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天堂-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5)
我知道,在我老家人的眼里,口袋里有钱并不能炫耀,但若家里出了一个学习好的孩子是可以大大炫耀的。在干部的嘴里,你的地区生产总值并非是最值得夸耀的资本,可你的学校建得好、“状元”出得多、高考分数在省里、市里排名居前,却尽可炫耀。还有一件事在苏州干部中是可以炫耀的,那就是家中的藏书。苏州每年有一次民间自发组织的藏书展活动,并有“书会”评委进行点评。苏州市委的领导和宣传部的同志们一说起这件事,可以跟我聊几个小时,而且手舞足蹈,因为他们都是藏书“状元”。苏州人崇尚读书和藏书,给这个古老而现代城市的文明建设增色不少,同时也给市民百姓的素质注入了许多知识养分。
  有人对我说,你还应该写写苏州的城市建设改变。其实这是根本用不着争议的问题。借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的话说:“苏州的老城外形没有变,但内容变了。苏州老城的外面是苏州新城,苏州的新城是苏州老城的继承者和创新者,苏州城外的苏州也早已是美丽无比的城市。”这话听起来有些绕口,可丁教授说出了今日苏州的城市概貌。
  现在的苏州城与2500多年前伍子胥建造的“阖闾城”相比,无论从面积和风格上都已经有了极大变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值得庆幸的是苏州这些年在保护老城上所下的功夫和资金的投入是空前的。你若有机会到苏州一游,你就会发现这一点。对待古城的保护是一门大学问,对于像苏州这样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来说更是如此:一方面她是国务院发文明文规定的一座整体风貌需要保护的城市;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需要与现代文明社会接轨。保护和改造古城是摆在苏州人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聪明的苏州人采取的态度为:老的不动,不动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原样,要保持原样就得在“动”的时候下功夫。为了这“动”与“不动”,苏州近几届政府领导就没少动脑筋,甚至没少受各种压力。然而这种压力带来的效果是让世人看到了苏州古城里的传统与现代、古老与创新之间流动着的那种美观、深刻和韵味——当然是具有东方水城特色的那种畅流着文化和民风的韵味、深刻与美观。它们仍然是我们记忆中的观前街、干将路、沧浪亭、狮子林、虎丘塔和粉墙黛瓦的民居、花木飘香的小巷及亭园斜塔和小桥流水……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有一日我站在苏州西门的老城与新城交汇处的立交桥上,不由想起元代名僧惟则写的这首诗,一下觉得很奇怪:几百年前的老僧怎知几百年后的苏州人会有“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感受·
  现在的苏州城已经成为一城三体,即原有的古城,以太湖之滨的苏州高新区为中心的“新苏州”和东边与上海接壤的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中心的“洋苏州”。它们以古、中、洋三个不同特色构成了今日苏州城的风貌,其面积已比“阖闾城”大了几百倍,与二三十年前的苏州城相比也完全变了样。今天生活在苏州城内的居民特别地幸福,他们既可享受古典风物的韵味,又可呼吸现代化城市的气息,更可与当今世界上最完美的物质文明融合。如果你想重温姑苏的市井旧景,你可搭乘公交车上人民路,然后到观前街漫步;如果你想换换空气和观赏蓝天白云、鸟语溪流,你就或骑车或驾车到孙武亭旁的太湖岸堤上,那里既可朝来暮归,也可享受半时、一午间的浪漫情调;当然,如果你是年轻人,最好上东边的金鸡湖,那岸头的时代广场和湖中的水上游艇,尽可让你激情澎湃……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6)
在这二十多年里苏州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对古城的保护。为此,苏州人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昂贵的。因为历史和现实、保护和重建,其实充满着矛盾与对立。有位苏州官员告诉我,苏州百姓对旧城的感情和保护意识强到你若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他为什么要动一块砖、一块瓦时,他会直接向北京中南海写信告状。我听说有一任苏州市市长在任三年,被老百姓骂了三年“大拆”。后来这位市长调走了,他力主改造的老城老街改造好后,老百姓又经常念叨他的好。这事让我深切体会到“苏州干部不好当”的真实含义。
  “苏州干部不好当”的后一句话应该是:苏州干部必须当好。
  前者不易,后者更难。
  然而苏州的干部们依靠*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几十年来完美地完成了一棒接一棒、一棒更比一棒强的执政任务。
  从上世纪70年中后期到90年代初的十几年间,苏州依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大飞跃,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可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特别是“温州模式”出现后,苏州的乡镇企业经济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阶段的苏州人异常地痛苦。摆在他们的面前有两条路:或继续固守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导的集体经济形式并作最后的挣扎,或摒弃它重走一条腾飞新路子。固守老路显然要准备接受落伍的现实,重闯新路同样将可能面临“死亡”的命运,因为在这之前的苏州一直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并已经形成响当当的“苏南模式”。
  那是一场蜕变。一场意味着必须自我否定的蜕变,一场意味着从头重来、另起炉灶的蜕变。
  凤凰能否涅槃,姑苏城内城外顿时山雨欲来风满楼……
  “谁敢砸一下我们的机器,我们就砸谁的脑壳!”那个时候恰逢全国纺织行业大调整,国家下达了“砸”几万万锭纺织机械设备的指令,苏州的乡镇企业又多数是纺织企业,是“砸”纺机首当其冲的地区。某乡镇的几百名工人手持铁铲和锄头,堵在厂门口,死守三天三夜,欲与前来砸锭的干部拼个你死我活,并声言“愿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社会主义成果”!
  纺机仍然要砸,而且砸得稀巴烂……
  工人们嚎啕大哭。
  又一个工人痛哭流涕的现场:一群工人们愤怒地撕碎手中的新工作证,高喊着“要当社会主义企业的工人阶级,不当资本家皮鞭下的臭苦力”的口号。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转制,想不通自己用几十年心血建设起来的工厂一夜之间会成为某某个人名下的企业,尤其是想不通昨天还是“共产党的厂长”,却转眼成为掌握许多股份的“资本家”……苏州人民对“集体经济”所怀有的深刻感情太强烈,而不少人当时还没有全面意识到由于产权不明晰,粗放型的乡镇企业在自己发展道路上已经接近走向末路的事实。当然,也有一些百姓是担心自己的饭碗被彻底地砸了,于是他们心怀痛苦。
  “转制!”
  “必须定时间、定任务地转制!”市委的死命令,县政府的死命令,镇上的死命令,企业和工厂关上门也要完成的死任务!
  呵,那岁月,苏州像一艘飘荡在海上的大船,突然间断了桅杆与篷帆,不知驶向何方,在风起浪滚的海面上打转悠……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7)
“来,你们看看,看看这条小河还可不可以下去游泳了……”
  “来,你们闻闻这江水为什么是臭的,看看水里还有没有游动的鱼儿……”
  “来,你们瞧瞧这桃花为什么不再是红粉色的而像是涂了灰似的……”
  干部们耐心地将原来是种地的农民现在是乡镇企业工人的群众引到河边、领到江堤,让他们自己体会发展和致富的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污染的河可以治,涂了灰的桃花可以在雨后重显芬芳,江湖清了小鱼还会欢游,可是产品不对路,资金周转不了,工厂就会关门,这才是真正的自取灭亡啊!
  苏州全市的干部群众不得不放下头上的光环,开始痛苦地反省……
  “浙江的私营企业火得很,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越来越成问题?人家的企业越办越红火·到底奥妙在哪·”
  “没啥奥妙。人家姓私,我们姓公:一字之差,效益和效率差十倍百倍。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我们不败才怪!”
  有人已在私底下“悄悄革命”——把僵板的企业分配制度和产权制慢慢分解成集体的、个人的,还有企业主的,甚至是彻底的私人承包制的、部分出租式的……
  那股风从东南角吹来,越吹越猛。那风里夹着浓浓的“温州味道”,最先吹到了苏州乡镇企业走在最前面的丝绸之乡——盛泽。
  “一河之隔,人家的原材料,人家的销售成本低而又低,利润高出我们几倍,而且老板可以当场兑现,甚至十万、百万的现钞出手也没违规、违纪一说。可我们呢,厂长请客商吃一顿饭因为没有发票却弄不好被说成是贪污!别无选择,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浙江人俘虏过去了……”一位在苏州地面上当了15年乡镇企业的厂长经受不起浙江人5万元的年薪诱惑,带着10多名骨干跨过一道十来米的小河,在浙江嘉兴的一家私营纺织厂安家扎寨。不到半年,这个厂长获得20万元“分红”,那10多个骨干每年也有4万元“红利”。
  一条小河可以隔成两种经营制度,却隔不断老百姓的耳朵。于是又有十个、百个盛泽人跨过那条十来米宽的省界小河,来到浙江嘉兴和湖州地盘,或加入当地的私营业主的行列,或干脆租下几间房子自己开始干了起来……
  “怎么样·跟这边集体的效益哪个好·”
  “还用说!过去我们是为‘大家’干,现在是为自己干。干多干好除了缴税全归自己,你说哪个好·”过河的人对河这边的人如此说。
  于是,又有一批批人过河去了。这回不再只是盛泽人,还有震泽人,甚至是吴江以外的昆山人、常熟人,还有张家港和老吴县人。
  苏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反映在内部出现了分裂,更有外界机枪扫射式的对乡镇企业发展实质的抨击与争议。
  彻底的否定是唯心主义的。苏州乡镇企业从无到有、直至成为“半壁江山”,一切实事求是的人谁也无法否定它对国家、集体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带来的巨大的积累与贡献——那些年农民们盖的小洋楼、昔日泥泞的乡村土埂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水泥马路,还有学校、医院、图书馆等等公益事业的大改观,难道是天上掉下黄金白银后才换得的吗·
  不,没有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硕果丰实的乡镇企业经济,一切都不可能!
  苏州人清楚,苏州以外的人后来也清楚——“人间天堂”并非上帝给的,天堂同样得靠人的奋斗与辛勤的劳动。 。。

第22章金太仓之光(18)
但此时的苏州人更清楚另一点:任何一种本来属于创新的事物早晚都会僵化,早晚都会走向反面;只有继续不断地创新才能永葆生命活力。思想解放的成果只有在继续思想解放中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苏南模式”是如此,其他模式也是如此。一切模式都不过是发展途中的一个路标。现实的自我否定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全部否定,而恰恰是对历史更加尊重和对未来的负责。
  “乡镇企业到了该脱胎换骨的时刻!那种政企不分、不允许私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和不注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都是开放型市场经济的阻力。我们需要调整,需要继续创新。”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清醒地意识到:90年代之后世界工业革命已呈明显的全球化经济特点,开放型是它的主要特征;顺其规律而行则昌盛,逆势而走则消亡。
  既然是开放型,我们的发展方向就不能是单一的一种“灵丹妙药”。也就是说,我们要浙江的私营经济模式,但我们更要大量吸取外资企业,走外向型经济之路!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这样说。聪明的苏州人在严峻的历史转折关头,他们又比别人更清醒和高出一筹:一方面派出数千名干部全力以赴帮助乡镇企业全面转制,一方面花大力气左冲右突抓外向型经济项目……如此握紧两个拳头,以万钧雷霆之势,在短短的几年里实现了98%以上的乡镇企业的转制,并将一定规模的企业又集中到乡镇以上的工业园区,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苏州人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深刻总结出的一条血的经验教训,也是曾经被人在“苏南模式”的光环上涂黑漆的一处隐痛——有痛,才会痛定思痛。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土地资源:这是苏州飞速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难题。巨大的经济总量,洪流股的劳力涌入,使得苏州人越发“虽富难安”。为这,他们给自己制定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