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独步天下的谷歌算法(5)
微软的管理层并未制止斯科博的言论,但谷歌誓在Web搜索中获得更多份额的雄心却受到了鞭策。微软的研发人员叛逃到谷歌的现象也带来了不少麻烦。2004年,当微软最享有声望的软件开发人员之一的马克·卢科夫斯基(Mark Lucousky)遇见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时告诉他,他已经辞职并且加入了谷歌,鲍尔默听到这消息时非常震怒。在后来一起因另一名谷歌雇员辞职前往谷歌而引起诉讼时,卢科夫斯基提交了一份书面证词,其中回忆道:当他告诉鲍尔默他已经辞职并接受了谷歌的聘用时,鲍尔默从办公室的一头将一把椅子扔了过来,并喊叫着要“埋葬”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据卢科夫斯基的证词说,鲍尔默还威胁道:“我要宰了谷歌这……养的”。 ——在这里《旧金山新闻》策略地使用了几个连字符,以免直接使用鲍尔默的语言。
当微软的主席比尔·盖茨在2004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被记者问及他是如何看待谷歌的这个问题时,他的回答比鲍尔默坦率得多。他慷慨地给了谷歌一些他所能想到的最高级的夸奖——谷歌所聚集的“高智商”使他想起了“20年前的微软”。在搜索引擎领域的竞争中,他承认“他们打到了我们的痛处”,但他认为,微软在占据所有搜索80%以上的最普通查询中的表现都是“好的”。他解释道:它的错误在于没有注意那些次要的主题,因为 “那是质量评价的关键所在”。他宽容地微笑着,预言微软不久就会在创新方面超过谷歌,并在整体上赶上它。
微软的管理层鼓励员工们使用MSN的搜索引擎,同时要点击上面的广告,而不允许使用谷歌,把钱送给这个主要竞争者。微软的一名软件开发人员亚当·巴尔(Adam Barr)保留着一篇写于2005年的博客,标题显得有点尖酸刻薄:“骄傲地服务于我的老板”,总的意思是说:企图用“高压手段”迫使员工使用公司的产品而不去解决产品的缺陷。如果公司雇员都不能自由地选择使用自己团队的服务,那就说明这种服务的缺陷已经相当明显了。
巴尔(Barr)也不能同意“不要把钱送给我们的主要对手”的说法,他写道:
呸,我们自己喜欢###公司的iPod音乐播放器和iMac电脑,我用CorelDraw绘图软件从事编辑,我买微软出版公司的多个竞争对手出的书(更甭说只买一家出版社的书)。去他的,我就用Firefox浏览器,当然我认为这不干钱的事儿。不管怎么样,我每天也许会做上十几个决定,它们都会对微软的账本底线产生一点小小的间接影响。我正在订票的航空公司会在后端服务器中使用微软的产品吗?那家餐厅会在它的收款机里运行视窗系统吗?我医生的办公室里的微软软件都是得到合法授权的吗?天晓得。是的,我是微软的员工和股东,但我也是个消费者,我觉得我有权决定我自己的钱该怎么花(或我眼球的印象)。
鲍尔默认为,如果公司以建议态度要求员工们使用MSN,看看它哪些地方还可以做些微调以求得###能进一步完善,这倒是可以接受的。第一个在他的博客上跟帖的是另一个微软雇员亚当·赫尔希(Adam Herscher);他们认为MSN尚未做好与谷歌的搜索引擎进行肉搏战的准备。赫尔希写道:“我敢说,谷歌端到端的用户经验跟MSN的经验水土不服。”随即他又做了一些详细的比较,最后总结道:“先不说系统,我会尽可能地试用MSN。但如果谷歌有了相同的好东西(也就是一旦谷歌提供更好的服务),我就会继续使用谷歌——我这种做法说不定对微软更好。” 。 想看书来
独步天下的谷歌算法(6)
2006年4月,微软聘请外来者斯蒂文·贝尔科维茨(Steven Berkowitz)担任在线部门高级副总裁,负责对搜索服务的改造,公司希望借此能扭转在搜索服务方面的颓势。作为极其流行的Hotmail电子邮箱服务的提供者,MSN每个月的访问量达到1100万用户,排名美国第二。然而,访问者对MSN提供的搜索服务仍旧不感兴趣。2005年3月MSN的搜索量占有市场份额的16%,而一个月后贝尔科维茨上任时,这个数字竟跌到了13%。
2006年底,当时担任另一个搜索网Ask Jeeves(后改名为Ask)的CEO的贝尔科维茨坦率地谈到了他所面临的困境。MSN遍布全球的各种Web设备和服务创造了总数高达亿人的骇人的用户群,但是“其中使用我们的搜索服务的人却相当少。”他说,“我的首要战略就是要保证这些人不再流失。”
如果说谷歌的“高智商”创造了一种令微软的工程师们至今无法赶上的算法,那么微软却可以从事一种全新的创造,就是企图证明没有高效能的算法恰恰是一个优点,它表明了本公司的人工服务所具有的水平。在贝尔科维茨的指挥下,微软企图翻盘,它在广告里打出了新的口号:“算法,来会会人工服务。”2006年秋天在《华尔街日报》等报纸上刊登的整版广告上,微软试图用这种方式粉饰它的不足:“我们还是明说了吧,我们参加这个游戏太晚。我们承认这一点,但我们不甘心从此退出而成为搜索史的注脚,我们已经决定重新书写崭新篇章。”广告文本以否定的方式描绘算法,把它说成只不过是 “一个复杂的数学等式”,得出的结果仍需以某种方式进行再阐释“才能为我们大家所理解”。为了更具有说服力,微软还在它的搜索结果中添加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什么鸟瞰图,什么实时交通信息之类,说这类东西“显得更加……人###化”。这种论调中最奇怪的地方是,它几乎就要使人相信,它在装备方面之所以能远远地超过谷歌,恰恰因为它没有那种“高智商”的拖累。微软的广告自夸道,它的最新版本改进了搜索结果的显示方式,这是由“我们的人”来实现的,“其中有些人甚至算术不及格。请设想一下吧”。
微软还做了其他尝试:它打开支票簿,出资征求使用它的搜索服务的合作伙伴。不像“算法,来会会人工服务”的广告战,“微软网络搜索服务信用担保”不是由微软公司发布的。约翰·巴特利(John Battelle)在《搜索博客》中透露了这则消息,再加上微软缩减用于顾客使用其服务的费用的细节被公开,这引起了微软对谷歌算法的严重恐惧。为了回应报纸上的集中批评,微软派出Windows Live 的全球销售及市场总监亚当·索恩(Adam Sohn)在线回答记者的提问。但是要从正面角度讲述微软的确打算替消费者付账,他又没什么话好说,他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就是这个苍白的套话:“每当有人创新时,总是会出现反对者的。”
微软的声誉受到了伤害,更重要的是它在多个领域阻止谷歌的实力稳步壮大的企图失败了。在搜索方面,谷歌继续在市场上攻城略地。在更新的领域,如YouTube在线视频,微软几乎无法与谷歌相比。即使是自己的核心软件业务方面,谷歌也在慢慢地用免费的在线服务进行蚕食,与微软的Outlook、Word、Excel及相关软件直接竞争。微软不缺少现金——2007年9月,它从手指缝里就流掉了210亿美元——但是这笔钱却不能为它买来能够有效地与谷歌的多面出击相抗衡的条理清晰的策略。至于斯蒂夫·贝尔科维茨这位被任命为微软在线服务集团资深副总裁并有责任将新思想带入该集团的外来者,他的任期也并不长,进入微软尚不满两年,就从这个位置上离开了。
独步天下的谷歌算法(7)
谷歌对算法的信赖不仅给了竞争者们有力的一击,并且取得了品牌合并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它的名称成了上网搜索的同义词——googling现已成为通用名词。公司现在已经与高级搜索密不可分,就连声称自己的搜索能力比雅虎和微软都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Ask公司,也试图标榜自己拥有的是可以和谷歌相匹敌的、自己的算法。
Ask公司企图通过提供最纯粹的算法赢得市场份额,2007年春,公司发起了“滚石算法”(The Algorithm Rocks)的广告攻势。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牌和印刷广告铺天盖地,皆旨在对公众进行“教育”,以使每个人都懂得“并非所有的搜索引擎都一样,重要的是它们所使用的算法”。在网站,Ask对“算法的历史”做了漫不经心的、带有喜剧意味的长篇讲解(“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从未写过算法,这真是件好事”)。深藏不露的是一个秘密演讲,说的是关于Ask的算法是如何与谷歌的算法同时研制成功的,但所遵循的技术路线不同,它是用另外两个公司——Teoma和Direct Hit——开发的技术和并而成的。
Ask的广告代理Crispin;Porter+Bogusky公司的首席创意官亚历克斯·博古斯基(Alex Bogusky)在运动发起时解释道,算法是一个“有趣的词,大部分人——如果不是所有的人——平时都没听说过”。Ask计划展开为期一年的广告宣传战役,目的就是要“让这个词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扎下根来”。但令Ask公司及其广告代理感到遗憾的是,这个词早在广告战役开始之前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谷歌密不可分了。在广告攻势开展三个月后,国内围绕谷歌开展的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一般公众在看到Ask的广告词“我们就是算法”时,总会把“我们”当成谷歌。
纯算法的方法在搜索引擎业界的专业观察员中引起了广泛的批评。《波音-波音》(Boeing…Boeing)的科利·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认为,给网页评级的算法“包###这个软件的编程人员的偏见、希望、信任和猜测”。蒂姆·奥赖利(Tim O’Reilly)2008年指出,人类在了解了算法如何运作之后,便将这个系统当成了游戏,设计出在网页评级中能获得高级评价的商业###网页,并在搜索结果中占据最顶级的位置。他说,聪明的用户知道应继续浏览到搜索结果的第二页,以避免被占据第一页显著位置的垃圾结果所干扰。
在公司起步阶段,谷歌的创办者们就已坚信,算法,唯有算法才可以决定搜索结果。这个方法在2004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时用户们注意到,当输入搜索词Jew时,一个反犹太人的网站就会出现在谷歌搜索结果的顶端。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一样,都是犹太人,他们收到了来自朋友们的许多电子邮件,要求他进行人工干预。布林说,他也对这个网站十分反感,“但是排名的客观###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原则。我们不要让个人的观点——无论是宗教的、政治的、种族的还是别的——影响我们的结果”。
从那时起,谷歌的创建者们对于政治问题的敏感有所增加,他们用人工手法降低了反犹太人网站的级别。但公司一直坚持认为,摒除人类偏见的唯一办法是把最终的发言权交给算法。谷歌的研究部主任彼得·诺维奇(peter Norvig)在2006年重申了这一点:谷歌能够禁得住###不去理会个别人的埋怨,拒绝对搜索结果的顺序作小的调整,那是“因为我们认为这里一旦开个口子,后面的漏洞就会越来越大”。
独步天下的谷歌算法(8)
尽管如此,如果遇到非人工因素引起的算法方面少量的简单错误时,谷歌还是允许作一点细微的调整。例如,一个关于“O’Reilly”的搜索结果仅与保守党时事评论员比尔·欧莱利(Bill ’Reilly)相关,把其他可能的结果(如名列“财富500强”的O’Reilly汽车部件公司)都排除在外。谷歌承认这是个问题,但这是由特殊情况造成的,对算法的等级排名来说是个例外。经过调整后,关于“O’Reilly”的索引结果的第一页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混杂的O’Reilly链接,第二段是O’Reilly汽车部件公司,第三段是Bill O’Reilly。布林和佩奇懂得,人工介入的调整手段,决不能频繁使用;然而他们也完全承认,人类能够充当质量管理的检察员。谷歌聘用人工评估员对算法经各式微调后所推出的结果的质量进行检查——2007年,谷歌在世界范围内与1万人签订了合同,请他们做质量评估。但他们的反馈只用于对算法本身进行调整,而不涉及单独词语的搜索结果。如果谷歌允许在搜索之后用人工对算法进行复评或对结果进行调整,那么系统必然会慢到无法接受的程度。在谷歌,对规模的追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几乎完全依赖自动化程序(另一个小小的例外是它希望用人工排除那些已经被用户举报为垃圾的链接)。雅虎无法随着Web的增长而扩展由人工编辑的目录,###出依赖人工的系统的局限###。谷歌要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