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初风云录-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鼙σ膊蛔闶颍醢钤菔被刮薹ê拖钣鹂购猓荒茏被N讼钣鸲运牟乱桑参硕暇渌鹾畲庸刂邢鳎帕冀ㄒ榱醢罱ㄏ蚬刂械恼坏郎栈倭恕�

  张良是韩国人,自然还要跟随韩王,但那个时候张良已经选择了自己将来的主君是这个流氓兮兮的刘老三,而不是那个乏善可陈的韩成。所以,虽然张良还要和刘邦分开一阵子,但他还是为刘邦出了一个绝对高明的主意:烧掉栈道,让项羽认为刘邦安心在四川当土财主。项羽知道张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在项羽面前,张良也多次在恰当的时候指出这一点,麻痹这个粗线条。

  这次多少立过功的人都得到了封赏,但是项羽非但不封赏韩王,而且还控制了他,后来又找了个借口杀了他。张良在项羽身边也是度日如年,正发愁找不到一个借口离开项羽呢,好了,现在你把我韩国的主君杀了,我于情于理都要报仇,我要到刘邦那里去!到革命的巴蜀去!打倒项羽你这个法西斯!!

  本来项羽不杀韩王的话,张良如果去投靠刘邦,那就等于是背叛主君,必然为天下人所不齿。现在张良投靠刘邦,则真真是名正言顺。但是以当时刘邦的实力,不是无法和项羽展开男人间的PK,是绝对的无法展开——因为在兵力上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悬殊太大。

  去往巴蜀的道路怎么就那么难走啊?!夹岸高山,松柏倒挂,怪石奇峰直刺苍天。而中间留给汉军行军的路径也就和脚板差不多宽窄。就这样狭窄的道路,也是荆棘和乱石遍布。大王子刘肥和一般的汉军将士一样,顶盔贯甲,身上背负着重达五十多斤的辎重。他艰难地跋涉在崎岖的蜀中小道上。那些本来怨气冲天的将士,在看见汉王的长子也是同样地在负重行军的时候,就不能够再说出些什么来了。

  在巴蜀,刘肥一住就是八年。当然,他没有和韩信的大队一起杀出巴蜀,而是被父王刘邦留守在了南郑。他在父王的大队兵马出蜀后,就成了一个独当一方的大员了。这个时候,刘肥才觉出了自己在汉军中受到的磨练是多么有价值的啊!

  面对空荡荡的昔日汉王宫,刘肥心想,如何才可以把他父王离开后所形成的统治的真空给弥补起来。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大伯妈那里受的气,他相当明白自己不想被别人欺负,那本地的巴蜀“土著”人也不想被人欺负的吧?于是,刘肥在巴蜀实行了一个改革。这是他摄政后的第一个改革:汉军在巴蜀的留守人员一律在上班时间穿着巴蜀的土著服装。而且,不仅如此,凡是要在他刘肥手下做官,就必须得尊重巴蜀当地人的习俗和礼节。这样一来,刘肥就赢得了巴蜀人的爱戴。这为他将来治理更大的齐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到巴蜀的几个月,刘邦并没有东进和项羽争雄天下的打算, 但他到了南郑之后,形势的变化促使他下决心东进,和项羽一决高低。

  一是因为当时的巴蜀内政很烂,开发度很低,再加上将士们刚到这个鬼地方,水土不服、日夜思念家乡,士气相当低落,还有许多人耐不住寂寞,开始纷纷开溜走人。对于刘邦集团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危机,因为如果留不住人才,就根本不可能和项羽争夺天下。二是因为多次背叛项将军、此次大分诸侯,没有田荣的封地,暂时寄生在齐国的他,嫌项羽分封不公,起兵反叛,这给刘邦创造了进兵的绝佳时机。

  正巧此时上天安排了一个传奇的人物——韩信,降临在刘邦的面前。而刘邦也有“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时候,最终费了几番周折,多亏了萧何之力,才终于得到了将才韩信。

  萧何对刘邦说,如果要争霸天下,非重用韩信不可。并演出了一幕千古传颂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集团找到了一个军事天才,一个可以帮助刘邦战胜项羽的人………且看下一章精彩内容:萧何月下追韩信。

第二十二章 贫困潦倒的韩信
韩信是江苏淮阴人,所以他的人生到最后封号是“淮阴侯”。他是由“三足鼎力”时向刘邦要的“齐王”称号,再到帮助刘邦灭掉项羽后,被刘邦夺去兵权,改封“楚王”称号,从而成为了汉朝开国初期的七个异姓诸侯王之一也是注定要被刘邦消灭的人之一。而他在临死前的那段日子,身份就从“楚王”被贬之为“淮阴侯”。死的也很凄惨,被一个人“身不由己”地出卖,死在一个女人手上。出卖他的就是那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谶语主人公,惨害他的那个女人就是铁血女主吕后。还有七王之一的彭越等,也是死在手段极其残忍的吕后手中,这些不可错过的内容会在本书第二部里为大家一一呈现。

  所谓“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年轻时候的韩信在江湖上可混得很不如意呢,无非是个平头老百姓,平时品行一般,也没有“阳光阴谋家”陈平的长相,又不太注意人际关系。因此,尽管有不错的才华,但是没有办法引起注意,家里又比较穷,所以也没办法被推举为官。

  无论在哪个年代,“谋生”是处在社会最底层老百姓的最无奈而又最根本的选择。少年的韩信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谋生”。他没有什么特殊的谋生手段,又没有掌握什么生存技能,身体瘦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更不会做生意。这样,韩信就只好到处打秋风,在别人家混吃混喝,结果导致方圆几十里几乎所有的人一提起他的名字就很讨厌他。

  韩信无依无靠、贫困潦倒,一位当地的亭长家里虽然不富裕,但看他蓬头垢面的可怜样,就收容他一度在自己家里住了几个月,起初还好,亭长老婆没有说什么,但是日子一长,家里养着这样一个不相干又不能干活的人,她非常的郁闷,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做饭的时候稍微烧些稻草什么的,多弄点炊烟出来,那么等韩信大老远跑回来准备白吃的时候呢,又不开饭。如此一来二去,韩信也就知道了对方并不欢迎自己,于是大怒,自顾自地走了。

  韩信没有饭吃了,整日在街上四处游荡,寻觅能吃的东西。一日看到城边的河岸上有人钓出一条肥美鲜活的鱼儿,禁不住垂涎三尺。于是,韩信也在岸上像模像样地钓起鱼来,他钓鱼可没有那份闲情逸致,因为他要靠那些在小河里没有饥饿、自由自在生活的鱼儿们来维持生计,可是有时候一天也钓不上来多少小鱼,韩信只好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小河绵延环绕着小小的淮阴城,河水每天都拥抱着鱼儿们兀自向东流走,在这条河的河岸上有一群中年妇女,她们依靠给城里的大户人家洗衣服挣钱为生。有一位大妈每天都亲眼见证韩信在那儿钓鱼、吃鱼的狼狈样子,觉得他这个年青人很是可怜,就用洗衣服赚到的钱给韩信做饭吃,一连管他吃了好几十天。

  韩信也是性情中人,经过太多的世态炎凉苦辣酸甜,此时他眼含热泪,对这位漂母甚是感激涕零,他拍着胸脯,自信满满地对大妈保证:我将来一定会重重的谢您!!!!

  结果那位洗衣服的大妈听后却勃然大怒,喝道:“大丈夫不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吃饭,我是看在你像个有才能的人暂时落魄而帮助你的,难道是指望你将来报答我吗?!”…好有见识的女人啊!

  韩信虽然衣着寒酸,但气度不凡。秦末那个时代的流行元素就是,有点知识和文化的男人,都喜欢在腰间系着一把宝剑,以彰显儒雅贵族之气,韩信也不例外。有一天,韩信在淮阴城的大街上游逛,突然,窜出个流氓闯到韩信面前,昂着头,斜着眼瞥着韩信,用挑衅的口吻说:“韩信!你小子长的也算是有点个子,却喜欢随身带着刀剑装斯文,其实是心中害怕,壮壮胆子而已!”

  很多人都围拢过来看起热闹,这个无赖更加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索性当着众位父老乡亲的面儿恣意侮辱韩信,他嬉皮笑脸地说:“韩信你要是不怕死,就来砍我;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然后对韩信摆了个POSE,用下巴指示韩信快点做出选择。

  韩信抬头看了看对方,想了想,就趴下身子从这个流氓的裤裆下钻了过去。此时,在场所有的人都“哄”地暴笑起来,都认为韩信是个胆小鬼。——这个典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跨下之辱”。

  等到秦末,天下大乱,项梁率领楚军渡淮河攻击秦军,此时韩信就投入了楚军中,干一些楚军甲、楚军乙的跑龙套工作,目的也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后来楚军在定陶被秦军章邯打的大败,项梁阵亡,韩信就归属项羽领导,当了一个“郎中”的小官。韩信觉得项羽也乃一代英雄,于是倾力想帮助项羽,多次向项羽提一些建议意见什么的,但是项羽这个莽夫自以为有了一个军师亚父范增就等于拥有一切,所以对其他人的宝贵意见自然不会采纳。

第二十三章 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退入汉中偏僻的山沟沟里,自己的人生随之暂时跌入了低谷、当他的“事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的时候,上天安排了一个传奇的人物——韩信,降临在他的面前。而刘邦也是一介平民凡胎,虽然对外宣称是赤帝的儿子(在本书第五章‘巧用迷信’的故事中,刘邦斩杀一条大蛇,借以做宣传造势工作、大搞特搞封建迷信思想),其实那都是利用迷信,糊弄当时天下人的。

  所谓凡人,自然会有“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时候。奇才韩信原来在项羽军营,可他独具慧眼,看出在项羽这里根本不会混出个什么名堂来,认为刘邦那边将会大有前景,尽管此时刘邦到达汉中,手中很多士兵耐不住汉中困苦寂寞的生活,陆续逃跑。但韩信还是宁愿抛弃在楚军中的官职,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大半辈子做为赌注,压在了刘邦这个“绩优股”身上。虽然萧何认准了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很是爱惜,又再三向刘邦举荐,可是刘邦就是不把眼前这个毛头小子当回事,根本就不答理韩信。对于自恃才高的韩信来说,这无疑是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不仅伤了他的面子,还伤了他那颗赤诚投靠刘邦的心啊!有道是:“良禽择佳木而栖;良才择贤主而事”,既然你刘老三有眼无珠,放在你面前的人才你不知珍惜,那么就别怪我投靠别的明主去了!韩信愤愤然连夜拂袖而去。

  韩信刚到刘邦军营时,和普通士卒“一样一样”的,背负着沉重地背包步行在通往汉中的小道上,根本看不出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可怜韩信还没等到出名,就遇到了一件比较倒霉的事情,因为别人犯了罪连坐,而他也被稀里糊涂地牵扯进去,按照当时的法律,也是要被一起杀头的。韩信那个急啊!还没等到好好施展才华呢,就要去见阎王了,死不瞑目啊!!

  行刑的场面相当残酷,韩信眼睁睁看着前面的十三个人身体和脑袋已然分家,刽子手砍人的那把刀正狰笑着望着自己,眼见那双提刀的手就要砍到自己脑袋上了,韩信抬头用瞪的想要裂开的血红的双眼仰视四周,正好看到一个在汉军中说话有些分量的人物----滕公,就大吼道:难道我们大王就不想成就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

  滕公愣怔了一下,从来没有见过哪个死囚在临终前还讲着这样的话,相当惊奇,再仔细打量韩信——哇噻!好一条汉子呀!!于是当即发话,把韩信从死亡线上拉了下来——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像唐初的大将军李靖;像中兴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等等,都玩过这一手,号称是从刑场上拖回来的名将。

  韩信和滕公谈论天下大事,滕公觉得此人非同小可,心里甚是高兴,于是就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于是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其实整个一“弼马温”而已),可见当时刘邦并没有把韩信放在眼里。

  当了个管理仓库的小官,韩信得以找机会和刘邦核心统治集团中的人物进行交往。他多次和夏侯婴、萧何谈论,萧何和夏侯婴对韩信的才能非常吃惊,虽经两人多次向刘邦推荐,但是刘邦一直没有把他们说的话当回事。

  部队行进到了南郑,刘邦的很多部下耐不住四川的清贫生活,纷纷逃亡,萧何非常爱惜韩信的才能,此时怕韩信也逃走,就多次对刘邦强调:如果要争霸天下,非重用韩信不可!你如果再不用韩信,他就要逃跑了!

  刘邦觉得哭笑不得,心想:萧何你是不是收了人家韩信的贿赂,韩信算哪根葱?不理!萧何很是无奈,当他从刘邦处回到家中,就听说韩信已经逃走了,急火攻心心急如焚,来不及向刘邦通告,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