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风的夜晚,宁静的公园,清新的空气,繁忙一日的心绪,一切都是牵着爱犬出来散步的水到渠成的因素。日本人在检查完装备后带着各自的爱犬出门了。
很奇怪,日本宠物狗的性情与中国宠物狗的性情有些差别。中国宠物狗在户外若是碰到了同伴,往往会发生互不相让甚至争强好胜的场面,倒也不会咬一嘴的狗毛下来,但是气势是一定有的,龇牙咧嘴地相互吼叫着宣誓力量;相比之下,日本宠物狗于整体上有些偏软,说温柔那是好听的,除了比较缠绵地比较体贴地彼此蹭来蹭去之外,再也翻不起什么大风大浪来,很少出现争斗的场面,比较“尴尬”,一点也不热闹。
但无论哪国的狗,即使是宠物狗,也得解决方便问题,日本宠物狗也不例外。于是就会有一不留神的家伙突然作努力状,然后片刻之后在干净的公园小径上留下一小坨排泄物。
这就是狗屎。
问题发生在狗屎出现之后。日本人会悄悄地蹲下来,掏出手纸包裹住那一小坨扔进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中,待走到任何一处垃圾箱时便随手扔进去,如果万一赶上爱犬脾胃不好,又排出了一小坨,就得再重复一次相同的动作。
想要置狗屎不管,无论是掉头就走还是绕道离开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就是“日本狗屎”的命运:被包住,被拾起,被扔掉,连多看这个世界一秒钟的机会都无法得到,悲惨兮,无奈兮。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米米面面
当米饭遇到面条,两者会碰撞出怎样的世纪激情?这一切,日本人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怎样?答案只有一个:米饭当饭面作菜!
一碗米饭,一碗面条,一碟咸菜。当你面对三者组合在一个托盘中被端来时,并被告知这就是你方才点的B套餐,请问,你该怎样对待?套餐嘛,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有饭有菜“套”在一起下肚,那么眼前的这份B套餐该怎样伸筷子呢?可以用战无不胜的排除法攻破这一难题。一碟咸菜,这没什么好说的,说破天,一碟咸菜就是一碟咸菜,即使是一碟日本咸菜那终究是一碟咸菜,走到哪里都只不过是群众演员;接下来,问题来了,一碗米饭,一碗面条,如果非要套用“套餐定理”的话,那么谁是饭,谁又是菜呢?
一般中国人给出的答案只能有一个:两者都是饭,没有菜。这个答案是对的,自然是对的,凡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只能如此选择。可是这样选择的后果却不怎么理想,因为偏离了“套餐定理”,所以这筷子就没有办法伸了。
但是饭却必须得吃,不吃饿得慌,所以得重选一次。就在中国人有些不知所措之时,日本朋友及时地伸出了援手,一个声音在你耳边响起:米饭还是那个米饭,面条用来当菜,用面条就着米饭,或者用米饭就着面条,不要再纠结名分问题不放,赶紧动筷!
强行铺垫了这么长的一段废话,其实毫无用处,无非是想告诉喜爱日本料理的朋友:日本料理除了寿司、生鱼片之外,还有米饭就面条吃的B套餐。
这样普普通通的一份B套餐可不是瞎编杜撰出来的,而是正儿八经的无数日本上班族的一顿午餐,价格大概会在五百至八百日元这一区间,说便宜不便宜,说贵不贵。
文化差异会带来行为不同,行为不同会引发彼此的不理解,彼此的不理解会带来新鲜感,也会招致隔阂或争执。像这样一份B套餐,极有可能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都很难寻觅到,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有些超出思维定式,本不应该发生。这样一份B套餐最容易出现在日本街头的面馆,无论是乌冬面,还是荞麦面,都可以与米饭搭配,一口米饭,一口面,一口咸菜,再喝一口面汤,可以吃得有模有样。
除了这个组合,还有另外一个组合深受广大日本人民的喜爱,那就是一碗米饭,一盘煎饺,一碗酱汤,一碟咸菜。饺子就米饭吃?这又有些超出普通中国人的理解范畴,因为这又是近似主食配主食的一种吃法,吃得有些不讲道理。
所以请您格外注意“煎饺”这两个字,是煎的,而不是水的。在日本,只要提起饺子,那么百分之九十九是煎饺,水饺只有在中国人开的饺子馆里能吃到,而广大日本人也不怎么认水饺,受众有限。这样一解释,还算略微通畅了些,一口米饭一口煎饺比起一口米饭一口水饺来还是要对些,像那么一回事。
可是即便这样,普通中国人也还是难以接受的,因为无论煎的还是水的,都是主食,既然都是主食了,何必,为何,还要搭配上另外一种主食混吃呢?何必,为何,日本人喜欢这种主食就(配)主食的吃法呢?何必,为何,不普普通通地吃菜呢?何必,为何,硬要跟人家主食过不去呢?
问得好,问得对。废话说到这个份上,说什么也得略微上点档次才行。无论是米饭与面条的组合,还是米饭与煎饺的组合,甚至米饭与米饭的组合,从这些组合里,可以悟出四大原因。
原因之一,米饭,白白的白米饭,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高于其他任何一种主食的“主食之神”,在它的面前,其他食品都可以当作菜来对待,当然包括被中国人天经地义般看作主食的面条或饺子;因为日本人把米饭看得很重,远远超过食物含义,而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身为日本人的象征,是不容侵犯的,其他任何食物都只能是配角,只要有一碗白米饭在手,心就不慌,日子就过得坦然。
原因之二,日本人对于菜的摄取不如中国人。一是自古以来的物质不丰富所沉淀出的对于米饭的依靠,二是长期以来确实没有养成一餐摄取过多菜量的饮食习惯,总是点到为止,三是饭量不如中国人来得豪爽,在起跑线就输了。
原因之三,日本人比较讲究养生,可吃的东西较少。日本人基本上遵照中医的药理,到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在日语中成为“旬”。纵观日本主妇可买到的食材,整体上比中国主妇少多了,翻来覆去也就那几样,所以菜品也有限,所以一旦急眼了,米饭配面条,米饭配煎饺,也就不稀奇了。
原因之四,可能是资源较少,除了偶尔吃吃鲸鱼还被国际人士批判外,能够享受到的人间美味不如中国人,单是蔬菜就单调的要命,再加上物价不菲,一般家庭做不到敞开肚皮吃,所以还是只能依靠米饭填饱肚子,所以米饭的主食地位无可动摇。
没有吃过米饭就面条的,尝尝吧,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文化,这就是文化,能带来新鲜感和冲突的文化。 txt小说上传分享
身高
列岛上的人的身高情况怎样呢,是高还是矮,想必至少有一个人以上的人数对此感兴趣。(列岛上的人,这一称呼没有任何格外意思,因为他们是如此称呼自己的)
有些媒体经常拿这个话题稍微炒作一下,诸如“平均身高已超我国!”这样的标题也能吸引几颗眼球,炒作嘛,如果不加些刺激性的添加物倒也怎么炒呢!
可惜,比较的是平均身高,不然的话中国可以仅仅凭借姚明便轻而易举地击败日本。但是这个话题又没啥太大的实际意义,无奈我国人口实在众多,而其中注入四川、云贵(无不敬之意)等地的同胞的身高的确起步有些低,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后腿。
对日本历史掌握一二的人大多知晓历史上的大和民族的身高确实处于劣势,像日本历史浓重渲染的战果时代,很多有名有姓的武将的个头其实连一米七都不到,不过一米六的人也不在少数,那些能超过一米七五的人就会被冠以“大男”的称谓——巨人。即便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的个头还是基本上在原地踏步,也是欧美人不时拿来调侃一番的逗趣话题。英明有为的明治天皇也意识到这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必须得改变日本人的身高,否则于将来同身高马大的欧美人争霸时会处于下风,更为关键的是老这么仰着头看别人的下巴也着实不是一件心情愉悦的事,自信心定然受挫,自然不自然地便会养成一种“矮人一头”的自卑感来。
于是由明治天皇开始带头,干什么?从饮食习惯入手,吃!
古代日本人的饮食是既单调又艰苦,尤其是普通民众,更是乏味的不得了。一年到头,基本上不吃肉,不吃各种肉类;面类其实也不怎么吃,馒头大饼啥的更别提了;海鲜是吃的,但是据日本人自己拍的大河剧还原(大河剧,就是日本的历史剧,主要以记载日本战国时期的故事为主),日本人干事情还是比较务实的,某些反映武士或普通武将的日常饮食的场景拍得很真实,从那些场景可以看到这些阶级还算高的日本人吃鱼类或海鲜时都可以用可怜来形容,往往是一两条小到不能再小的鱼干加上一碗酱汤再配一碟咸菜,这就是一餐的菜,而主食自然是万年不变的米饭。
抛开先天的基因条件,诸如此类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古代日本人的身高发育不起来的重要原因,没办法长个,营养摄取不足,因为对长个有帮助的食物基本不吃。
于是明治天皇开始吃了,正好当时也处在全盘西化的改革风暴中心,明治天皇也带领着他的臣民开始颠覆日本传统饮食习惯。
面包,吃!黄油,吃!奶油,吃!牛排,吃!而且要大吃特吃。意大利面,吃!比萨饼,吃!直至今日,日本的中小学在课间餐的时间,给每个学生配发的还是以面包和牛奶为主。
效果如何,效果自然是很明显。在日本街头放眼望去,女性暂且搁置一边,成年男子的身高和中国街头的场景并无太大区别,一米七五也基本上成了一个比较容易达到的水准线。但是区别还是存在的,那就是虽然整体上都很平均,没有特别矮的,但也没有特别高的,此处说的特别高的是指常人水平(非运动员)中的一米八以上或者一米八五以上的,比之中国的街头比率就相差不少。尤其是今日,像中国大部分的沿海地区,北方地区更是明显,只要父母的身高不偏低得离谱,而且营养也跟得上,85后、90后的男孩子的个头想要长到一米八并不是太费事,当然,这里面也存在成天喝可乐吃汉堡所导致的激素化激增的因素,说不好也不好,毕竟额外成分过多,不太自然了。若是举例的话,本人高中时全班28个男生,排队时,以本人一米七五的身高好像是排在第九名,身后就是一米七七档的,一米八以上的大概至少十五个,一米八五以上的也有八人以上,北方沿海城市,营养充足。这个比例,基本上日本的绝大多数高中至今也很难达到。没办法,这就是基因问题了,光靠饮食习惯的改变还是无法彻底完全地解决所有问题。
成年男性的情况讲完了,成年女性的情况也大体相同,只是差距比成年男性还要再差得稍大一些。想当年高中班上的女同学,个头不超一米六的差不多是五六人,而身高一米七左右的应该不少于七八人,一米六五、六的则是中坚力量。同样,这个比例分配在日本的绝大多数高中班级里还是比较少见。当然,日本高中班级的人数本身也少,一个班的女生顶多二十人,在某些地区,甚至更少。但即便是这样,对于日本成年女性来说,身高有(能长到)一米六五就是挺好的事情了,不高不矮正合适,一米七的女生反而比较有烦恼,因为走到哪里都比较惹眼,对于喜欢不做出头鸟的日本人来说是件幸福的困扰。
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身高确实是一个可以影响多方面的重要因素,但是到底身高有多么重要,那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至于平均身高孰高孰低之类的讨论或争论,本人看来,没什么实际意义,因为身高本就没有平均之分,只有个人差异而已。
痴汉(一)
早在几年前,日本某些大城市(主要是东京)的地铁和JR(城际铁路)就先后推出了女性乘客专用车列,深受好评或颇有微词自是各不相让,但最起码场面是壮观的:一节车厢、所有车厢内挤满了高低胖瘦黑白丑俊之各路女人,就连身上的香水味也是千姿百态,堪称一个奇异、怪诞、妖艳、独特的密闭空间!
这一景观的诞生都得拜困扰(调戏?)日本社会的一个欲罢不能的社会现象所赐——痴汉。
痴汉是日语。单从字面来分析,想必大多数的人还是有些摸不着头绪。痴……汉,痴心的汉子?痴情的汉子?或是痴呆的汉子?解释起来也是众说纷纭。其实它的中文翻译很好理解:色狼,流氓,道德低俗者,肉体行为过剩者,等等。
日本的痴汉多活跃于诸如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