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看看汉通盛泽人吗·”主人问我。
求之不得。
于是我随吴江同志到了盛泽商贸街的一个叫“汉通”的店面。老板是一位比我年岁稍大些的“大阿姐”,姓钱,名阿玲。极普通的盛泽人,钱阿玲人朴实,生意却做得惊心动魄。
她上来就直言快语地说道:“我人长得难看,可布做得相当好看。”这话惹得我们开心地大笑。其实阿玲姐长得也很秀气,心眼更好。
第21章吴江的金木水火土(13)
阿玲姐介绍说,她21岁进乡镇企业,那是1974年的事,一个只有十个人的水泥制品厂。
“我当仓库发货员。后来镇上办了东方丝绸市场,我进了东方丝绸印染厂,30块钱一个月。领了工资就分给家里六个兄弟姐妹,自己留6块,这6块钱还要给弟妹做衣服。那时家里贫,可我是全大队惟一一个进厂的人,很光荣的事,可以说是乡镇企业让我和我全家摆脱了贫穷。”阿玲姐一边做着生意,一边娓娓向我道来,“后来镇上有了市场,加上原来的厂也转制了,我就自己出来做生意,一直到1998年自己办厂。当时买了15亩地,6万块一亩,共投资2000多万元,一半是过去厂里的同事,一半是下岗工人……”
“厂呢·”我看看并不大的店面,想知道她投资2000多万元的厂子所在。
“我们去看看·!”主人笑着建议。
“好啊,走!”
于是我们坐上她的豪华车,十几分钟后到了盛泽“工业区”的一片非常气派的厂区。
“这就是我的厂。”主人说。
进厂门,抬头见一栋三层大楼,新的。里面刚刚装修完,能照出人影的大理石地面和墙壁,以及一间间宽敞的办公室及会议室,不由令我惊讶地问主人:“阿姐,你夫妇俩用得了这么多的地方吗·”
“用得着。”阿玲姐笑笑说,“我的产品现在跟六七个国家的外商有贸易,‘老外’经常到我这儿来,过去一直让他们住宾馆,以后他们住我这里就行了。”原来如此。
再进她的纺织车间时,我完全被这位盛泽阿姐的家业所折服了:数百台世界上最现代化的电子织机正在齐鸣,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她织的丝连肉眼都看不到——细到头发的十分之一!
“我现在做的都是国际市场上的高端产品,平均一天要出两个新品,一年要做500—600多个品种。这个车间的400台无梭织机,24小时不停……”主人说。
“你一年能赚多少钱·”我忍不住问个傻问题。
直率的阿玲姐,毫不犹疑地说:“我公司一年的交易金额大约一个亿……小老板哟!”
“一个亿还是小老板吗·”
“当然,在我们盛泽一个亿绝对是排不上名的。”钱阿玲肯定地说。
走出钱阿玲的厂,见旁边的一家规模相当的“盛发”厂。我随口问道:“这家也是本地人开的·”
“是,他叫谢友义,现在也算一个大老板了。至少有这么个数吧!”钱阿玲伸出右掌,翻了番。
十个亿·
“差不多吧!”钱阿玲说着自己先笑了起来,“可他的外号叫‘一亿元小老板’”。
“怎么回事·”
“2003年中央电视台四套给我们盛泽做了一台节目,叫做‘让世界了解你’。我们镇上去了20个人,谢友义坐在第二排。主持人问一个问题时,他先举了手。主持人看他那么年轻,就问谢友义,说你那么年轻就做生意·谢赶紧说自己是小老板。主持人又问:你资产现在有多少·谢回答:一个亿吧。这时现场‘哄’地喧哗起来。大家都在议论说一个亿资产还叫小老板呀·我们的镇党委书记就赶紧站起来圆场,说在我们盛泽,亿元以上资产的老板很多,像谢友义这样刚够亿元资产的企业家所以只能称为“小老板”。原来如此!可这次节目回来,谢友义就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因为有人见他就叫‘一亿元小老板’。他从那时起就发誓要当大老板,这几年他干得很出色,现在应该算是迈入大老板的行列了……”
第21章吴江的金木水火土(14)
听了钱阿玲的介绍,我不由再次用敬佩的目光看一看“盛发”。
我相信,在盛泽这片到处洋溢着丝绸之美的热土上,像钱阿玲和谢友义这样的普通农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成千上万,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以及对市场经济的敏感和经验,编织出了这个中国“丝绸之都”的锦绣美丽与万丈光芒,也将这锦绣美丽与万丈光芒带给了整个苏南大地与世界的纺织业……
在这样一批盛泽人中,我要再介绍一位民营企业家。他叫盛友泉,没有人查过他的祖谱,但盛泽人告诉我,在这里,盛氏人家基本都是三国盛斌的后代,那么盛友泉应该也是。盛友泉现在可能是盛泽后代中生意做得最出色的一位,理由是他有一座盛泽最高的建筑——盛泽国际大厦,32层高,五星级宾馆和写字楼。如果夜间来盛泽,那座独耸在丝绸之都的“国际大厦”格外光彩夺目,光芒四射。白天看,这座大厦则如丝海中的一艘扬帆巨轮,乘风破浪行进着……
1984年,19岁的盛友泉进了乡镇企业当纺织修理工,第二年他进了镇上的新华丝织厂,开始学习和钻研丝织技术。1990年“东方丝绸市场”建起后,他是第一批走出乡镇企业下海经商的盛泽人之一。开始是小本买卖,三年积累了十几万元钱,这是他在丝绸业中挣得的“第一桶金”。与一些“白天开店,晚上数钱”的小老板不同的是,盛友泉在白天忙完商务后,晚上便一头扎在钻研生意经上。三年后他瞄准市场,投资搞印花纸上,创办了盛泽第一家印花纸企业。独门生意,风险很大。但盛友泉依靠汗水和智慧赢得了市场,不到三四年他的企业已经有了2000多万资本。此时,盛泽的丝绸市场恰逢大发展时期,镇西的白漾湖畔有48亩土地要建一座城市化标志性建筑而进行拍卖。经过反复斟酌,盛友泉出手一举拿下了这块黄金之地,盛友泉从此成为了盛泽“第一富”人物。你想:当时他是以每平方米4770元拿下这块48亩的黄金标地,要多少钱·普通老百姓一听都快吓死了!号称“江南水乡第一高楼”的盛泽广场国际大厦经过一年零九个月的施工建设,在新世纪初正式开业,这给丝绸之都的盛泽平添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形象。之后什么银行、跨国公司等等商业、金融和娱乐、时装巨头纷纷入驻这个江南水乡的小镇,而盛泽也不再是人家传统印象中的江南小镇了,北京、上海、苏州等大城市里有的酒吧、婚纱楼、麦当劳、国际商务等等在这里也应有尽有……
“从起步时的10万元,经过6年后我出资1600万美元与外商合资兴办吴江祥盛纺织公司,再后来办盛世地产集团公司,靠的就是盛泽人始终有想法、有点子和实干的精神。”盛友泉总结说。
迈入新世纪后,盛泽丝绸业开始全面进军国际市场,这时整个盛泽丝绸业需要引进一批世界上最先进的日本喷气无梭织机,开始日方要价很高,盛泽方面的企业大感头痛。盛友泉因此联合本土16家大企业成立联合采购团赴日与日方谈判,迫使对方比原价格低出12%成交此笔数亿美元的引进技术项目,成为吴江一大美谈,也震动了世界纺织行业。
“这一次买卖,我们盛泽人少花了1亿美元。”盛泽人因此对盛友泉更加敬重。
“联合不是简单的1+1,重要的是参与联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双赢、多赢的目标。”盛友泉这样说。
第21章吴江的金木水火土(15)
创建“国际大厦”和联合进行国际采购后,盛友泉及他的公司又频频出手在苏州、太仓、上海等地置地开辟新产业,尤其是他在自己的家乡投巨资建盛泽第一条“步行街”,使盛泽这个东方丝绸之都的国际化水平大大提升。
那天离开盛泽之前,遇上了一位浙江温州籍的新盛泽人,叫潘云飞。之前,潘是温州永嘉的农民,后来他跟着同乡在东北沈阳有名的“五爱”市场上做生意,200元起家,十年下来积了一定资本。更重要的是潘云飞做人深得人心,当地市场管理机构对他很看重,让他当市场的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多次来过盛泽,有同乡鼓励他到这里从商,潘云飞顾虑那边的浙商总会的“书记”职位没人接,不好意思到这边来。后来孩子上学的问题让他头痛了:由于东北的市场社会治安等环境欠佳,他不敢将孩子送那边上学去。“到盛泽来嘛!这里社会风气好,离家乡又近,学校教育质量更好,快来吧!”同乡人再次劝他。
“潘总,我们愿意无偿给你10亩地,你可不能走啊!”东北市场的管委会领导如此挽留他。但为了孩子,也为了生意,这回潘云飞下定了决心。
来到盛泽后,连纺织机是什么样都没见过的潘云飞,凭借着他对盛泽市场的理解和认识,很快置了26亩地,买了48台纺织机,开始融入丝绸之都的纺织行业之中。仅两年后,他看准盛泽经济的发展势头,联合另一位浙江商人在“东方丝绸市场”旁建了一条“温州街”,专门吸纳来盛泽做生意的温州商人。现在这条“温州街”在盛泽市场独显风采,因为特别能经营的温州人带着他们薄利多销的理念和善于吃苦耐劳的精神,给盛泽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
潘云飞没有因此满足,之后他又根据盛泽市场缺少纺织机械的情况,联合几位浙江老乡投资13亿多元兴建了一个55000平方米的“纺织机械市场”。这一市场的建立,不仅使潘云飞本人在丝绸之都的行业中名声大振,更主要的是为健全、完善盛泽丝绸产业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现在盛泽镇本地户籍人口只有十几万人,在此生活和经商的外地人却也有十四五万人,其中光潘云飞家乡的温州人就有五六千人,他们中已经有不少人把户口都迁到了盛泽,成为真正的新一代盛泽人。
盛泽,正是被盛友泉、钱阿玲、潘云飞这样的实干家打造得更加光艳美丽,东方丝绸之都也是这样越来越红火和充满魅力……
第3节金与火,还有木、水、土
吴江是水的天堂,水的文化,水的历史与现实,还有小桥、人家。
吴江的水文章在整个苏州市的区域发展史中占有最典型、最突出的位置。吴江离开了水就没有精彩的特别文章,吴江的一切精彩皆与水关联、皆因水生辉。故而所有到过吴江的人都感觉到,吴江之地乃是苏州之苏州、江南之江南……
我读过一位北京姑娘写的一篇“吴江漫忆”,很有“小桥流水”般的情致意韵。她这样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曲江南小令正是道出了人们对于梦里水乡缠绕数千年的眷恋。她的富庶与平和,笃厚与安详可谓古来有之。
某日,天高云淡,我们走出上海虹桥机场,不足三四十分钟路程,便抵达了吴江境内。迎面一股温和的带着少许凉意的湿气缓缓地在身周晕染开来,轻柔地将你拢在南方特有的水气氤氲中,整个人也便在不经意间变得轻柔细腻起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21章吴江的金木水火土(16)
闲庭信步间去看吴江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如唐人所说皆其神明。
这里的街道与市容,是我所见过的内陆小城中少有的干净整洁,尤为难得的是每个路人的神情都平和安详,远远走来竟似带着笑意。在这个浮噪而倦于奔命的年代,吴江让人舒坦得平添万千浪漫。
一个小店、一个小店地推门而入,每个店家在友善地招呼后,便由你自行欣赏,仿佛你是她家不请自至的客人,既不过分热情也不漏落礼貌。在一家时装店试了几件衣服,打算撤;店家竟然全无愤恨之色,甚至始终保持着亲善微笑,声言“欢迎再来”。这要换在一些大城市,不被白眼才怪,但在吴江不会有这种尴尬。我碰到的都是此温婉友善谦和持礼的江南女子。所以我的“荷包”最终空了,实在无法拒绝她们隐约的期待,尤其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与一句软酥筋骨的吴语……
古人早谓,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虚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归去休——吴江的柔情深意在这静谧的夜里如潮水般淹没了我所有的记忆。
吴江处处皆诗意,这是因为多水、水好的缘故。其实对我这样已经漂泊在外几十年的“苏州老乡”来说,最愿意听的还是那些曾经经历了苏州经济发展各个时期的老干部、老乡亲们的讲述,因为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从他们嘴里讲出来的故事让我常常激动和感动……在吴江,我又一次有这样的收获。
那天在一家茶馆,我见到了几位吴江老领导,还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