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天堂-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坤宝的发迹在常熟人中极普通和普遍,常熟的许多农民属于他这等的发迹者,是他们这些人共同经营了“常熟招商场”(现在的常熟服装城),并使之成为中国第一服装市场的。当然更大的建功者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四五十万“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人们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们。
  黄希芝,常熟服装城资格最老的老板之一,一位七十余岁的老阿婆,我认识她已经十几年了。
  十多年前第一次采访她时,她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服装老板了。那时她的生意已经很火爆,麾下的“翔祥公司”除了专营服装外,还有饭店、旅社等连锁公司,当时就有人对我说,黄希芝的财产“至少在千万元”。
  2008年为写这部书,我到常熟服装城第一个点名要采访的就是她。
  老阿婆见我后,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连声道“老朋友”、“老朋友”。虽然十几年里只有几次见面,但确实算是老朋友了——在记录常熟服装城的历史变迁中,我是一个笔录者,黄希芝是一个亲历者。我知道黄希芝是个不平凡的阿婆,在共和国成立前夕只有15岁的她,就是一个浪漫色彩很浓的少女,苏州女中毕业后她瞒着父母报名随解放军南下,后来因为军队考虑她是独生女,就把关系转到了地方政府,黄希芝因此成为解放后常熟市政府机关的一名年轻女干部。1958年一件不经意的生活琐事铸成了黄希芝曲折的一生,她从此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家庭,也失去了美好理想……直到1979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她才有了家庭和第一个孩子,哪知孩子才几个月她却发现自己患了绝症。生活真像一杯苦酒,手术后的黄希芝为了孩子和远在新疆的丈夫,不得不在街头摆地摊——她是最早在南门汽车站摆地摊的小贩之一,可那时她和那些小贩摆地摊是被当做“投机倒把分子”经常受到打击的对象,黄希芝为了给儿子挣几块钱的“奶水钱”,不得不整天“流窜”在汽车站周围。1985年,常熟招商场正式开张了,饱尝了无地摆摊之苦的黄希芝,凭着丰富的经商经验和久积的那份期待,倾囊2万元,租下了几个摊位,正是这大胆的一步,使得黄希芝彻底改变了自己后半生的命运……
  “我的命运是跟着常熟服装城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服装城就没有我黄希芝的今天。”多年担任常熟服装城商会会长和常熟市政协委员的黄希芝如此深情地说,我记得十多年前她说过同样的话。
  细细品味这位阿婆的话,就会发现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历史课题:到底是常熟的招商城(服装城)改变了像黄希芝这样的数以万计的常熟人的命运,还是数以万计的黄希芝式的常熟人决定了常熟服装城的命运·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课题,就像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一样,到底是中国人以自己的奋斗精神推进和改变了中国命运,还是中国改革开放推进和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命运一样。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与本质的变化,来自于内因与外因两个因素,历史的进步首先是人民要求进步的意愿和革命的动力,其次是时代的发展与推进影响了人民的这种进步与意愿的实现,两者缺一不可。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14)
常熟服装城的建立与发展史实证明,在近二三十年间发生在这块热土上的一场改变了当地人民生活和地区经济及社会面貌的革命,首先是人民有强烈改变自身命运的需求和奋斗精神,其次是政府和党的组织因势利导,并正确执行了党的方针政策,又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了发展的机遇,从而获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这也许就是常熟人创造的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我称其为“常熟经济的市场模式”。
  常熟经济的市场模式与昆山、张家港和吴江等很不一样,它所带给这个区域的百姓和社会的效应是磁铁般的吸引力和太阳般的辐射力。
  到过常熟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基本事实:在苏州之地,常熟也许是最务实的一个县(市),这里的百姓生活和他们的心态是最富足与和谐的。这跟常熟的市场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实惠有着直接关系。
  *经典经济学说告诉我们,任何经济形式所带给社会的财富肯定归结为资本的合理流通与释放。常熟因为一个服装城,一个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20余万人的客商的激情经营、241条辐射到全国各地1000多个城市的客货供应链和日均资金流量近7亿元的32个专业市场组成的巨大市场,它带给这个城市的几十万劳动者(多数是农民)的效益显然巨大无比。
  “办一个市场,兴一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地百姓”,这是常熟执政者在创办服装城初起就建立的理念,这个理念一直坚持了二十多年,因而形成了从“一个市场——兴旺产业——繁荣经济——实惠百姓”这样的良性的发展模式和社会进步标志。
  在常熟市场发展日益显示力量的时候,许多地方想“克隆”它,结果几乎都失败了。这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今天也不知所以然。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对此常熟人坦然笑言:我们的市场克隆不了。因为我们的市场有几十万当地百姓的自觉行为和丰厚的本地资源,以及市场自由经济的自身规律决定的,三者缺一不可。
  这话听起来并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细细想来,却是道理万千,真理一条:你走什么道路,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
  在常熟服装城,有人告诉我,这里“遍地黄金”,就是“倒卖摊位”也能发大财,当百万富翁。有这样的事?
  后来有一天我终于在招商城的一次拍卖现场搞明白了这个不可思议的“秘密”。这是1993的事。
  这一天,常熟招商城在进行新一轮的商铺招标。由于摊位事实上已经成为谁只要占有谁就可以发财的最佳捷径,因此围绕摊位的争夺成为了常熟上上下下都把眼珠子盯得溜圆的一件大事。曾经有干部通过“内部认购”而获得一些摊位后暴富,结果百姓揭竿而起,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这么做了——招商城的铺位一律公开拍卖。
  “A门市部底价租金30万元,谁要价·”拍卖大厅内,人山人海,拍卖师喊出的第一声刚落音,台下一片喧腾……
  “我要!”
  “我要定了!”
  “我出价60万!”
  “70万,我出70万!”
  “80万!”
  “我出90万!”
  “好,90万还有没有人出价了·”
  “我——我出95万元!”
  嘘,天文数字!
  “还有没有老板出价了·有吗·没有了——95万成交!”
  “哐!”随着拍卖师手中的棒槌落下,标志常熟招商城的又一个门市与摊位的出租价又一次创下全国纪录。当时我曾经对这个95万元的商铺进行过一次现场观摩,发现才十几平方米的门市柜面,既无上海“一百”那样的豪华气派,更没有北京“国贸”的国际水准,平平常常,然而它的出租价格却令人心惊肉跳。当时我曾向上海“一百”和北京“国贸”打听过同样面积的铺位价格,大约年租金在三四十万元之间。常熟招商城竟然高出近两倍!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15)
“这是因为我们招商城的含金量高呗!”一位常熟市领导很自豪地这样说。
  什么叫寸土寸金,常熟的招商城就是。
  我作过一个小小的计算:一张百元大面额的人民币,长16厘米、宽76厘米,每张合1216平方厘米。如果那个铺面是18平方米,那么95万元的年租金就等于要用百元大面额人民币在这个商铺的地面上铺66层厚!也就是说,一张百元人民币那么大的一点点面积,一年要用660元钱才能把它租下来!商家不是傻蛋,660元租那么一块手掌大的地方,赚进的钱是多少·没有人告诉我,但拍卖现场那位以95万元拿到铺面的老板当时的一脸得意劲可以看出他的胸有成竹。
  至此,我才明白那个徐琴梅为什么能依靠倒卖商铺摊位就能成为“千万富婆”的奥秘了。原来由于市场交易的火爆而给常熟招商城里面形成了一个“铺位价差市场”——那些手中囤积铺位和急着想要商铺之间的私底下交易所形成的买卖……当时的徐琴梅手中有300个商铺,不等于有300个随时随地可以提钱取款的众多“小银行”一般·
  陈正达,普通的常熟农民,今年51岁。以前一家三口靠15亩地营生。1992年他开始制作竹针、竹镊子等手工艺品到招商城贩卖,农忙时还要回家种“责任田”,就是靠着一个90公分宽的地摊,两年内他成了“万元户”。后来生意越来越红火,1996年他在常熟城内买了一套房子,彻底告别了乡下的农民生活。现在陈正达在服装城内有三个小商品店面,一年“七位数”收入是稳稳当当的。
  “我太普通了,像我这样的农民因为服装城而富起来的常熟人太多太多!”陈正达不屑地对我说。
  常熟办了招商城,到底有多少人通过这个平台赚了大钱、富了家庭,也许谁也说不清。但有些现象是明摆着的,你只要到招商城去转一转,你就会发现:除了那些在商城内设有铺位的大大小小的老板在点钞机上点钱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周边百姓也整天脸上露着笑颜在点钱——他们点的是出租房屋赚来的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叫“坐地收金”。
  商城周边现在大约有2万家城乡居民,95%以上的老百姓把自己多余的房屋出租给了在商城做买卖的老板们,或作仓库、或作车间,一年也有四五万、七八万的稳定收入,而这还都是些等闲之辈。有些头脑和手脚灵光一点的,则看准商城每天20多万来自四面八方的客源,开起饭铺、旅店或运输站,这样的收入就不止是几万元的事了!
  2008年底,常熟的一位政府官员告诉我:这个本地人口104万的县级城市,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一万美元;各金融机构存款超过800亿元,高居江苏全省各县之首。“这些指标证明常熟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位官员说,“在常熟,全市平均每户拥有一辆私家汽车,每四个家庭中就有一个老板。”
  常熟的经济是“全民老板经济”,这个“全民老板经济”依托的正是常熟招商城的磁性力和辐射力。据常熟官方提供的数据表明,这个市场在2006年实现成交额306亿元。“其实这是一个保守的数字。我们的服装城是个批发市场,如果算上从这里批发出去的货物的终端成交额,我们每年为全国市场的贡献应在1000亿以上。”常熟人这么说。 。。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16)
这个估计其实也是保守的。有位专营西北运输线和俄罗斯市场的客商向我透露,他每年从常熟市场批发的货物大约在15万件以上。作为中间商,他每件获利在10—15元之间,而他的后端还有两个中间商,他们的利润也跟他接近,也就是说,从常熟市场上批发出的每件服装假如是50元的话,真正卖到末端消费者手里的应是150元左右,如此估计常熟服装城对国家的贡献应超过1000亿元的GDP肯定是少说的,因为在制成服装前的加工和原料阶段还有至少两至三个利润环节。
  常熟服装城的书记告诉我,现在这个市场带动的就业人数约50万人,其中一半是本地人,一半是外地人。外地人中浙江人占了绝大多数。这个现象很有意思。都说浙江是民营经济发育最完善的地方,但浙江人则更愿意到常熟服装城来做生意,或者在这里生根落户。这是为什么·
  浙江人的回答是:常熟的风水和纺织资源优势是浙江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比的。
  杨岩锡,浙江温州人。他15岁时到上海码头当搬运工,后来听说常熟招商城生意好做,于是把所有积攒掏出来在这儿租下三个摊位,宽不过15米,杨岩锡起初卖的是袜子,后来有钱后也批发服装。又过几年后他自己搞了一个叫“洋蕾”的服装品牌,去年他的“洋蕾”牌服装一年就销了5000万元,而且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称号。靠常熟招商城“发”起来的杨岩锡说:常熟现在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不仅早已把全家人迁到这里定居,而且先后投资15亿元和18亿元建了一个“九龙国际尾服市场”及一个物流投资公司,他说他现在的目标不仅自己每年要赚回一个亿,更重要的作为一名“新常熟人”,要为常熟服装城贡献“绵薄之力”。
  “只有把服装城建设得越来越好,我们的事业才能越来越红火。”常熟服装城的几万个老板,几乎都与杨岩锡怀有一样的心思。我知道,因为杨岩锡的成功和榜样的力量,他在温州老家的瑞安现在有500多人到了常熟服装城来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