人冷落在一旁,忍无可忍!
  “你们这样干,影响的是中新两国的合作协议。”新加坡要员气不打一处来。
  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来自苏州的招商团队一个接一个地频频出现在欧美各地,各种情报汇总到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办公室后,这位东方斗士有些怒了,因为还是那个苏州高新区数次抢占新加坡招商局之先——大项目被一个个“挖”到了狮子山,而非金鸡湖。
  “我必须严肃地指出:我坚决反对苏州的做法!由于他们的扰乱,造成了我们工业园区招商的锐减……这样下去,我们只能宣告中新合作的失败!”李光耀资政真的动怒了,不久前,他又获得了中国官方的一个重要消息:他的老朋友、苏州工业园区的穿针引线人和主要贡献者章新胜不再当苏州市长了。12月,李光耀跑到北京,在江泽*席那儿诉说了自己心头的不悦。

第16章耀眼而奇迷的风雨彩虹图(4)
好说好说,我们是一家人嘛!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关系到我们的传统友谊和新的经济形式的推广与发展,我们将全力支持它,包括招商项目的倾斜。*对李光耀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再次访华表示欢迎。*说,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中国对外合作的重点项目。他强调,中国领导人一贯支持苏州工业园区项目,中国愿与新方共同努力,集中力量把园区建设搞好,共同推动中新经济合作不断地向前发展。
  这位世界闻名的新加坡斗士这才罢休,脸色也好看了许多。“我相信你们。”李光耀说。
  现在轮到苏州人有压力了。有压力的何止苏州人?不多久,江苏省委作出决定,派省委常委、秘书长梁保华出任*苏州市委书记。
  “梁保华过去是从苏州出去的,了解苏州情况。省里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要解决中国同新加坡之间关于工业园区的发展争议问题。”时任苏州市委秘书长的孟焕民回忆道。
  也许是昆山自费开发区出身的王金华本事大,也许是苏州人本来就聪明绝顶,也许高新区的发展确实太耀眼瞩目,姑苏左右两翼只差一两年共同诞生的两个园区——高新区是苏州人自己土法上马,靠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工业园区则像个贵族出身的*儿,一开始就衣着华贵,风风光光,仅地面以下的基础设施投资就达几十亿美元。但人是讲究实际和现实的,当外商往苏州的两个不同开发区一瞅后的结论非常清楚:金鸡湖畔的新加坡模式前景虽然不可限量,但基础设施进度似乎太慢,等到这里建设成形,还不知何年何月;太湖边狮子山脚下的高新区虽看上去有些土相,但在这里你只要谈判一成,立马可干,当年见效。
  “我们是企业,企业讲究效益的最大化和最快捷。”于是外商纷纷投向王金华、投向高新区。
  1997年8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再次来到苏州,看到金鸡湖那片广阔的土地上依然那么冷清,再悄悄往狮子山那边热火朝天的高新区一看,他不由闷闷不乐起来,并在苏州市领导为他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含蓄地指出:苏州工业园区面对激烈的竞争,而这个竞争者正是另一翼的苏州高新区。
  1997年12月,一位新加坡政要来到苏州,同样在公开场合批评苏州高新区与工业园区的竞争,言语中难掩失望和不满之情。这期间,新加坡还曾要求苏州暂停在新区引进外资5年,但被拒绝。
  “当时苏州高新区发展得比较快,工业园区发展得比较慢,客观上有它的原因。工业园区原来是洼地,把地填平,所以地价贵,投资成本也高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成果。加之后一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新加坡投资方实力不高等原因,苏州工业园区经营出现了比较大的亏损。这样,李光耀等新加坡人有了压力和急躁。”苏州人告诉我。
  梁保华来了,这位复旦新闻系出身的“苏州老干部”,1968年至1975年期间就在苏州市下属的太仓县工作过。到省委工作后梁保华出任了多年常委秘书长之职,被人评价为善于处理各方面关系。
  他当苏州市委书记后,接待的第一位客人是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总裁,当时这位总裁正准备推迟在工业园区兴建其海外的最大项目。在和梁保华的交谈中,他深切感受到浓郁的亲商气氛,于是当即改变决定,非但不推迟投资,反而加快了进程。梁保华的这一“见面礼”,让李光耀等新加坡人大悦。 。 想看书来

第16章耀眼而奇迷的风雨彩虹图(5)
新任市委书记梁保华确实不一般,他上任后首先跑到园区亲自登门拜会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总裁林梁长等新加坡朋友,认真听取了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半个月后,梁保华又邀请省委书记陈焕友带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专程来园区现场办公,解决若干开发和招商方面的问题。
  “省委、市委这样重视,我们的工作也比以前顺手多了!”林梁长总裁满意地对梁保华说。尤其让林梁长等新加坡朋友感动的是这年11月,梁保华亲自带领一个6人的招商队到加拿大、美国招商。当时正是寒冬,大雪纷飞,梁保华等每人拎着一个旅行箱,看上去纯粹是普通旅行者。但他们没有闲情到任何地方去游山玩水或娱乐购物,旅行箱中装满了介绍苏州的资料。梁保华他们日夜兼程,马不停蹄,12天里走访了9座城市的20多家跨国公司,召开多场投资说明会,会见了100多位美、加客商。虽然十分疲劳,却打起精神,一遍遍地向客商介绍苏州投资情况。对客商的需求,能拍板的当即拍板,暂时不能敲定的,承诺尽力满足。那些日子里,6个人疲惫不堪,可收获却十分丰厚。他们与两国客商签订或草签了10多份投资协议。刚刚回到苏州,国际跨国公司旭电、安德鲁就通知他们,增加各自在苏州的项目的投资,合计8000万美元。随后几个月,谈成的10多个项目基本上都到苏州工业园区落了户。
  市委书记这样卖力,新加坡人以前所有的不满也随之烟消云散。然而亚洲金融危机带给一些依赖全球化经济的开放程度很高的小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危机意识极强而又异常聪明的新加坡人开始从另一方面认识到了自身的危机——中国是个新兴的经济实体,又有苏州人这样的勤奋、智慧,与中方的合作用不了多少时间,“学生”肯定会超过“老师”。怎么办·新加坡人开始打新的算盘——苏州工业园区让中国人当大股东,风险让他们担着更安全些。从国际商界传来的另一种新加坡声音是:在建设工业园区时,苏州就有了另一个自己的高新区,如果一个城市有那么两个开发区,而且一个是“自己养的亲儿子”,那么另一个与“后妻”所生的儿子肯定会另眼看待。因此新方希望苏州不再让高新区干下去了,全力把工业园区建设好。
  新加坡人这么想,于是试探着与中方进行股权比例交换的谈判。
  市长陈德铭在一次记者会上回答了有记者提出的上述问题,指出:苏州高新区开发已有一段日子,而且是我国政府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关闭或限定它不发展是不现实的。所以中新双方须找出一个好方法,让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同时生存与发展。陈德铭同时以“夫妻”来形容中新两国的合作关系,认为一对夫妻结婚5年,偶尔发生口角也是难免的。他说,中新双方绝不会因小问题而影响合作,双方“一定会继续长期合作下去”。
  然而,毕竟“夫妻”已经出现了吵架,而且彼此伤了一些和气。下一步怎么办·苏州工业园区面临又一次巨大考验。苏州市委、市政府必须拿出意见,否则又怎样落实*同志一定要把园区建设好的指示·
  “什么叫重中之重·这不仅是苏州工业园区本身,它的成功与失败还关系到中新两国的全面合作与友好关系,同时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关系也会产生影响。我们要认真应对,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市委常委会上,梁保华书记和副书记、市长陈德铭及常委们的意见完全一致:既然新方提出了这样的想法,必有其深层次的考虑和打算,我们应当毫不含糊地勇敢挑起建设工业园区的重任,为促进中新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作出苏州应有的贡献。

第16章耀眼而奇迷的风雨彩虹图(6)
“两个园区,对苏州的发展而言,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工业园区,既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中新两国之间的合作中的重中之重。这样,给我们苏州的选择只有一条路:集中主要精力,建设好工业园区,并把招商引资和管理工作侧重在工业园区。”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这样的决策。
  “夫妻”之间的亲善谈判一轮又一轮。
  1999年6月底,这是一个特别炎热的时期。以苏州市委书记梁保华为组长、市长陈德铭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谢家宾为副组长的苏州中方工作谈判小组访问新加坡,同由许文远、林子安、林梁长先生为代表的新方工作谈判小组,就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和交换股权事宜,举行了友好、坦诚的谈判。
  “中新双方毕竟是‘夫妻’,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这五年的‘夫妻’之恩深如海呵!”梁保华和许文远在中新双方见面会上,亲切友善地这样说道。
  “是啊,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凝聚了两国领导人的心血和友谊,我们只能把它建设得更好而不能让它有损一根毛发。”
  “对对,不管怎么说,在苏州工业园区问题上,既有我们共同的利益所在,更有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陈市长,你的英语与前任章新胜市长一样地好啊!这更让我们相信,我们的园区在未来会有更好的招商机会和发展希望。”新加坡主人对英语讲得十分流利的陈德铭市长大为欣赏,语言上的无障碍似乎让他们多放了一份心。谈判也变得顺当起来。
  28日,梁保华代表中国江苏省人民政府授权陈德铭以苏州市长身份、谢家宾以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身份和新加坡贸工部常任秘书许文远、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财团副董事长林子安、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总裁林梁长,分别在《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上签字。这份备忘录上记录了中新双方的几点共识:1 双方回顾了两国政府就共同开发苏州工业园区所达成的协议。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新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扩大经济技术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在苏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 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配套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园区将根据中国国情,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在经济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
  2 双方工作小组回顾了苏州工业园开发建设的进程。在过去的5年里,苏州工业园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首期开发目标,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与此同时,在借鉴新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