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昧俗詈蟮氖だ>萃臣疲邮抡庵帧翱苹美沸∷怠毙醋鞯淖骷以谌毡局辽僖丫惺逦唬男炊问澜绱笳降淖髌芬丫霭媪私鱿盗校⑿凶芰坑馇虿幔⑶蚁虻缡涌ㄍā⒙枷瘛⒌缱油婢叻⒄梗薮蟮牧вΑ�
从这类科幻历史小说的泛滥中,不难读出一种代偿心理,在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的潜意识里,有一种幻觉:日本没有被打败,它将是最终的胜利者。这是一种不服输的心理。然而这种不服输的心理,并不是建立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压倒对方、支配对方的基础之上。因此,只要实力赶上或者超过了对方,在合适的气候下,日本就会撕破脸皮,向昔日的师父发起挑战。
日本人的这种“周期性摆动”,根源于量小气窄的岛国根性。岛国严峻的生存条件,决定了日本人务实重利;狭窄而孤立的生存空间,单一的民族,培养不出普世的、平等的思想和超越的价值观。因此,日本尽可以在科学上、技术上出色地模仿西方国家,甚至超过西方,却很难学来西方人的自由平等精神。
令人生畏的桃太郎!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不分级别的相扑比赛
耐人寻味的是,崇拜小英雄桃太郎的日本人,同时又着迷巨无霸,请看以下的表演——
两个超级胖子,赤身*,蹲在一个直径四五米的圆台内,斗鸡般地对视着,随着一声令起,两座肉山撞到一起,经过一番搬、推、搡、按,一个胖子气喘吁吁地将另一个胖子弄翻在地。
这是什么——马戏?滑稽表演?
这也算体育竞技?
……
对于相扑的奥妙,外国人多不知晓,且不说那些蓝眼睛、高鼻子的欧洲人,就连号称同文同种、一衣带水的中国人也如此。说起来,相扑的老祖宗还是在中国,甚至连“相扑”(又名角力)这个词都是一千多年前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可是中国人现在却不认同它。在许多人看来,相扑是一种粗俗不堪、不可理喻的把戏,别的不说,单就相扑手那副臃肿蹒跚的模样和近乎*的打扮,就足令人退避三舍。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中日邦交正常化不久,日本政府为了表达对中国的友好,特地派出相扑代表团访问上海,在上海工人文化宫举行表演赛。消息传出,整个沪上一片沸腾,关于相扑手的奇状异相,被传得神乎其神,其中最感兴趣的,自然还是那副接近*的打扮,人们一面表示厌恶,一面津津有味地谈论不休。这也难怪,那时,中国人民已被单调乏味、不食人间烟火的革命样板戏搞得厌倦不堪,来了东瀛大汉,正好可以调剂调剂。这一下忙坏了市革委会当局,表演赛的当晚,安排了大批纠察维持秩序,如临大敌。据说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女性观众一律不得入内。
在西方人眼中,相扑则是一种荒唐的游戏。他们无法理解,一些少年因体格超常被专门挑选出来,离群而居,过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他们像填鸭似地被喂得肥重不堪,就是为了从事这样一种枯燥乏味的比赛。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在有关日本文化的小册子《符号帝国》中,颇含轻蔑地描述相扑:“比赛仅是瞬间的事:只要让对手倒下,就结束了赛事。没有危险,没有戏剧性,没有大量消耗,总之,这根本不是运动,不是争斗的亢进,而是某种体重的符号。”
西方人更不服气的是,相扑比赛不分级别,所有选手不分体重大小,参加只有一个级别的比赛;这等于承认以强凌弱的合法性,根本不符合奥林匹克公平竞赛的原则。崇尚平等的西方人,无法容忍这种光天化日之下的不平等竞赛。
按相扑选手的入门规则,选手的体重和个高只有下限而无上限,下限体重为七十五公斤,个高为一米七三,这就是说,一个体重只有七十五公斤的选手有可能和比自己重好几倍的庞然大物较量,按常理看,这显然是属于不公平竞争。上世纪70年代初,一些好事的西方驻日本记者曾联名给日本相扑协会写信,呼吁修改相扑比赛规则,并建议他们仿照西方拳击比赛的规则,按体重级别来进行比赛,结果被日本相扑协会宽宏地驳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日本人缘何迷恋相扑(1)
然而,这样一种西方人看来不公正的比赛,日本人却如痴如醉。相扑在日本被奉为国技,受到全体国民青睐,不仅一般平头百姓,就连大学教授,乃至天皇华族,也乐此不疲。
在日本,全国性的相扑大赛一年共有六场:春、夏、秋、冬、大阪、九州。接连不断的赛事,把日本人一次又一次卷入兴奋的狂潮中。电视电台不停地实况转播,各大报刊杂志不惜版面竞相介绍。为了买到东京国技馆的决赛入场券,人们必须提前一年预购,价格之昂令人咋舌。买不上票或者买不起票的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到那种装有巨型屏幕和高保真音响设备的转播室去观看,在那里亦可感受现场的热烈气氛。决赛之夜,万人空巷,静谧的夜空中,飘散着相扑决赛电视实况转播的声音。这种情形,颇有点像中国人除夕之夜团聚家中围着电视看春晚。
既然相扑在日本享有至尊的地位,相扑手的社会地位自然水涨船高。他们构成一个特殊的阶层,受到社会的格外关注和膜拜,在日本,一个获得“横纲”(相扑手最高级别)称号的相扑手,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远远超过总理大臣。身材苗条的妙龄女郎对这些超级胖子情有独钟,常以嫁一位这样的郎君为人生的最大幸福。相扑名手娶老婆,不是歌星、影星便是大家闺秀,个个如花似玉,艳福着实不浅。
还有数不清的相扑迷,对相扑选手的崇拜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在日本,每一个小有名气的相扑手身后,总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声援团”,它们由相扑迷自发组成,平时举行各种观摩、联谊活动,赛时则充当拉拉队,助威呐喊。大赛期间,东京国技馆门口的上空飘荡着五颜六色的旌旗,上面分别写着当今相扑名手的头衔和姓名,气势十分壮观。那些旌旗,都是相扑迷们凑钱定做的。一旦自己的偶像比赛胜出,相扑迷们激动得死去活来。庆祝活动没完没了:*,盛宴,记者招待会,缝制绵褂,研修旅游……
还有那种神圣的告别仪式,当大名鼎鼎的“横纲”宝刀告老不得不退出相扑舞台时,便要举行气氛隆重的仪式。告别仪式通常在豪华的剧院举行,由相扑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主持,“横纲”一副赛时的装束,赤身*端坐在舞台上,眼含泪水,神情庄严,每一个对他有过贡献的迷,都有资格上台,轮流从他头上剪取一缕头发,作为终身纪念。
日本人何以如此迷醉相扑?我曾问过很多日本朋友,回答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赤身*、返璞归真的比赛方式能满足现代日本人的怀旧情绪啦;赛场气氛激动人心啦;比赛雅俗共赏、人人都能看懂啦;有很强的内模仿性啦,等等,想一想都有道理。确实,当两位超级胖子梳着古代的发髻,挺胸凸肚,八面威风地登上用土袋堆筑成的圆形赛台,按照古法鞠躬行礼,伸开双手岔开两腿蹲下,抬起硕大的脚丫子把赛台砸得咚咚直响,以示没有任何武器的时候,当那位身着古代官服、精瘦如猴的神官裁判,在一旁挥动着扇子,忙碌不停地围着两个大胖子打转,以一种古怪的声音不断地喊着双方的姓名,为他们加油鼓动时,观众不是可以充分领略到一种久违了的原始古朴的情趣和快乐么?礼仪繁琐、等级森严、工作紧张而喜欢集体活动的日本人,在观看相扑时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补偿,是情理之中的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日本人缘何迷恋相扑(2)
然而,日本人喜欢相扑,我以为另有更微妙的理由。
相扑是巨人的运动,作为力量的象征,个子越大越好。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是身材最不起眼的选手,比起常人也要大出一圈,就像篮球场上个头最矮的运动员也比常人高一样。至于当今日本相扑界的巨无霸如曙太郎、小锦、贵乃花之流,就更不用说了,那简直就是一座庞大的肉山,普通人一靠近他们,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
日本人的身材,向来以矮小出名,战前出生的日本人,男的通常只有一米六左右,女的则只有一米五左右,无论比中国人,还是比西方人,都要矮一截。以身材矮小著称的东瀛岛国,何以会发展出这样一种独特的巨人比赛?
相扑大汉是从身材不起眼的芸芸众生中精选出来的,这些威风凛凛的大汉,实际上代表了日本人内心深处渴望伟岸、向往强大的愿望,就像过去日本当局同外国打交道时动不动就自称“大日本帝国”一样;日本人的自卑和自大的双重性格,由此得到了彰显。遥想一百五十年前幕末时期,这些东洋巨无霸聚集在横滨码头,将上百斤重的沙袋像玩具一样随意地抛来抛去,向外国水手示威的情形,叫人忍俊不禁。然而,人种毕竟是无法强行改变的,即便日本把全国各地的彪形大汉都挑出来集中展示,也不意味日本就是巨人国。于是,那种渴望伟岸、向往强大的愿望就变成了一种在精神上超越矮小的动力,变成对弱小者的肯定和期待,变成了以小胜大的决心,甚至变成对庞然大物的藐视。
事情于是变得复杂起来:在日本人的心理中,既向往大又蔑视大,既肯定小又克服小,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表面上互相矛盾,实质上是一回事。
相扑竞技不分级别,道理就在这里。
关于相扑竞赛的公正性,日本人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于他们来说,所有选手参加同一级别的比赛不仅不会妨碍相扑比赛的公正性,而恰恰是相扑运动的乐趣所在。在日本人看来,相扑手后天的技道和意志的磨炼,比爹妈先天给予的身体更加重要;力量悬殊的对抗,比起势均力敌的较量,往往更饶有兴味。赛场上,大个子威风凛凛,固然赢得观众仰慕,小个子不畏强敌,更令人敬佩,尤其是当小个子选手凭借勇气和机敏将庞然大物的对手掀翻在地的时候,观众总是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日本最瞧不起的,是那种大而无当的草包,而小个子选手即使败北,只要有出色的表现,也给以热烈的掌声。可见在情感上,日本人更倾向于同情和支持弱小者。当然,这也与日本人独特的平衡观有关。生活中,日本人素来不喜欢机械的对称和均衡,而倾心于不规则的构图,就像他们喜欢奇数而不喜欢偶数一样。他们欣赏的,是那种动态的平衡。
。 想看书来
“微型英雄”的世界
这种同情弱小、超越弱小的情结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依据。
读日本的民间神话故事,可发现许多“小萝卜头”的原型,表明日本人的集体无意识里,积淀着崇拜小物的远古记忆。这些故事内容结构大同小异:小英雄力大无比,骁勇过人,把貌似强大的恶魔打得屁滚尿流;或是倚小靠小,出奇制胜,甚至采取非常的手段取胜,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攫取财富(当然都是打着征服恶鬼的旗号)。这类故事有不少,除了大名鼎鼎的《桃太郎》,还有——
《五分次郎》:五分次郎为一对终年不育的老夫妻的孩子,他是从老太太的左拇指里生下来的,个子始终只有五分高,所以叫五分次郎。五分次郎能驾一枚篁叶当轻舟,能在鲫鱼肚子里跳舞,而且力大无比。有一天他告别了老头老太,学着从前的桃太郎去鬼岛征讨恶魔,可是他比桃太郎还胆大,独自一人出征,连一个随从都不要。到了鬼岛,恶鬼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挟在手指缝里一口就把他吞了下去。在恶鬼的肚子里,五分次郎拿出他的护身剑——绣花针,东一下西一下地狠扎起来,恶鬼受不了了,哭着叫着请求饶命,五分次郎就在恶鬼的肚子里讲条件:“想叫我住手吗?那你就得投降!就得把你们岛上劫来的珍宝送给我!”恶鬼答应了,五分次郎窜到他的鼻孔里,被一个喷嚏打了出来。
《皴太郎》:皴太郎是一对懒惰的老夫妻用身上的泥垢搓出来的,这小家伙饭量特别大,一顿饭能吃三斗五的米,老夫妻实在养不起他,皴太郎就请他们给他打一条四百斤重的铁杠子让自己出门闯荡。老夫妻倾家荡产地凑了钱,求铁匠师傅给打了一根四百斤重的铁杠子。这么重的铁杠子到了皴太郎手中,一只手就能呼呼地抡开。皴太郎带着它就上路了。途中,皴太郎先后碰到两位大力士——殿堂太郎和石子太郎,经过较量后均被他征服,收为徒弟。有一天,他们来到一个闹市镇,发现那里气氛异常,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姐正在哭泣。一打听,原来今晚妖怪要来强娶民女,皴太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