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院的周博士给我上了张量力学(tensor mechanics)原理的宝贵一课。他又教我学会欣赏辛辣和咖喱食物,其中秘诀,就是用啤酒来消解那滚烫的感觉。他教我的数学,远高于我当时的水平,但我学来一点也不觉困难。他的敦厚和乐于助人,令我对长者肃然起敬。日后,周博士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并成为数学系主任。1987年我获聘为中大校长时,他仍在校内任教,但已接近退休之年了。在悠长的教学生涯中,他不但显示出严正克己的高尚情操,也培养了不少杰出的数学家,其中一位更是菲尔滋奖得主(Fields Medallist)。我的旅程可说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船出公海,便全速破浪前进。船长祝我们旅途愉快言犹在耳,我已隐然感觉到我的愉快快完了。邮轮在波涛中颠簸,我的胃也随着颠簸。我虽即时采取应急行动,凝神望向远方以减轻波动的感觉,又远离船边以避开熏人欲呕的油烟气味,并深呼吸和减少移动,但都不能奏效。我五内翻腾,冷汗直冒,尽想呕吐。这时如果有人看见我,一定会给我铁青的脸色吓一跳。只有躺在床上令我舒服点,也许是大海平静了,也许是在我入睡后身体自然适应了大海的波动。第二天起来感觉好多了,我不再理会船身的起伏,双腿便轻快起来,还参加了船上的各种玩意,如网球和汤姆拉彩票游戏(tombola,港称泵波拿)。也挺享受船上的腌肉、鸡蛋、香肠早餐,和午前的红茶与蛋糕。
四天后我们在新加坡靠岸。初踏上陆地,却发觉新加坡在地震,把我震得左摇右摆。当然,这只是我的错觉。我终明白到,我之所以会晕船,是因为我尝试与船的摆动抗衡,而不是与船一起摆动。这也是为什么睡在摇床上,人不会有晕眩感觉的原因。你要顺应动荡,而不是逆抗动荡。
本来,乘船和飞机都令我不适。经过不断的磨炼,我知道在颠簸中若强行保持固定,那欲呕的感觉就来了。一晕头转向,我的脸色便一阵青一阵紫。这也曾成为家人的笑柄。但当我领悟不能与现实违抗的道理,对于风风浪浪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也从此远离了晕车船的感觉。日后我常要乘坐飞机,即使不吃防晕药,也不致噩梦连场。
对新加坡的第一印象可说一片空白,在海上航行差不多一个星期,乘客都只想上岸伸伸手脚。自告奋勇成为一众同船赴英留学青年领袖的周博士,鼓励我们下船去看看新加坡朴实无华的码头景致。如果不是周博士怂恿,我准会呆在船上,遥看岸上低矮的平房,以及随各种棕榈延展的无尽绿意,而不会离开那熟悉的邮轮,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冒险。我们的导游兼监护人给我们三重诱惑,一是让我们舒筋活络,一是带我们探访一个新加坡家庭,一是介绍我们品尝一种口味独特的食品。那是我头一次尝到咖喱的滋味,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由那次浅尝温和的咖喱开始,多年来我对辛辣程度的承受力愈来愈高,只是还未至于敢吃令人冒出眼泪来的辣椒。 。。
Chapter04 航向世界(5)
周博士告诉我们,咖喱是世上最出色的厨艺发明,但初尝的人应由浅入深,而且最好手拿一杯啤酒,如果发觉辣得受不了,就喝一口,那晶莹冰冻的黄色液体不但可减轻烫辣的感觉,与辛辣的味道混合,更会转化为一种美妙绝伦的饮料。那个早上,我感受到新加坡人好客的热情,他们的单层平房和香港的住宅大不相同,在美味的果汁外,我们尝了一顿丰富的咖喱午餐,我也是平生第一次喝啤酒,这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经验。喝了半瓶啤酒可没有令我醺醺然,我毫无困难的随大伙儿返回船上。
新加坡之后,我历年来到过无数地方,成了一个环球的漫游者。即使在我第三次退休之后,仍常与太太或家人,或独自出门远行。每到一处地方,都加深了我对当地的认识及对其文化和人民的了解。不同声音与景象融会交错,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也是环球公民的一分子。文化或许有所差异,但人之为人基本上是相同的,他们有共同的需要和理想,就是免于饥饿、恐惧与困厄。这些愿望其实很简单,但仍有些人即使生活舒泰,却因为得不到超乎需要的东西而不快乐。为了满足一己的欲望,他们不惜用武力进行掠夺。
经过那么多的历史教训,人类应明白和平共存、互相尊重的道理。可惜尽管大部分人都明白这道理,但在小部分野心家的驱使下,他们却像驯服的羔羊一一走向屠房。
离开新加坡后,广州号向西越过印度洋,航向印度半岛尖端的科伦坡,即现称斯里兰卡的锡兰的首都。船停时间不长,但足够让我们在一个充满殖民地色彩的广场,在树影婆娑的棕榈下,享受清凉的果汁饮料。下一站是孟买,当时印度的繁盛商业城市。那里有被誉为世界八大奇景之一的空中花园。我没有踏足这花园,也没打探这花园到底是否仍存在。但我曾在市内宽阔的街道流连,街上各种车辆穿梭往来,嘈杂吵闹,尘埃飞扬。
之后,船过红海,炎热的气候仿佛令一切都缓慢下来。航向苏伊士港的途中,只见岸上黄沙万里,海上没有风,也没有浪,只有迫人的热气,生活似乎静止了。半睡半醒地,我们吃早餐、午饭、下午茶点、晚餐,如果还有胃口的话。在昏睡中,日子悄悄溜走。
接近苏伊士运河时,不少人突然兴奋起来,要看看一艘巨轮怎样在仅可容身的密封航道上,一忽儿升上,一忽儿降下数英尺。我也是首次亲睹运河的运作情况,与此同时,我也兴奋地察觉,运河两岸就是古老的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土地。这地区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激烈的战场,战后由美国的罗斯福、英国的丘吉尔和苏联的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中划定各国的新疆界。如今回顾,至今仍困扰区内的种族和宗教冲突,实由这些领袖一手做成。我们不知需要多少个所罗门王的智慧,才可解开这个历史的死结。我曾思考过一个问题,就是:“是谁决定开凿苏伊士运河,将地中海和红海贯通起来,为的又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只为方便大英帝国更便捷地通往印度和东南亚。运河开掘时,英国国力如日中天,运河有重要的战略和商业价值。航过苏伊士运河,我上了实地的一课。
我们在埃及赛德港停留时间甚短,不能到著名的金字塔和其他古迹一游,但我刻意下船,踏足在非洲的土地上,以便日后可以吹嘘说,我在少年时期便曾到过亚、非、欧三个大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Chapter04 航向世界(6)
船过地中海,我们可一睹北非的风貌。虽不能辨认各个城市,但据地图所示,我们会经过丹吉尔和卡萨布兰卡,这个自由开放的城市,在二次大战期间成为国际间谍云集之地。经过直布罗陀时,所有乘客都挤到甲板上,一睹雄峙于地中海狭隘的出入口航道两岸的两座山峰,它们就像战舰上两个望塔,守护着直布罗陀海峡。我拍了好几张照片,但胶卷要过了很久才冲出来。因为我用的是半格35厘米相机,要拍完七十五张照片才好把胶卷取出,也要找适当的机会购买显影液和定影液,然后解开我的行李,找出冲晒箱来。还有,我要与居留地的人混熟了,才好打探冲晒胶卷的问题。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干脆把胶卷拿到摄影店去冲出来便算,也许是我什么都喜欢自己动手的缘故吧。
进入以气候变幻无常而恶名昭彰的英伦海峡,在不足一小时内,和煦的太阳给重重阴霾掩盖,温暖突然给寒凉一扫而空,狂风怒哮,暴雨来袭。我们的巨轮在大浪中变成一叶小舟,我们这才领受到真正的海上生活。这种海流和天气,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名为“湾流”的巨型旋涡所起的作用。对西欧来说,湾流是上天的恩赐。源自赤道的海流,形成一个顺时针方向的椭圆形弧圈,在地球自转和行星的力量牵引下,向北流经英国西岸、丹麦和瑞典,这道暖流发挥极大作用,即使在北纬60度,气温也没有美国东岸北纬40度地区那么低,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当地的气温要低得多。温暖的海流和寒冷的空气相遇,遂令天气极不稳定。在英国,早上可能阳光普照,但不一会儿便变成阴天。我们由北海进入泰晤士河入海口水域,自然就要与这种气候先打个招呼了。
我们就是在一个典型的阴沉早上,航进泰晤士河下游提巴利的伦敦港。没有乐队敲锣打鼓来迎接,只有移民局的官员坐在一列长长的柜台前,检查来客的护照和文件,仿佛这些人都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潜入伦敦做不法勾当。轮候过程差不多要几小时,轮到我的时候,我已差点儿昏了过去。当然,先前的景象只是出于幻想,移民局官员看了看我的文件,就预祝我学业顺利。
本来担心不知哪里可以找到英国文化协会的代表,但看到在船上认识的朋友早已在英国文化协会的横额下齐集等候,便放下心头大石。我们一行人将要乘火车到伦敦的维多利亚站,与其他文化协会的代表会合,并且可以领回自己的行李。
我被安排坐进一个八人车厢,其他人都是我不认识的。在前往伦敦途中,只见翠绿的田野间分布着成行成列的灰黄色廉价住宅,我清楚记得车厢内其中一人对另一人说:“你看,这些房子住的都是低下层的人,我们在殖民地的房子就比这些大得多,又有佣人负责煮食和打理家务,可老家就是有这样不争气的人。”
我虽入世未深,对这样的话仍觉得刺耳。我看那一行行外貌相同的房子,砖砌的外墙的确显得千篇一律,但就是不明白为什么里面住的人就是不争气。我紧紧地记住这番说话。但有点意外的是,这种妄自尊大的态度,在英国的一般民众中倒很少见。劳工阶层是“地上的盐”,是一国的支柱,他们心地善良,乐观爽快。
步出火车,我还没想到,这儿,英国,就是我未来十年的家。英国文化协会的人即时上前迎接。这个组织旨在加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殖民地的关系。我们这一群来自英国最后几个殖民地的学生,将住进英国文化协会的兰开斯特宿舍。所有初来乍到的人,都先在这里住一阵子,上上熟悉环境课,才继续自由行动,鸟散到各自的目的地,大都是大学宿舍,或与英国家庭共住。
我对兰开斯特宿舍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广阔的礼堂。它的天花板很高,木板砌成的墙壁,地板也是木的,经多年践踏,已成棕黑色,十足一个中世纪古堡的宴会厅,只是天花板上吊垂下来的,是洋烛形灯泡而不是真正的洋烛,也没有豪华的锦缎布帘。厅内没有地毡,也没有家具,只有一行椅子和几张长台,环绕着四边墙壁摆设,所有的活动都在这里进行。两日后,我发现宿舍原来离伦敦最大的公园——海德公园很近,只消步行一会儿便到。它的绿意和参天古树,与周围市区的三合土“森林”是一大对比。这只是我初睹英国公园的迷人景致,与较小的圣占姆士公园和偌大的植物公园相比,海德公园还是稍逊一筹。在莎士比亚笔下,英国有“翡翠之岛”之称,可谓名不虚传。
在伦敦的头几天,我有沉重的孤独感。在这个有上百万人口的大都会中,我只是渺小的一分子。我乘坐一个多小时公共汽车,由伦敦中部来到和域治区,再到普隆斯达区的窝达士利路。幸好英国文化协会已安排另行运送我的大件行李,我只是带着一个小小的行囊上路。
窝达士利路是公共汽车路线旁的一条三线行车道。下车后,向前行第四间半独立平房,就是第十四号。这是一条城郊的宁静小路,与大路相接,沿轻微的斜坡向上,是另一条小路。整个区域都是住宅,偶尔有行人、脚踏车和汽车经过。我带着行囊和一颗孤独的心,步向一间看来同样孤独空洞的住宅。
。。
Chapter05 独立自主(1)
当以布林斯达为终点站的53路双层公共汽车把我由伦敦载到我的未来住处时,我告诉自己:“这就是独立生活了。”
当以布林斯达为终点站的53路双层公共汽车把我由伦敦载到我的未来住处时,我告诉自己:“这就是独立生活了。”
售票员在打票机上按了几个按钮,再把售票机旁的小手柄摇了一下,票就出来了。这种打票机,今天仍在一些路线上应用。这是我第一次乘坐这样子的公共汽车,它将是我往后许多年的日常交通工具。
那些车票也很有趣。每张票上都有四个号码,我就读和域治理工学院的几年间,每天都坐53路公车由普隆斯达前往和域治,车程只需五分钟左右,我给自己做一个思考练习,就是分解车票号码的质因数,如果我可以在下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