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天堂-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经Z镇的不懈努力,并又经过几番曲折后,H项目终于在Z镇落户了。我们虽然将“半熟的鸭子”煮飞了,但心里很坦荡。事后,有人不解地问起此事,我告诉他们:我们同在昆山,发展外向型经济要有“一盘棋”的意识。《招商的故事》之六:
  时间的“计量”
  在招商引资的日子里,我们向外商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昆山是个好地方”,或者“张浦是个好地方”。
  怎么个好法·好在哪里·
  最概念化的“经典”说法:(昆山)张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最形象化的“经典”说法:地理位置好,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
  最抒情的“经典”说法:是长江三角洲一颗璀璨的明珠。
  介绍交通,就说有铁路、312国道穿城而过(甚至还说过“吴淞江水从城里潺潺流过”),十分便捷。后来,机场路、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再说“穿城而过”,未免太落后了,于是就统一口径:北有沪宁高速公路,南有苏虹机场路。
  记得苏虹机场公路刚建成通车时,我们简直是“路大气粗”,“迫不及待”地向外商说过两句“大话”,一句是:上海虹桥机场就等于是为我们造的;另一句是:从上海开车到(昆山)张浦用不了一个小时即可抵达。以此证明交通条件极为便利。
  应该说,苏虹机场公路的开通,的确大大缩短了我们和上海的距离,往返时间大大节省,成为我们到上海特别是到虹桥机场接送客人的便捷之路,被我们誉为“招商绿色通道”。许多国外和国内客商从虹桥出发,取道机场路,来到张浦,大都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优良”等说法有了直接的感性体验,至于对“用不了一个小时即可抵达”之说,谁也没有认真“计量”过。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37)
但也有认真的,丹麦“海虹”涂料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欧逊就是这么一位。
  落户张浦的海虹老人牌涂料有限公司,是丹麦老人集团公司与交通部香港招商局合作成立的外资企业。丹麦老人集团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船舶涂料和重工业涂料的独立供应商,为此,落户张浦的“海虹”公司无疑是一家重量级企业。1995年春天,筹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该企业的重量级人物——董事总经理欧逊先生要来了,他要来看看昆山,看看张浦,看看即将在这块土地上绽放的绚丽的新“海虹”,体验一下张浦的“感觉”。
  欧逊第一次来,谁去接他比较合适·镇长张平方自告奋勇亲自驾车迎接。作为镇政府的“行政长官”兼张浦开发区的“首席老总”,平方既了解全市情况,对全镇情况又了如指掌,还有着七年“驾龄”,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对于欧逊来说,镇长亲自开车迎接他,出乎他的意料。而一路上平方准确到位的介绍,又使他增加了颇多感受。他知道,这也许是一段比较漫长的旅程,镇长的健谈是为了消除他的一路寂寞,真是用心良苦,于是,他下意识地抬起手腕看了一下表,可这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却被机敏的平方镇长从反光镜中捕捉到了。我们在对外宣传时,一直强调从虹桥机场到张浦镇仅一个小时的路程,欧逊是否想证实一下这种说法的可信呢·于是,平方渐渐地加大了油门……车子又平又稳地行驶在苏虹公路上。
  一路美景,一路春光。当车子驶过团结桥,拐向“海虹”工地,远远地看见飘飞的彩旗及工地出入口迎接的人们时,欧逊认真地看了一下手表,全程整整55分钟。这位高个子的丹麦老人与同来的执行董事陈卫华交换了一个会心的微笑,然后,一只手紧握住迎候他的孙书记的手,另一只手拉住平方镇长,在热烈欢迎的掌声中,与他们一同走进了大门。《招商的故事》之七:
  餐桌上的故事
  中国人重“礼仪”,其礼仪的繁文缛节令人眼花缭乱。而“吃饭”也是表达“礼仪”直接有效的载体之一。商洽事宜、增进感情、解决矛盾、探讨问题……一顿饭吃下来,基本上就可以知道“OK”或者“不OK”了,所以,外商来了,安排好吃饭是比较重要的,而认真“陪吃”也是必要的。在张浦镇那段招商的日子里,为了项目的“OK”,在招待外商吃饭抑或陪同外商吃饭的问题上,故事多多。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关于“吃饭”的故事。
  故事之一:盐水哪有酒水好。
  镇党委书记孙忠明常说:外商考察,关注的是你的环境,你的服务,还有人;人投缘了,事情也就好谈得多了。但吃饭也是考察的重要环节。确实,饭桌是谈判的好地方,可增进双方的了解,还可以调节或缓释气氛。所以,款待重要客商,书记、镇长们都要从百忙之中抽暇作陪。一次,台湾某大企业老总来张浦,镇领导在迎宾楼为他接风,但孙忠明书记却因重感冒躺在中医院的病床上打点滴,为此,我们向“老总”反复解释,请他谅解。听说孙书记病了,“老总”非常关心,表示翌日一定去医院探访,并建议斟满酒,祝孙书记早日康复。岂料,大伙儿酒杯还未端起,孙书记就推门而入,直奔“老总”紧握他的手连称“抱歉”。我们惊讶地问:孙书记,你不是在挂点滴吗·孙书记幽默地回答道,盐水哪有酒水好·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38)
故事之二:夹着馒头打呼噜。
  这是镇长张平方的吃饭故事,曾被“添油加醋”而改编为“夹着馒头睡觉说梦话”,一时传为佳话。1995年,张浦开发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来镇上考察的客商络绎不绝,经常是一拨接一拨,我们常常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一天,在连续接待了几批外商后,又来了几位国内客商,虽然大家都很疲惫,但只要有“情况”,又都精神抖擞。接待完后,天已大暗。因一位客商急着要回上海,为此,平方镇长便亲自驾着面包车为客人开道。到了上海,对方很过意不去,执意要留我们吃晚饭,盛情难却,我们应允了。此时肚子的确很饿,一盘刀切馒头成了最好的盘中餐。大家吃着并交谈着,突然,饭桌上传出沉重的“呼噜”声,一看,只见一只馒头夹在筷上,筷子在一双手上,手撑在络腮胡子的下巴上——平方竟然嘴里含着馒头,手上夹着馒头,打起了“呼噜”。
  故事之三:饭桌上的万国旗。
  一次,有位日本客商来张浦考察,在一系列例行的介绍、了解环境、勘察现场后,我们诚邀对方赴“迎宾搂”用午餐。席间,宾主双方频频举杯,谈笑风生,那客商十分健淡,知识渊博。我们从中国“八大菜系”谈到古文化,又从良渚古文化遗址谈到“百戏之祖”昆曲,非常投机,以至于戴眼镜的小个子翻译竟无暇下箸。最后,当服务小姐端上一盘插有“万国旗”的水果拼盘时,这位客商突然顿住话题,反复打量着那盘水果,疑惑地问:郁副镇长,这个水果盘上有很多国家的国旗,为什么没有日本·被他这么一问,我一愣:难道能回答说我们没有日本国旗吗·!再细看,我松了一口气:你看,也没有中国国旗啊。岂料他竟死死追问:为什么·情急之中,我灵机一动:哦,中国,日本,大大的友好,我们谁也不“吃”谁,所以,不插旗。知道我是在开玩笑,他翘起拇指说:你的,很机智。为此,我还被“奖励”了一杯酒。《招商的故事》之八:
  难忘的30个日日夜夜
  台玻,作为台湾100家大企业排名第24位的企业,在落户张浦的过程中,上有市委、市政府重视,下有群众支持和社会各界、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演绎了许多感人故事。
  从1994年5月1日子时在昆山嘉顿酒店正式签订土地合约,到5月17日林玉嘉董事长偕夫人莅临张浦勘察地块,而后5月26日赴京拜会*副总理,只有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节奏如此之快,使我们有一种“大战来临”的感觉,各项相关工作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作为“千岛湖事件”后到大陆投资的第一家台湾公司,“台玻”受到了朱副总理的赞扬和欢迎,林董事长消除了一切顾虑。
  所有的环节都很顺利,也很满意。两个月后,台玻发来一纸传真称:1994年8月25日,是台玻30周年纪念日,要在昆山吴淞江畔的宝地上举行隆重的开工奠基仪式。这无疑是个大喜讯,但也是大压力。此时,距8月25日,只有短短的30天,而台玻所选中的周西村的那块600亩土地上,有太多、太多的工作要完成,许多房舍要拆迁,无数电杆要迁移,西段2365米6条河道要填平,9万立方米土方亟需迅速到位,地块测绘要尽快完成,还有排涝站、猪棚、工场,以及水闸的改造,690米道路及165米石驳的修筑,通往镇区和农村电线线路的改道,两条高压线路的合并及1200千伏临时用电的配置……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39)
事情太多了,时间太少了。全镇上下顿时紧急行动起来。
  7月26日上午8时整,张浦开发区会议室,圆桌会议正在这里进行。镇开发区规划部、工程部,镇建管所、土管所、水利站、电力站、水厂及周东、周西村,各路人马,全部到齐,献计献策,领受任务,明确责任。没有推诿、躲避的理由,只有陈述如何进行这一“攻坚战”的计谋。面对如此的工作量,所有人的心中只有一个字:干。所有人的表态只有一句话:坚决完成。此时此刻,没有人提出什么条件。面对这样的场面,镇领导和镇开发区的“老总”们非常感动,镇党委书记最后只说了一句话:谢谢同志们。
  作为一个项目,张浦人深知“台玻”的重量;作为这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张浦人更感到自己肩上的分量。当天下午,600亩土地的“台玻”工地上,大战阵势全面拉开。我们把每一分钟掰成几瓣来算计,把30个日日夜夜当成60天来用。30天,不分白天与黑夜,无论是在阳光下还是灯光下,那场面总是非常壮观,从指挥员到普通劳动者,都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己的智能与体能。
  难以忘记那些日子,书记、镇长无论工作多忙,哪怕时间再晚、身体再累,也不忘来到工地巡视,了解情况,现场办公;难以忘记那些任劳任怨的同志——年近60岁的电力站站长,患有高血压的水厂老厂长,常犯胃病的开发区工程员,以及许许多多熟悉或陌生的面孔。
  8月25日,位于吴淞江畔的这块“宝地”给了“台玻”老总们一个惊喜,在奠基开工的仪式上,一位老总感慨地说:台玻落到张浦,这真是一步好棋,走得太对了。具有象征意味的是,当无数彩色气球腾空而起时,主席台上空飞过一群美丽的仙鹤,人们惊奇万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啊!
  在一片欢呼声中,我听到有人说:奇迹总会有的。听完老铁的“招商故事”,我又听到了一个叫曹锦元的故事。此人被大伙儿称为“招商大使”,在昆山名气不小。曹锦元自称是“空手道”高手,长相肥头大耳的他,看上去既像老板,又像老大。
  我看过一篇记者对他的采访故事:
  自1998年开始接触台商并从事民间招商的曹锦元,现今在昆山台商中很有名气。他创办的民间中介机构,7年招商8亿美元,引进台资企业70多家。台商在当地遇到大大小小的麻烦,往往都找这个“老曹”出面,所以有的台商叫他“曹书记”(当时的昆山市委书记也姓曹)。
  “我这个人最大的兴趣就是交朋友。”说起自己的特点,老曹亮出底牌。曹锦元说,他以前在昆山开发区做事,后来自己做化工生意。1998年认识了一位台湾企业的老总,这个老总每次来昆山都是老曹派车去接他。这个台湾人觉得老曹挺讲义气,就提醒他,做化工生意是“人赚钱,累死人”,并提议老曹做“钱赚钱”的生意。于是曹锦元就代理了一家台湾报纸的广告。“这边收5万元,那边登出只要1万多元,我原来就赚这些钱!”老曹说。后来这家报纸的一名高层到江苏旅游考察,老曹就自己掏钱全程陪同,花了好几万元。这个高层提醒老曹:单做广告也不行,一定要进入台湾人的圈子。在他的建议和支持下,老曹办起了“台湾新生报台商投资服务中心”。前几年都在探索,这几年生意越做越红火。说到招商赚钱的诀窍,曹锦元一脸自豪:“很多地方政府是贴钱招商,我在昆山是在招商中赚钱!”曹锦元说,他招商赚钱的诀窍其实比较简单,但往往是政府招商做不到的。“说简单就是做好小事,小事做好了,大事情就会跟着来。”他说,他这个人喜欢交朋友,交了朋友不一定今天就有钱赚,但有了朋友就肯定有机会赚钱。曹锦元向记者介绍,去年一个台湾企业的老总,在昆山要开车,他的驾照是台湾的,曹锦元无意间在一个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