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易中天直面地方官员访谈录:成都方式-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登来告诉我,他们在建农民新居时,事先充分征求了农民的意见。文登来说,按照规定,种粮户人均面积是60平方米,种菜户50平方米。对于三口之家来说呢,就有180平方米或者150平方米。农民是比较节省的,觉得一家人住这么大一套浪费了,一般都选三套,一套自己住,另外两套拿来出租。我们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就设计了三种户型的房子,大中小,三套,让农民在规定面积范围内自由选择。你愿意自己住大套就住大套,愿意住小套就住小套,省下面积换租金。不过有两点和以前不同。第一,以前是自己出租,现在全部交给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出租。出租以后,钱是多少给多少,租出去多大面积就按多大面积给你租金,当然要交所得税。第二,自住的和出租的分开。比如这一块是农民自己住的,旁边这一块是农民出租的,不混在一起,这样便于管理,治安也好得多。
  这是个好办法。政府并没有多花钱,就解决了两个问题——农民的收入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这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
  问题是,农民当真愿意吗?
  文登来实话实说,农民开始时是有些不愿意。我们就和农民直接交换意见。我们有200多名机关干部,用一个月时间每家每户去走访,去谈话,做工作。就是了解情况,你对我们有什么想法,我们怎么想的,你怎么想的,咱们怎么能做到一块。200多名干部花了一个月时间每家每户都弄清楚了,就想办法解决。比方说,农民有一条意见:你给我迁得远离城市中心我不干,我就住在近处。这个好办,我们保证不迁远。全区规划11个住宅区,都不迁远。这是第一个。
  我问,第二个呢?
  文登来说,第二个,房子我们给他盖好一点。做经济适用房,层高米就合格,我们规定3米。第三个,鼓励企业给农民买社保。你雇佣我们的工人,我们补贴你一部分,帮你买单。第四个,对年轻的农民进行培训,每个人700元培训费由政府来付。培训出来找职业,我们也帮他找。年纪大的,安排从事服务业和公益事业,有一部分靠低保,每个月210元。第五个,解决户籍问题。
  我问,改成城市户口吗?
  文登来说,是。这个工作做得比较细,我们是挨家挨户去给农民讲,为什么你要换,换了以后你有什么好处,他们愿意了才交上来,不愿意就算了。交上后我们再给他换成城市户口簿。
  我又问,为什么他们不愿意?
  文登来说,因为他们怕丢掉一些权利。其实这个事我们原本可以不管的,公安直接给你管了,宣布原户口簿作废,很简单就解决了。但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认为,交这个本实际上就是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他心甘情愿交上来,我们就成功了,就放心了,农民就成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协作者。我们真的感觉到,要诚信对待农民,逐步解决遗留问题,绝不发生新的问题。农民是很不错的,只要真心诚意对农民,没有做不了的事。
  我想,这大约可以称之为“仁心致和”了。实际上,成都市许多区县党委书记都说过意思差不多的话。他们说,农民其实是很可爱的,也是通情达理的,一般都不会无理取闹。要闹,也是“有理取闹”。因此,我们的干部只要注意三点就行了。第一,要爱护农民,不能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二,要平等待人,不能把人家摆在一个比你低的位置;第三,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公开、公正、公平。过去有些事情之所以做不好,就在于喜欢搞“暗箱操作”,农民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干部的态度还不好,哪里和谐得起来?
  

仁心致和(3)
这就必须转变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实际上,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成都市各区、县、乡、镇干部的作风,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这一点,我第一次下乡就体会到了。
   。。

润物细无声(1)
陈代康体会深刻:
  最大的效益就是群众信任政府了
  2005年8月3日,蒲江县复兴乡农民李启松家。
  蒲江县复兴乡其实是我实地考察的第一个点。但当时初来乍到,感受并不很深。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感觉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真正感觉。当我开始理解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以后,对复兴乡党委书记陈代康的话就有了新的感受。
  陈代康是一个很朴实的人。他皮肤微黑,身体健壮,风尘仆仆,看起来不像党委书记,倒像一个农民工,当然是农民工当中比较有文化的那种。这就让人放心。我有一个偏见,认为乡镇一级的基层干部,整天东奔西走,上山下乡,和农民打交道,如果白白净净,大腹便便,就让人生疑。陈代康既然把自己整得像个农民工,就说明他的工作是真抓实干,不是光耍嘴皮子。
  复兴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搞得不错。有楼房,有平房,有一楼一底,有两楼一底,连成一片,看上去像是联排别墅。“别墅”对面,是统一建设的猪圈,也连成一片,是猪儿的“联排别墅”。陈代康告诉我,盖这样的房子,农民基本上不用掏钱,乡里按户头算每个人补助2 500元到3 000元,从项目资金里来解决。像修这个平房,大概也就是二三万,我们给他补助的就是一万多,剩下的他拆了旧房也就够了。水、电、路都给他修好,公用配套也全部给他。户型自由选择,经济条件稍差的修平房,经济条件稍好的修楼房。楼房的标准每平方米大概就是1 000多元,也不高,一家一户住起安逸。
  我想,你说得倒是好听,这房子看起也不错,不过农民的事情我也是晓得一点的。他们安土重迁,不喜欢搬来搬去。老房子虽然烂一点,但是住惯了,也未必肯走。
  陈代康说,刚开始我们动员的时候,老百姓一是不相信,二是不愿意。群众说,啥子哟,农民还有空调,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天上掉馅饼了?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开了10多次会,进行协调,进行访问,进行宣传。我们宣传小区建设的好处。好处体现在哪里呢?第一个好处是人畜分开,专门为他们在房子对面另修了养猪场,猪儿问题解决了。猪儿集中饲养,再修个沼气池,燃料的问题解决了,污染的问题、环境的问题,也解决了。第二个好处是治安,我们治安都是联防,小偷小摸进不来。第三个好处,就是小区离他们种的田并不远,最远的也就是1公里,所以老百姓还是很容易接受。以前,他们想住好房子又没条件住,他们要自己修房子又不符合规划的要求,现在他们的梦想一夜之间变成了现实,他们说“真是死了我都干”。
  我听明白了。我问陈代康,你的意思就是说他也没有离土,也没有离地,也没有离乡,还让他住上了城里的房子,你还给他贴钱,所以他很开心?
  村民李启松接话说,就是这样,我原来住在山边上,没有自来水,把家具买回屋头(家里)都感觉不协调,现在空调、浴缸啥子的都安起了。
  李启松的浴缸我看了,一看就没用过。我怀疑是摆样子,装了给参观的人看的。陈代康解释说,主要是因为现在农民出去打工,猪儿不够,无法生成沼气,我们准备把猪圈租出去,让别人来搞养殖业。这样沼气池就能启用,李启松到冬天就能烧水泡澡。
  不过李启松感受最深的,还是集中居住以后找活路、找钱(赚钱)更容易了。李启松有一台打米机,空闲时间帮别人打米。李启松说,以前打米很艰难,现在方便了。因为有通讯工具,有手机了,听到声音就知道打米的人要来了。也可以发短信,就是有点贵。打电话一个月大概就是50元左右,接电话不收钱的,用“大众卡”。
  陈代康说,我们一个乡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移动电话增加了300多部。
  我问陈代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你们呢?
  陈代康憨厚地笑了笑,说我们有一点加班费,不多。这是一个体制问题。我们的收入水平在目前来说算是比较低的,但我们在基层也习惯了。我们的收入虽然不多,还是觉得干起来带劲,有成就感。老百姓信任我们就有成就感。
  

润物细无声(2)
我问,老百姓信任你,拥护你,感到愉快,是不是?
  陈代康说,是。我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个创举,它带来最大的效益,就是干群关系融洽了,社会和谐了,群众对我们政府信任了。在整个整理土地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不但农民在变,农村在变,干部也在变,包括机关干部、村社干部。我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我们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方式也在转变。比如过去,在土地整理以前,我们经常出个通知、计划,各个村往下发,那你就按这个通知、计划去做。现在我们干部思想变了,就是用民主协商的方式去解决。我们每出台一个政策,都要和群众商量,实施过程中也要和群众商量。比如使用土地,让老百姓搬迁,都要实行民主协商制。乡干部过去是命令式的,现在是协商式的。
  我问,从命令式转变为协商式?
  陈代康说,是。在整个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都不是乡上提出来说了算,都是和老百姓商量,大家同意了才算。这是第一个变化。
  我问,第二个呢?
  陈代康说,就是党员干部的责任感、责任心加强了。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都是划分了责任区的。你的范围是哪个村、哪个社,你的社员是哪些人,你就要负责帮助他们。就是说老百姓反映什么问题,他这里有一张单单,单单上有具体的问题,在多久之内要解决,你就要记下来,要解决。解决的情况怎么样,还要群众签单。这就是我们的“一区两好”。一区就是责任区,两好就是干部为群众好,群众说干部好。所以我们的干部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群众,他们关心的问题,他们盼望的问题,他们反映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处理。
  我问,如果干部不这样做呢?
  陈代康说,我们把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书记的电话给大家公示。公示的是移动电话,实际上就是老百姓电话。如果有些干部一天到晚喝酒,一天到晚没给大家干事,你可以给我们反映。还有举报电话,大家来解决,监督干部。干部变了,群众也在跟着变……
  我问,怎么变?
  陈代康说,一是观念变了,变开放了。二十几个施工队在这里施工,群众感受到外面的变化,感受到外边人的思维,冲击很大。二是舆论变了。说务工的、说家庭经济的多了,说奇谈怪论的、发牢骚的少了。农民聚在一起,议论较多的是问你又到哪里去务工了,哪里有项目可以找钱(赚钱),这方面话题多了。三是关系变了,干群关系变密切了、变和谐了。过去有些时候连会都开不起来,现在一喊就来。他怕又有什么好政策他不晓得,或者又有什么优惠他漏掉了。四是心态变了。群众觉得县委、县政府是干事的,觉得共产党的政策确实好,都拥护推进城乡一体化。因为城乡一体化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解决了收入不平等的问题。收入的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收入增加了,心理就平衡了。
  我问,你们呢?
  陈代康说,我们干部的心态也变了。我自己心态的变化,就是感觉到干起工作来特别有劲。春城书记经常说,要把工作当做学问去研究,当做事业去追求。这话以前我们听得半懂不懂,现在是深有体会了。
  看来,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但解决了农民问题,也解决了干部问题;不但教育和转变了农民,也教育和转变了干部。忽然想起,成都这两年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试行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公推###。于是问陈代康:你是派的还是选的?
  陈代康实话实说:我是从县人大机关派下去的,经历三个乡了。这个村的支部书记是公推###的。
  村支书说:我是全票当选的。我们村总共36名党员,到会投票22人,我当时得了22票,其中有些没参加。我是1953年出生的,很早以前就当支部书记,今年52岁,年纪大了些。不过村支部书记好像没有什么年龄限制,只要是给老百姓办事的人就行。
  

润物细无声(3)
陈代康接着说,按照县上的规定,我们将来都要通过公推###,总有一天要竞职。说老实话,我们真还希望这样做。因为你随便做什么都要得到群众的评价和支持才行。如果老百姓把你看扁了,组织派你去你也干不好。何况乡村干部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不是他们选出来的就没有合法性,自己心里也不踏实。
  这倒是有道理。但问题是,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